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清末当悍匪-第2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铁良走了之后,一帮兵头轰然大笑,袁世凯却是愁眉不展。说实话,他并不想得罪铁良,这货是个能吏,有点本事,而且经常喊着狂热的满族民族主义口号,在满人中声望日隆。

    徐世昌这时也暗自摇了摇头,原本双方的矛盾还不公开,现在却是直接打脸。不过转念一想,双方利益本就不在一条线上,相互之间是争权夺利的关系。反正自己这些人不得罪铁良,铁良也不会放过自己。与其这样,还不如给铁良添点堵。总之一句话,知道你过得不好了,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十多天之后,袁世凯带着成立第四镇的奏案前往京城去拜会荣禄,希望第四镇能尽快建立。可能是出于补偿的原因,毕竟把第一镇不声不响地交给铁良,对袁世凯来说,确实有点卸磨杀驴的意思。而荣禄这名袁世凯的上官,也知道自己和朝廷的做法不地道,再加上他本人其实也挺看重袁世凯的,所以也希望给他一些补偿。

    第四镇的成军被批了下来,袁世凯返回驻地,正好荣禄也要去视察新军的训练情况,便和袁世凯一行人一道前往小站。两人一路说说笑笑,都有点志得意满的神采飞扬。本来么,荣禄如今是日渐被老佛爷器重,新军的训练情况,清廷上下除了还在东北参加东俄边界谈判的醇亲王之外,大部分都表示满意。当然,主要是老佛爷满意,所以其他人有意见也都不敢说。而袁世凯是有了第四镇建立的官面文书,如此一来自己手中又多掌握一镇的兵权。即便这一镇还没影,可也最近难得的一件喜事不是?

    谈笑风生中路途也不再遥远,袁世凯一边走,一边跟荣禄汇报着最近的工作感悟,对朝廷的忠诚,还有对未来事业的憧憬。荣禄也将自己对畅通官路的美好畅想与袁世凯联系起来,意思也很简单,我吃肉,你喝汤,咱是一人得道,你跟着鸡犬升天。袁世凯听这话当然高兴,只要能升天,当鸡犬又如何?

    然而现实总是比理想残酷……

    一行人刚到小站就听附近的居民吵吵嚷嚷地在谈论什么事情,后来袁世凯派人一打听才知道,第一镇与另外两镇竟然大打出手了。据说除了没动枪之外,能用的都用了。死伤情况如今还不得而知,不过荣禄和袁世凯不用想也知道,事情的严重程度恐怕要超出他们的想象。如果解决不好,不但袁世凯要掉了脑袋,甚至作为上官的荣禄也要丢官罢职。

    “都给我让开!”

    这时候袁世凯也顾不得其他了,跟荣禄打了一声招呼之后,带着人快马加鞭地赶往新军军营。一路上鸡飞狗跳,新军大营里面已经乱成了一锅粥,好在袁世凯从军多年,之前在朝鲜和越南更大的军乱也都见识过,知道当下必须要当机立断。一挥手,亲兵护卫们立刻明白了他意思,把枪全都端了起来,瞄着混乱的人群。他们是清一色的德国进口毛瑟步枪。这枪是德国从东北自治区大商兵工厂引入的设计图,其原型就是后世的毛瑟1898,自己略加改造。

    “都他妈的给我住手!”袁世凯一声大吼,一见没人打理他,从腰间拔出手枪,对空就是三枪。

    当兵的对枪声自然都很敏感,所有人都被吓了一跳,齐刷刷地愣在原地,望向开枪的方向。大部分人心里还纳闷,暗叫一声坏了!这是哪里来的二货,竟然还动起真家伙来了?可一看是练兵帮办大臣袁世凯,所有人才恍然大悟。不过老袁的脸跟紫茄子似的,平日里跟袁世凯关系不错的军官们,现在也不敢开口说话了。

    这次军乱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双方都没动枪,其实也不是不想动,而是枪械都被严格控制着,放在军械库中,擅闯军械库者如谋反。为了增加说服力,袁世凯在那边还架设了几挺从东北购买的马克沁重机枪。仅此一点,就见识过此枪威力的所有人都失去了挑战这里的勇气。

    新军的枪支使用条例很严格,除非真有什么行动,或者进行实弹射击训练,不然即便发枪到士兵手中,也不发子弹,或者限制子弹的数量。所以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新军士兵都是拿着假枪在训练。

    小站虽然在天津附近,可是离着京城也不是很远。所谓的北洋京畿六镇可都是名义上的现代陆军,清廷也明白,这些人如果居心不良,京城对他们来说基本上就是不设防。而袁世凯为了让清廷安心,所以才设立了如此严格的枪械使用条例。可即便这样清廷依然不放心,不然也不会放人铁良夺取第一镇的军权了。

    一看所有人都老实下来,袁世凯一摆手,打架双方在亲卫们的火枪压制下,乖乖地分成了两方。说是第一镇与其他两镇之间的斗殴,其实并不是全员参加。因为新军营分成好多个部分,各镇有各镇的驻地。而发生械斗地方是新军总营,也就是袁世凯平日办公的地方。

    他粗略一看,场地里有至少三百来人。虽然与新军的规模相比,似乎比例不高,可也毕竟是几百人啊!

    一见双方停战了,铁良不知从什么地方转了出来。乌眼青,再加上鲜血淋淋的肥脸,袁世凯见到之后就是一皱眉。

    “袁大人!此事你可要给我们第一镇的兄弟一个公道!”

    他这话音还没落地,王士珍和冯国璋也从人群中跑了出来,一看这二人也不知道挨了多少打。

    “大人,莫信铁良血口喷人!”两人异口同声道。

    “到底怎么回事?”

    说话的却不是袁世凯,而是跟在后边的荣禄。军营里面最乱的时候,他躲在外边没进来,生怕袁世凯控制不好,在把自己牵连进去。不过现在军乱平息了,自己这个上官自然要出来主持公道。

    其实这次的事情很简单,铁良,王士珍和冯国璋聚在一起,是准备讨论新军一些改革事项的。不过第二镇有名军官在讲诉自己意见的时候,多次提到了改良这个词。说起来也是铁良这人小心眼,或者是当年在东北游学的经验给他了太大刺激。也难怪,东北自治十来年,虽然留辫子的人还有些,不过张口祖宗,闭嘴王法的,却是少之又少了。毕竟经过自治区多年教育,再让所有人回去给清廷当奴才,那也是逆着历史车轮而行,基本都是不愿意的。所以铁良这货在东北没少遭白眼,这也养成了他敏感的性格。而改良这词,怎么听,怎么是要了他铁良的命。再加上前一阵子双方矛盾激化,本来一场在平常不过的军事会议,吵到后来,竟然成了斗殴。

    这种事别说袁世凯想不到,连荣禄听着都觉得荒唐无比。'm無彈窗閱讀'

    

第三百六十四章 寒心() 
更新时间:2013…01…05

    这次斗殴清廷给予了极为严厉的警告,荣禄和李鸿章作为新军的上官自然难辞其咎,而袁世凯亦是如此。不过出人意料的是对铁良的处罚,仅仅只是罚俸三个月。袁世凯心里不平衡了,说起来这事跟他一点关系没有,事件发生的时候他还在返回小站的路上,可他却被罚俸半年,只是因为他是练兵帮办大臣。而作为事件元凶的铁良,仅仅是因为改良这词似乎在影射他,说是要革了他的命!如此强词夺理竟然还获得清廷那帮王爷的认可,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原本还有点忠君爱国思想的进步小青年袁世凯现在也算是看明白了,自己这帮人就是外国秧儿啊!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不过自己这帮人还算好,最倒霉的是那个在军事会议上说出改良一词的小干部……被斩监候了。袁世凯带着一帮兄弟给此人求情,荣禄只是双眉紧锁地说了一句……不好办啊!可是人最后还是给办了,很简单。脑袋掉了碗大个疤,十八年后,还是一条好汉!跟后世干了这杯恒河水,来世要做印度人倒是有了异曲同工之妙。

    清廷如此拉偏架的结果虽然让紧张的事态得以暂时平息,不过连荣禄和李鸿章都感觉到了一股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压抑。清廷加强了对新军的管控,原本建在军大营的军械所被挪了出去,清廷派独立官员进行管控。于是很奇怪的一幕出现了,一只近现代的陆军,军械所却在文官治下。非得到朝廷允许,枪械不得发到新军手中。也就是说,如果是在战时,如果文官们不高兴了,撇撇嘴,新军就得空手夺白刃……当然,作为朝廷亲儿子,铁良管理的第一镇却是例外,清廷给了铁良特权,允许第一镇保留军械所。

    袁世凯能忍下这口气,徐世昌也能,不过后者嘴上不饶人,见了铁良也没少挖苦。

    “改良军法……罪过,罪过,铁良大人勿怪,一时间不习惯,没改过来。”徐世昌一边笑,一边赔礼道歉,那表情之真诚,袁世凯看着都嫌假。

    这边话音刚落,王士珍又接口道:“改……什么军法,我看最重要的就是改善士兵的伙食,没力气怎么练兵,所以说,这士兵吃粮……”

    话说了一半,就见王士珍忽然慌张起身,对着铁良躬身施礼,赔罪道:“铁良大人,您大人不计小人过,可千万要高抬贵手啊!吃粮……不,不,是吃饭!”

    本来众人还没反应过来,可王士珍这样一说,所有人都明白了。之前一个小军官因为改良,结果被改掉了脑袋,而这回王士珍说的竟然是吃良……这可比改良狠多了,所以王士珍才慌忙起身赔罪,不然按前面的罪过算,还不得满门抄斩啊!

    袁世凯在旁冷笑,不咸不淡道:“哎呀,从前知道避讳,避的都是皇上,皇后,先皇们的名讳。想不到铁良大人现在也有了此般待遇……”

    这话就有点诛心之论了,暗指铁良要谋朝篡位,铁良气得脸色铁青。

    虽然新军一干人员少不得对铁良一阵挖苦,但是人家根红苗正,也知道自己犯了众怒,所以到是没再起新的事端。不过袁世凯也通过此次事件看清楚了清廷的用意,北洋京畿六镇成功的一刻就是他功成身退之时,否则一旦恋栈权位,下场可就不好说了。

    一日半夜,袁世凯再度失眠,晃荡到小院中,望着当空清冷的月牙,怎么看都有一股沁透人心的寒意。

    “君不正,臣投外国。父不慈,子奔他乡。”老袁莫名其妙地想起了前一阵子那个夜晚,徐世昌对他说过的话语。看来自己耍枪干子的,还是没有耍笔杆子的看得透彻。“自己该与东北方面进行接触么?……奶奶的,瞻前顾后的,一辈子也没有出息。反正也是暗中接触,人家搭不搭理还在两可之间。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前头自然直,自己想那么多干嘛!”

    正因为有了这个念想,才有了徐世昌与王一在东北街头小咖啡馆的此次会面。

    徐世昌是以回家探亲为由离开新军营的,他虽然颇受袁世凯的器重,不过在清廷中也是多你一个不多,少一你个不少的小臣。平日里压根没人搭理他,要不是有袁世凯上下打点,现在还在翰林院当编修呢。此次代表袁世凯暗中与东北接触,也是袁世凯利用当年在朝鲜与东北结下的人脉,不然人家知道你是个谁啊!只是徐世昌也没想到,王一竟然会亲自接见他,这让他有些受宠若惊。不过他要是知道王一抱着看名人心思,不知道会不会当场喷出两口血来。

    “想不到先生竟然如年轻,徐某与先生相比,倒是这三十来年都活狗身上去了。”徐世昌震惊于王一的年龄,这是大部分初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