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抗战之我的纵横人生-第5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董平的这个回答,李子元只嘀咕了一句官样文章后,就没有在这个话题上继续打转。而是举起了望远镜,看起了周边的地形。良久才放下手中的望远镜后,对那边已经打开纸作业的董平道:“这个村子所在的位置,真的是易守难攻。”

    “控制了这个村子,就等于控制了周边方圆几十平方公里的地面。在这里架设重武器,可以压制周边的十余个山头。这帮鬼子,还真他妈的会选地方。要不说什么时候,汉奸都是最可恨的。要是没有那个汉奸带路,这小鬼子怎么可能摸到这里?”

    李子元说完之后,董平点了点头道:“是的,当初要不是部队冒死从后山那道断崖爬上来,我们根本就没有办法拿下来这个山头。就算围困,也要冒着很大的代价,也要消耗很多的时间。”

    “这股鬼子虽说只携带了一挺轻机枪,但是就依靠这里的地形,就可以压制周边一千米之内。再加上鬼子的狙击手,我们在一千米距离之内根本就没有办法活动。当时就是向后山运动,都是在夜里进行的,白天根本都没有办法靠近。”

    “其实我们也很庆幸,一是这股鬼子携带的弹药不多,二是他们没有携带迫击炮和重机枪,否则两千米之内我们都无法运动。而且即便是摸上山,付出的代价也会更大。这里的房子,可都是石头造的,几乎可以说就是一个现成的堡垒群。”

    董平的回答,李子元并没有立即回答他。只是又举起了望远镜,观察了好大一会才道:“你说这里,给壶北地方县委和县政府,作一个隐蔽点怎么样?日伪军每次大扫荡,他们都要留在内线坚持。”

    “这里地形崎岖隐蔽,单纯的从山下过,甚至都发现不了这山上还有一个村庄。这些鬼子连同给他们带路的汉奸,这次都被咱们给解决了。这里,也就成了一个日伪军不清楚的秘密。而且这里的地形极其有利于防守,一条步枪就可以守住上山的通道。”

    “地方武装火力弱、弹药也不足,一旦形势危急撤到这里,可以避免遭受到损失。实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选择进入那个山洞内隐蔽。我想这里作为咱们的物资囤积点,以及壶北地方干部的一个隐蔽点,都是一个很好的位置。”

    李子元的这个思路,董平微微沉思了一下后道:“可团长,这里移交给地方,咱们就不能作为物资储备地了。咱们八路这里,虽说党政军不分家。可毕竟是地方,到时候容易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我的建议,或是作为咱们的伤员和后方物资储备基地,或是作为地方干部的临时隐蔽点。二者还是选其一比较好,最好不要出现交叉的情况。这样可以避免一旦暴露,引起过大的损失。”

    “咱们不是纯粹的地方武装,而这里如果作为地方干部的一个坚壁点,那就不可避免的出现闲杂人。这样一来,这里很容易暴露的。对我们坚壁物资,是相当不利的。团长,您如果问我的意见。我的回答就是一个,鱼与熊掌最好不要想着兼得。”

    其实董平说这番话的时候,他并未搞明白李子元的想法。而且不仅仅是他,还有之前坚决反对李子元来这里的钱朋、张子健等人。何三亮倒是看出来一些问题,但却并未没有点破。李子元坚持来这里,固然是不想在马永成临别的时候,杨静搞出什么幺蛾子难堪。

    也的确是想给储备的物资以及伤员,寻找一个新的隐蔽地点。但还有一个原因,是为了常娟考虑的。别人不知道这场战争还要打多久,但两世为人的李子元却是很清楚,这场战争还要两年的时间才能结束。

    即便是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也并不是日军在中国战场已经彻底的被击败。直到战争结束之前,日军还在中国战场占据着优势。尽管这种优势,已经是所剩无几,但日军至少在眼下毕竟还保持着进攻的能力。

    尽管原来的日军三十六师团调走,新换上来一个新近扩编,但武器和兵员素质都有下降的师团。而且新新扩编的师团,兵力部署密集度上也明显没有原来大。可这并不代表日军的素质和装备,尤其是补给上的优势落到中国军队后面。

    其战术水平和装备水平,仍然远远的高于中国所有的军队。尤其是对装备更差,弹药更加不足的八路军,日军的武器装备优势和补给上的优势,依旧是相当的明显。这个差距,是八路军永远无法弥补的。

    重庆方面的美援别说现在依旧是杯水车薪,就算是所有的军队都换装成美制武器,也不会调拨一枪一弹给八路军和新四军的。面对日军,直到战争结束的时候,八路军依旧没有改变缺枪少弹,无力与日军正面抗衡的局面。

    这也造成了日军扫荡至少在今年下半年,到明年这段时间里面也许依旧会相当的频繁。尤其是春耕与秋收两季,日军的扫荡肯定还会持续。再加上日军现在正在不断的扩充伪军,以弥补自己的兵力不足。

    伪军的战斗力虽说差了一些,装备也远远无法与日军相比。但是这些伪军大部分都是地头蛇,在极其熟悉的本乡本土作战。对敌后战场的威胁和破坏,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还要超过日军。

    常娟是一个女同志,身边只有一个警卫员。她身边的地方工作人员,要么本身就是没有枪,要么就是一些手枪。不仅军事素质不行,而且本身也不是战斗人员。壶北的地方武装,战斗力和装备都不足。只有一个五十多人的公安中队,还算是战斗力略强一些。

    自己的部队是军区机动部队,说拉走就会拉走。到时候常娟身边只有一个战斗力弱,装备也相当差的县大队。没有一个可靠的隐蔽点,对于作为地方政权只能坚持在内线活动的常娟,包括其他的地方干部来说都相当的危险。

    这里地形隐蔽,又控制着周边的制高点。周边又都是茫茫群山,距离公路还有几十里的距离,回旋余地也相当的大。一旦形势不利,常娟带着她的地方干部和武装,来到这里隐蔽坚持,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

第六百四十七章 晋造冲锋枪() 
那天常娟的眼泪,还有从骨子里面流露出来的疲惫,让李子元异常的心疼。他知道,自己现在已经无法挣脱常娟的情网,眼下的不吐口只是自己还在垂死挣扎而已。无法再一次面对常娟眼泪的自己,再一次松口只是早晚的事情。

    而常娟又是一个骨子里面极其要强的人,无论形势再恶劣,也不会放弃自己工作。对于常娟来说,无论再累、再辛苦,她也会坚持到底的。李子元知道,即便是两个人结婚,常娟也不会放弃自己的工作。除非上级将她给调走,否则无论形势在艰难,她也是会坚持下去的。

    并不想常娟在这最后两年的时间里面,出现什么危险的李子元。在听到董平说这里的情况特殊之后,心里面便有了这个想法。将这里作为常娟还有她的壶北县政府,最后的一个隐蔽点。一旦形势危急,可以撤到这里坚持。

    李子元这个想法不能和任何人说,其实也没有办法说出口。但作为李子元来说,他不想常娟受到任何伤害的想法,并没有什么可责备之处。还有现在同在地方工作的刘雁来、关力,这些自己的老战友、老朋友的安全,李子元都是相当上心的。

    他希望自己的这些老战友,都能平安的活到抗战结束的那一天。尤其是抗战的曙光,现在已经出现在了地平线上的时候,李子元更不希望他们其中有一个人,倒在黎明前最后的黑暗里面。

    在残酷的敌后战场,尤其是像壶北这种八路军与日伪军,常年在拉锯的地方,地方干部的危险性甚至要高于部队。伤亡的可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要超过部队干部。地方干部常年与群众打交道,相对部队人员来说容易辨认。

    而且地方干部因为工作特性,也是日伪军优先打击目标。日伪军要摧毁根据地,首先就要摧毁根据地的地方政权。地方政权一旦垮掉,八路军就成了无源之水。征集不到粮食,无法动员补充兵员,伤员无处安置。

    部队,就很难在这里站住脚。各地的地方干部,风险性是极大的。捕杀地方干部,是日军极为重视的。有一个稳固和隐蔽的藏身点,一旦日伪军再次进行拉网大扫荡,至少可以保留下一部分的元气。

    对于董平的反对,别有心思的李子元并没有立即回答他。而是在这里一边继续观察地形,一边心中不断的在盘算着。他的这个想法,不会因为董平的反对而改变。至于其他人的怎么想,李子元暂时还顾不到。

    就在李子元与董平两个人,都陷入沉默的时候。周同从那个地洞钻了出来,手中拎着一支去了油,并已经压好子弹的晋造*来到李子元面前,将*递给李子元道:“团长,这批炮弹我已经全部检查过了,基本上保存完好。”

    “但有些引信和底火出现了轻微的锈蚀,需要打处理一下才能早知道能不能用。我建议,在使用之前最好还是要经过试射一下。毕竟这批炮弹是民国十九年出厂的,距离现在已经十三年了。”

    “尽管这个山洞很干燥,可毕竟生产的时间太久远了。在十余年无人进行维护的情况之下,我担心这些炮弹实际状态,远不如表面上看起来这样好。而且晋造武器和弹药虽说都是仿造日式武器,可质量真的没有办法与日本原厂货相比。”

    “质量本身就不是太好,再加上这么长时间了,我还是很担心出现问题。山炮不是步枪,炸膛了最多也就伤一个兵。这炮弹要是在炮膛里面爆炸,可不仅仅只毁坏一门火炮那么简单了。对自己人的威胁和杀伤力,同样是相当巨大的。”

    “不过,我拆开了一枚炮弹,里面的*和装药,都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虽说制造的时候质量差了一些,但并没有出现板结的现象。至于轻武器弹药,大约三分之二应该还能使用。不过那些晋造*,因为保存的时候密封不好,估计能有一半能用就已经很不错了。”

    对于周同的汇报,李子元接过那支晋造*,仔细看了看。手一抬将*顶上肩膀,枪口对着山下直接扣动了扳机。知道晋造武器质量有些问题的李子元,没有敢打连发,只是用点射测试这支枪。结果弹匣打到一半的时候,枪果然出现了卡壳的现象。

    李子元几次试图拉开枪栓,退出卡壳的子弹都未能成功。最后还是董平接过枪后,仔细的将枪拆卸开,将枪膛内已经有些膨胀变形的子弹退了出来。董平将那枚膨胀的子弹挑出来之后道:“晋造*连续开枪,子弹极其容易变形、膨胀。”

    “除了因为*管使用枪钢的质量不佳,生产工艺差也有一定的关系。另外,晋造轻武器子弹头里面,填充的材料也不行。那位少掌柜出身的山西王,的确在搞工业上有一手。他的晋绥军的确是全国军阀里面,除了东北军之外唯一军火能够自给的。”

    “当年中原大战,晋绥军的炮兵给中央军带来的威胁和杀伤,甚至超过了整个晋绥军步兵。晋绥军作战是从来都不顾及弹药消耗的,手脚大的子弹像是泼水一样打。晋绥军中的*比例,也是全国最好的。*配备到班,除了晋绥军没有别的部队这么干过。”

    “但这个算盘打的太过,在原材料上能省则省,造成了制造的质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