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之崛起-第1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孔明怕是还少说了一点,王绪恩威并济,用强大的武力压制手下士族,然后又用钱财地位收买他们。须知士族虽然摒弃商人,但是仍然需要大量金钱维持家族运转,不少士族都依靠土地来获得。王绪收缴土地就是断了士族的根,但是他却提高商人地位,将海外不少商品的利益与手下世家大族共分。这种办法可是让那些大族都跟王绪绑在了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啊。”庞统虽然对王绪了解不多,但还是有所耳闻,结合今日诸葛亮所说,他也想出了不少。

    “不止如此,须知王绪乃是蔡邕蔡大师之徒,又有郑大师在徐州讲学,乃是士人之典范。然而他却说服了两位大师和法家、墨家等百家学说共同讲学,如此一来两位大师的名望也帮王绪压制了不少对王绪政策不服的士人。”徐庶通过两位好友的叙述想通了不少关键。

    庞统、诸葛亮和徐庶三人在朋友圈子里本来就是有名的智者,此时他们三人聚在一起,其余的那些与会者也跟着聚拢了过来。听到三人的话语,这些人也议论纷纷,然后对王绪也佩服不已,当然也有人骂他不尊儒家先贤。

    “平衡,这王绪可是好手段啊。”这时候一个比较苍老的声音传了进来。

    “叔父!”“庞德公!”“父亲!”

    原来是庞德公来了,他也早就听到了小辈们的议论,终于忍不住插言了。

    诸葛亮和庞统心里一下子闪过一丝想法,庞德公这句话是对王绪所作所为最好的评价,就是平衡。不让儒家还有士族一家独大,扶持大量势力,然后平衡各家实力,使得统治者有更加超然的地位。

    这确实是王绪最真心的想法,虽然君主集权有不少坏处,但是现在这个年代讲民主根本不可能。所以王绪宁愿君主集权,也不愿意向历史上晋朝那样君权旁落,皇帝成为了傀儡。

    庞统等人在讨论王绪的时候,王绪也带着郭嘉来到了庞德公府邸的门口。门口有两名书童打扮的人在守候着,见到王绪两人过来立马迎了上去问到:“两位可是来参加品诗会的?”

    “正是。”王绪点头应到。

    “两位可有请帖?”书童表现得很好,没有那种自诩大家族奴仆看不起别人的神情。

    “这个却是没有,不过我等听说可以通过一个考验参加这次品诗会。”王绪摊了摊手表示自己没有请帖。

    书童点头说道:“这位公子说的不错,那就请两位以今日天气为题做一首诗吧。”

    说完后两位书童还拿出了毛笔、墨水和竹简,让王绪和郭嘉两人当场写作。

    “哦?”王绪没想到题目竟然是这个,他低头思考了一会,然后做了一首,并不是从唐诗里面抄录的,而是自己想出来的。毕竟在蔡邕那里学了这么多年,作一首诗还是能行的。

    郭嘉也没有含糊,虽然作诗不是他所擅长的,但是依旧能很快想出一首。王绪品鉴了一下,也算是不错的诗,只是不知道里面的人认不认可了。

    “好的,多谢两位公子,我等这就进去通报,不知二位的名号是?”书童也是懂文墨的人,看了下两人的诗,觉得也挺不错的。

    “在下王立,字为本。这位是我的好友郭奕。”王绪做了个自我介绍,依旧是用的假名,郭嘉依旧冒用他儿子的名字。

    “好的,两位请稍等。”一名书童拿起竹简往府邸里走去,是去通报了。

    (诗词无能,就不写了!请谅解……) 

第一百四十三章 能够写入历史的会面() 
(心里压着一些事,自我感觉写得越来越不好。真不知道怎么了。)

    听到庞德公的一句话,周围的士子们恍然大悟,得到庞德公的总结后,士子们也不再讨论瀛州的问题,而又是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讨论起来。

    “士元,这些都是邀请来的,难道到现在都没有其他人来吗?”庞德公看了看四周,发现都是一些看着眼熟的年轻人。

    庞统摇了摇头,确实,等了这么久都没有书童过来传消息。不过在庞统看来倒没什么,反正这一次聚会他也就想和自己的这帮好友聚一聚罢了,没有外人反而能自由很多。

    看到庞统摇头,庞德公情绪有些失望,其实这一次不仅是他就连黄承彦还有司马徽都来了,他们希望能发掘出更多的人才。不过看到诸葛亮、徐庶等人,庞德公失望的心情又恢复了不少,已经有发现了这么多好苗子了,也不能太过贪心啊。

    “公子,额,老爷,门外有两人请求加入诗会,并个自写了一首诗。”之前在门外和王绪、郭嘉说话的书童拿着竹简走了进来,最开始本来是想递给庞统的,但是他一看到庞德公在,立马把竹简递了过去。

    庞德公接过竹简,先扫了一眼直接赞叹道:“好字,这是王体,不错不错!咦,这应该是蔡体,这两人书法造诣不低啊。”

    王体自然就是王绪写出来的字体,因为蔡邕的推崇和传播倒是让天下不少人知晓,而且随着王绪的身份不断提高,他的字也越来越受人追捧。庞德公也是有幸从以前一位朝廷里朋友那看过王体,所以自然是知晓。

    蔡体就是蔡邕创的字体了,蔡邕本来就是当世大儒,蔡体一出,士人纷纷追捧临摹,庞德公也曾临摹过,自然熟悉无比。

    为了不让人从字体看出来身份,蔡体是王绪写的,而王体则是由郭嘉写出来的。庞德公看到这两篇诗,先不提诗的内容,单单就是这一手字就让他赞叹不已。

    庞统等人听到后也露出了好奇的神色,能被庞德公赞叹的人不多,还一下子出了两名,这真是一次奇闻轶事了。

    庞德公看完字体后再开始品位手上的诗篇,读了几句又忍不住赞叹起来:“好诗好诗!”

    这一次庞德公是读出来的,所以周围的人也都有听到,大家品位了一下都觉得不错,纷纷点头附和。

    庞统听了之后也觉得是好诗,于是对那名书童说道:“去把这两位公子请进来……哦,不,等等,我和你一起去。”

    对于这样的两个人才,庞统也起了结交之心,于是干脆和书童一起往府邸门口走去。

    “我们也一起去吧?”徐庶也有些迫不及待想见见这两名才子,于是拉着诸葛亮跟着庞统向门口走了过去。

    “这两人叫什么?”去府邸大门的路上,庞统想起了自己之前忘记的问题,立刻对身边的书童问到。

    “他们一个叫王立,另外一个叫郭奕,都说是徐州人氏。”书童对庞统回答到。

    “徐州人士,孔明是你的乡人,可有印象?”庞统听到后转头对诸葛亮问到。

    诸葛亮摇头笑道:“士元你知道我自小离开家乡,如何能识得家乡的能人。更何况徐州地域广大,能人异士数不胜数也不是我辈能了解清楚的。”

    庞统点点头,他也就是问问,并不希望从诸葛亮那得到答案。

    很快庞统几人就来到了门口,他们没有停留,直接走到了府邸外面:“在下庞统,今日有幸拜读两位的诗作,大感荣幸,有失远迎。”

    “在下徐庶……”不仅是庞统,徐庶和诸葛亮都个自做了自我介绍。

    王绪直接脑袋当机,没想到历史上在蜀国都大放异彩的三名谋士都一起出现在了自己面前。庞统确实很丑陋,不过王绪没有露出什么异色。诸葛亮看着还像个孩子,不过神色之间已经有那种智者的韵味了。徐庶虽然是文士打扮,但王绪还是能感觉到他举手投足间那种武者的感觉。

    郭嘉当然不知道这三人是未来的大能,不过到了襄阳后也多有听到这三人的名声,于是也回礼说道:“在下郭奕,字伯孝。”

    听到郭嘉说话,王绪才反应过来,也回礼说道:“在下王立,字为本。我们都是徐州人士,最近几日游历至此,听闻品诗会,于是就贸然前来叨扰了。”

    “两位如此大才能参加今日品诗会,却是为我们品诗会增添光彩啊。”这话当然不是庞统说出来的,徐庶毕竟年长得多,说话都要圆滑不少。

    王绪和郭嘉又谦逊了几句,诸葛亮却又发话了:“士元啊,这里可不是叙话的地方。”

    “确实,是我疏忽了,两位里面请。”庞统去关注王绪还有徐庶的谈话去了,把最重要的事情都忘了,经过诸葛亮的提醒立刻把王绪和郭嘉两人迎了进去。

    一路上王绪很仔细的看了庞德公府邸的布置,很独具匠心,每一件东西的布置摆放都是恰当好处,看得出来修建者很是费了一番心思。

    不过路程很短,王绪等人很快就到了后花园,王绪和郭嘉也看到了不少士子三三两两聚在那里,交谈着一些事情。

    “为本兄,伯孝兄,这是我叔父庞德公。”庞统把王绪两人引进来后,直接就把他们带到了庞德公身边。

    王绪也早就看到了这名老人,在一群年轻人中他有些鹤立鸡群之感,没有迟疑,王绪直接对着庞德公行了一个大礼:“晚辈在徐州常听闻庞德公之名,没想到今日能够有幸得见。”

    郭嘉同样也恭敬的对庞德公行了一礼,对于这样的大儒,郭嘉就算再放浪不羁此时也稳重了许多。

    “哈哈,两位小友却也非凡人,恕老夫直言,以前从未听过二位声名,不知二位师承何处?”庞德公微笑看着王绪和郭嘉,对于这样年轻有为的人他总是很喜欢。

    王绪和郭嘉互看了一眼,然后王绪先开口说道:“晚辈曾在郑大师开坛讲课时有幸听到大师讲解迷津。而后徐州书院开设,晚辈就和好友前往书院求学,有幸得到蔡大家指点,才能面前临摹出蔡体。”

    “晚辈的经历与为本也相差不多,只是曾听闻蔡大家创出蔡体乃是受了其徒弟王绪的启发,因此晚辈进了徐州书院后专门学的王体。只可惜前将军公务繁忙,无法得见其亲手写著王体。”郭嘉有些心有不甘的叹息。

    王绪却在心里大笑,要说能见王绪最多的,除了蔡琰这将军夫人外也就郭嘉能见到最多了,就连郭嘉的王体都是跟着王绪学的。

    庞德公有问了些事情,让王绪和郭嘉讲解了一下诗中的意境,然后就告辞离开了,这毕竟是年轻人的聚会,他这个长辈在这里会让年轻人都放不开。

    等到庞德公离开后,王绪和郭嘉又和院子里的士子们互相认识了一下。这一次王绪也算见到石韬、孟建等人的真面目了,气质谈吐确实不错,强于常人不少。

    “为本兄和伯孝兄来自徐州,自然对徐州的律法知之甚详吧。两位没来之前我们可是对徐州的律法讨论了不少,不知道两位可否给我们再仔细讲解一番?”说话的是石韬,之前他听到诸葛亮等人的分析后,对徐州也起了浓厚的兴趣。

    王绪讶然,他没想到这些人之前竟然在讨论徐州,说实话他也很想听听这些荆州士子的见解。于是没有推辞,王绪把自己在徐州施行的法律还有土地政策什么的都一一讲了一遍。

    毕竟是王绪自己的政策,自然熟悉无比,就算有些时候因为偶然的遗忘而有缺失,不过也有郭嘉在一旁补充。

    不同于以前的道听途说,荆州的士子们从王绪的描述中看到了一个生动的徐州景象。诸葛亮等人也是眼睛大亮,以前一些没有明白的地方豁然开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