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太平江山-第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以说天京之战和江宁之战中的湘军将士,除了几个被满清洗脑,甘愿被满清奴役的汉奸之外,其他人都改邪归正,恢复汉人的尊严,成为太平军,准备跟随洪天推翻满清,重建汉人的江山!

    随着曾国荃和鲍超等人的投降,那些之前投降的湘军将士,心中对于自己当初的选择再也没有怀疑,心中对太平天国的归属感更加强烈。

    曾国荃和鲍超等人投降后,马上投入到太平军的反清事业中去。

    当曾国荃和鲍超他们抵达丹徒前线,受到洪天和太平军众将士的迎接后,太平军上下皆振奋起来!

    他们大部分都是湘军投降过来的,对于曾家有很深的感情,他们一直都有些内疚,觉得愧对曾国藩的栽培,现在曾国荃投降了,他们都觉得十分高兴,觉得自己并没有对不起曾国藩。

    而借着这个军心士气振奋激昂的劲头,太平军对淮军发动了强大的攻势。

    曾国荃、彭玉麟、杨岳斌和鲍超,身先士卒,对丹徒城反动攻势。

    丹徒城的淮军,原本就在炮战中吃了大亏,一直被太平军压着打,损失惨重,士气渐渐低落起来。

    而此时见到曾国荃等人,斗志直接崩溃。

    淮军初创之时,大多都是从湘军中挑选出来的,其中很多都曾是曾国荃的部曲,他们在见到曾国荃竟然投降了太平军后,皆吃了一大惊,再也没有抵挡的斗志了。

    更有甚者,高呼曾帅,临阵倒戈!

    “迎曾帅”

    “不准开炮”

    “谁敢向曾帅开枪,我直接就杀了他!”

    城中李鸿章、李鹤章、刘铭传、郭松林等淮军主脑人物齐聚,众人神色阴沉,听着外面的炮声,枪声,以及吆喝声,沉默不语。

    城中的军队已经乱起来了,在太平军炮火和猛烈的攻势之下,依旧坚强抵抗的淮军,在曾国荃到来后,就彻底大乱。

    开始之时李鸿章还派出亲兵去镇压,结果那些亲兵却被反杀了,这让众人都明白了一个道理,乱局已成无可挽回。

    那些淮军老兵,都曾是曾国荃麾下的湘军士兵,此时见到曾国荃后,直接就撇开了他们。

    而那些淮军新兵,又是淮军老兵带出来的,所以大多都不愿听从将领命令,和自己的战友和师傅对立。

    李鸿章等人只能拉拢住自己的亲兵,守住中军营帐,至于外面的将士已经无法管束了。

    不过,幸亏那些将士也曾是他们的部众,很多人都是心向他们的,并没有发生攻打他们的事情来,否则他们恐怕根本无法安稳的坐在这里议事。

    可他们也不敢轻信外面的那些将士,如果他们中有些人胆大包天,一心向着曾国荃,突然对他们发难,那他们就死得冤了。

    “兄长,投降吧。”李鹤章道。

    李鸿章神色冷道:“你要我向发匪投降?!”

    “李帅,我们已经控制不住局面了,外面都是我们的将士,弟兄们根本下不了手,连突围都难啊!”刘铭传道。

    他的部众大多都在镇江,他不希望自己爱如子弟的部众自相残杀。

    郭松林道:“李帅,请早作定夺!”

    在程学启死后,郭松林他可算是淮军第一悍将了,但此时也失去了信心,

    李鸿章扫视着众人,看到的都是忠心耿耿的神色,但是他们口中的言语却是要他去投降,这真是讽刺啊!

    “他们会纳降吗?”李鸿章道。

    众人对视,神色皆有些担心,淮军征战苏南,杀发匪如麻,不然也不会有让李鸿章和戈登失和的苏州杀降事件出现了,现在投降对方还未必肯呢!

    “绝无问题!连曾国荃太平军都能接纳,何况我等么呢?”说话之人是周馥。

    众人闻言觉得没错,曾国荃杀的太平军比起他们多得多,不依旧被接纳了吗?那又岂会不接纳他们呢?

    李鸿章闻言,再没有顾虑了,周馥是他首席谋士,他平时都对其言听计从,此时也不例外。

    此外,他也清楚现在的局势,内乱无法制止,那败局就已定了,而外面都是淮军将士,都是自家兄弟,极难杀出去,那样就只能等太平军杀来了。

    到了那时被团团围困,有可能突围吗?估计机会很渺茫了。

    “投降吧。”李鸿章颓然道。

    “诺!”众将皆道。

    城外的洪天听闻李鸿章投降的消息,当即喜形于色,刚才他还在犯难呢。

    曾国荃出阵的效果,大大出乎洪天预料,他根本就没有想到曾国荃的出现会让淮军乱成那个模样,他原本只是想让曾国荃来鼓舞一下士气而已,毕竟现在的太平军很多都是湘军降将。

    所以淮军乱起来后,洪天都有些措手不及,不过他反应也算快速,当即命令停止攻势,而是让曾国荃和鲍超等人上前劝降。

    这让原本抵挡的淮军,变得犹豫不定起来,部分人直接冲出缴械投降,其他淮军将士则踌躇着。

    双方僵持之际,太平军分成了两派,一派要求趁机对淮军发动攻击,在他们内乱之时一举剿灭他们,另一批人则要求等待下去,担心太平军发动攻击,会逼迫淮军重新团结起来,到时想获胜恐怕不易。

第83章 周馥() 
前一派,主要是太平军旧将,他们和淮军战斗已久,和淮军有很深的积怨。

    而后一派,则是湘军降将为主,他们并不希望和淮军交战,因为那里有不少人也曾是他们的湘军袍泽。

    洪天当时有些犹豫不定,两派都有其道理,但是又有其弊端。

    攻打吧,担心淮军再次团结起来抵抗;不攻打吧,又担心错失良机,这让洪天陷入了两难。

    而现在好了,李鸿章等人投降,丹徒城可以不战而定,洪天松了一口气,不过对于此事他也相当的警惕。

    这两派之间的分歧,除了各自的担心和忧虑之外,太平军旧部和新归附部队之间的争斗也不能忽视的。

    外患虽然可怕,但是内忧是更加让人担心的,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内部不稳如何抵御外来的敌人呢?

    将这些忧虑压下,洪天带着亲兵出营纳降。

    “投降不杀!”劝降声响成一片,淮军将士原本就生出投降之念,仅是顾虑上司李鸿章而已,现在李鸿章宣布投降,他们自然纷纷放下武器投降了。

    曾国荃和彭玉麟这对纳降组合,让淮军基本没有顾虑,一个是老上司,一个名誉极佳,所以在投降的过程中十分配合。

    很快城中近三万的淮军全部投降,太平军获得了丹徒之战的胜利。

    此战可以说是太平军和淮军之间进行的镇江会战,乃至整个苏南战役中决定性的一战。

    战后淮军主力损失过半,连总指挥李鸿章都投降了,这让淮军在镇江会战处于绝对的劣势。

    而这场战争的功劳,自然也归入了洪天的名下,他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威名,自此向外广播开去,成为他无数光辉事迹中的一笔。

    洪天和李鸿章的初次会面,是在镇江府城丹徒城之内,而当时与会之人很多,王诩、曾国荃、彭玉麟、杨岳斌、周馥、刘铭传、郭松林等。

    洪天看着李鸿章,脸上满是惊喜之色,李鸿章的名头之响亮,他在后世可是闻名已久了,虽然李鸿章自称自己是个裱糊匠,但是洪天却深知这位仁兄之能耐,独自支撑晚清和列强周旋,让清朝不至于被瓜分殆尽,可谓艰辛卓越了。

    至于那些不平等条约,时局艰难能不签吗?恐怕换一个人也无能为力。

    而在甲午之战中以北洋一军独抗日本,惨败当场,也只能让人唏嘘,毕竟在满清体质之下想要让中华强盛起来,不过是痴人说梦罢了!

    “得汝归附,何愁大事不成啊!这真是我太平天国之幸事!”这是洪天对李鸿章所说的第一句话。

    “败军之将,陛下不用抬爱。”李鸿章谦恭道。

    洪天摇头,道;“此战本侯不过是侥幸获胜,如果不是曾爱卿相助,恐怕败的是本侯也未可知。”

    曾国荃闻言心中微喜,洪天这是认可他的功劳,说实话他心中可是相当忐忑的,因为洪天在见到他之后,显得相当的冷淡,他估计是洪天对他下令屠杀天京百姓一事,依旧又所怨恨,所以一直如履薄冰,在战斗中十分卖力,此时得到洪天的赞扬,心中终于轻松了一些。

    而洪天也就这一句提到曾国荃而已,随后和李鸿章两人又互相吹捧,很快双方都开怀大笑。

    洪天是真心笑起来的,丹徒一战大获全胜,李鸿章投降,剩下的淮军余部,已经不足为虑,苏南平定将近,而且还得到那么多人才,当真是喜事连连。

    而李鸿章笑容也相当真诚,洪天平易近人,十分好相余,而且言语中对他十分看重,自己的前途似乎并不差的,当即对自身以往劣迹被对方追究的顾虑消于无形。

    除了李鸿章外,洪天也和刘铭传、郭松林、李鹤章,以及周馥等淮军降将聊了数句。

    对于这些人,洪天多少都有些耳闻的,刘铭传后来是一省巡抚,才能出众可堪大用;郭松林悍勇之将,在淮军中数一数二,是大将之才;李鹤章洪天倒不熟悉,不过既然是李鸿章的弟弟,他就不能忽略了。

    至于周馥,洪天相当在意,这个人名声不显,但是才华出众之极,在淮军中的地位,相当于湘军中的赵烈文。

    赵烈文才华横溢近乎妖,这位周馥帮助李鸿章筹谋淮军,让淮军后来壮大成为中华第一强军,并且辅助李鸿章筹建北洋,也绝非等闲之辈。

    历史上,周馥在随同李鸿章视察北洋海军之时,深感时事艰难,一旦发生战事,防务堪忧,而告知李鸿章:“北洋用海军费已千余万,只购此数舰,军实不能再添,照外国海军例不成一队也。倘一旦有事,安能与之敌!”

    他认为朝官皆书生出身,不懂军事,毫无远虑,若请求扩军增费,必谓劳费无功,若至势穷力绌,必归过北洋,彼时有口难诉。不若乘此闲时,痛陈海军宜扩充,经费不可省,时事不可料,各国交谊不可恃,请饬部枢通同速办。言之而行,此乃国家大计,幸事也;万一不行,我亦可站地步。否则,人反谓我误国事矣。

    李鸿章哀叹:“此大政须朝廷决行,我力止于此,今奏上必交部议,仍不能行,奈何!”

    周馥的这些顾虑,不幸被三年后的甲午战争所验证。

    在满清的愚昧统治下,李鸿章屡次奏北洋扩充,但是却不被允许,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在数年之内北洋几乎毫无改进,以至于在甲午之战中惨败。

    而当时满清就如周馥所料,将所有的罪责都压在了淮军和北洋的身上,李鸿章自然成了满清朝廷的替罪羊,被四万万人唾骂为误国殃民的卖国贼,而浑然不知这次惨败的原因是满清的腐朽统治。

    像周馥这样有远见卓识的人才,是洪天最为需要的,他虽然是穿越者,但随着他的出现,中国乃至世界的局势都会发生转变,他前世的知识未必有用,而像赵烈文、周馥这些,对未来局势发展有预见之人,可以帮助他看清局势,让他能做出正确的决断。

    洪天扫视着眼前的这些人,新人旧人皆有,其中不少是历史上赫赫有名之辈,他有种豪气,有如此多臂助,何愁大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