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朝那些事儿1-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是难为袁凯了。

    谁知朱元璋听后大怒,当面斥责袁凯狡猾,不说真话,然后把他赶了出去。袁凯回家后越想越怕,下了决心装疯。第二天,他就不上朝了,让家里人传话说自己已经疯了。

    朱元璋果然不信,派人到他家打探,派去的这个人也不是空手来的,还拿了一件木工钻,传朱元璋的话,疯子是不怕疼的,就看看你是真疯还是假疯。于是便用木工钻去扎袁凯。

    袁凯不愧是装疯高手,发扬了关云长刮骨疗伤的优良品质,任人来钻只是不出声,来人这才相信,便回去报告了朱元璋。袁凯躲过了这一关。

    然而朱元璋还是不相信他疯了,便偷偷地派另一使者去看袁凯家里的情况,这位使者刚走到袁凯家的院子里,就被一个景象惊呆了,直庆幸自己还没吃饭。(诸位吃饭前最好也不要看)

    原来袁凯脖子被铁链锁住,正趴在地上吃狗屎,还一段段地嚼。使者大倒胃口,到这个地步,如果袁凯还没有疯,那就是自己疯了,连忙回去告诉朱元璋。朱元璋听后也是一阵恶心,便没有继续追究袁凯。

    大家应该知道,袁凯是装疯的,吃狗屎这一招也太狠了,不过袁凯并不是吃的真狗屎,他在都察院的同僚事先得到消息,便告诉了他,他灵机一动,把面粉和上酱料做成狗屎状物体,当饭给吃了。这才躲过了朱元璋的耳目。

    朱元璋时期,官员们的日子是不好过的,从肃贪到空印案、郭桓案,朱元璋杀了很多人,有些是该杀的,而有些则是错杀、冤枉的。很多人就此给朱元璋安上了“屠夫”、“杀人狂”的名字,甚至有人怀疑他的精神有问题,那么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之前讲述了很多这一时期的情况,对朱元璋肃贪和错杀的事实都进行了列举。这也是希望能从更客观的角度来诉说朱元璋与官员之间的关系。

    应该说朱元璋的这些行为虽然有些过激,但其行为主体还是正确的,他的目的是消除贪官污吏,如果我们联系朱元璋少年时候的遭遇,就更能理解他的行为。

    朱元璋从小就被官府欺压,自己的悲惨遭遇很大程度上是贪官污吏造成的,这也使得他很不喜欢这些当官的,即使官员们为他干活,在他的内心中对这些人也存在着极大的不信任感。这种不信任感一旦遇到某些因素的触发,就会迅速扩大,进而蔓延到对整个群体的信心缺失。

    正如俗话所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朱元璋就是这样一个被蛇咬过的人,他被官吏们欺压了几十年,怎么会信任这些人?所以如空印案、郭桓案这样的案件一发生,朱元璋就会迅速将风潮扩大,在他看来,官员都是不可信的。

    而朱元璋的肃贪行为虽然可敬,效果却不佳,这是因为他过分看重了刑罚的力量,而没有注意从各方面加强制度上的完善,一味地猛打猛杀,虽然在他统治时期贪污现象很少,但他死后,明朝的贪污却十分严重,我们后面还要讲到。

    朱元璋给官员的待遇很低,很多人认为是故意虐待官员。但我在分析明朝初期俸禄制度后发现,这个看法不一定是正确的,朱元璋制定的俸禄标准应该是经过仔细计算的,这些俸禄是足够明初的官员们生活的。只不过他没有考虑到官员除了自己一家吃饱外,还要养活办事员,还有一定的人际往来,而由于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原先的俸禄是不够的。

    也许有人会问,朱元璋如此精明,怎么会想不到这些呢?可是就实际情况看,在这些问题上,朱元璋确实是缺乏远见的。

    比如他为了不让自己的子孙挨饿,规定凡是自己的子孙,一律不允许出去工作,就算没有官做,也只能在家吃俸禄。由于自己要过饭,而且家破人亡,朱元璋对自己的亲戚十分看重,他制定的世袭爵位制度为子孙们做了充足的打算,即使是像刘备那样,不知是中山靖王多少竿子打不着的子孙,他也预留了爵位,并准备了相应的俸禄。

    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到了一百年后,他的子孙们已经繁衍到了几十万人之多,朝廷一个省的粮食来养活他们都不够,最后某些皇子皇孙得不到粮食,又不能出去工作,就活活饿死在家里。这就是所谓的好心办坏事吧。

    我想,这样的分析和评价对朱元璋来说应该是公平的。

    李善长的结局

    在朱元璋整肃官吏的同时,另一个大案——胡惟庸案也在进行中,这个案件并没有因为胡惟庸的死亡结束,它仍然延续着,不断有某人因为另一某人的供词被杀,何处是个头?

    出人意料的是,李善长还活着,他与胡惟庸是亲家,而且他弟弟李存义是铁板上钉钉的同党,朱元璋考虑到他在朝廷中的巨大影响力,不但没有杀他,连他的弟弟李存义也免死,放逐到崇明岛(今上海崇明岛),这应该算是很大的恩典了。

    然而李善长很明白,自己活不了多久了。他太了解朱元璋了,自己毕竟还是或多或少参与了谋反,以这个人的性格绝不会放过自己。

    朱元璋,来杀我吧!首级任你来取!

    洪武二十三年(1390),李善长家里修房子。他已经不是当年的丞相了,不能再呼风唤雨,但总得找人修啊,难道要自己动手?他想到了带兵的汤和。

    汤和是他的老乡,也是他的好友,他向汤和请求借三百士兵当劳工。这似乎是一件平常的事情。然而有一件事是他绝没有想到的。

    汤和出卖了他。

    在借给李善长三百士兵后,汤和立刻密报了朱元璋,朱元璋又一次对李善长动了杀机。

    应该说三百人实在是干不了什么的,而且兵还是汤和派出去的,不会听李善长的指挥,即使如此,这件事情已经足以成为骆驼背上的第一根草了。

    这样看来,汤和能够活到最后,实在是有他的道理。

    老眼昏花的李善长似乎是嫌自己活得太长,他立刻犯了第二个错误。

    他的亲信丁斌因为犯法应该被流放,李善长却上书为丁斌求情。朱元璋又一次愤怒了,你以为自己是谁?我处理犯人还要你来管吗?他下令不再流放丁斌,却也没有释放他,而是将他关到监狱里,日夜拷打。朱元璋相信,李善长身上一定有着某些秘密,而这个秘密丁斌一定知道。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对的。

    李善长所作所为对得起丁斌,丁斌却对不起李善长。

    他供认了李存义与胡惟庸共同谋反的细节。朱元璋当机立断,把李存义抓了回来,还是严刑拷问,李存义于是又供出了他劝说李善长的情况,而李善长的那句“汝等自为之”也成为了朱元璋嘴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句之一。

    骆驼就要倒了,再加一把稻草吧,到了这个时候,稻草是不难找的。

    李善长的家奴经过仔细的分析,认为时机已到,落水狗不打白不打,打了不白打。他们合谋以受害者的身份向朱元璋申述,自己长期受到李善长的欺压,并状告李善长积极参与胡惟庸谋反,并且将时间地点说得相当清楚,虽然以他们的身份似乎不太可能知道得这么清楚。但在当时,这一点并不重要。

    此时凑热闹的人也不断地多了起来,御史们纷纷上书,弹劾李善长,从上朝时不注意礼节到贪污受贿,罪名无所不包,似乎恨不得控诉他修建房子过程中砍伐树木破坏了环境。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一个绝对与办案八竿子打不上边的部门也在李善长身上踩了一脚,说来实在让人啼笑皆非。

    这个部门是钦天监,主要负责天文历法,无论怎么也想不到看天文的还能插一脚,但他们确实做到了,可见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他们向朱元璋奏报,最近出现星变,是不吉利的预兆,然后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当移大臣。”

    要什么来什么,真是不能不服啊。

    李善长活到头了,别说什么铁券,就是钻石券也救不了他。

    追随你几十年,终于到了终点,我不能再陪你了,自己走完这条路吧。

    不管怎么说,李善长都没有谋反的理由。他的儿子娶了公主,他本人不但是朱元璋的亲家,也是第一重臣,即使胡惟庸谋反成功,他最多也只是第一重臣,有谋反的必要吗?

    朱元璋自然知道李善长没有必要去谋反,但他却有必要杀掉李善长。

    念及李善长跟随自己多年,在临刑前朱元璋见了李善长最后一面。

    朱元璋坐在自己的宝座上,看着跪在下面的李善长。

    这个人曾经是我最信任的部下,现在我要杀他。

    李善长跪在地上,抬头望着朱元璋。

    这个人曾经是我最真诚的朋友,现在他要杀我。

    还能说什么呢,什么都不用说了。

    李善长看着朱元璋,几十年前,他投奔了这个人,他们彻夜长谈,相见恨晚,共同谋划着将来的远大前景。那一年,李善长四十岁,朱元璋二十六岁。

    他向现在的皇帝朱元璋叩头谢恩,走出了大殿。

    李善长走上了刑场,他最后看了一眼天空。

    今天的天气真好,天很蓝。

    他突然想到,三十六年前,他走进朱元璋军营的那天,似乎也是个晴朗的天气。

    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杀李善长,夷其三族。

    

第二十章 最后的名将——蓝玉() 
第二十章  最后的名将——蓝玉

    李善长的死终于给延续十年的胡惟庸案件画上了一个小小的句号。官员们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朱元璋却没有松气,他似乎是个精力无限的人,在处理胡惟庸、李善长的同时,他在另一个战场上也赢得了胜利。

    这个战场上的失败者就是已经逃到大漠的北元,虽然在明初的几次战争中,北元的实力受到了严重削弱,但他们仍然有足够的兵力对明朝的边境进行不断的侵袭。

    朱元璋并没有因为北元的实力削弱而放松对它的打击,他一直认为蒙古骑兵始终是明朝最大的威胁。坦白地说,在军事上,你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眼光,他的预言在几十年后很不幸地得到了应验。

    朱元璋组织兵力,分别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二月及洪武十四年(1381)正月,对北元发起两次远征。

    这两次远征都取得了胜利,但并未对北元形成致命的打击。而北元也认识到,与强大的明朝正面作战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他们化整为零,采用打了就跑、跑了再打的游击战术不断骚扰明朝边境。

    此时北元的统治者正是元顺帝的儿子,从乱军中逃出的爱猷识理达腊,他继位为北元皇帝,他奉行的是坚决对抗明朝的政策。其实他采取这一政策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本来在大都当皇帝的父亲被人逼得搬了家,而自己的大部分亲戚都被明朝抓去吃了牢饭。此仇实在不共戴天。

    而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也要吃饭。作为游牧民族,在互市没有开放的情况下,要想得到中原地区的物产,只有一个方法——抢。而且这个办法不是太费劲,虽然有损失,但所得也不少。用经济学上的话来说,叫机会成本低。这样的生意自然是要常做的。

    朱元璋清醒地认识到了这点,他知道,要想彻底消除北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