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墓贼影:中国盗墓史全记录-第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世民,被时局大势推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央。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有个成语叫“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说他的,他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就在这时,朝野之间传出了李世民强取三国时魏国之主曹丕皇后之宫女的故事,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被收入仿《山海经》而作的《神异录》中,其中的“邺中『妇』人”篇讲述隋末起义军将领窦建德盗墓偶遇美女的奇事。当年窦建德起事时,在没有大款金钱资助,粮食极端匮乏的情况下,为了维持义军的日常开销,只好仿效曹『操』盗墓掘宝。不知是天意还是巧合,窦德建竟然盗到了曹『操』儿子魏文帝曹丕皇后的宫女墓。开棺后发现,里面有一个20来岁的女子,貌若天仙,十分漂亮,就像活着一样躺在棺材内。窦建德一看这个女子穿着的衣物和陪葬品,知道不是当时人。过了一会儿,美女开始喘气,并慢慢睁开了眼睛,望者大骇。想不到葬于三百年前的宫女,竟然神奇地复活了。窦建德觉得此事甚奇,便将这位女子带回军中调养了一番。经询问,女子自称是曹丕皇后的宫女,于是窦建德便收她做了房妾。更怪的是,李世民听说了这件事后,竟然要霸占此女,要她做后宫妃子。此女说,是窦建德救了她,才让她有了今天,这再生之恩不能忘记。据说,在遭到拒绝后,李世民还觉得很伤心。原文如下:

    窦建德,常发邺中一墓,无他物。开棺,见『妇』人,颜『色』如生,姿容绝丽,可年二十余。衣物形制,非近世者。候之,似有气息。乃收还军养之,三日而生,能言。云:“我魏文帝宫人,随甄皇后在邺,死葬于此。命当更生,而我无家属可以申诉,遂至幽隔。不知今乃何时也。”说甄后见害,了了分明。建德甚宠爱之。其后建德为太宗所灭,帝将纳之。乃具以事白,且辞曰:“妾幽闭黄壤,已三百年,非窦公何以得见今日,死乃妾之分也。”遂饮恨而卒,帝甚伤之。

    《三国志》记载,曹丕的皇后确实姓甄,为当时上蔡令甄逸的女儿。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二月,曹丕称王。六月南征时将甄氏留在了邺地。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因为失宠于曹丕,甄氏颇有怨言,嫉妒其他嫔妃,这惹得曹丕十分生气,派人将她赐死,葬于邺。依此复活宫女所说,“随甄皇后在邺”,与史实并无二致。

    对于李世民霸占此复生宫女做妃子一事,也可以从史书上找到蛛丝马迹。《新唐书》记载,窦建德就是被时为秦王的李世民所剿杀。当时李世民派秦叔宝出阵,将窦建德引了出来,结果窦建德一惊一犹豫,被打成重伤,遭生擒,后被斩于长安。窦死后,其家眷都被李世民籍没了,很可能这个宫女就是这个时候让李世民看上的,但是否是从墓里弄出来的那个宫女就难以说得清了。或许是当时人有对其发动玄武门政变心怀怨恨,而故意编造的桃『色』新闻吧。

    不管朝野如何议论,编造的故事如何传奇骇人,随着李世民以自己的德才学识和用人的纳谏任贤,贞观之治的大好局面很快形成,国力日显强大。而连年征战厮杀,鞍马驰奔创立万世基业的高祖李渊,则成了伤心的过渡人。世民这几年励精图治的成绩,他似乎并未看到。内心深处的伤痛,缠住了『性』格抑郁的清瘦躯体。大业初建,儿子们沥血夺嫡,互相残杀,一夜之间,失去了曾与之东拼西杀的“上阵父子兵”大儿建成、三儿元吉,他悲痛欲绝,难以自拔;还有自己尚未过足皇帝瘾便被『逼』“禅让”皇位给二儿李世民的阴影,一直难以消弭……

    贞观九年(635年)十月,唐高祖李渊永远地离开人世,乘鹤西去。举京陷入悲痛之中。一时间,围绕着为这位太上皇建造陵墓,展开了一场沸沸扬扬的争论。君臣、臣臣之间,各执一词。

    《资治通鉴》第一九四卷载,初遇长辈的丧葬之事,恸哭不已、『乱』了方寸的唐太宗李世民目光瞢然,随口向位列两边、素服白衣的文武群臣下诏:“太上皇山陵依汉长陵故事,务存隆厚。”

    群臣们都知道,汉长陵乃汉高祖刘邦的陵墓。刘邦手持三尺剑斩白蛇起事,号令天下夺取江山,当上西汉的开国皇帝之初,就颁布了墓葬制规。从他即帝位的第二年,便每年抽国税的三分之一,来为自己建造规模宏大的寿陵。对寿陵的建制过程,设专人监督,而且皇帝自己也时不时亲自去察巡。

    李世民缘何要以汉的墓葬制规,作为自己父皇陵墓建造的参照呢?这主要是因为,汉陵居于五陵原,规模、形制太招人眼,五陵原位在咸阳,距长安举步之遥,抬眼便可见其貌;汉高祖刘邦的长陵为五陵之首,且刘邦与太上皇李渊有相同之处,即都为开国之君。

    李世民下诏,要父亲的陵墓规模依“长陵故事”,还要“务存隆厚”,显然是要尽父子之情,好好厚葬父皇。

    寂静、沉默,两班文武都低头不作声。李世民正待进一步诏令修造陵墓事宜,这时,虞世南上前一步,跪倒在地,上疏直陈自己的看法,他不赞同太宗准备厚葬太上皇的主张,他认为:“圣人薄葬其亲,非不孝也,深思远虑,以厚葬适足为亲之累,故不为耳。昔张释之有言:‘使其中有所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伏唯陛下圣德度越唐、虞,而厚葬其亲乃以秦汉为法,臣窃为陛下不取。虽复不藏金玉,后世但见丘垄如此其大,安知无金银耶!……状愿依《白虎通》为三仞之坟,器物制度,率毕节损,仍刻石立之陵旁,别书一通,藏之宗庙,用为子孙永久之法。”

    虞世南说厚葬是“亲之累”,并不是对尊亲的不孝,有这样充分的理由,所以对自己的尊亲厚葬,是不可采用的。

    秦汉的厚葬之法更不能效仿,如大封土陵,即便里面没有随葬金银宝玉,但后世的人们见到陵墓堆土如此之大,难免会产生内有金银的议论,更别说专以盗墓为生的贼了。

    虞世南在这一通连珠炮似的上疏中,还侃侃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依《白虎通》为三仞之坟,器物制度……刻石立之陵旁,别书一通,藏之宗庙,用为子孙永久之法。”可以肯定,虞世南的“主张”于浅显中,藏有很强的“批判现实主义”道理,有醒世作用。其实,无论是唐以前或唐以后的历朝历代君臣王侯的陵墓,凡是大肆铺张,举国财以随葬入土的,有哪个逃脱了王侯、军阀、地方官,乃至民间盗墓者的手掌!

    对于虞世南的反对厚葬,李世民自己也不知不觉陷入沉思之中。因为虞世南说得在理,且头头是道。

    李世民茫然了,登时犹豫起来,难以作出决断。

    虞世南见此,跪地不起,再次上疏:“汉天子即位即营山陵,远者五十余年;今以数月之间为数十年之功,恐于人力有所不逮。”

    “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是无不掘之墓。变『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岂不重痛哉!”

    “……”

    虞世南的再次陈述,极力进谏,使得李世民有些心动,遂下令大家专题集中讨论虞世南的“意见”。

    左仆『射』、魏国公房玄龄,右光禄大夫、宋国公萧璃等纷纷出班,陈述主张,他们认为:“汉长陵高九丈,原陵高六丈,今九丈则太崇,三仞则太卑,请以原陵之制。”

    无疑,房玄龄等人的这个主张是个好办法。虞世南引经据典,以《白虎通》“三仞为坟”力陈薄葬的理由,这在李世民看来,实在也太俭朴了,他让大家讨论虞世南的“意见”,言下之意,就是看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这下可好,房玄龄为首的一番话,正中他的下怀。三仞太卑,九丈太崇,那么折中一下,干脆六丈,况六丈者,原陵也。原陵,为东汉光武帝刘秀的陵墓,完全可以仿之,可谓名正言顺。这等于给了李世民一个好台阶顺顺利利而下,维护了做皇帝的尊严。

    李世民点头赞同。

    尽管因李世民的“点头”而使关于建高祖陵的规模之争烟消云散,但是,毕竟李世民一度为此辗转反侧,伤透了脑筋。

    此时,唐陵还没有完整的陵墓制度。

    一年以后,长孙皇后病逝,李世民根据皇后遗言“因山为坟,器用瓦木而已”,命匠人在九嵕山建筑昭陵,从而最终确定下唐代的陵寝建制——两种情形:一是继承和发展魏晋、南朝因山为陵的制度,即在风水佳好的雄巍山峰中部开凿墓室建造大气非凡的山陵;再就是承袭秦汉陵制,在平原上封土为陵。长孙皇后的安葬,没想到成了李唐王朝反盗墓与后来盗墓风『潮』不断“对话”的焦点。

    长孙皇后(公元601~公元636年),长孙皇后是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的女儿,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德才兼备型女人。小字观音婢,其名于史无载。其“仁孝俭素,好读书”。长孙皇后于仁寿元年出生于长安,长孙皇后是北魏皇族拓跋氏之后。生父长孙晟是隋右骁卫将军、著名外交家,平突厥之功臣,生母高氏,为北齐皇族后裔,名臣高士廉之妹。大业九年(13岁)嫁给了李世民为妻。李世民升储登基以后,被立为皇后。

    作为李世民的皇后,对李世民的政绩有很大的贡献,她一方面做李世民的好妻子,另一方面,非常好学,她曾利用闲暇专门收集历代著名女『性』的业绩,编写得《女则》三十卷。她崇尚节俭,一次,有人对她说太子宫中器物太少,显不出皇家富贵气象,请皇后开恩给增拨一些,她不但不同意,而且亲自前去教导太子:“为太子,患在德不立,名不扬,何患无器用耶!”最终使太子打消了添置金银器皿的念头。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六月,长孙皇后在立政殿去世,时年36岁。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初谥曰文德。上元元年八月,改上尊号曰文德顺圣皇后。中国史上最为著名的贤后。

第34章 盗墓风潮第三波:隋唐五代十国的盗墓之风(3)() 
长孙皇后与李世民恩爱有加。她自己也十分注意自己的形象。在她不幸患病,弥留之际遗言:“妾生无益于人不可以死害人,愿勿以丘垄劳费天下……”在她死后,唐太宗李世民诏告天下:“皇后节俭,遗言薄葬。”亲命匠人筑造昭陵。他当着百官的面,对负责昭陵营建的侍臣说,昭陵的规模“足容一棺矣,务从俭约”,并在筑陵完工后令史官记载:“凿石之工才百余人,数十日而毕。”

    从字面看,造昭陵并没有铺张,昭陵的规模并不大。然而,李世民在此只不过是与后人,确切地说是与盗墓贼绕弯子,捉『迷』藏。他在按自己的意愿施放烟幕弹。

    为了使天下人对他主张薄葬深信不疑,葬完长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