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战友我的妻-第2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面目全非的烂摊子。

    重庆各地大屠杀的噩耗相继传来,时不我待,中共西南局发出指示:务必赶在敌人动手之前把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关押的同志解救出来,少一个人牺牲就多一个人才,不要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重庆特委根据指示精神,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华蓥山游击队提前进入山城潜伏,加快与狱中同志联络进度,确定暴动时间,绝不能让敌人实施大屠杀计划。

第七百五十一章() 
与此同时许晓轩负责的策应小组也加快步伐,通过“疯老头”和“小萝卜头”把暴动计划告知狱中每一个人。“疯老头”利用工作之便,频繁往来于两座监狱之间,能够迅速把消息传递出去;“小萝卜头”住在女牢,监狱里男牢和女牢是不允许接触的,但“小萝卜头”只有八岁,谁会在意他的存在呢?

    然而,军统特务对监狱监视很严,一举一动都在他们视线之内,稍有疏忽就前功尽弃。以前“疯老头”韩子栋曾经断断续续传递过情报,每次都险象环生,经过党支部研究决定,暂时停止情报传递工作,等待时机。“小萝卜头”宋振中更是第一次执行这种任务,他知道任务的艰巨性和重要性么?

    宋振中是年幼的小男孩又不是普通的小男孩,独特生长环境造就非凡秉性,具备同龄人没有的成熟、冷静与智慧,心智与十多岁的青少年不相上下。母亲徐林侠从小就给他灌输革命思想和人生哲理,幼小心灵早已萌发为国为民谋福利的远大理想,也明白中国为什么要革命的道理。

    当江竹筠问徐林侠:宋振中能否承担传递情报的艰巨任务?宋振中毫不犹豫回答:“请党组织放心,我的孩子我最了解,他虽然从未走出过监狱半步,但内心充满勇敢和光明,革命信念不亚于我们任何一个共产党人。” 江竹筠欣慰的笑了,其实大家心知肚明,都是看着“小萝卜头”长大的,何尝不知道他的人格?

    尽管对儿子一百个放心,但徐林侠仍然给宋振中反复做思想工作,叮嘱道:“你要记住:如果被坏蛋发现,打死都不能认账!你还小,他们不会把你怎样,一定要记住妈妈的话!” 宋振中睁着水汪汪的大眼睛,小声却坚定答复母亲:“妈妈,您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做!坏蛋休想占到半点便宜!”

    徐林侠把儿子搂在怀中,百感交集。从八个月大小到八岁,七年多时间里,儿子伴随着父母一直被囚禁在监狱,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难,哪个母亲不心痛?宋绮云、徐林侠一家三口自1941年起就和爱国将领杨虎城极其儿子杨拯中、小女儿杨拯贵关押在监狱里,失去人身自由,这种惨无人道的事情只有国民党反动派做得出来。

    在此之前“小萝卜头”也曾参与过信息传送、望风放哨工作,考虑到他年少无知,党支部没有交予重要任务。这一回情况不同,徐远举像嗅到血腥味的猎犬,本来戒备森严的监狱更加强了防范,从城内抽调一个排宪兵,实行双岗双哨,监察级别前所未有。

    许晓轩、江竹筠都意识到敌人异常举动,看来确实到了狗急跳墙的地步,这种情势下就看谁更沉得住气,谁更具备必胜信心。通过“小萝卜头”,两人取得一致意见,对狱中同志发出号令:加强锻炼身体,暴动越狱需要强健体能,否则根本跑不出歌乐山;要求增加口粮,不答应就集体绝食;要求给伤病员疗伤,派狱医前来体检,不答应就拒绝放风。

    徐远举收到狱警报告,把自己关在办公室琢磨了许久,自诩为监狱专家的他相当自信。徐远举一介武夫,既无显赫背景,也无名校资历,凭得是聪明和勤奋,国共两党有关经典著作熟记在心,国际国内局势了然于胸。虽然仅仅是一个军衔为中校的典狱长(后来升任国民党保密局西南特区区长兼西南长官公署二处处长,上校军衔。),在郑局长心目中并不比军统重庆站站长齐三和低一等。

    熟悉徐远举的人都对他敬而远之,此人不拘言笑,行为呆板,与其说是一个标准的军人,不如说更像执法者——永远效忠于党国和军统,比许多元老级军统特工还忠诚于组织。这种人称得上顽幂不化,以至于解放后被抓捕,关押在昔日管辖之地——西南公安部战犯管理所,也即是歌乐山白公馆,进行劳动改造,仍然不思悔改。经过人民政府长期教育,有所醒悟,但骨子里是否与国民党反动派彻底决裂,不得而知。

第七百五十二章() 
相对于以前的抗议活动,这次行动更富有组织性、计划性和针对性,不言而喻,是挑战国民党法西斯统治的一次大决战,从此以后再无第二回,永远没有。许晓轩和江竹筠清楚,徐远举更清楚,究竟该如何应对?

    特工也是普通人,只不过肩负着特殊使命,自愿或被迫充当统治者工具,成为其帮凶,为后人所不齿。在历史大回旋时刻,站在风口浪尖上,个人显得如此渺小,微不足道,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紧紧维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势下,如果知大体识时务,或许会站在人民一边,至少不会与人民为敌;也有些人,譬如徐远举之流,生性顽劣,抗拒到底,这种人就应该予以打击消灭。

    齐三和选择了前者,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头脑清晰,没有像徐远举那样,把郑介民指令当作圣旨。表面上绝对服从,暗地里却阴奉阳违,使山城免于一场灾难,绝大部分基础设施得以保存下来。

    随着刘邓大军解放大西南的炮声日益逼近,军统西南特区(后改为保密局西南特区)制订了“大破坏、大潜伏、大游击”战略部署,获得保密局总部批准。蒋委员长亲自过问,再三重申:重庆如果守不住便让它变成一堆废墟!

    这个计划的制定者就是徐远举,执行者有保密局重庆站站长齐三和、西南特区副区长李修凯、西南长官公署二处副处长杨元森、西南长官公署刑警处长张明选等人。

    在徐远举亲自部署下,重庆解放前夕特务组织拼凑了数支反共武装部队,执行“大游击”计划。主要有副处长杨元森组建的“四一部队”、刑警处长张明选组建的“重庆卫戍总部警备支队”、保密局西南特区行动总队组建的“西南反共救国军”第三纵队第二支队等,这些特务武装在解放军打击下一触即溃,被全部歼灭。

    齐三和的任务是执行“大潜伏、大破坏”计划,具体落实“大破坏”这一重要环节,换言之,也即是落实蒋委员长的指示,把山城变成人间地狱。齐三和不是四川人,算起来在山城生活生活时间也不长,谈不上什么深厚感情,然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将心比己,换作蒋委员长,如果让他亲手把浙江宁波毁掉,能做得到吗?

    徐远举给齐三和下达命令时的情形令人难忘,尽管平起平坐,可徐远举态度相当倨傲,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让齐三和心里挺不是滋味。两人都是黄埔系,按资历和年龄算,徐远举应该尊称齐三和一声“学长”,这在黄埔系已成惯例。

    “学长,你我同为局座(既指戴笠也指郑介民)得意门生,委员长也是我等校长,与公与私都应该为党国鞠躬尽瘁,不知学长是否同意这一说法?” 徐远举带着微笑说道,齐三和从来没有见过如此难看的笑容,还不如哭。

    这不是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摆着么?难道敢反驳,说半个不字?齐三和啼笑皆非,半认真半开玩笑回答:“处长拿齐某开涮啦!齐某不才,没有处长站得高望得远,可也是一腔报国之心,莫非处长质疑属下的忠诚?” 徐远举又干笑两声,用以掩饰尴尬,因为齐三和与他是一山两虎,水火不容,没话找话才这么说。

    齐三和不想和徐远举过多纠缠,直截了当问道:“处长让属下做什么,请尽管吩咐,党国已到了危急关头,我等都应该尽一份力!”“好吧,既然学长爽快我也不含糊,西南特区的部署由我制订,就拜托学长代为执行了!李修凯、杨元森、张明选等已经开始筹划‘大游击’事宜,‘大破坏’行动由您指挥,具体内容都在这本方案里面,请务必贯彻。” 徐远举递给齐三和一本文案,齐三和瞥了一眼,扉页上几个黑体大字触目惊心:重庆重要设施破坏纲要。右上侧标注着“绝密”字样。

第七百五十三章() 
徐远举给齐三和的方案是副本,这个方案正本只有一个,交保密局南京总部留存。副本有三个,分别存放于西南特区档案室、西南长官公署二处档案室、保密局重庆站档案室,齐三和只能阅读,不允许保留。后来随着全国解放,方案正本及副本或被带到台湾或当场烧毁,根本无从查证。

    回到保密局重庆站,齐三和仔细翻阅,越看越心惊肉跳:大到发电厂、水厂、煤气公司、机场、火车站、码头,小到厂矿、学校、邮局、银行,只要是关系到民生的单位无一幸免。假如全面执行这本方案,山城不复存在,数百万民众将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这就是所谓的“三民主义”忠诚信徒么?

    面对“大破坏”行动方案,齐三和沉思了很久,不执行肯定说不过去,即使他不做也会有人做,这是铁定的事实。从最初的复兴社,发展到警务处,再到军统,最后是保密局,齐三和作为亲历者,感慨良多,今日之保密局还是三十年前的复兴社吗?还是十年前的军统吗?

    复兴社创建之初以振兴国民党、统一中国为己任,杀伐决断,排除异己,何等荣光?军统最辉煌的时期也是日寇最猖狂的几年,无数特工深入敌后,我以我血荐轩辕,给予日特以沉重打击。如今党国土崩瓦解抱头鼠窜,难道只剩下无情屠杀和毁灭?

    一连串问号在齐三和脑海中回荡,让他头痛欲裂。徐远举要求齐三和率领重庆站在十天之内完成破坏任务,按照军统一贯做法,制订详细计划需要三天,落实人手需要两天,锁定目标需要三天,如此算来真正可以执行的时间只有两天,肯定不行,必须压缩前期时间。

    当天晚上,保密局重庆站灯火通明,所有人一夜未眠,都在为“大破坏”计划做准备,包括后勤人员。几十号人可以不睡觉,但总要吃饭,宵夜必不可少,为此食堂师傅也跟着熬夜,直到次日上午才回家。

    付出必有回报,“大破坏”详细行动计划第二天下午便送到徐远举手中,内容具体详实,有理有据,操作性强,堪称特工工作典范。徐远举十分满意,立即报送南京总部,郑介民很快回电:同意,执行!

    如此重大机密的资料怎么能越过通信科长秦香兰?尽管行动方案以文字方式汇报,但作为重庆站中层管理人员,不可能不接触到,何况齐三和还有意无意把机会留给她,似乎想予以某种暗示,秦香兰事后一直纳闷:齐三和这么做有什么目的呢?

    那是通晓会议后的凌晨,经过一夜鏖战,大伙儿都疲惫不堪,个个瞪着双兔子眼睛,哈欠连天苦不堪言。齐三和终于下达了散会的命令,只留下秘书整理资料,把最终文本拟定出来。

    上午八点,站内已经人去楼空,只剩下通信科值班人员,军统各分站都有这个规定:行动科和通信科必须24小时待命,不同之处行动科在站外,通信科在站内。秦香兰身为科长,更要以身作则,经常在站内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