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问鼎三国-第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热,舒缓的摆动腰枝,随风舞蹈。

    这是一片寂静的原野风光。然而片刻后,大地有节奏的震颤起来,一阵阵滚雷般的声音响起,随着地面震动的频率愈加清晰。远远的,苍兰的地平线上映着雪亮的闪光,起初是星星点点,渐渐在天边连成了一条线,进而铺天盖地,似乎将葱翠的白鹿原完全遮掩住了。

    第七军五千精骑自寿春出发,如同闪电般刺向了汝南。

    马上的刘基极目四顾,突然纵声长笑道:“原来五千铁骑铺开了竟是如此的多法!不知那袁术的二万大军又是何等景象?”

    张辽在一旁跟随,闻言笑道:“那帮乌合之众有什么可瞧得?不过是乌龟熊样!”此言一出,他突然怔了一下,赧然的搔搔头道:“主公,我不是说您千万别往心里去,我就是大老粗一个”

    刘基哈哈一笑,道:“这有什么,军中有哪个不是大老粗!再说我也想看看那二万乌龟的熊样!”

    陈宫沉声道:“咱们也不能看了袁术!二万之众,毕竟不是个小数目,咱们在汝南虽有两万,但要防备曹操趁火打劫,在汝南城中最多两个师五千人马,那袁术虽然不堪,但也是一代雄主,切不可等闲视之,这胜负还在两可之间。”

    刘基点点头道:“不错,正是这个道理。

    张辽听他长别人志气,心中不以为然,却一时嘴拙,找不出什么可以和这个年轻书生辩驳的说词,当下默不作声。

    却听旁边一员小将道:“临战切忌气浮,先生的道理自然是对的,但若说胜负两可之间,末将却是不大赞同。”

    刘基怪有趣的看了那人一眼,此人二十四五的年纪,四方脸,面色白皙,虽身着披挂,却总有一股文弱之气,比陈宫更像个书生。

第103章 袁术之变() 
张辽心头暗许,但也不想驳陈宫的面子。他眼睛一瞪,正要喝斥,却被刘基用眼色拦住了。陈宫也甚感兴趣,说道:“那还要请教将军。”

    “将军可不敢,在下不过一名参军罢了。”那小将的声音不高,却十分清晰,“袁术有三点必败的理由。”

    “哦?不知那三点?”

    “其一,袁术入寇汝南,师出无名,此乃不义也。”他缓缓的曲下了一只手指,继续道:“其二,劳军远征,疲惫之师,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此乃不利也。其三,袁术刚占宛城,兵微将寡,选此时来攻,此乃不智也。”说到此处,他的伸出的三只手指都已经曲了回去,手握成立拳头。

    他的拳头用力一挥,在杨成风看来这个动作格外有力,颇有大将的气势。他沉声道:“此不义、不利、不智之师,虽众何益!”

    “说得好!”陈宫抚掌长笑,似乎忘了自己仍在马背之上,他笑道:“我向来不服人,今天听将军一席话,颇有些佩服了。”言下之意,仍有几分的不服。

    刘基目光闪动,此番见识固然通透,偏偏又言辞文雅,颇令他起了惜才之心。于是问道:“听你的言谈不俗呀,上过学?”

    小将面对刘基的询问不卑不亢,在马上欠了欠身子,道:“末将孝廉出身。”

    刘基一怔,问道:“孝廉出身,怎么入了武职?”

    那人道:“末将从小喜好韬略。”

    刘基点点头。

    汝南。

    袁术指挥手下拼命向汝南发起攻击,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一旦刘基来援,以自己的兵马根本抵挡不住黑旗军的攻击。

    自从占领宛城后,袁术就准备报复刘基,报复黑旗军。他明白自己今天的一切是刘基给的,如果不是刘基,他现在还在寿春安安心心的做皇帝,如果不是刘基,他也不会沦落到如此地步。

    以宛城为据点打关中?呵呵,刘基会这么好心?他只不过想让自己做黑旗军的先锋而已。袁术自然不会再按照刘基说的去做。况且宛城城高墙厚,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不下于寿春。经过半年的休养生息,以袁家的实力,袁术已在宛城站稳脚跟。而且,经过一系列事件后,此时的袁术已非去年刚称帝的袁术。

    作为一个世家子弟,袁术并非蠢人,反而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否则天下大乱之初,袁术的势力也不可以与袁绍平分秋色,

    半年来,袁术奋发图强。励精图治,训练精兵。

    为的是什么?为的就是击败刘基。

    刘基兵强马壮,又有袁术留在寿春的财富,根本不需为钱粮担心,袁术明白。想攻打刘基必须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

    幸运的是这个时机很快就到了,因为刘基与曹操大战元气大伤,正是出兵的好时机。

    半年来,袁术在宛城招兵买马,兵力已达三万。

    袁术任命张绣为大将军,统领其中两万兵马,又以重金从凉州、河内购买两千战马,招募凉州,匈奴骑士,训练一支精骑。

    凉州、匈奴本身擅长骑射,虽然只训练了几个月,但一点也不比袁术本来的骑兵逊色。

    为了击败刘基,袁术派出使者北连曹操,南接刘表。

    八月一日,袁术在宛城誓师,以大将军张绣为先锋,出兵两万攻打汝南。

    汝南的黑旗军有两个军两万人,除了在上蔡等地防备曹操的兵马外,汝南城中只有五千兵马。

    五千兵马,说多也不多,说少也不少,以汝南的城高墙厚,想抵挡两万袁术军的攻击完全可以。

    但是!

    袁术还有一个杀手锏。那就是汝南的世家豪门。

    汝南,地处中原,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世家豪门强悍而不可想象。刘基又在汝南以高压手段对付世家豪门,让这些世家豪门心中厌恶。

    所以,袁术派人一联系,各个世家与袁术一拍即合。

    “陛下。”亲兵的呼唤让袁术收回的思维。

    袁术抬头望去,麾下的士兵又一次被汝南的守军打退,但出乎意料的袁术没有勃然大怒,只是淡淡道:“下令,收兵。”

    “呜”

    号角声响起,张绣狠狠的看了汝南一眼,才领兵撤退。

    汝南的防御强悍出乎意料,两万兵马几天几夜的攻击,损失不下于五千,却没有杀上城楼。

    “大将军,陛下有令,让你去中军大营。”

第104章 委曲求全() 
“知道了。”张绣对于袁术看不起,投降袁术也是迫不得已,张绣认为如果不是贾诩抛弃了他,他也不会被袁术这个窝囊废攻下宛城。

    虽然在宛城袁术励精图治,但看不起就是看不起,无任袁术怎么改变也改变不了张绣心目中的想法。

    袁术封他为大将军,但袁术称帝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已成为众矢之的,自己跟着袁术也不会有好下场。

    不过现在为了自己的家人,他不得不为袁术效命。

    张绣明白,自己在袁术手下看似风光无限,其实如履薄冰,袁术的眼睛无时无刻盯着他。手下的两万兵马他只有指挥权,但想让他们跟着自己造反,那第一个死的是自己,因为这两万兵马大部分是纪灵手下的老兵。

    纪灵是什么人?袁术手下第一大将。

    看了一眼汝南,张绣带着亲兵前往袁术的中军大营。

    袁术的中军大营在汝南西二十里,拥有三千步卒和两千骑兵,是整个袁军中最精锐的兵马,只是这几天攻打汝南并没有上场。

    张绣不明白袁术的打算,既然要快速打下汝南,为什么还要保持五千精锐。

    “也许现在就可以知道袁术的打算了。”张绣暗想。

    和煦的晚风吹起了粼粼的波光,略显欢腾的湖面上倒映出夕阳最后的一线余晖,那犹如金质般的光芒从天空之中飘散而下,覆盖了整片大地,覆盖了苍穹之间,让世间万物都显得金光闪耀。

    远处的水面之上,飘浮着若隐若现的些许小岛,就如同是在天地之中点缀了些许装饰,将碧水青天分隔为二。西面天际的几朵云彩在即将落山的太阳照射下映射出万道霞光,红彤彤如同一团赤焰盘卷在天空之中,虎视眈眈盯视着静静停泊在鄱阳湖上的江东水师。

    天将黑暗,刻苦训练了整整一天的江东士卒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缓缓朝岸上营寨走去。

    乌程侯孙策此刻便静静站立在一艘庞大的战船之上,微眯着双眼看着这些在疲惫不堪之时依旧秩序井然的精兵悍卒,看着四周如林般耸立的墙橹帆幔和一座接着一座的各式战船。

    孙策驻足之船乃新近建成的指挥战舰,船楼分四层、高大威猛,配上宽阔坚固的船身,飘浮在水面之上便如同一个庞大的水上堡垒,威风凛凛。

    四层之高的船楼各有用处,或议事之所、或饮食之居、或箭矢之库,所分甚细。而这艘庞然大物的作战利器便是楼顶之上安置八部强弩,十六座箭楼,配合着船楼高大的身躯,让他们居高凌下,凭添了几分威力。

    看着如此水战利器,孙策却没有丝毫的得意之色,他的脑海之中,此刻正混乱无比,仿佛晚风吹皱的湖面,久久不能平息。

    庐江,寿春的刘基宛如一把利剑挂在他的头顶,黑旗军数万步卒,数千铁骑,强大的水师,随时可以攻击江东各地,加上刘繇在江东经营多年,世家豪门与之暗中勾结。

    加上荆州的刘表乃杀父仇人,不共戴天,荆州带甲十几万,随着也可以南下。

    江东之地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样子,百姓一日数惊、门阀富贵各置退路、更让风雨飘渺的江东混乱不堪,让这位年轻的江东之主意乱心烦。

    孙策之所以在夜幕即将来临之时踏上战船巡视战舰,便是心烦之际便亲临水寨登船散心。

    轻柔的晚风效果确实极佳,只片刻之间便让孙策浮躁的心情渐渐平静了下来,看着水天交接之间缓缓落下去的夕阳,看着天空之中被染的彤红的云彩,孙策不由完全抛却了心中的烦恼之事,被眼前的美景所完全吸引住了。

    夕阳无限好,风景迷煞人。

    正当年轻的孙策沉静在这美景之中,抛却一切烦恼俗事之时,“蹬蹬蹬”的登楼之声破坏了这种完美的意境,吵扰到了原本心情渐渐好转的孙策。

    这个年轻的江东之主闻声不由微微皱起眉头,虽然表面平常无旧,但心头却是极为不满。

    不过,他微皱的双眉在来人登上楼顶的瞬间便舒展了开来,看着那两道熟悉的身影,孙策不满的心情消息的无影无踪,反而有些高兴起来,事实上在形势复杂的江东,能让他开心的人屈指可数,而登楼的二楼却都在此列,孙策岂能不开心。

    “你们来的正是时候,难得天空如此美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美景当共赏。”

    或许是天空的美景实在太过美妙,孙策说罢便不再顾他们,转过头去继续欣赏起来。

第105章 朝堂之争() 
立于左侧的周瑜与右边的张昭被孙策这种洒脱的言行弄的一呆,他们不明白,如此危难时机,乌程侯何来如此闲情雅致,置军政大事于不故,而倒迷恋起眼前的美景。

    不过,二人亦是风雅之人,自不会大煞风景硬要谈论政事,眼见天空余晖遍撒却实美极,也如同孙策一般凝神静视起来。

    三人无言静立,当昏黄的太阳终于从地平线上落下之时,孙策才长吁一口气,缓缓转过头来,看着同样沉静在美景之中的两人问道:“公瑾、子铲为何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