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之崛起-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罗英缓缓喝了一口茶,然后说道:“糜家是徐州最大的商家,而且并没有私盐产业,如果在下把精盐交给糜兄贩卖也不会打击到糜家别的产业。”

    糜竺精芒一闪,瞬间就拿定了主意:“既然贤弟如此抬爱,在下只能说多谢了。不知道贤弟每个月能够拿出多少石精盐出来?”

    “十石。”

    “作价几何?”

    “十金一石。”

    十金其实并不贵,汉朝盐价平均在一千钱左右一石,最贵的时候达到了八千钱,十金也不过十万钱。对于那些世家贵族来说多花一些钱享受也是理所应当的。

    物以稀为贵,其实罗英可以拿出更多来贩卖的,不过货多了价格就贱了,垄断行业先要提价赚足了,以后再薄利多销。

    罗英很快就和糜竺商定了分成协议,罗英八成,糜竺两成,对于只是提供一个销售渠道的糜家来说已经是大赚特赚了。

    自此大唐城邦又多了一条来钱的道路,罗英偶尔也去糜府拜访,时不时带着一坛百里香,糜竺和罗英之间的友情也在不断增加。

    当然在大陆还有别的锦衣卫也在悄悄行动着,已经有人搭上了十常侍,之后入朝臣服的时候还需要打点他们获得一些便利。

    同时一个传闻也在青州、冀州还有徐州等地流传出来,秦时徐福东渡寻找的三座神山里的瀛州是存在的,而且上面还有先秦时期渡海过去居住的遗民。

    只是这个消息来的毫无根据,虽然很快传到了洛阳等地,不过依旧没有人对此引起什么注意,最多当作茶余饭后的一些话题罢了。

    这个传闻当然不是锦衣卫们保密不严传出去的,而是陈栩吩咐的,有了传言为底后,到时候瀛州真的出现才不会显得很突兀。

    ……

    经过三个多月的忙碌,新吞并的四万多蛮族算是安定了下来,运输流民的工作继续开始。现在大唐城邦已经拥有了二十条运输船,一次性可以运送近四千人。船坞新开工了一艘商船和两艘箭船,等这三艘船下水后船坞会停工一段时间,因为水手不够了。

    王绪已经派人从新移民中招募水手,只是这些新移民会水的很少,懂得操作船的人更是屈指可数,没有办法,只能暂时招几个算几个了。

    新的流民大部分会被送到台湾岛,少部分会被送到冰火岛开荒,不过在他们之前,王绪已经派人送了五千奴隶过去,像这些累活还是交给奴隶干比较好。

    原先逃到深山里的两万多蛮族发生了内部矛盾,毕竟是好几个部落融合在一起的,很容易产生利益不均。

    就如同之前收服莫科族一样,这一次也是先收服了叛逃出来的几千人,然后在他们的领路下把剩下的一万多人也一举吞下。至此,台湾岛上所有蛮族都被剿灭,台湾岛也成为了大唐城邦最安全的大后方。(最开始就没想怎么写蛮族,欺负石器时代没啥意思,所以蛮族的出现都是增加人口用的。)

    这一次覆灭蛮族还得到了一块巨大的矿石,众人不识,后来是一名叫孙植的老铁匠说出这是天外陨铁。当然那名一直被认为是普通铁匠的孙植也说出了自己的身份,原来他祖上是为官家打制兵器的,后来因为得罪了高官不得不隐姓瞒名。

    陨铁坚硬无比,孙植却有熔铸的方法,王绪就把这块陨铁交给他,先让他给自己和太史慈各自打造一柄长枪。 

第二十九章 蔡邕蔡大家() 
半年后,王绪见到了新铸出来的长枪,枪身由混铁精钢打造,带猛虎雕文,坚固带有韧性,枪尖混有陨铁,寒光凛冽,坚硬而又锋利无比。全枪重五十六斤,被王绪命名为虎啸枪。而给太史慈那把也送了过去,太史慈拿到之后爱不释手,取名叫雷鸣枪。

    因为都只是在枪头混入陨铁,所以之前那大块陨铁还剩不少,王绪叫人妥善收藏起来,以后也有大用。

    吞并了所有蛮族后,大唐城邦的人口已经直逼十万,按照陈栩的说法,只要人口超过了五十万就能入朝宣布臣服了。

    似乎事情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不过王绪最近又给自己找了个累活,默写出。

    之前就说过王绪小时候就被他老爹逼着背很多古书,小时候的记忆是无敌的,王绪现在依然能够比较清晰记得以前背的东西。

    也就近两万字,王绪默写时虽然有些缺失,但是陈栩会帮忙校订,所以这段工作还是经行得比较顺利。

    为什么要默写春秋?因为郭密等人虽然学会了不少汉字,现在大唐城邦家业也小,他们处理事情还算顺当,但是以后呢?王绪可不希望这些族人后来因为能力不足而离开高层,王绪试图让他们通过读这些史诗来领悟一些知识,以后工作的时候也能用上。

    士族传家靠的就是书籍,王绪对陈栩解释说以前因为大火烧掉了所有典籍,自己还能记得一些,最开始王绪只是写了几句论语、诗经里的内容,现在开始尝试默写。

    在大陆的锦衣卫们也试图去获取各种书籍,但是书籍是现在士族的立足之本,怎么可能让别人轻易得了去。

    不提这些书籍的事情了,太史慈在岛上也是闲得无聊了,后来搭船去了青州。那边已经有锦衣卫购地收拢流民,但是青州还是有黄巾余孽,治安并不太好。锦衣卫组织了一批流民拿起武器防守自己的土地,太史慈听闻这事后就自告奋勇的过去,说是帮忙训练士卒。

    王绪知道太史慈的武艺,台湾岛上现在需要处理的都是文职工作,确实太史慈也没事可干,索性就让他去青州发挥下实力,也算是累积战场经验了。

    只是老夫人有些不舍,不过王绪现在每天都有陪老夫人说话,偶尔带老夫人出去转转,到也能让老夫人心情愉快,解了不少闷。老夫人的存在也给王绪带来了久违的亲情,他现在真把老夫人当作自己亲生母亲一样的伺奉。

    正在王绪为书一筹莫展的时候,罗英传回来个消息。大汉朝有一大家,名曰蔡邕,家藏典籍无数,因获罪而居吴郡,如果王绪能从蔡邕那想想办法,或许书籍就不愁了。

    蔡邕,是东汉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家中藏书无数,他在洛阳的时候官拜郎中,于东观校书。不同于别人只是为了校书而去校书,他在校书的同时还请求灵帝允许他抄录一些书籍,因此蔡府中的藏书量是仅次于皇宫的。

    不过对于蔡邕,王绪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的女儿蔡琰,那个被胡虏掠去的悲惨女子。虽然后来被曹操赎回,但是却不得不和亲身骨肉分离,才能做出这等名曲。这一世不知道有自己介入,不知道蔡琰的身世还会不会像穿越前的历史里那么悲剧。

    曾经因为弹劾宦官,蔡邕被流放到朔方。后来恰逢朝廷大赦,蔡邕获释回家。全家大小离开荒凉的雪原,跋涉来到五原地带,不料又得罪了当时的太守王智,只好转道南行,现在正在吴地游历。

    王绪着人打探蔡邕的具体下落,然后收拾好行装,带着唐泽李齐两人就登船跑了。待在台湾岛不仅要处理政事,还要默写书籍,有了正大光明出差的机会,王绪当然不会慢了。

    中平三年初(公元186年),吴郡,蔡府,王绪站在其门前,示意唐泽上前叩门。

    蔡家也是一个士族,虽然蔡邕现在落魄,但好歹还是有余钱买房子,也不至于住茅草屋什么的。

    因为蔡邕在如今的时代是超级名人,所以锦衣卫没有花多少时间就打听出来了他的住址。王绪带着两个保镖趁夜在吴郡登陆,然后就被人接到了刚在吴郡开业的醉仙楼住下。

    可是到了地方王绪却不知道怎么办了,蔡邕好歹也是个有身份的人,不是谁说想见就能见到的。原本王绪想买下蔡府旁边的宅子,以邻居的身份接近,可是别人也不卖,总不能强行抢过来吧。

    在吴郡晃荡了几日,终于还是让王绪想出了办法。蔡邕可是一大书法名家,王绪投其所好,让人准备好空白的拜帖,然后亲自提笔写了几句,然后就带着唐泽李齐上门了。

    唐泽叩门后,很快就有门房过来开门,他开门看见一名穿着贵气的公子,带着两个跟班,没有怠慢,礼貌的问了一句:“三位有何贵干?”

    “我家公子是蔡大人故人,今路过吴地,特此前来拜访。”唐泽边说边把拜帖递了过去,同时还偷偷递了些钱给门房。

    门房见王绪三人虽然陌生,但也衣冠楚楚,而且还接了别人的钱,拿不定注意,于是接过拜帖说了一句:“这位公子请稍等。”

    王绪见门房没有直接赶人就知道有门,只是不知道蔡邕看到拜帖后会做出什么反应了。

    “老爷,门外有一年轻公子送来拜帖,说是您的故人。”门房走进蔡邕的书房,把拜帖递了过去。

    “哦?故人?”蔡邕也是交友天下,所以到没有怀疑,他接过拜帖打开一看。

    很普通的词句,基本就是久仰大名,特来拜访,落款是王绪,很陌生的名字。可是蔡邕现在的注意力却不在拜帖的内容上,而是写这拜帖的字体。

    之前说过,王绪从小学习书法,虽然算不上一个书法家,但也是小有所成。蔡邕在历史上就记载是书法名家,王绪在写拜帖的时候就用上了行书,是为投其所好。要知道行书在这个时期还在草创中,行书鼻祖刘德升还在研究他的纡书,等行书真正大成的时候还要等到王羲之才行。

    王绪以前也临摹过王羲之的书法,于是就厚颜无耻的用上了。

    “这字体见所未见,王绪,为何从未听过此名?”蔡邕见到这提前了百多年出现的字体,自然是见猎心喜,拿着拜帖看了很久。

    “老爷?老爷?门外之人是见还是不见?”门房见蔡邕久不作答,无奈之下只得出声打断。

    “门外之人……见,为什么不见,迎他们进来,上好茶!”蔡邕终于反应过来手上是一张拜帖,立刻吩咐门房去接人,自己则整理了下仪容,然后往主厅走去。

    王绪在蔡府门外站立许久,终于在他打了第六个哈欠之后,门开了。

    “王公子,老爷请您进府一叙。”门房把府门大开,让王绪三人走了进来。

    王绪听到这个消息后不由得会心一笑,整理了下衣冠,然后跟着门房进了蔡府。快到主厅的时候,王绪见到一名老者迎了出来,面容慈祥,身形也算健朗。

    原来蔡邕急于想见到写出这等字体的究竟是何人,所以没有在厅内等候,而是迎了出来。

    “学生王绪,表字继安,见过蔡大家。”王绪知道这老人应该就是蔡邕,于是立刻站好躬身行了一个弟子礼(礼仪是跟陈栩恶补的。)

    蔡邕见王绪英俊威武,谦逊懂礼,再加上拜帖上的字体,当时就多了几分好感。

    寒暄了几句,王绪被迎进了主厅里。

    “学生听闻蔡大家文采非凡,今途径吴郡,得知蔡大家居于此,前来拜见多有打扰。”待蔡邕坐定后,王绪先开口说出了拜访的目的。

    “不妨事,不知继安师从何人,为何言之为老夫故人?”蔡邕其实曾经见好友刘德升写过类似的字体,他还以为王绪是刘德升的弟子。

    “学生自幼随父修习,未曾拜师。故人一说却是学生孟浪了。”王绪脸上有些发热,之前为了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