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明末之扬我中华-第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整个县城已经被拆的面目全非,完全不是县太爷印象中那个破败的场景了:整齐划一的街道把城区划分的异常清晰,何处为民居,何处为商铺,一目了然。走在平坦的街道上,没有了以往深一脚浅一脚的感觉,县太爷诧异地察看脚下的道路,不是条石铺就,倒像是灰白色的石灰刷出来的,可是却坚硬如铁,又如水面一般平整。

    “逆贼不知用了什么妖术,弄出了这种路面?”县太爷心中赞叹不已,口中却唾弃一番。

    街道两旁有不少地方仍然空缺,这是规划中但未开建的建筑。从县衙后门往东走了百来步,县太爷看到了衙役们口中的“安置房”——清一色的灰白建筑,材质就如同街道路面一样,平整而坚硬。

    他端详着这种建筑,与传统木结构建筑最大的不同是,这些房子都是最少是三层以上,也有四层甚至五层的。在县太爷的印象,除了塔,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贫穷百姓,都很少有两层以上的房屋。惊叹于这种“高层”建筑鬼斧神工的巧妙之余,他心里不免鄙视一番,哪有人住在“塔”上的?每天上下楼都要折腾半天。

    这种建筑屋顶虽然还保留了瓦片,但是主体部分已经完全看不到一根木柱。据衙役们说,这种房子是一种叫“水泥”的东西和砖建成,不需要以木为柱梁,中间插些烘干后的竹片,建起来飞快,而且不像木质结构的房屋那样怕走水。

    县太爷也知道衙役们被叫去强拆百姓的旧房子,当时还认为刘烨倒行逆施残害百姓,却不料最后居然建了新房给百姓——不管怎么说,这种房子看起来虽然不够美观,但是比起原来破旧不堪的房子,实在强太多了,风雨不侵,坚固耐用,百姓们都欢天喜地地搬进了新房——他不明白刘烨脑袋里想些什么,若是收买人心,为何又先做恶人强拆房屋?若是要搜刮民脂民膏,夺人房产为何还要花更多的钱财建新房?

    看着新房中进进出出的百姓,脸上喜气洋洋,他吐了一口唾沫,升斗小民愚昧无知,得了点蝇头小利就被收买了,心中哪还有朝廷,哪还有圣上。

    离开这片“安置房”,信步来到一处地方,却见人头攒动,喧哗不已。他好奇地凑过去,却见众人围着一处类似于安置房的建筑议论纷纷,房前竖起一块木牌,上面粘贴着一则告示。

    他眼力不是很好,靠近一些,小声念了出来:“告各工厂所有工匠书:为解决诸位背井离乡、夫妻分离之苦,特拟建一批住宅,以低付、分期付款方式供诸位购买,具体方法如下”

    众人都是听到消息请假赶来现场察看的工匠们,他们听到这个消息时,半信半疑,觉得东家半卖半送建房子给自己不靠谱,但是经不住这个诱惑,能请假的都请假过来看这个所谓的“样板房”——其实是还没有搬进入住的一处安置房,以供工匠们参考而已。

    县城本地居民老房换新房的事情他们也听说过,但是从没有想过这样的好事也能轮到自己,毕竟工匠都是不是本乡本土的人,绝大部分都来自广东。

    这则告示倒是有人看守,也会解释,但架不住一拨一拨的人轮番询问,这人也疲了,只是让他们看告示。可是很多工匠只会手艺,不识字,虽然知道了个大概,但是不弄清楚完整的告示内容,心里总是没个底。这时候听得有人识字,能念出告示,“呼啦”一下全部围过来,七嘴八舌地说道:

    “这位先生,你识字?快给我们念念”

    “看看这告示说的条件是什么,是不是半卖半送?”

    县太爷挥手在鼻端扇了扇,工匠们身上的汗臭让他有点不舒服。不过这告示的内容他也很好奇,便捏着鼻子念了下去:

    “房子分两种:三、四层楼房,每个独间可供一家五口入住,作价白银50两,付5两即可;上下两层独门独院,作价白银300两,付30两即可入住。以上两种房子,余款可以选择三年内或者五年内按月支付,直到付清为止。全部付清后可得官府画押房契。”

    这样的设计,是针对工匠们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现实状况量身定做的。

    刘烨手下的工匠们收入普遍比耕田的农民高,虽然楼房和独院的房价比这个时空大部分房子都要贵——明朝的房价惊人的低——但是无需全款支付,对于工匠们而言可以接受,而且这种新颖的支付方式给了他们一种错觉,“付”的低廉让他们觉得自己占了很大便宜。

    这样的房价,自然无法像后世的房地产行业一样获得暴利,但是现阶段起码能缓解一下资金的压力——至少分期付款能回收工匠们手中的工钱和奖金,减少开支。几家工厂的工匠和学徒加起来,人数早已过千人,而且还在继续增加,简陋的宿舍早已无法满足工匠们拖儿带口的需求,楼房和独院才是他们更好的选择。

    当然,古人未必能适应楼房的这种群居方式,等到经济能力上了台阶后,加上开枝散叶、子嗣增加,自然会选择独门独院的宅子,两种不同的房屋结构就很好地衔接起来,满足了不同梯次人群的需求。

    县太爷并不知道刘烨设计这种购房方式的初衷。他念完之后,狐疑道:“这付是什么意思?”

    有消息灵通的工匠告诉他,就是先付一笔银子,就像定钱,然后这房子就归你了,5两银子就能买进50两的房子。

    听完告示的全部内容,众人纷纷议论起来。按工匠们的收入,手艺好评级高的,一年能有十几两银子的固定收入,加上一些奖励措施,一年收入二三十两、甚至五十两的也大有人在。但他们都需要养家糊口,家中还有妻儿老小,不可能几年不吃不喝买栋房子,真要买,按以前的规划也是存够了钱回老家买房置地。

    可是这个分期付款的方式诱惑是在太大,5两银子,省着点花,几个月就凑出来了,以后每月只要出几百文,这个价码完全承受的起。

    有工匠明显动心了:“要我说,5两银子就能买房子,我看成。有了房子,就能把我爹娘、老婆儿子接到临高来了,我就能为爹娘尽孝,天天都能看见老婆孩子了”

    “你个憨货,你放着好好的广东不回,非得要呆在临高一辈子吗?我看我还是存钱回广东”

    “你才是个憨货,广东再好,有你什么事?广州街面上好地段的房子你买得起吗?若是在乡下,又比临高强到哪里去?我看临高不错,你看东家把县城都拆了重建,好大的手笔。这临高将来总不会比广州乡下差吧?”

    有人稍显犹豫:“可是连县城的城墙都拆了,官府会不会治罪?到时候东家倒台,我们买的房子还作不作数?”

    “你懂个屁!官府又怎么了。临高的城墙都拆了,他县太爷敢站出来放个屁吗?知府派出几千大军都打到临高了,还不是被打个落花流水”

    县太爷脸涨得猪肝一样,想反驳却又张不开嘴,他很想大喊一句,临高县令在此,逆贼对抗朝廷,终有被清算的那天!可是想想自己的处境,还是忍住了。再说,这时候站出来,岂不是成了那人口中的“站出来放屁的县太爷”?

    老成点的人担忧道:“东家这算不算造反啊?会不会连累我们?”

    有人神秘地卖弄小道消息:“你们都不用担心,我听说了,东家准备接受官府招安,只是价码没谈拢而已,到时候就有了官家的身份,这房子的买卖自然作数。”

    众人吃下了定心丸,纷纷说道:“这样就好。”

    便有人开始打大房子的主意:“反正都不用一次付清,还不如借点钱,凑足30两,买独门独院那种,每月付的银钱不到一两,咬咬牙,倒也不是背不起”

    有人附和道:“是啊,半卖半送的好事,干脆就买个大的。若是广东,上哪找这样的买卖,典房倒是便宜些,可那终究不是自己的房,房主还能赎买回去,住着不踏实。”

    县太爷忍不住开口:“你们这些无知之徒,这叫什么半卖半送,明明没少一文钱,不过是收钱的期限放宽而已”

    工匠们不乐意了,纷纷开口呛他:“你懂什么,5两银子的房子,不是半卖半送是什么?东家又不是全做善事,每月只要给几百文,已经够仁慈了,你还想怎样?”

    “看你识文断字,是个读书人,否则就凭你这句话,老子抽你信不信!”

    县太爷气得七窍生烟,又不愿和他们争执,掉了身份,丢下一句“真是夏虫不可以语冰!”,拂袖而走。

第107章 五粮液() 
刘烨并不知道县太爷的“微服私访”体察民情的行为,他采纳梁小明的提议后,开始筹备建酒坊,以及酿酒。

    经过一个月的时间,临高的酒坊里。

    “出酒了!”有人一声喊,一股浓烈的酒味弥漫开来,这味道很冲鼻,丝毫谈不上香味,所有人皱起了眉头。

    田师傅见状,解释道:“这前面的酒水叫‘锅头’,也叫‘酒头’,等二锅、三锅的酒水一起出来,掺和在一起,就能卖了。”

    关键就在这里了,梁小明做出指示:“头锅和尾锅都倒掉,只留中间第二锅酒!”

    田师傅愣住了,不管是高粱还是米麦酿酒,没听说这样的做法啊。不过东家这么说了,只能照做,当即和袁师傅指挥着把第一锅酒和尾锅酒全部抬出去倒掉。

    没了第一锅酒的刺鼻酒味,第二锅酒出来后,蒸酒房内顿时弥漫这一股炽烈但不刺鼻的酒香。所有人闻到酒香,都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连拉风箱的学徒都放慢了动作。

    李二狗闭上眼睛,抽动着鼻子,喃喃道:“闻着就好喝,这一定是好酒!”

    田师傅和袁师傅都呆住了,明明就是高粱做的酒,为什么会这么香。梁小明催促道:“别愣着了,快打几碗出来给大伙尝尝。”

    二人赶紧从蒸锅里打出几碗酒水给诸人品尝。

    严光按照他的观色、闻香、品味三步曲理论尝了这酒,赞不绝口:“清亮透明、香味芬芳、入口柔顺,好酒!”

    李二狗喝了一口眼泪都流出来了,“这比我当年喝过的还要好,这辈子能喝到这种好酒,也是值了”

    刘烨不嗜酒但也常喝,后世他一般都喝昂贵的好酒,没接触过二锅头这种平民化的酒,接过碗尝了一口,味道醇正,度数很高但不烈,虽然不及茅台之类口齿留香、回味无穷,但胜在香味纯正、有后劲。

    最后梁小明问:“这酒叫什么名呢,还是用二锅头的名字?”

    刘烨摇摇头:“不。这名字听着太草根,得想个能忽悠人的名字,才能卖得上价。再说,二锅头这名字容易让人产生联想,说不定有心人就把这个诀窍学了去。”

    “叫什么名字呢?”刘烨思索起来。

    灵感瞬间迸进,刘烨说道:“有了!就叫五粮液吧!”五粮液在后世挺出名的。

    严光细品了一番:“我们所产之酒香味芬芳,五粮液不错,真的不错,好名字!”

    崇祯七年,广州和杭州街面上都新开了一家刘记酒庄,售卖一种叫“五粮液”的烧酒,价格昂贵,2两银子一小瓶。这让习惯了喝坛装黄酒的人很是吃了一惊,这酒从没听说过,又卖这么贵,莫非这瓶子里装的是琼浆玉液不成?

    很多好事之徒就围着看热闹,有人下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