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蜀汉的复兴-第2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哈哈哈哈~~~大司马此言甚是!”

    “如此,益州的兵力就重新补充到了四万。吾意,南中放一万五千人,永安放一万五千人,成都放一万人。另外,再在自贡亭和涪陵郡各征召五千人做预备队。如此,益州有五万人镇守,吴狗即便起倾国之兵来犯,短时间内也不能奈我何。此事,待关中新兵征召完毕后,由改之负责调度。”

    “诺,马过领命!”

    “接下来是关中这边的防务。征兵完成,无当飞军南移后,雍凉这边还剩下八万人。吾意,峣关那边放三千人,华阴城一万人,冯翊郡的蒲板津放一万人。这三个地方,就是我大汉雍州防御晋国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只要这三个地方不丢,晋国就不能深入雍州对我大汉进行侵犯。此三地的守将嘛,呃,大将军,车骑将军,您二位可有人选?”

    听到关彝的发问,姜维和张翼互相对视了一眼后齐齐起身:“我等皆无异议,一应安排,请大司马示下。”

    “彝多谢两位前辈信任。如此,令行去守华阴,孟导去守冯翊,子招去守峣关。”

    “张遵(皇甫辏А⑼趼颍┝烀!

    “善,接下来整个雍凉还有五万七千人。这部分人,典伯、宣高有一万人常驻陇西,本将不准备动了。另外再让仲英率领一万人,压着剩下的六七万晋国俘虏去凉州的西平郡。先在那里驻扎下来,利用当地的绿洲进行耕种。益州这边的土豆也要靠这些人尽快在整个凉州铺开种植。待得本将解决了河套问题和关中的粮食生产问题,有了余力之后,就要以这一批人为基础,再次扩军,远征西域。”

    “大司马?”

    “仲英有什么要说的?”

    “末将打仗倒是不怕的,但要组织这么多人进行生产耕种……所以,还请大司马为末将派下一员干吏。”

    “唔,这个啊。这样吧,我派宁国(杨稷)和你一起去吧。”

    “多谢大司马,有宁国相助,西平定可成为大汉新的粮仓。”

    “善,这么一算来,还有三万七千人。这支部队,有一部分要进入成都,充实成都兵团。而成都那边的羽林,也要派出等额部队进入长安。总之,这部分部队,人是会变的,但数量基本就维持在这个上就好。这支部队,是短时期内雍凉的机动力量,哪里有事就派到哪里。而这第一个任务嘛,当然就是征伐河套。次骞,你那边准备得怎么样了?”

    “启禀大司马,末将近两月来已经和各个部族做好了联系。每个部族出多少兵马、粮食,何人负责统兵,相互之间如何沟通联络。都已经安排妥当。只待大司马一声令下就可出兵。”

    “善,那你就尽快就出兵吧。先说好了,这会儿粮食紧张,本将只能拨给你二十万石粮食。你要是在半年内不能结束此次战事的话,就只有全军覆没一途。”

    “哈哈哈,请大司马放心,那乞伏部虽说有二三十万口,五万青壮。但在文俶看来,不过土鸡瓦狗而已。”

    “嗯,我对次骞深具信心。不过次骞你听好了,这次征伐河套,除了给这些异族找个放牧的地方,让他们少南下骚扰我大汉之外。你还有三件事情要去做,呵呵,你可能猜到?”

    “呃,第一件当然是在战后的草场分配中尽量挑拨离间,让这些异族形不成合力。第二件应当是在河套地方筑城,重建朔方郡。这第三件,末将愚钝,请大司马示下。”

    “那里的牛羊!这乞伏部人口二三十万,圈养的牛羊怕不下百万?本将已经命令江阳那边紧急运送三十万石食盐到长安。你打下河套后,把那里的牛羊尽可能的给我弄回来。这是缓解关中粮荒的第一个进项!”

    是的,在关彝看来,这个时代的人之所以粮食消耗比现代人大得多,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副食的不足。若是能够有大量的肉类来给关中的百姓补充能量,毫无疑问,粮食的消耗就会减缓许多。

    当然了,这个时候是灾年。人没有吃的,牲畜能吃的也少。所以百万牛羊,大半都是要宰杀后做成腊肉的。这就要靠自贡那边提供大量的食盐了。

    “末将明白了,定不负大司马所托。为我大汉在雍州的粮荒提供足量的肉食。”

    “善!诸位。如此一来,若是顺利的话,我大汉的兵力就将恢复到十三万左右。虽说看起来兵饷支出这一块会增加很多。但我们借着征兵缓解了即将爆发的大规模动乱。而且只有在有了足够兵力的前提下,我们已经拿到的才能守住。我们即将去获取的,才有足够的力量去保障!”

第三一零章 关中的复苏(四)() 
?    “接下来,才是重新恢复关中的生产。诸位,由于今年的战事以及旱灾、蝗灾,到现在十月份了,关中五郡以及陇西五郡都没有开始种植小麦。所以,我们只有在明年开春后种植一季春小麦。而且只有这一季春小麦能获得丰收,整个雍凉的粮荒才能彻底缓解。”

    “大司马所言极是。”

    “但是要达成这个目标,必须要根除旱灾、蝗灾的影响。毕竟,从今年秋天的雨水情况以及现在的气候来看,明年的天时应该也不怎么友好……”

    因为诸葛亮的关系,蜀汉的官员个个都偏重实务。加之蜀汉的北伐长期缺兵少粮,所以蜀汉的官员也几乎人人都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了解。按照大家的经验以及本地老农的诉说来看,明年的关中,多半还是个灾年。

    “先来说蝗灾吧。改之,长安的蝗市现在运行得如何了?”

    “启禀大司马,长安蝗市开张近两月,累计收入蝗虫十万三千余石,跳蝻九万余石,虫卵一万八千三百余石。当然,属下刚才列举的数据,全部都是干重。另外需要说明的是,随着天气逐渐转凉,蝗市里各部异族、各地百姓送来的蝗虫和跳蝻已经近似于无。不过虫卵的量应该还会持续增长。”

    “善。把这些东西全部打成粉末,一部分送到梓潼去。本官已经行文我复兴社在梓潼的生产基地今年提早开始多饲养鸡鸭。这些粉末送到后,可以充作鸡鸭的部分饲料。另一部分掺进麦粉中,以后赈济粮可以发这个。”

    “喏。”

    “明年开春后,让梓潼郡那边至少要给关中提供三万只以上的鸡鸭。另外,我们前几个月在郿县那里的蜘蛛,都开始产卵了吧?”

    “已经大量产卵。属下已经命令专人把这些蜘蛛卵附着的秸秆保护起来。只等明年天气稍稍转暖就开始分发到关中各地的田间地头。”

    “善,诸位。挖掘蝗虫卵,多准备鸡鸭、蜘蛛,都只是未雨绸缪,对蝗灾提前有个应对。但若是明年还是旱灾,地里长不出粮食的话,那这些事情都是没有什么大用的。关键的关键,还是如何减少明年的旱情对生产的影响。嗯,休然公,你是雍州刺史,你这雍州十郡下面各县的主官都安排妥当了么?”

    “回禀大司马,十郡太守、六十三县县长均已全部到位。太守均是来自益州的成都朝堂或者益州原本的郡太守转任。六十三县县长有四十县是益州官员转任,二十三县是本地贤良出任。县下各亭的亭长也已经基本配备到位,全部都是我大汉本次大战后因伤退役的老兵。”

    “善,诸位。本官的意思,在今年的最后两个月以及明年的前两个月,共四个月的时间里,重新疏浚关中的各条沟渠!”

    所谓关中平原,其实是一块被秦岭、陇山、黄土高原所包裹的狭长河谷盆地。在这块盆地里,平原、台原、谷地诸多地形错综复杂。

    关中的水源,主要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渭河。渭河从陇山汹涌而来,进入关中平原后水面变宽,流速变缓。横穿整个关中平原。是关中最大的水源。关中平原其实就是渭河中下游的河谷盆地。

    第二部分,是来自秦岭之上,由南向北流淌的诸多河流。比如武功水、骆谷水、芒水、涝水等。

    第三部分,则来自黄土高原,由北向南流淌的河流。最大的一条当然是泾河。此外还有汧水、漆水、洛河等。

    需要说明的是,后面两个部分的诸多河流,其最终基本上都是汇入渭河。可以说,整个关中水系,也基本可以简称为渭河水系。

    说了这么多,其实画张图就更直观:先在白纸中央划一条横向直线(渭河),然后在这条直线的上下两边各划几条竖向直线(南北诸多河流)。这就是最简单的关中天然水系。

    在这天然的水系中,毫无疑问,渭河沿岸的土地是基本不会因为干旱而苦恼的。可问题在于,一方面渭河沿河的土地和整个关中平原比起来占比极低,另一方面是:其他地方的旱灾会引发蝗灾。蝗灾一起,渭河沿岸的土地上,庄稼长得再好也是白搭。

    而且关中的水源中,来自于秦岭的河流还好——这个时代的秦岭植被保存非常完好。来自秦岭的河流水流量充沛,含沙量也比较低。但是来自黄土高原的河流就不太好了:含沙量偏大不说,水量大的时候容易形成洪涝,水量小的时候又容易断流。

    最后,到底是处于中国的西北地区。这块地方的降雨量其实一直都不是很充足。所以,关中地区的灌溉系统,如果不加以人工改造,纯粹运用天然水系进行灌溉,剩下的就是靠天吃饭的话。所谓的关中千里沃野,是产不出多少粮食的。

    但是,关中这个地方,是秦帝国和西汉帝国的肇业根基。两朝的统治者对这里的农业生产都极为重视。两朝都花了极大的力气对这里的天然水系进行改造。

    如何改造呢?修渠。

    秦代倾举国之力,修筑了大名鼎鼎的郑国渠。所谓郑国渠,其主要作用就是把洛水和泾河链接了起来。

    前文所述,关中虽然有诸多的河流,但除了渭河是东西流向以外,其他的河流都是南北流向。在自然条件下,这些河流除非最终都汇入渭河,否则彼此之间是不会产生联系的。而黄土高原上南来的河流含沙量又偏大,无法直接利用起来耕种。这就造成远离渭河北岸的地区,虽然两边都有河流,但就是无法有效利用这里的水源进行耕种。

    而郑国渠呢,是东西走向,起于洛水,止于泾河。在渭河以北,提前的把洛水和泾河给链接了起来。而且关中这块地方,是南北高,中间低。现在郑国渠挂在渭河以北,由于地势的原因。郑国渠里的水流可以依靠地势自然的向南漫灌。于是,郑国渠以南,渭河以北,洛水以东,泾河以西的这一块地方,就从水源匮乏的盐碱地一下子变成了水旱从人的千里沃野。

    史书记载,郑国渠建成之后,秦国一下子多了一百一十万亩的可耕良田,每年从这块新增良田上能收获近五百万石粮食。当时秦国全国的人口也就六百余万。也就是说,光是一条郑国渠,就能让秦国的全体百姓多出近一个月的口粮!

    所以后来的西汉定都长安后,也大力修建关中的水利系统。其主要方法也是开渠。开渠的主要目的和郑国渠也是一样:通过各种新的沟渠,把关中南北走向的各条河流,在它们汇入渭河之前就提前链接起来。同时通过建设沟渠的地理环境不同,变郑国渠的漫灌为浇灌……然后沟渠经过的地方,就会从缺水的干旱土地变成水旱从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