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战友我的妻-第2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人眼里,除非有杀父夺妻之仇恨,才可能下此狠手,所谓剥皮吮血之说纯属缪论。

    然而当男主人身份揭晓,毕未名便释然了,这一切定是日本人所为,他们嗜好杀人,以斩去死者首级为荣,尤其是敌方将军级别的人物,凶手会被视为英雄。毕未名不是军人,但喜欢军事,对《三国演义》如痴如醉。古代战争期间,敌我双方无不以砍掉对方统帅或将领首级为荣光之举,日本人深受中华文化熏染,东施效颦也未为可知。

第六百三十八章() 
毕未名心里有了分寸,脸上不露声色,对手下吩咐道:“可以整理现场了,作为证据的物件都拍照了吗?有没有发现可疑指纹或凶器?”片区探长报告:“我们已经整理过案发现场,没有发现任何有用线索,所有家私表面都经过精心擦拭,无任何凶器遗留。”毕未名摇头不语,心想:这些小日本真够狡猾的,匆忙中居然不慌不忙,把屁股擦干净了才离开。

    孙参谋长的头颅尽管血渍斑斑模糊不清,但毕未名仍然一眼认出:他正是三张照片里面其中之一,日本人到底罗列了多少暗杀目标,巡捕房无从知晓,这三张照片都是好不容易才弄到的,费尽周折。

    下一个目标是谁?在不在这些照片里?毕未名当上华人总探长这么多年,第一次觉得力不从心无从下手,好似面对一个坚硬的鸡蛋,急于想吃到嘴里却横竖磕不破。

    余下两张照片上的人也是国军重量级人物——一个姓蒋,国军东北军某军少将师长,军衔不高但骁勇善战,是张学良手下一员虎将。“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固守北大营三天三夜,如果不是接到张学良后撤的死命令,必将战死沙场。后来随东北军走出山海关,来到陕西驻守,参与围剿红军。蒋师长不满内战国策,解甲归田,到上海治病休养,深居简出。

    还有一个姓吉,国军嫡系部队少壮派人物,少将军衔,某集团军司令部作战科长。出身豪门,美国西点军校毕业,通晓英、法、日三国语言,少年得志博学多才。吉将军只有三十出头,河北唐山人,世代以经营陶瓷生意为生,家境殷实。凭借雄厚财力,吉将军人缘极佳,广泛结交社会各类精英,呼吁抗战,是坚定的抗日将领。

    三个人都是日本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动机是什么呢?毕未名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得出结论:吉科长自不必讲,四处游走主张抗战,这种人日本鬼子怎能容忍?那么蒋师长和孙参谋长是什么缘故,让日本人列入第一批暗杀名单?

    毕未名是个务实的干探,立刻动用巡捕房所有警力查找线索,三天后便摸清两人背景:蒋师长韬光养晦,在世人面前玩了个障眼法,表面上不问世事逍遥自在,暗地里却一直与东北军旧部频繁联络,试图东山再起,杀回东北老家。据可靠消息:蒋师长已经联系上东北军几个得力干将,手下有精兵上万人,随时可能发生暴动,打出抗日救国的旗号。

    孙参谋长为何遇害?和蒋师长完全不同,因为他伙同杜月笙垄断了法租界鸦片生意,巨大的利润引起日本人注意,想取而代之,因此孙参谋长必然是头号目标。

    照片上三个人身份背景都已经搞清楚,接下来就是顺藤摸瓜,尽可能抢在日本人动手之前阻止他们的行动。孙参谋长遇刺一案是否公之于众?毕未名把案情向法国总领事汇报后一致认为:此案与后续类似案件全程保密,不向外界公布,作为悬案束之高阁。这样既可以麻痹日本人,让他们以为法租界不知道实情,又能够低调侦破,神不知鬼不觉阻止惨案再次发生。

    现在最困扰巡捕房的问题摆在毕未名面前——如何找到日本人踪迹,狙击对方,及时阻止暗杀?根据孙参谋长遇害事件,毕未名得到一个教训:法租界治安死角太多,很多地方根本顾及不到,给日本人可乘之机,但巡捕房警力有限,怎么才能做到有效防范呢?

    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孙参谋长在性命攸关之时第一个想到的人是杜月笙,毕未名也一样,脑海里冒出的人是杜月笙,而且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高大。

    杜月笙何许人也?法租界公董局华董仅是公开身份,此人性格复杂,从一个小瘪三跻身十里洋场,最终成为上海滩最大的黑帮帮主;文质彬彬,却心狠手辣杀人如麻;为虎作伥,却有着鲜明的爱国心;狡猾、奸诈,却很讲义气;出身贫民窟,却成为涉足娱乐、文化、教育、金融、新闻各行业的财富大亨。总之,杜月笙出入于黑白两道,商界、政界之间自由行走游刃有余。

第六百三十九章() 
杜月笙与上海滩黑白两道都有交集,毕未名怎么可能不认识?说起来也算老朋友,有多年交情。为了抢在日本人前面防止其他国军将领被害,毕未名接连下了几道命令,法租界巡捕房倾巢出动,几乎动用全部警力。

    第一道命令是租界实行临时交通管制,在重要路口要隘设置关卡,严格盘查过往车辆,尤其外地牌照汽车;第二道命令是各片区巡捕房取消休假,24小时待命,所有巡捕全部荷枪实弹上岗,紧急情况下允许先斩后奏,鸣枪示警或开枪射击;第三道命令是密查租界内流动人口身份证明,对酒店、饭店、旅馆重点调查;第四道命令是向杜月笙通报案情,希望他予以协助,派青帮各堂口弟兄暗中关注外来人员,发现可疑分子立即与片区探长取得联系。

    四道命令犹如四道御赐金牌,从总探长办公室发出,陆续落到各探长手中。十几名探长得了军令,立刻行动起来,该干嘛就干嘛,整个法租界像一锅沸腾之水,咕噜咕噜冒着气泡,目的只有一个——在上百万人里面找出日本刺客,把他们的阴谋扼杀于摇篮之中。

    佐佐木泽人很快嗅到异味,感觉到不寻常:租界内明显实行了交通管制,大街上主要隘口都设置关卡,巡捕严格执法,对过往车辆进行仔细盘查;入户调查的警察来了一拨又一拨,要不就是查户口,要不就是查身份证;以前对小商小贩不理不睬,如今也要盘问,并非抽捐纳税,而是反复询问,似乎对每个人都表示怀疑。

    如果不是时间紧迫,重藤友和极有可能找上门来,以佐佐木泽人的警觉,绝不会一意孤行。佐佐木泽人决定最后干两票,反正刺杀目标还多,一时半会儿也做不完,等大部队来了再说吧。

    佐佐木泽人从一叠照片里随即挑选出两张,扔在四名队员面前,闷声说道:“这是最后两个,你们看清楚,明天开始找人。都给我小心点,巡捕房已经产生怀疑,一旦落到法国人手里就麻烦了,我国没有和法国开战,军部不愿和外交部那些官僚打交道。”

    “我们才杀了一个中国将军就这么放弃了,太可惜了嘛!”秋山末鸣不解问道,阿久津拓真也愤愤不平附和:“我还没过够瘾呢!你们都知道,我和第三中队的吉田有过约定,到战争结束后看谁杀得支那人最多,输家要给赢家五千日元,我可不愿意输掉!”

    五千日元对于渔民出身的阿久津拓真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仅仅靠每月那些军饷根本拿不出来,佐佐木泽人何尝不明白?他没有耐心也没有必要向士兵们解释,沉吟半晌,用委婉亲切的口吻对阿久津拓真说:“阿久津,我们大日本皇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还愁没有机会杀敌吗?攻克上海之后皇军将剑指中国首都南京,到那时候你想杀多少就杀多少,五千日元谁出还不一定呢!”

    佐佐木泽人的话点燃了特战队员战斗热情,顿时亢奋起来,七嘴八舌开始讨论:如何以最快捷方式杀死更多中国军人,用战功标榜自己的能力。

    与此同时,三张照片之一的蒋师长正忙着筹备第二天晚宴,一个多年不见的东北军老友即将莅临上海,同时带来秘密使命。蒋师长深居简出,在上海滩没有新朋友,进出的全是东北军旧部和老家亲戚,连隔壁邻居都以为他只是一个东北土老财。

    这个蒋师长行事谨慎低调,从不在外面招摇,一日三餐都在家里自己做,偶尔有朋友来访,便让管家到大酒店买几样外卖。全家人衣服找裁缝店师傅订做,出门不坐黄包车,用自家的三轮车或木板车。有时候实在闷得慌,就叫上东北人在上海开得戏班子,上门唱两场“二人转”。

    蒋师长这么做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一来向外界表明心迹,不再染指军中事物,免得国民政府又把他拉去打红军;二来避免被国民党特务抓住把柄,惹上“通共”嫌疑,给少帅张学良脸上抹黑。他是东北军一面旗帜,如果倒下势必影响许多人,蒋师长不愿连累朋友。

第六百四十章() 
东北军别具一格,不同于其它地方武装,战斗力很强,以勇猛善战著称。早在张作霖主帅东北时,便重金购入大量先进武器,装备堪称一流。张作霖还不惜代价,高薪聘请专业军事教官训练部队,不到二十年就把东北军练得兵强马壮,连国民政府都不敢小觑,因而也触动了日本既得利益。

    “皇姑屯事件”揭示了日本人丑恶嘴脸,紧接着开始实施系列军事行动,一步步把东北变为殖民地,东北军从此走向衰落,最终流亡陕西。

    东北是中国的国土,岂能拱手相让?数百万东北人民从此展开与日本侵略者的战斗,包括东北抗联及东北军残部李杜将军在内的无数民间武装辗转于白山黑水之间,袭扰打击日军,让侵略者一刻也得不到安宁。

    然而斗志尚存粮草不济,东北抗日武装面临巨大困难,那便是武器落后、弹药短缺、后勤给养跟不上。东北地区一年到头有大半年处于严寒季节,由于日军严密封锁,藏匿在山区的抗日队伍生活艰难,非常人可以想象,每年冻死、饿死者不计其数。

    这些情况关外的人怎么可能知晓?同仇敌忾不是一句空话,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在此之前蒋师长也曾得到类似消息,但不够详细具体,此次老友从东北来沪,信中提及只言片语,详情面谈,蒋师长迫切希望早点见面,进一步了解东北抗战形势。

    来人姓何名光权,原东北军24旅三团团长,是旅长李杜心腹爱将。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李杜担任依兰镇守使兼东北军24旅旅长,何光权团部奉命驻扎在郊外。

    1932年1月,日寇指使熙洽派吉林省“剿匪军部司令“于琛澄率军进逼哈尔滨,东北特别区行政长官张景惠暗中勾结日寇,伺机投降。李杜毅然率领主力西进,于1月16日抵达哈尔滨,联络部分爱国将领组织吉林自卫军,任总司令。

    1932年2月3日,日军逼近哈尔滨,李杜亲临前线指挥。战斗持续到2月5日凌晨,在日寇重兵强攻下,自卫军损失严重,防地相继失守,于2月5日撤离哈尔滨,李杜率军退守依兰。1933年1月,吉林自卫军溃败,李杜率领残部退入苏联,养精蓄锐,等待东山再起。

    1934年7月李杜将军在上海参加了中国民族自卫委员会,任武装部部长。1937年2月又在此地被推选为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多次试图返回东北抗日,未能如愿。

    此次何光权来沪要拜见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蒋师长,另一个就是李杜总司令。他身上揣着两封信函,都是时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