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历史1000问-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由于这次战争是英殖民主义强行向中国倾销走私鸦片引起的,所以历史上叫做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期间,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广大人民,积极地支持和配合了清军作战,并自发地坚持反侵略斗争。侵略军所到之处,无不遭到当地人民的抗击。英军攻陷厦门,当地民众自动组织起来,袭击英军,迫使侵略军退守鼓浪屿。英军入侵浙江,浙江人民组织“黑水党”,狠狠地打击英军。侵略军进犯长江后,沿江人民以多种方式袭击英军,阻止英国舰队前进。

    1841年5月29日,盘踞在广州北郊四方炮台的英军,闯入三元里『骚』扰抢劫。当地群众奋起抗击,打死英军数名。随后,全村男女老少在三元古庙集合,以三星旗为令旗,“旗进人进,旗退人退”,同时,还联络了附近的数千农民和手工业者,手持大刀、长矛,冒雨迎敌。将英军困在牛栏岗,展开肉搏战,数名英军死亡,20多人受伤。第二天清晨,2万多民众高举三星旗,把四方炮台围得水泄不通。英军总司令传话给当地长官余葆纯,如果不解除义勇包围,主力英军将攻打并尽屠广州城。余葆纯清楚双方实力,也知道英军的枪炮不会永远受『潮』,于是劝退义勇,避免广州被屠。三元里抗英后,广东人民又以“社学”的形式,组织武装力量,开展反侵略斗争。

    鸦片战争是中国抗击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第一次战争。英军以较少的兵力、较小的代价战胜了中国。究其原因,除了在客观上敌人兵器占有优势,战略战术运用得当,能集中大部兵力转沿海城市,占领经济命脉之地,战斗中常以正面攻击与侧翼包抄相结合之外,在主观上主要源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腐败的中华帝制到了19世纪30年代,更加没落腐朽,不仅经济落后,削弱了战争赖以取胜的经济基础,而且整个统治集团内部,弥漫着苟且偷安的贪腐气息。随着鸦片的输入,统治集团中的大部分人越来越依赖这种毒品来消磨荒『淫』无度的寄生生活。他们既接受内外烟贩的收买,又依赖这种毒品的走私,从中牟利。有些走私船,公然『插』着两广总督或粤海关监督的旗号,威风十足地从伶仃洋驶进广州。清廷的贵族大臣,则从广东和沿海官吏那里,获得丰厚的贿赂。甚至皇帝也收取大量的西洋奇珍,成为这种“通商”关系里最大的受益者。因此,在禁烟与反禁烟、战与和的问题上,他们始终摇摆不定,在整个战争中,始终没有坚定的方针。从皇帝到将军、督、抚,战守无策,没有切合实际的作战方法。当战争受挫时,他们立刻求和;和议不成,又空喊作战。当议和投降比打仗有利于维系摇摇欲坠的反动统治时,他们就屈辱投降。

    政治上的反动和腐朽,带来了军事上的无能和腐败。辽阔绵长的中国海岸线,长期疏于战备,有边无防。以八旗、绿营为主力的清军,长时期养尊处优,懒于训练,军心涣散,纪律松弛;将帅素质低下,军事思想保守落后,不会组织、指挥打仗。鸦片战争爆发后,许多将领不谙敌情,驻守建筑落后的营垒要塞。一线防御,不顾纵深侧后;许多地区的守军,远远看见敌军即开炮轰击,未等敌军靠近,便一哄而散,逃之夭夭,甚至举起白旗投降。宁波、余姚、慈禧、奉化、上海等地,竟不战自弃。而以林则徐、邓廷桢为首的抵抗派在反抗英国侵略者的斗争中虽有决心,有成果,但他们最终受到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徒有救国之志,而无尺寸之权”(诗人陆嵩语)。任用投降主义分子耆英、伊里布等去抵抗侵略者,无疑是缘木求鱼。

    在民族自卫战争中,清朝反动『政府』不广泛动员、组织民众,单靠有限的军力在漫长的海岸线上到处分兵把口,本来是敌寡我众的形势,但在实际战场上却成了敌众我寡的形势。甚至当中国人民自发地起来抗击侵略者时,他们却怕得要死,荒唐地指责他们“潜相煽『惑』”“为害甚大”,横加反对、破坏、镇压,直至堕落到去勾结外国侵略者,镇压爱国人民的抗英斗争。这样反动、腐朽的『政府』,是根本不可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

    瓦特是怎样改进蒸汽机的?

    詹姆斯·瓦特(jameswatt,1736—1819),英国著名的发明家,工业革命时期的重要人物,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和法兰西科学院外籍院士。他对当时已出现的蒸汽机原始雏形作了一系列重大改进,发明了单缸单动式和单缸双动式蒸汽机,提高了蒸汽机的热效率和运行可靠『性』,对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瓦特在大学修理仪器期间,学校曾经把一台旧式的纽可门蒸汽机交给他修理。他通过大量实验以及根据格拉斯哥大学教授布莱克提出的潜热、比热理论进行分析,对旧式蒸汽机进行深入研究,找出了旧式机器效率低的主要原因:除了漏气、散热等造成热量的浪费外,主要缺陷在于每一冲程都要用冷水将汽缸冷却一次,从而消耗了大量热量,使绝大部分蒸汽没有被有效利用。针对这一缺陷,瓦特提出了两项措施:一、为了使汽缸始终保持蒸汽所必须具有的温度,必须在汽缸外加上绝热外套或通以蒸汽或用其他方法对汽缸加热;二、使做功后的蒸汽尽可能迅速地冷却,『液』化成水,并要使这一过程在汽缸外进行,为此必须设置一个独立于汽缸的冷凝器,在机械传动方面也要改进。他决心自己制造一台新的蒸汽机,来改进旧机器的不足。

    瓦特自筹资金,租了一间地下室,买了必要的设备,反复实验,经历了无数次挫折和失败,在工人的帮助下,终于发明了与汽缸分离的冷凝器,解决了制造精密汽缸、活塞的工艺问题,同时采用油润滑活塞,汽缸外附加绝热层等措施,制成单动作蒸汽机。后经继续试验,又在1782年,发明了具有连杆、飞轮和离心调速器的双动作蒸汽机,制成了新的可实用的蒸汽机。这种双动作式蒸汽机,把阀门安装的可利用蒸汽的压力来推动活塞,既可向前又可向后。并借助连杆和飞轮把活塞的直线运动变成了圆周运动。为了保持蒸汽机的匀速运转,他把一个离心调速器连接在进汽活门上,使其自动调节进汽量。这种装置是最早在技术上使用的自动控制器。他设计了一个和汽缸分离的冷凝器,将高温蒸汽从汽缸中导出并冷却,使得主要汽缸能保持一定温度。同时他提高了汽缸的精密度,把活塞和阀门也做得光滑、严密。从而比纽科门蒸汽机大大提高了热效率和可靠『性』。这种高效率的蒸汽机很快取代了旧式蒸汽机,被各工业部门迅速采用。

    从此,动力机、传动机和工作机组成了机器生产系统,成为产业近代化的核心。

    第一个称量地球的人是谁?

    英国人亨利·卡文迪许(henrycavendish,1731—1810)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实验科学家之一。他在力学、热学、电学、化学等领域都有划时代的贡献。1789年,卡文迪许就用自己设计的扭秤,推算出了地球密度是水密度的5。481倍(现在的数值为5。517),并计算出了地球的质量和万有引力常数。后人称他为“第一个称量地球的人”。

    卡文迪许的『性』格非常内向和孤僻。有一次,卡文迪许在班克斯爵士家中作客,一位奥地利来的科学家当面奉承了卡文迪许几句,卡文迪许听到这些话,起初大为忸怩,继而手足无措,终于从人丛中冲出室外,坐上马车回家去了。卡文迪许不善言辞,很不喜欢那些慕名而来的客人打扰他的研究工作。当他迫不得已奉陪客人时,常常盯住天花板,脑子里思索着自己实验中的问题,一言不发,为此往往使客人尴尬扫兴。据说科学家当中,最了解卡文迪许的脾气而可和他交谈的要算武拉斯顿博士了,因为他有一种“对空谈话法”。他说:“和卡文迪许谈话,最好不要看他,而是要把头仰起,两眼望着天,恍若对着空间谈话一般,这样一来,你就可以滔滔不绝地长篇大论了。”

    第一个提出『色』盲问题的人是谁?

    约翰·道尔顿(johndalton,1766…1844),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近代原子论的发现者,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色』盲问题的人。为了纪念他,『色』盲症又被称为道尔顿症。

    约翰·道尔顿1766年9月6日生于坎伯雷,1844年卒于曼彻斯特。父亲是一位农民兼手工业者。幼时家贫,无钱上学,但约翰·道尔顿以惊人的毅力,自学成才。

    1778年约翰·道尔顿在乡村小学任教,1781年应表兄之邀到肯德尔镇任中学教师,在哲学家高夫的帮助下自修拉丁文、法文、数学和自然哲学等,并开始对自然进行观察,记录气象数据,从此学问大有长进。1794年10月31日,约翰·道尔顿在曼彻斯特文学和哲学学会的大厅里宣读了《关于颜『色』视觉的特殊例子》。在这篇文章中,他给出了对『色』盲这一视觉缺陷的最早描述,总结了从他自己身上观察到的『色』盲症的特征,如他自己除了蓝、绿、黄三种颜『色』外,对别的颜『色』没有丝毫分辨力。

    工业革命开始于哪个国家?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从工场手工业阶段过渡到机器大工业阶段,以及随之产生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大变革。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它使机器代替手工劳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从社会关系来说,它使社会明显地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17、18世纪,英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明,为向机器大工业过渡准备了条件。随着市场的扩大,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资产阶级为追求利润,广泛采用新技术。工业革命在18世纪60年代开始于英国,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80年代因蒸汽机的发明和采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继英国之后,法美等国也在19世纪中期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巩固了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引起了社会结构和东西方关系的变化,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36章 近代史(13)() 
谁被认为是火车的发明人?

    现代的火车最初是由马拉的运煤车演变而来。第一个想到用蒸汽机作动力拉车的人,是英国人特雷维希克。1801年他制造出第一辆蒸汽机车,并在威尔士的佩尼德兰煤矿铺设了一条16公里长的铁路,由他的高压蒸汽机牵引装满煤的车皮。这就是世界上的第一列货车。

    1809年,特雷维希克在伦敦广场又铺了一条环形铁路。由他的机车牵引了一连串的马车在轨道上行驶,游客坐一次付一便士,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列客车。

    特雷维希克的火车用煤多,速度慢。于是人们开始对他的火车进行改造,其中最成功的是英国工程师斯蒂芬森。1829年,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公司组织机车竞赛,斯蒂芬森的“火箭号”一举夺魁后,他的机车迅速推广,以至于他就被认为是火车的发明人。

    对于斯蒂芬森,他对铁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