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明末之扬我中华-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和梁小明二人从盐场发迹,通过梁小明开的金手指,走技术流路线,已经开始在临高站稳脚跟,前途一片光明,可是毕竟根基尚浅,短板很明显。之前的工人、工匠、铁矿一一被解决,现在轮到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短板——粮食。

    刘烨思来想去,没想到好办法,只有把大家都叫来商量,看他们有什么好建议。

    梁小明一向对这种问题不感兴趣,他人坐在这里,脑子里却在想在合适的时候铸造更大的火炮。

    李福脑子比较灵活,他想了想,对刘烨说:“老爷,咱们有银子,可以买粮”

    刘烨懊恼地打断他,说道:“之前为了供给修建船厂的民夫伙食,已经让临高县内米价上涨,现在三百护卫队员,六百归降士兵,加上一千多工人、工匠,得花多少银子买粮食啊,就算米价不涨,开销也很大,粮食全靠买,绝非长久之计。我们目前只有纺织厂有收入,盐场现在不外销,兵工厂、钢铁厂、船厂都在烧钱——要不是因为打唐家庄和杭州的万花楼得了两笔横财,早就撑不下去了。”

    众人纷纷称是,李二狗补充道:“而且本县粮食出产不多,存粮也有限,就算有银子,也买不到这么多。”

    李福续道:“回老爷,若是本地粮食不够,可以上外地买。不过琼州府其他州县粮食产量也不高,对面广东米价又高出琼州太多,都不是买粮的好地方。小的跑了几次广州,听闻有人说起,暹逻、安南一带盛产粮食,也是一年三熟,但产量比琼州高多了,米价很低,广州就有人南下运粮回来发卖,所获颇多。至于银子入不敷出,也不是大问题,老爷的船厂已经建成,只要建成船只出海,不管是跑日本还是下南洋,那就是金山银海的买卖,银子就不再是问题。”

第34章 夺田(1)() 
刘烨眼前一亮,暹逻、安南就是现代的泰国和越南,东南亚的气候和降雨非常适合水稻生长,在古代低下的耕作水平都能一年三熟,到了21世纪都是粮食出口大国,粮食多,价格自然就低。

    虽然海贸能赚大钱,但是这只是长远计划,福建的郑芝龙是绕不过去的强大对手,短时间内指望通过海贸支撑购入粮食的支出是不现实的。不过刘全的建议也开辟了一个新思路。

    他问众人:“李福说的不无道理,你们有什么看法?”

    梁小明、李二狗等人点头称是,这倒是个好办法。

    严光开口说道:“主公,暹逻、安南的米价虽然低,但是往来一趟所需时日甚久,主公手下这么多人口粮全部靠此渠道,怕是不稳妥,若是海上遭遇风浪,或是遭了海贼打劫,那就钱粮两空了。”

    众人觉得也是,以当前海路的条件购买粮食,一来速度无法保证,二来风险太大,无论是风浪还是海盗都是现实的威胁。这个年代要做海商,没有厚实的身家是不敢出海的,一次意外就足以倾家荡产。

    刘烨经他提醒,也想到了这些困难,他叹口气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严光笑道:“主公也无需忧愁,从海路购粮,可以作为长远打算,目前要粮食还得落在琼州府。”

    “哦,严先生有何良策,快说来听听。”刘烨来了精神。

    “在下祖籍浙江,又曾在南京任职,对江南颇为熟悉。江南的田地都被豪族强取豪夺了去,一个大户人家上千亩良田甚是平常,而这些豪族大多有族人为官,甚至官至部堂,朝中有庇护,当地官府也给他们撑腰,本身又豢养家丁,势力之大,一般人无法撼动。这收上来的粮食,除了上缴官库,大部分都在这些豪族的粮仓里,一旦有天灾人祸,他们就囤集居奇,以高价卖粮,大发横财。”

    梁小明不解道:“说这个与我们从琼州府弄粮食有什么关系吗?”

    严光投了刘烨之后,对其产业和身边的人作了详细的了解,知道梁小明虽然很少过问大事,但是掌握了不少“屠龙之技”,火枪和火炮就是他一手缔造,深得刘烨器重,是这个体系的二号人物。

    他对梁小明拱手施礼,解释道:“好让梁老爷得知,江南如此境况,想得到大量粮食是难上加难,而琼州不同。琼州虽也有几百亩田的大户,但论起官府甚至朝廷的人脉以及家族的势力,与江南豪族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刘烨隐约猜到严光的用意,补充了一句:“和江南豪族相比,琼州的大户充其量就是些乡下土财主。”

    严光赞道:“主公心思敏捷。我的办法其实很简单,既然这些土财主没什么势力,那么解决掉他们既无难度、又无后患,只要我们铲除掉他们,再更改地契,这些无主之地,都可以成为我们的。那些佃户,给谁种地不是种?这样一来,粮食问题迎刃而解!”

    众人目瞪口呆,想不到看起来斯斯文文一个书生,行事居然如此果敢狠辣,所谓“铲除”,恐怕就是杀人灭门吧?不过这不失为一个直截了当的办法,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与其花银子千里迢迢去南洋买粮,不如抢了田地直接收粮,还没有海路的风险。

    “这样是不是有违人道?毕竟这些大户也没得罪咱们”李福呆了半天憋出一句话。

    李二狗却持相反意见:“若是唐老爷这样的大户,铲除他们还是为民除害!刘老爷没来之前,不管是李家村的盐丁,还是他手下的佃户,都苦不堪言,他敲骨吸髓压榨咱们的时候,可曾想过人道二字?”

    严光赞道:“李二狗说的很好,我们也不是不分青红皂白,专挑压榨佃户厉害的劣绅下手就成。”

    “哈哈哈,严先生说的好。”刘烨完全了解了严光的意思,解决粮食问题的关键果然落在琼州府。

    李福担忧道:“不过大开杀戒,会不会不太妥当,毕竟老爷是做大事的,不是山贼土匪,抢了就跑。琼州将来可是老爷的根基啊!”他知道刘烨的眼界不是区区临高甚至琼州,有这么厉害的火器,不会满足于在琼州做一个大号土匪。杀戮太重,势必社会动荡,想来这不是刘烨愿意看到的。

    刘烨和严光相视一笑,他摇摇手指,“靠杀戮和抢劫成不了大事,这点我当然知道。既然老爷我要成就一番功业,琼州是我发迹之地,自然不能坏了名声。这个恶人,自然有人去做,我只管收拾局面。相信严先生提出这个办法,肯定也想到了这点。”

    严光点头,指着林三:“这个恶人,只能由林三来做。主公只需要跟在后面摘果子。”

    众人恍然大悟。这杀人夺田不过是打劫大户,杀掉地主之后,田地全部成了无主之地,刘烨就可以堂而皇之吃下这些田地,还不用背负恶名。

    林三本就是个无法无天的角色,叫他去打劫大户,一点心理压力都没有,他又不需要什么名声。

    梁小明虽然觉得这个方法过于血腥,但是对象是地主老财,自幼接受的教育让他把地主老财当做了封建社会欺压农民的反面典型,这些人杀了是为民除害,他倒也不抵触这么做。只是和夏天南说了一句:“你可不要学那些地主,别让佃户才出虎坑,又入狼窝啊,剥削别太狠。”

    刘烨点头称是:“压榨农民是没本事的人才做的事,我可以免掉摊派给他们的苛捐杂税,只保留正常的租子,保证我们能得到充足的粮食,他们能养家糊口,实现双赢。”

    李二狗多嘴问了一句:“免掉摊派的税赋,怎么向官府交差?”

    这下别说刘烨,梁小明了,连林三都知道怎么回答:“主人迟早要和官府干仗,想要征粮收税,自己来取啊,不过先要问问我们的刀枪答不答应!”

    所有人开怀大笑,李二狗也不好意思地笑了。他们都没有深想,与官府、朝廷为敌是什么性质的事情,都觉得这是一件正常不过的事。

    刘烨冷眼旁观,所有人都神情自然,看来人心都是趋利的,连李二狗这种老实巴交的人都不觉得与官府做对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实实在在的好处,加上实力的膨胀,这个体系中的人已经与自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第35章 夺田(2)() 
苟大富是临高和丰村一名乡绅,家有良田二百亩,是临高境内数得上的大户。胞弟苟二贵在县衙户房任书办,苟家也算是官府有人了。每年官府征粮纳税,由于苟二贵的关系,本来二百亩的地,按八十亩计算,而且在鱼鳞册上登记的是下等田,在粮赋缴纳上,占了不少便宜。

    慢慢地,苟大富开始不满足于这两百亩地了,目光盯上了临近的村民。每年纳粮时节,就是他和自家兄弟下手侵吞田亩的良机。

    本朝额征钱粮地丁,户部只问总数,不问细节。当地谁有多少田、多少地,座落何方,起科多少?只有县衙里户房的书办才一清二楚。他们所凭借的就是代代相传的一本秘册,称为“鱼鳞册”。没有这本册子,天大的本事,也征不起钱粮。

    鱼麟册本是公物,是政府主持绘制修订的,一般是县衙一份,书办一份。但是年深日久,县里存档的或湮灭或丢失,早就不知去向,书办手中的那份却代代流传保存下来,父传子、子传孙。政府修订的“公册”,最后居然成了书办的私产。贵为父母官的县令,要顺顺利利的办下每年的夏秋两赋的公事来,也免不了依赖书办。

    户房书办因为有鱼麟册,不但公事可以顺利,本人也能借此大发其财。多少年来钱粮地丁的征收,是一本乱帐,纳了钱粮的,未见得能收到官府收粮的“粮串”;不纳粮的却握有纳粮的凭证。有人没有立锥之地却要缴粮;有人坐拥千顷良田却毋须缴纳粒米。反正上头只要征额够成数,如何张冠李戴,那是根本不管的。

    苟家盯上某户村民家的田产后,苟二贵就利用户房书办的权力,将这户人家定为上等户,拔高其缴粮的标准,并在收粮过程中,在“浮收”上动手脚,使得该户缴纳的“耗米”和“尖米”比赋税正额还多。趁其不堪重负之下,苟大富再出面低价买田,多半能得手。

    至于买入良田之后规避赋税的花样,名目繁多。最常见的手段就是“优免”、“诡寄”、“产去粮存”。

    所谓“优免”,就是有功名的读书人享受朝廷免交赋税的福利;‘诡寄’,就是将自己的田地伪报在他人名下,借以逃避赋役。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苟大富没有功名,亲朋中也没有读书人,不能享受“优免”政策,也玩不了“诡寄”,他玩的是第三种。

    如果说“优免”、“诡寄”是侵吞本应缴纳给朝廷的税赋,欺瞒的对象是朝廷,那么“产去粮存”就是对百姓赤裸裸的抢劫了。

    以苟家为例,苟大富买入别人家的田亩后,利用苟二贵户房书办的权力,不将田亩过户,那么卖家还要按原来的鱼鳞册缴纳粮税,作为买主的苟大富则不用缴纳任何钱粮。兄弟二人联手,吞下了好几百亩上好的水田却不用缴纳赋税,卖主被坑惨了,苟家却便宜占尽,短短几年时间就一跃成为方圆数十里内首屈一指的大户。

    崇祯七年三月,秋粮已收,夏税时间没到,正是苟大富最空闲的时候。近几年手头方便,纳了几房小妾,连丫鬟都是精挑细选的,闲来无事,和小妾们打情骂俏,俏丽丫鬟伺候一旁端茶倒水,放眼望去,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