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之力挽狂澜-第1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文秀听了,也是一怔,赵无忌微微一笑,说道:“决定胜负的,不是武器的优劣,而是人,更准确地说,是民心。”

    “张将军起兵之时,虽然兵微将寡,士卒缺乏训练,然而却能得到老百姓的帮助和通风报信,请问刘将军,你们大军自进入葭州以来,可曾有百姓帮助过你们?”

    刘文秀脸色一红,说道:“却是没有。”

    赵无忌说道:“自从你们进入葭州以来,一路上你们的动静,早就被沿途百姓源源不断地报告给了本官,可以说,你们的一举一动,都在本官的掌握之中。”

    “不知刘将军有没有想过,你们虽然对朝廷不满,但是若是你们推翻了朝廷,你们打算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半晌后,一个俘虏大胆地说道:“我们想要每个人都有田种,都有房子住,有粮食吃,不受土豪劣绅的剥削。”

    赵无忌用鼓励的眼神看着他,说道:“这位兄弟说的很好,那你们呢?也和他是一样的想法吗?”

    眼看这位明朝的官员如此温和,众人顿时大着胆子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俺想养一群羊,当个牧民为生。”“俺想做个走街串巷的商贩。”“俺想本本分分地开个饭馆。”

    待到众人都说完自己的想法后,赵无忌说道:“如果本官说,在神木,你们的梦想都能实现呢?如今的神木,人人安居乐业,丰衣足食,靠自己的双手,挥洒汗水,去获取自己想要的生活;

    而你们,却想要破坏这一切,毁掉他们梦寐以求的生活,他们自然会拼了命的来阻止你们,这就是你们失败的原因。”

    “你们张大帅,高闯王就算能百战百胜,杀光所有的贪官和土豪,但是随后呢?随后应该怎么办?杀无可杀,抢无可抢的时候,又该如何?”

    “过几日,本官会组织你们出狱看看,你们可以随意与神木每一位百姓攀谈,了解他们的想法和现状,如果你们觉得这里的生活,就是你们想要的生活的话。”说到这里,赵无忌看了一眼刘文秀,继续说道:“本官欢迎你们加入到建设神木、葭州的行列中来。”

    刘文秀听了,脸上露出了沉思的神情,赵无忌哈哈一笑,站起身来,说道:“老杨,我就不打扰你们讨论了,你们继续,本官还有事情要忙。”老杨急忙起身相送。

    赵无忌对在场诸人露出了一个温和的笑容之后,转身而去,身边随从连忙紧紧跟上,跟在后面的李定国打了个哈欠,心想:“师父是越来越会偷懒了,同样的话,李过,刘芳亮,刘文秀三人面前分别讲了一遍……”

    赵无忌轻松的声音自风中传了过来:“定国,你猜猜看,李过,刘芳亮,刘文秀三人,谁会率先投降为师?”

    “师父,徒儿以为,刘文秀年纪最小,比较容易被打动,应该是他。”

    “不然,为师以为,率先投降之人,应是刘芳亮。”

    “徒儿愚钝,还请师父解惑。”

    “为师刚才恰好看到,排队打饭的时候,刘芳亮轻轻弹掉了落在衣服上的几颗灰尘。”

    “这个,徒儿实在愚钝,弹掉灰尘和投降又有什么关系?”

    “哈哈哈哈,定国,你还不知道洪承畴洪大人的典故罢?”

    “师父,你越说,定国越糊涂了……”

    “哈哈哈哈,世间万物,何必分得那么清楚,糊涂有时也不是坏事啊,难得糊涂,难得糊涂。”

第三百零五章奉旨进京() 
历史上的崇祯十三年,洪承畴接受皇帝旨意,亲率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蓟州总兵白广恩、玉田总兵曹变蛟、山海关总兵马科、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宁远总兵吴三桂等八部总兵的兵马,在宁远集结了大明的所有九边精锐,欲要与围困锦州的后金皇太极决一死战。

    这场战役被后世称为松锦之战,战争时间长达两年,最后以松山城被清军攻陷,明军主帅洪承畴被俘结束。

    松锦兵败后,大明满朝文武皆以为洪承畴已英勇就义,从前线战场传来的消息,有说他战死的,有说他被俘的;

    关于被俘也有两种说法,一种他被俘后投降,一种是他“义不受辱,骂贼不屈”,而被清军杀害的。

    虽然朝廷尚不能确定洪承畴的生死,崇祯又是多疑之君,然而为了鼓舞士气,激励臣节,而洪承畴又是个知书达理、深受皇恩的大臣,于是崇祯便下旨为他建立祠庙,并亲临致祭,当坛痛哭,可谓极尽哀荣。

    然而洪承畴不但没死,还投降了,此举狠狠地打了崇祯的脸,大明朝廷上下的士气,不但没有鼓励起来,反而崩溃的更快了。

    皇太极很看重洪承畴,曾先后派遣多人前去劝降,都被洪承畴大骂而回,最后皇太极派出了他最为倚重的文臣,吏部尚书范文程,面对范文程,洪承畴依旧是大骂不止,范文程极尽忍耐之事,不久后返回禀报皇太极,说道:“承畴不死矣。”

    皇太极忙问其故,原来洪承畴大骂范文程时,突然从天上掉下来一块灰尘,正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一面继续大骂范文程,一面不断用手擦拭自己的衣服。

    范文程说道:“洪承畴连自己的衣服都如此爱惜,他必然也会爱惜自己的身体。”

    皇太极心里有了底,于是继续派人游说,最后终于说动了洪承畴投降,向清朝效忠。

    赵无忌恰好看到刘芳亮弹掉衣服上的尘土这一幕,于是仿照洪承畴的先例,判断刘芳亮定然也会早早投靠自己。

    可是这次他可错了。

    赵无忌等了两个月,刘文秀,李过,刘芳亮等人依旧很平静地进行着自己的囚犯生活,每日白天按部就班地出去干活,晚上照例的小组讨论,组织这些俘虏降兵参观神木县城,深入百姓中去的活动也举行了好几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已经有一些农民军士卒决定为赵无忌效力了。

    但是李过等三人依旧是丝毫也没有要投靠赵无忌的动静。

    在李定国面前丢了面子的赵无忌,狠狠地一拍书桌,怒道:“看来这三人都是忠诚度九十九的敌将,很难劝降!”

    紫禁城内,一身素服的杨嗣昌跪在崇祯皇帝的面前,痛哭流涕,因为他昨晚刚刚接到他的父亲,曾任三边总督的杨鹤,在袁州去世了,他今日来见崇祯,是来向这位对自己有着知遇之恩的君主辞行的。

    崇祯看着跪在地上,悲痛欲绝的杨嗣昌,心里既是欣赏他的孝道,却又一边暗自着急,因为如此一来,按照大明一直以来的规矩,这位自己极为赏识的臣子可就要丁忧了。

    丁忧是一种道德礼仪,父母去世后,无论多大的官员,都必须辞去官职,回到家乡,为父母守孝二十七个月。

    丁忧作为儒家的孝道观念,早已在士子中深入人心,若是有人父母去世,却不肯回乡丁忧,是要被天下所有读书人一致鄙夷的,认为此人贪恋权势,毫无节操,被打上这么一个烙印的人,会受到所有读书人本能的排挤,就算他是再大的官,也做不下去的。

    崇祯看着杨嗣昌哭了很久,待他稍稍平复了一些情绪的时候,开口说道:“卿之孝心,朕已知晓,朕不会阻拦你,明日你便回乡去罢。”

    杨嗣昌听了,身子轻轻一震,随后狠狠地磕了三个头,哽咽地说道:“皇上厚恩,臣粉身碎骨也难以为报,臣在远方,惟愿我皇身体康泰,我大明江山世代永固。”

    崇祯皇帝柔声说道:“杨爱卿,且起来说话罢。”

    杨嗣昌听了,这才站起身来,慢慢擦干脸上的泪水,依旧是紧咬牙关,面露悲痛之色。

    崇祯说道:“卿家一会便去兵部,把手中事务交代一下,朕知你早已归心似箭,便也不强留你,明日卿家便可启程。”

    杨嗣昌急忙谢了恩,却又迟疑了一会,站在那里,又不告辞。

    崇祯心中讶然,不动声色地看了他一眼,说道:“爱卿可还有事?”

    杨嗣昌叹了口气,强行压抑下心中的悲痛心情,拱手说道:“臣临行之前,唯有一事放心不下,思前想后,难以自持,还是要和皇上说道一番。”

    崇祯见他临行之时,依旧心忧国事,心中更是感动,于是温言说道:“爱卿有何事情要说?”

    杨嗣昌说道:“臣这些日子以来,一直在思量一个人……”

    “哦,却不知卿家说的是谁?”

    “臣一直在思量的,乃是葭州知州赵无忌!”

    “啊?!这又是为何?”崇祯吃惊之余,心中不禁一阵疑惑,而今后金、流贼、粮饷、财税,哪一件都是火烧睫毛,重中之重的国家大事,杨嗣昌贵为兵部侍郎,不思量这些事情,为何却要思量葭州一个小小知州?

    杨嗣昌轻咳一声,身上悲痛之气一扫而空,眉宇之间又现出了一种天下尽在掌中的军师气度,只见他不慌不忙地说道:“臣思前想后,反复权衡斟酌,方才发现,我大明当前最重要问题,乃是户部的财税问题。”

    “有了充足的财税,才能定时足额发下粮饷,粮饷充足,军心振奋,流匪,鞑子俱不足畏,有了钱粮,更可以多募兵马,以优势兵力,横扫敌军,是以,财税问题,方是如今的重中之重!”

    “好!”崇祯皇帝情不自禁出口夸道:“杨爱卿当真是朕之子房也,一针见血,一语中的!”

    “户部尚书侯恂,品德贵重,为官清廉,只可惜年岁已高,守成有余,进取不足,这几年间,虽然老尚书已经费尽心力,苦苦支撑,然我大明财政收入,依旧是年年入不敷出,岁岁亏空,臣以为,为老尚书寻一得力帮手,已刻不容缓!”

    “那爱卿的意思是?”

    “为今之计,请皇上降下旨意,调葭州知州赵无忌,立即进京!”

第三百零六章佟报国() 
“赵无忌早在南京之时,便展示了他商业上的才华,白手起家,安置了几百名难民,不但没有花钱,居然还赚了钱,让他名利双收,其后更是以琉璃,香水,肥皂,香皂等产品,将庆记从一个小商行发展到了江南举足轻重的大商行之一。”

    “去年他主政神木之时,靠着种种手段,硬是将前十几年年年亏空的神木县,经营成了西北当年唯一商税秋粮双丰收的府县,此人手段,可见一斑。”

    “此人当年号称江南第一才子,颇有名望,又是皇上一手将其自微末之中提拔起来的,重用此人,既可显示皇上慧眼识人之明,也可使得天下士人,知道皇上求贤若渴之心。”

    崇祯听了,微微颔首,心想如此说来,调此人入京也无不可,反正户部已经连年亏空,又有老尚书侯恂把关,不妨让赵无忌去试试,施展一下他的商才,便是不成,再惨又能惨到哪里去?

    转念一想,自己曾打算将赵无忌培养成第二个张江陵,此时却不是个最好的试验他成色的机会吗?他若是能通过这番考验,解决户部的困境,来日便是让他入阁拜相,又有何不可?

    更何况如今赵无忌最近战功赫赫,无论是击败多铎、多尔衮,还是击败李过、孙可望,都展现了让人吃惊的军事才能,说实话,把这样一个又能打,又能赚钱,又有名望,居然还有强力外援(察哈尔部)的臣子放在西北边疆重地,崇祯当真是不太放心。

    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