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墓贼影:中国盗墓史全记录-第7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秀装穷巧掩饰

    生活中,会下象棋的人都知道,在必要的时候,就要舍弃次要的保护主要的,就像壁虎受到了攻击,自动断开尾巴逃生一样,丢尾巴总比丢掉『性』命强,这就是典型的舍车保帅。大自然给予了人类无穷的智慧,在墓葬的防盗措施上,人们也用了舍车保帅的策略。

    古人在建造墓『穴』的时候,挖造上下两层墓室。上面一层存放一些廉价的陪葬品。其实,这一层是为了『迷』『惑』盗墓者,真正贵重的陪葬品则放在下面一层。这样,一旦盗墓者进入,他就会专注于上面一层的陪葬品。尽管不值钱,顶多嘀咕一声“这个主儿真小气”,贼不走空,盗墓者没有白忙活一场,廉价就廉价吧,满足了盗窃心理,心满意足地离开。这样,下面的宝藏就得以保全。

    西周时期的一个地窖,就是采用了这种防盗方式。考古工作者在发掘这个地窖的时候,发现地窖里面是一些不值钱的陶器,已经被盗贼光顾过了。考古工作者清理地窖的时候,要比盗贼仔细地多,他们发现地窖底部的土不是生土,有人为夯实的痕迹。于是判定下面还有人为的建筑物,继续向下挖掘,果然挖出了第二层地窖,里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青铜器,原来,值钱的东西都在这里呢!

    地窖采用这种方式,那么墓葬同样也可以采取这种方式。这个地窖给了考古学家一个崭新的思考,他们从此在挖掘墓葬的时候,清理完墓里面的东西了,还不算完,习惯『性』地要将地砖下的泥土翻一翻,看看有没有二层墓葬,以免遗漏。

第59章 黑暗中隐藏的杀机——反盗墓技术(4)() 
世间的坟墓无数,防盗措施也是一再更新,但再高明的防盗技术到最后也会被破解,于是墓主反其道而行之,大打亲情牌,发明了一种“温柔”的防盗手段,通过“哭穷”来打动盗墓贼的恻隐之心。

    但事实上,历代的达官贵人、皇亲国戚,谁都不甘心让自己死后成为一个寂寞之人。嘴上说不往墓『穴』里面放值钱的东西,实际上“一个也不会少”,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拙劣作法,并没有起到良好的防盗作用。

    汉文帝,是中国历史上以“节俭”著称于世的皇帝。一次,他想在骊山之上建造一座『露』台。他询问主管设计建造的官员,这个『露』台要是建成的话,要花多少钱?工程负责人报告说大约需要一百金。汉文帝听罢说,耗资太大了。一百金,相当于十户中产阶级的家产。我现在在身为一国的皇帝,拥有全天下的财产,富有四海,为什么还要耗费钱财来满足一个人的私欲呢?于是下令停止修建『露』台。

    连房子都舍不得花费巨资兴建的汉文帝,怎么会对自己的陵墓建得过于豪华呢?这是明摆着的事。汉文帝生前立下诏书,告诉群臣自己死后要施行薄葬,不要什么陪葬品。历史上的许多记载都显示,汉文帝的陪葬品,都是些不值钱的瓦器,根本没有金、银、铜、锡之类的随葬品。

    一直主张薄葬的汉文帝陵墓并没有避免被盗掘的命运。西晋时期,建兴年间,还是有盗墓者抱着侥幸的试试看的心理,进入了汉文帝的墓『穴』,结果盗得的金银珠宝不计其数!

    我们有理由这样认为,汉文帝的所谓薄葬,其实是一场政治秀和道德秀。汉文帝依山为陵,开凿石头作为棺材,就是为了防盗,也为自己的薄葬做了反面的注解:你薄葬了,成穷人了,干嘛还在坚固的山石上费工费力开凿墓葬呢!还有一种解释就是,或许汉文帝和其他前代君王相比,真的节俭薄葬了。但是作为一国之主的君王,再怎么节俭,里面的宝物也比寻常百姓的多,这足够让盗墓者趋之若鹜,铤而走险了。

    还有一种情形更是让人啼笑皆非,竟然将自己的“薄葬”宜言,写在了墓门上。除非盗墓者是瞎子,否则看到墓门上的“哭穷”,说不定会“知薄而退”呢?

    关于“哭穷”一事,我们在前面的章节里也已经提到过徐州的小龟山楚王刘注及其夫人的合葬墓。为了劝阻偷盗者,墓道外侧的塞石上写着一段情真意切的“穷人告白”。虽然他情真意切的对盗墓者哭穷,终究没有躲过被盗挖的厄运。

    诅咒恐吓也上场

    事实证明,像小龟山汉墓这种哭穷式的“跪地求饶”根本不起作用,怎么办呢?那就只有破罐子破摔,撕破脸皮,『露』出狰狞的本来面目。古墓的防盗也是一样,我好言相劝,不要挖我的墓,你非不听。那我就诅咒你,你要是敢破坏我的墓,我就让你不得好死!

    现有资料仅山东济宁汉墓石刻防盗咒语“诸敢发我丘者令绝毋户后”一例。这在我国古代的许多文献里也有相关的记载,但是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也许作为一个盗墓者,过得就是今天不想明天事的日子,那些恐吓诅咒所起的作用真可谓微乎其微。盗墓本身就是被人诅咒、被人骂的缺德事,从事这些危险游戏的家伙们,根本不理这一套。不过,还真有催命的咒语,就出现在埃及法老的陵墓中。

    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图坦卡蒙国王的陵墓上镌刻这样一句墓志铭:“无论是谁『骚』扰了法老的安宁,死神的翅膀将在他头上降临。”从表面上看,虽然这句咒语读来有点『毛』骨惊然,无非是想告诫那些企图窥视墓『穴』的后人,望而却步,但是咒语却神奇地应验了。1922年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及其同伴进入图坦国王的墓『穴』,此后不久,卡特就由于被蚊子叮咬感染而神秘死亡。此后一直到1935年,与图坦卡蒙陵墓发掘工作直接或者间接相关的21名人员先后死于非命,这些人中包括主要发掘人卡特的助手、秘书及其家属等,这个咒语的传说便不胫而走。究竟是什么原因,直到现在,医学界也不能给出一个确定的结果。

    刻上咒语对于目不识丁的盗墓者来说,根本没有效用。于是墓葬中就产生了这样一种吓唬人的玩艺——镇墓兽!镇墓兽是楚墓中常见的随葬器物,也是楚漆器中造型独特的器物之一种。此种器物外形抽象,构思谲诡奇特,形象恐怖怪诞,具有强烈的神秘意味和浓厚的巫术神话『色』彩。迄今出土的镇墓兽共约200件,均为战国时期文物,以战国中期为多。我们通常看到的天王俑,其实也是镇墓用的。一手持着宝剑,一手托着镇妖的宝塔,脚下还踩着小鬼。这样的护法天王,面目狰狞,在黑咕隆咚的墓葬中碰见了,冷不丁一看还真能把人吓个半死。

    为防泄密用哑巴

    清西陵泰陵的方城南墙中,有一个洞口,称作古洞口,是登明楼、上宝顶的必经之处,古洞口内有一个小院落,面与琉璃影壁相接。因为这个小院的前半部分呈弧形,酷似月牙,所以又叫做“月牙城”,俗名又叫“哑巴院。”

    为什么叫“哑巴院”呢?这里有一个传说故事。“哑巴院”迎面的琉璃影壁是进入墓『穴』的隧道口,封闭墓『穴』的出口处是整个陵寝的最后一道工序。按照历代惯例:凡参与修筑墓『穴』晚期工程的工匠,当皇帝的梓宫(棺椁)入葬后,怕他们泄『露』墓内秘密,一个也不准活着出去,都得给死去的皇帝殉葬。

    清朝已革除了殉葬这一恶习,但是封闭墓『穴』的一批工匠放出去又怕他们泄『露』了进入墓『穴』的位置和墓『穴』的秘密,将来有人盗墓,于是监工大臣们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叫哑巴来完成这最后一道工序。这样完工之后即使这些哑巴放出去他们也泄『露』不了秘密。于是在建陵将要竣工,只剩下封闭墓『穴』和修筑“月牙城”这最后一道工序的时候,监工大臣们从全国各地选来的哑巴聚集到这里来做封门的前后工程。但监工大臣们还不放心,叫这些哑巴们白天休息晚上做工,使他们不分白天黑夜,整天『迷』『迷』糊糊的不知干了些什么。完工之后,使这些哑巴发配到边关服苦役。因为“月牙城”是哑巴们修建的,所以人们又叫它“哑巴院”。

    月牙城在方城以北,因为它的形状如同一弯新月,故而取了这个形象而动听的名字、福陵月牙城周长二十三丈四尺三寸,高一丈六尺五寸,城内空旷、沉寂,只有北墙正中镶嵌的一座彩『色』琉璃照壁,为这座空城增添了一点生气。这座照壁又叫“月牙影壁”。正中的“盒子”内镶有象征富贵的牡丹花及花瓶,枝叶繁茂,五光十『色』。据说,这座照壁是地宫的入口。

    月牙城尽管名字十分动听,却有不少令人『毛』骨悚然的传说。相传,当年在修地宫之际恐怕修陵工匠泄『露』地宫秘密,在地宫建成后,把所有工匠集中在月牙城,给他们每人吃上一种『药』,这些人立即都成了不会说话的“哑巴”,从此人们称月牙城为“哑巴城”。也有些人说,修地宫时,招来的工匠全部不会说话。因为地宫口就在月牙城的北墙上,所以将月牙城叫哑巴院。还有人说,修地宫时恐怕工匠暴『露』地宫秘密,当梓宫进入地宫之后便将所有工匠全部封闭在地宫里边了。其实这些都是不经之谈,并非信史。

    月牙城这种建筑形式是清代陵寝的一大特点,在明代及其以前的陵墓中是没有的。它是方城和半圆形宝城之间出现的一个特殊空间,并在此修建了“蹬道”,以上下方城和宝城。

    殉杀工匠最残忍

    中国古代的殉葬习俗出现在距今约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时期。山东龙山文化的大型墓葬中常有人殉现象,多者可达几十人。进入商代,这种残忍的丧葬制度空前发展,将贵族生前的奴隶、妻妾、近臣等殉葬墓主人。商代人的灵魂观念认为人死之后,灵魂在另一个世界中仍然长存不息,而墓葬则是墓主人死后在另一个世界的居所,殉葬的奴隶、近臣等人在阴间仍能陪伴、侍奉墓主人。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是商代晚期商王朝的都城所在,这里发现了商代的大型宫殿遗址和王陵,一般的大型墓葬中都有殉葬者,几个到几十个不等,有的大墓中人殉数量可达两三百人。

    汉代之后,统治者虽然明诏废除人殉制度,但人殉现象却始终存在,尤其是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时常发生殉葬现象,如后燕慕容熙的妻子苻氏死后,慕容熙竟然要求其嫂子张氏殉葬。

    使殉葬成为一种不可更改的制度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明代从朱元璋开始,规定残酷的后宫殉葬制度。据记载,朱元璋次子死后,朱元璋下令其王妃侍妾殉葬,被迫殉葬的竟有38人,而明成祖朱棣死时也有30多个妃嫔殉葬。对于妃嫔殉葬,明代法令中有明文规定,贵妃以上封号、生子并被封为藩王以及功勋之女可以不必殉葬,其余妃嫔无一可免。这种残忍的制度一直持续到明成宗时期,直到明英宗才将其废除。然而,继明朝入住中原的满清却重新启动人殉。直到封建社会灭亡,人殉制度才真正消亡。

    在历史悠久的殉葬史中,有这样一种特殊的人殉,殉葬的人既不是墓主人生前忠诚的奴仆,也不是亲昵的侍妾,而是那些为贵族修建陵墓的工匠。他们之所以悲惨地沦为殉葬品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确保墓葬的隐秘,防止被盗。

    这种将工匠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