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全职攻略-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对女子的态度一向随性,虽然不会排斥,更不会讨厌,只是这么多年来令他愿意有进一步来往的却了了无几。他不喜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想找个自个儿瞧着顺眼的,可他又整日里不是忙于缉凶就是跟师父学艺,几乎没有时间结识女子。

    刘惠琳为他张罗的、上门提亲的不少,有些他也去见了,只是见过后就如雁过无痕,在心里激不起一丝涟漪。刘惠琳气急,问他究竟喜欢什么样的,他嘿嘿笑道,只有见过才知道。如此几次下来,刘惠琳也没了脾气,只能叹缘份未到。

    对梅采玉没有印象之前,他心中还存了些隐隐的期待,可是瞧着人之后,原先的期待荡然无存。

    他也说不上来是哪里瞧着不顺,总之就是不愿再有进一步往来,所以,他打算快刀斩乱麻,省得人家姑娘芳心错付,误了终身。

    目光再次转移到梅采玉的脸上,已从容许多。

    “有一些。梅姑娘可有何事?”他老实答道。

    梅采玉不禁掩面嗤笑,嗔道,“大人真是个老实人,连说句好话哄哄采玉也不会。大人若道打扰了,那人家走好了。”

    说着,她扭身,真就做出一副抬脚离开的模样。

    “慢着”卫奕摸向腰间,心想,你若走了,姚进谦专程回卫府取来的香囊我还给谁呀。

    梅采玉“咯咯”笑着,转身送给卫奕一个含情脉脉的眼神。

    “大人,不许这般逗弄人家。”梅采玉满面通红。

    卫奕纳闷,谁逗你了?。。。

第七十三章 庶子(万更求首订!)() 
他决定长话短说,于是拿出香囊,递给梅采玉,“此乃姑娘之物,本官原物奉还。”

    梅采玉原本满是笑意的脸庞顿时僵住。

    “你”她不解地看向卫奕。

    “是这样。”卫奕打算解释两句,“当初在文池,本官是去梅家饼铺买过两次饼,不过只是路过,并非有意停留。后来沈姑娘将此物交给本官,本官明白她是受人所托,不愿她为难,于是收下此物。后来在油坊再次遇见梅姑娘,本官便寻思着找机会将此物还给梅姑娘,不料,今日梅姑娘主动上衙,正好了却本官心愿。梅姑娘,本官不记得曾经说过或者做过任何暗示或者明示姑娘的话或者事,令姑娘芳心错付,如果有,本官愿意道歉,如果没有,请姑娘请回心意,莫要辜负大好年华。”

    梅采玉面如冰霜。

    哪个去梅家饼铺买饼的男子不是想多看她梅采玉两眼,不是想趁机摸一下她的小手,难不成还真的有人喜欢吃梅长生做的饼不成?

    卫大人就算长得正义凛然,不也是个男人么!他连着几年同一时间千里迢迢地去饼铺买饼,不是冲着她梅采玉而去是什么?!

    可是,现在卫大人居然说得好象完全不记得她这个人一般。

    一定是她!

    那个披着沈月然皮囊的元小诺!

    一定是她在卫大人面前说了什么或者做了什么才令卫大人如此干脆地拒绝她。

    当初,丛浩也是先认识她才认识元小诺的,结果她却成了第三者。

    她不能再重蹈覆辙!

    梅采玉拿出信笺,摊开递给卫奕,道,“采玉能不能请求卫大人看完这封告诫书再考虑要不要收回刚才那番话。”

    她与丛浩共事多年,丛浩不可能不认识她的笔迹。

    卫奕接过信笺,草草过目,道,“本官替百姓谢谢梅姑娘苦心。”

    “就这样?”梅采玉脱口而出,一点反应也没有,难道他不是丛浩?

    卫奕“哦”了一声,将香囊递给梅采玉,道,“就这样。本官还有公务繁忙,就此告别。”说着,抬脚离开。

    梅采玉不甘心。

    “漾漾动行舫,亭亭远相望。”她大声吟道。

    她第一次送丛浩去机场,二人第一次在公共场合拥抱亲吻,她目送他过安检,待他安全到达目的地后,发来的报平安信息只有这十个字,暗合她的名字。所以,她没有忘记,他更不可能忘记。

    卫奕充耳不闻,脚步不停,身影很快消失在围墙之内。

    不是他。

    梅采玉心中五味杂陈。

    不是他,那么丛浩在哪里?

    如同大海捞针一般,要去哪里寻找?

    她感到一阵颓然,目光落在香囊上,却又大怒。

    她狠狠地把香囊摔到地上,并用脚踩了两下,昂首离去。

    梅采玉走后,一直隐在巷角窥视的吴兆言走出来,拾起香囊,自言自语,“人美,身娇,手又巧,送上门的都不要,难道真如外界传言那般?”

    琢磨间,一个男子的声音传来。

    “吴校正。”

    他循声望去,收起香囊,敛起神色。

    “三少爷,这么巧。”他招呼道。

    来人是金满堂周家的三少爷周岸则,也就是前阵子周家大老爷周廉安与周家大夫人江燕学特意去江淮接来的周家庶子。

    周岸则年方二十有三,生得白净,五官儒雅,一表人材,无奈身子不好,总是病怏怏的模样。周岸则早年娶妻江东陈氏,成亲多年,一直无所出。周家姑母劝他纳妾为周家延续香火,谁知他一心体恤陈氏,惟恐妾室先有身孕,往后母凭子贵欺负了陈氏。他道,反正他也从未被周家承认,延续香火一事就由不曾见面的两个哥哥承担好了。

    此事传到周廉安和江燕学的耳朵中,二人都不好受。

    周廉安当然是一心想接这个不曾亲近过的庶子回京,当年是怕人笑话他年轻时犯下的糊涂事,才一直由姑母养着。可是毕竟是自己的骨血,哪有不惦记的道理?何况,如今金满堂的生意越做越大,也的确需要一个自己人帮衬。所以,在听到周岸则道“反正从未被周家承认”的话,他感到一阵心酸。

    江燕学则是心虚。

    其实当年周廉安与艺伎生子,她有脱不了的干系。当年的她如同如今的陈氏一般,久婚未出。她心中恐慌,生怕周家有了纳妾的打算,保不住往后长嫡母的位置,于是生出借腹生子的念头。她相中艺伎无依无靠,年轻,单纯,模样又与自己有几分相似,于是将之介绍给周廉安。二人一个有情,一个有意,很快打得火热,谁知命运就是这般作弄人,江燕学却在这时发现自个儿有喜了。

    估计是紫薇化科,主生贵子,她开孕开得晚,两年连生两子,令周家长者笑得合不拢嘴。只是二子周孝则月子还没出,艺伎挺着快要临盆的大肚子找来了。

    周家彼时已凭制金手艺在京城站稳了脚,成为有名的望族,坚决不肯承认艺伎及她腹中的孩儿。周廉安那时又刚刚接手金满堂,不愿生出岔子,于是装聋作哑。江燕学更不会说半分好话,她已有两子在手,周家地位稳若金汤,怎么可能再要一个自个儿相公与艺伎的孩子?

    可怜艺伎,独自流落河岸边,借着水草的掩映,生下一子,取名岸则之后一命呜呼。周家姑母一生未嫁,独居多年,见此心生怜意,悄悄带回岸则,连夜赶赴周氏江淮老家。周家长者事后听闻,无奈人已离去,也就作罢。就这样,京城旧士都知道周家有个三子在江淮,可是谁都不敢提及。

    不提及并不代表忘记。随着年纪的增长,江燕学对当年之事愧意渐深,又听闻周岸则道出“母凭子贵”“妻妾相争”的话,知道他已听说当年之事,心中更是唏嘘。

    如今过去二十多年,周家长者相继离去,只有周廉安生母邬元英仍旧在世,老太太吃斋念佛,是个慈眉善目的主儿。于是,周江夫妇二人商议,向大夫人请求接回岸则。老太太思虑几日后答应了,但是约法三章,一不能称父子,二不能上族谱,三不能入金满堂账房。。。。

第七十四章 休假(万更求首订!)() 
周氏夫妇原也没想那么多,只盼接来岸则,各自了却心头余念,见老夫人点头,便连声答应,即刻赶去江淮接来岸则一家。

    吴兆言曾与周岸则有过一面之缘,不过他并不清楚周岸则今日特意来府衙后巷是为何事。

    周岸则提了提唇角,未曾开口,捂住胸口咳出两声。

    吴兆言不禁皱眉,“你这身子一向如此?”

    周岸则抱手道,“多谢吴校正关心,岸则这身子是天生的,让校正见笑了。”

    吴兆言哼道,“什么天生后生的,说到底都是病!即是病,岂有治不了的道理?你以往在江淮,地偏人稀,医术匮乏,治不好的病说是天生的就罢了。如今到了京城,仁济堂、传世堂、百晓堂,名医名馆多得是,你若再抱着什么天生的态度,不懂得瞧病,那就让人笑掉大牙了。京城不比江淮啊。”

    被吴兆言一通抢白的周岸则没有动怒,反而自嘲道,“吴校正说得是,京城不比江淮,京城是龙脉汇聚之地,岂能与江淮相提并论?京城医馆多,大夫多,类别也多,不像江淮,一个大夫不分男女老幼、不论全身上下哪儿都能瞧。岸则来京多时,还每每有懵圈之感,有时就是想去瞧病,都拿不准上哪家医馆找哪位大夫。”

    吴兆言哈哈大笑。

    周岸则道,“三日后是小侄儿满月,老爷特意于周家后花园设宴款待亲朋好友,想必校正已经收到请柬。不过老爷唯恐怠慢了校正,让岸则再来通知一番,请校正一定赏脸。”

    周岸则口中的“小侄儿”是指周家长子周忠则小妻吴十娘一个月前诞下的孩儿,承袭周家“承”字辈,取名“承坤”。周岸则发妻江氏生有一儿周承乾、一女周天娇,如今小妻又诞下一子,周家人十分高兴,大宴宾朋。

    吴兆言点头道,“回去告诉周老板,我一定准时赴宴。”

    说完,抬脚起步间,听周岸则小声嘀咕,“出门时还特意问过白管家安民巷子在哪儿,怎么说会儿话的功夫就又忘了。”

    吴兆言心道,土老冒儿。

    周岸则抬眼看他,脸红红地道,“校正,京城真真不岸则转了几日,连个大貌也没摸着。这不,临出门时刚向白管家问过的路,这会子就又忘了,看来下回非得画张图不可。岸则闻校正是土生土长的京城人,不知校正得不得空儿,待会儿能不能指点两步,省得岸则再走冤路。”

    吴兆言想了想,道,“这会儿怕是不行,不过午时倒是能空闲出个把时辰。”

    “那敢情好。”周岸则道,“岸则正好在附近办事,不如岸则午时还在此处等候校正可好?”

    吴兆言点头应允,二人约定,不再多言。

    眼看到了年底,天气渐暖,大街小巷的年味也渐浓,各家有各家的事务,日子忙碌而平静。

    户部接到赵显阳的上书,派来司农排查集市店面。司农检查过后,合格的店面就贴上红色标识,查出问题的店面就贴上黑色标识,百姓一看颜色,一目了然,不再胡乱猜测。

    待排查过后,已是腊月初十。沈月然不敢耽误一刻,再次忙碌起来。只要不到腊月二十三,就还有生意可做。既然有生意,能赚一些就是一些。

    沈日辉来送过一次年货,有腊肉、有灶糖、有年画,他道如今在金满堂干得不错,周家管金库的老管家白世纲非常器重他,好些个跑腿的活儿也交给他做,所以,工钱又丰厚不少。那一次,沈重也跟着来了,孩子长高不少,眉宇间与沈日辉越发相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