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蜀汉的复兴-第19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谓占城稻,乃是占城地区(中南半岛南部)的人民,经历了上千年的选种育种才人工培育出来的优质稻种。所以在王颀这个时代,占城稻啥的是没有的。但是关彝和王颀需要的并不是已经培育成熟的占城稻,而是需要这里的,具备着和蜀汉内地的稻种有着明显差异的稻种。

    蜀汉的稻种,口感好,产量低,不耐寒又不耐旱,精贵得很。而在关彝看来,在大家都吃不饱饭的时候伺候这样的稻种那纯属矫情。所以他的目标就是:口感无所谓,产量高就好,要是还耐旱就更好——至于耐寒,这个就不奢望了。那是以后在北海道去找到新的抗寒稻种后才能实现的事情。

    而中南半岛的原始稻种,很能满足这样的需求。

    所以这一次,王颀成功了。

    时间来到西元268年的2月,回到永昌郡不韦县的王颀开始用新的稻种培育秧苗。到了这一年的三月,秧苗已经全部长成,他就开始试着插秧了。

    “土地都丈量好了吧?”

    “回王从事的话,都再三测量过了。全部都是难得的平整土地,一共是四亩。土质也全都是一样的。”

    “善,那就开始吧。”王颀说完这句话,就开始脱外套、挽裤脚。

    听到消息赶来看热闹的马义这下子坐不住了:“孔硕兄,您真的要下田插秧?”

    “理当如此嘛,我等既然已经是复兴社的股东,当然要学习孙定烈,只要是自己分管的这一块事情,都要亲力亲为。躬行前些日子不也是亲自下矿井挖矿么?”

    “这不一样的,马义毕竟不到三十岁嘛。”

    “呵呵,躬行是欺负我老?要不这样,咱们都下田去,看看谁插得好?”

    “呃,好吧。左右,快来帮我卸甲。”

    现在永昌郡官职最大的两位都做出下田插秧的架势了,剩下的什么永昌太守、不韦县长啥的该怎么做,还要教吗?

    一群官员嘻嘻哈哈的提起裤脚下了田,不少人刚一下田干脆就栽倒在田里起不来了,看得王颀一阵火大:“去去去,都滚上田垄去。不要来给本官添乱。”

    然后他转过头,看到在水田里站的稳稳的马义,总算是眉头舒展了一些:“躬行,开始吧。”

    “善!”

    然后两个人就真的像一个老农一般在水田里开始插秧了。

    “孔硕兄,这四亩地你是如何安排的?”

    “嗯,两亩新稻种,一亩成都平原的籼稻,一亩南中的糯稻。成都稻和南中稻我都是精挑细选的产量最高的稻种。成都稻这边,巅峰产值是一季每亩六石,南中稻是四石半。”

    “兄长去交趾那边找到稻种的时候是七月份吧?有没有就地计算一下新稻种的亩产?”

    “嘿!怎么可能。那个地方的土著凶残得紧,看到我们拨弄他们的稻田,个个拿着木耙、镰刀啥的就杀过来了。我们这边言语又不通,根本无法解释。所以抢割了大约两三分地的水稻就上船撤了。不过后来在船上我们估算了一下,新稻种一分地的产量大约是七升到八升的样子。”

    “嘶,这么说,亩产八石?”

    “难说。我看那些交趾的土著根本不懂什么叫精耕细作。这新稻在我的手上,我想冲击下亩产十石。”

    “兄长大志向啊!小弟佩服!若是真能普遍实现亩产十石,那我大汉必将彻底摆脱缺粮之苦。”

    “哎,但愿如此吧。说起来,贤弟你那边也不错啊。前些日子你送给我家夫人的翡翠套装我看到了,端的是晶莹剔透,让人极为迷恋。这可是将来我大汉新的财源啊。话说,你怎么还一直在存货?”

    “没办法啊,大司马的意思是,翡翠玉也好,各种宝石也罢,都要在本次北伐彻底结束后才能公诸于世。不过小弟也能理解哪,雍凉那一块地面,不比我们益州简单多少,不,应该是更复杂。”

    “嗯,为兄早年在陇西做太守,确实深有同感。世家、异族都是很难处理的。再加上这些年雍凉总是旱灾并着蝗灾,都没有哪个年份算得上是丰年。”

    “所以兄长在这里所做的一切才是意义重大啊!这些年来我算是看明白了,这大汉要复兴,关键就两项,一,人口。二,粮食。至于其他的,不过是为了迅速增加这两项的数量所做的种种辅助罢了。”

    “躬行此言,可算是抓住了要害。我观大司马从涪陵起家以来的种种事迹,无一不是围绕着人口和粮食来做文章。”

    “所以啊,对了,兄长,这些年你在交趾,那地方听你说起来除了山高林密,蚊虫肆掠,疫病多了点以外,可是河流纵横,气候温暖,非常适宜耕种啊。你说我大汉拿下雍凉之后,能不能掉头南顾呢?”

    “嘶,这个啊。贤弟,这交趾呢,除了紧邻吴国的北端地界有类似于今日南中的酋长统帅外,更南的地方简直就是一片蒙昧。那洞里萨湖周围的土著倒是相当的温驯友好,真正沿湄公河两岸居住的土著,可是凶悍得紧。而且这地方到底是疫病太多,我们要想统治这里,需要耗费的力气可就太大了。在愚兄看来,这不是我们大汉现在的国力可以负担的。”

第二六三章 异样的春耕(三)() 


第二六四章 异样的春耕(四)() 
西元268年四月初五,洛阳皇宫。

    从去年的十月初西蜀入寇以来,这场战争已经持续了半年之久。

    四十年前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蜀汉以前所有北伐声势最大的一次,但其持续时间也只有半年吧。

    现在,半年了,可是关子丰那个无耻背盟之徒还赖在郿县不肯走。收复陇西的日子也遥遥无期。算上胡奋丢掉的那五万人,晋国已经陆陆续续的投进去二十多万人了,还前所未有的借重了异族的军队——这么搞是要在后来付出代价的!

    多年以来,异族之所以在诸夏国家的正规军面前不堪一击,主要的原因就是武器代差和军队无组织。要是让这些异族的军队在战争中弥补上了这两点,就算这一次大战胜利了,将来要想镇住这些异族,需要花费的力气可是成倍于以前!

    晋国上下并不是看不到这个隐患,可是不这么做又有什么办法?石苞被姜维拖住不敢南下指挥,郿县城外的司马望一天到晚的叫苦,要钱,要粮食,要兵。可是国家的力量因为这场战争已经被催动到了极致!没看到洛阳与长安之间,搬运粮食的队伍绵延不绝么?抽调这么多的民夫随军,不要说关中了,就是洛阳这边的春耕也出了大问题!

    “陛下,以上就是今年春耕情况的报告。总的来说,由于司州地方抽掉了三万民夫从军,导致河南尹的春耕受到了影响,翻耕的田地比去年少了一成多。而青徐两州由于大量屯田兵被抽调进关中和洛阳,翻耕土地更是少了三成。此外为了让南匈奴出兵,我们又在并州让出了十万亩土地给他们做牧场综上,今年秋收的时候,国家的收入总体大概要少一成。”

    “哎”当了皇帝从未开心过的司马炎,这一年才三十二岁,可是两鬓都开始出现白发了:“现在国家粮食库存有多少啊?”

    “回陛下,除去增拨给关中、荆州前后五百万石粮食之外,关东这边,洛阳、许昌的粮库还有四百万石存粮。邺城有一百五十万石。下邳有二百万石。加上其他各郡郡治所在的库存,一共是八百三十万石。”

    “关中和荆州军团的存粮如果现在停止增加,他们能维持多久?”

    “呃光是供应军队,一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节约点两年都没问题。但是”

    “但是?”

    “但是关中今年春天大旱,当地官员报告,今年关中春耕翻土的时候全是扬尘,种子播下去之后难生秧苗。估计关中今年秋天又要减收。”

    “哎,外敌入侵,老天也不赏脸。这”

    下面的话司马炎不说了,做大臣的也没法接:按照天人感应学说,老天爷这么不给你面子,不就是说晋国这个国家他老人家不喜欢吗?

    所以,必须再开一个新的话题。

    但是书房里的众人还没来得及开口,一个身穿浅色官服的低级官员就匆匆的弯腰趋步而来:“陛下,琅琊王急报!”

    听到这五个字的司马炎一个脚步不稳,差点就摔倒了。

    琅琊王司马伷,这会儿坐镇寿春,是晋帝国的扬州兵团司令官,他的急报意味着什么,还用问吗?!

    果然,打开奏表,一股焦虑不安的情绪就扑面而来:“臣伷急报陛下,三月二十日,东吴江北三郡突然涌入大量士兵。同时无数重车亦自江南登船,于江北卸下。扬州之进奏曹拼死打探,探明重车所载皆为粮草。我朝置于东吴朝堂之暗子亦已证实,东吴伪朝已经达成定议,将于四月十日出兵入寇!臣忝为镇南大将军,坐镇国家之东南,若吴寇来犯,定然奋战到底。然,扬州兵团,满员只有八万余人,后方青徐军团已经全部抽调,故而有后继无力之感。而据进奏曹消息,吴寇此次发兵不下二十万,如此事为实,则臣无半点胜算恳请陛下早日调发中军来援,臣伷泣血叩首!”

    虽然早有预感,不过内心多少存了一点希望。但是现在,希望破灭了。

    说起来,汉、吴两国虽为同盟,但以前对曹魏作战的时候,很少有同时入场作战的。究其原因,蜀汉方面是国力弱小,经不起长期的消耗战。东吴方面则是世家太扯后腿。一般情况都是蜀汉这边都撤兵了,东吴方面还没有准备好。这样的时间差,足够曹魏中军打完这头再去按另一头。更不用说蜀汉方面自从诸葛亮去世后,国力迅速衰落,姜维的北伐基本都是雍凉兵团就可以挡住,极少惊动洛阳中军了。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蜀汉的持久力明显增强,东吴的执行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昔年诸葛亮和孙权一直梦寐以求的局面终于出现:双方同时投入重兵,让北方的中原政权顾此失彼!

    “哎”长叹了一口气,司马炎颓然的坐下:“都议一议吧,吴狗入侵,如何应对?”

    短暂的沉默后,裴秀站了出来:“陛下,吴狗入侵,决然不会是扬州这一路。荆州那边也一样会有军情,想来奏报之日,就在最近几天。”

    “嗯。”对这个问题大家都没有疑问,司马炎缓缓点头道:“尚书令请接着说下去。”

    “谢陛下。陛下,荆州方面,虽然兵力较少,但是有玄冲(王浑)、叔子(羊祜)在。我料吴狗必无所作为。但为求稳妥,陛下可下旨在上庸的大将军,让他暂缓清剿魏逆余党,先率军后撤到南乡郡的筑阳。这个地方交通便利,既能锁住上庸三郡的出口,也能对襄阳及时进行支援。如此,可保襄阳无虞。而只要襄阳不丢,吴狗是不敢继续北进的。”

    “准奏!茂先,立即给大将军拟旨。就按尚书令说的办。”

    “遵旨!”

    “尚书令,如此,荆州算是稳住了,但是扬州呢?朕虽然不知兵,但也清楚那里才是吴狗的主攻方向。”

    “陛下所言精当。陛下,扬州的兵力虽然只有八万,但淮南一线,我大晋的坚城要塞可谓密布无数。吴狗的国力,顶天投入二十万人,就这点人,想要一个个要塞的敲下来再北进,是决然不够的。所以吴狗的方略无非是猬集重兵攻击合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