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国霸天下-第3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君子就像虎豹,文采品质就像花边纹络,而小人就像没有花边纹络的犬羊。虎豹没有花边纹络和犬羊有区别吗?同样的道理,君子没有文采礼仪那和小人有区别吗?正是因为君子,所以需要文采,需要讲道德,讲仁义礼仪,以此来分别君子小人。

    要辩人性善恶之论的卫峥开场就引出儒家先辈名人的经典,所有人包括孟子本人都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然也——!”惟闻孟子点头同意道,虽然不知道卫峥为什么要引出子贡的事迹,但这确实是事实,子贡也是儒家的人,还是孔夫子的得意弟子之一,这也是代表儒家的经典思想,自然要肯定。

    “非也——!”卫峥引出子贡的经典之后便予以否定。

    “愿闻足下高论——!”孟子一听不冷不冷的说了一句。

    只见卫峥不急不缓的说道:“子贡之论,卫黎不敢苟同。常言道,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

    就像烧红的煤炭和冰块是不可能放在同一个器皿之**存的,又如冬天和夏天是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到来的,卫峥的意思便是以子贡的这番言论前后矛盾为由而反对。

    此话一出,诸子百家都觉得卫峥说的有道理,孟子一听也对这个年纪轻轻的所谓法家人士收起了一些轻视之心。

    争鸣堂上惟闻卫峥继续言道:“……是以,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

    历史上,这句话赫然便是几十年后出自韩非,不过现在嘛,是出自卫峥之口了……

    礼为情貌的成语便是出自韩非,这句的意思是一种结论,便是:文采礼乐便是人性人心的装饰,就好比一块玉一样需要加工修饰才会美。

    卫峥这么一说顺势引出了接下来的话论断。

    “为何?拙劣也——!”卫峥面向诸子百家自问自答,座上的孟子一听脸色微变,在场的诸子都是饱学之士,卫峥没有直接点名道姓,但明眼人都听得出所谓拙劣者便是暗指儒家主张仁义礼乐的治国之道。

    为了证明论断,卫峥拿出两个事物比喻道:“和氏之璧,不饰以五彩;随侯之珠,不饰以银黄。”

    和氏璧在当今天下可谓是鼎鼎大名,自己的师兄张仪还在楚国的时候便被昭阳令扣上一个偷玉的名头而无辜躺枪,差点被打死了,楚国混不下去这才去了秦国。

    卫峥说出这天下间有名的珍珠美玉都是没有任何修饰的纯天然之美,在这争鸣台上说出来,意思便是告诉诸子百家一个事实,世间美好的事物不需要任何修饰,所以,但凡需要修饰的东西,便是说明其本质是不好、不美的。

    卫峥在这儒法之争上的人性辩论说出来,便是间接告诉所有人,人性人心若是需要用仁义礼乐、用文采来加以装饰,那就说明人性的本质便是不好,所以需要修饰物来掩盖他的污点,让人们以为是好的,实际并不是。

    这下所有人都明白卫峥为何开场便要引出儒家的经典。

    这么一来,等于是拿起了儒家的棍棒敲向了儒家的脑袋,如此反将一军对儒家而言简直是致命一击。

    岂不是说,儒家越是竭力主张维护礼乐制度,反而说明人性是恶的。

    “卫黎之论,彩——!”

    刷的一下,满堂喝彩,尤其是刚刚“躺枪”的兵家、墨家等与儒家争论不断的学派无不喝彩,看到儒家在法家这里栽个大跟头,高兴者可是大有人在的啊。

    稷下学宫百家争鸣,在座的诸子百家中,儒家一派的人士无不色变,孟夫子要无法反驳,儒家声誉必然遭到重创?不过孟轲号称天下雄辩,鲜有人能对论之,自然不可能这么轻易的输了。

    盛名之下断无虚士。

    不过孟子就是脾气不好了一点。

    啪——!

    座上的孟夫子忽然大拍几案,面色微怒道:“足下此等犹辨真伪之说,颠倒是非、本末倒置,岂非天下笑谈尔——?”

    儒家的观点正好与卫峥反驳的观点完全相反。儒家的观点是正因为是君子,所以有文采,所以才会讲仁义礼仪,难道小人会跟你讲这些吗?

    显然不会啊!

    在法家眼里是矛盾的,但在儒家压力恰恰相反。

    一时之间,儒法之间的辩论,争锋相对。

    双方之间,到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地步。

    谁是谁非,仍旧没有结果,胜负未分,辩论争鸣定然还要继续下去。

    孟子不可能大骂一句就能服众的,还得出言反驳卫峥更要让自己的主张站得住脚。所以说现在的孟子已然被“逼上梁山”,必须应战!

    这场辩论归根结底便是人性的善恶问题,这是一切的基础。

    善,则有德,有了德便可行以礼乐教化,如此儒家的主张才能于天下站得住脚,才能化解这次危机。

    末了。

    学宫争鸣堂,惟闻孟子悠然而道:“足下言论老夫亦是不敢苟同。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可以为善,乃所谓善矣!是以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固人性本质向善也。然则,流水亦可向上,何也?乃人为筑堤而阻其水下流也,故水亦可向上。同理之,人性趋之使向恶,便是恶!”

    孟子的意思便是人性是可以向善的,但若是有人逼着他作恶,他也会去作恶,就像水本来是向下流的,这是常识问题,而倘若建造堤坝堵水,水也会向上。

    “人性向善,孟夫子言,彩——!”

    孟子反驳之言一出,辩论大堂之上顿时响起喝彩声,尤其是儒家学派的弟子,这帮吃瓜群众兴奋使然,大有一种反败为胜的感觉。

    孟子表面不为所动,心中却不由为扳回一局而微喜,为了不给卫峥反驳的余地,于是又道:“人之何以向善?”

    人性为什么会向善?一道道目光投向座上的孟轲。

    “敢情孟夫子指教——!”坐在争鸣台上的卫峥行一礼,微微一躬,虚心而道,却也显得不卑不亢,镇静自若。

    惟闻孟子悠悠然的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全矣——!”

    仁义礼智便是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人人都有,这都不是外在因素强加给我的,而是我本身就固有的,弗思耳矣(只不过没有去想所以没察觉到罢了),所以探求便可得,舍弃便失去。

    显然,孟子的四端之论,其言外之意便是正因为人有仁义礼智之心,所以人性向善,所以周礼可行,行周礼则天下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天下无战事;也正因为弃周礼而致使当今天下大乱,动荡不安而祸无休止。

    此言一出,又是一阵满堂喝彩,尤其是儒家学派的弟子,无不兴奋之至。

    这下你卫黎该无言以对了吧?莫不是你这法家人士还要说天下人没有仁义礼智的荒谬之论?

    但这才刚刚开始!

    ……

第051章:卫峥之论,性恶善伪() 
——

    争鸣大堂之上的儒家子弟无不以胜利者的目光看向卫峥,而看向孟子的目光则莫不是火热而崇拜之至,不愧是的儒家当代大师孟夫子啊,这都能扳回来。  .

    孟夫子的反击直接将儒法之争推向了新的高峰。诸子百家皆以好奇的目光看向争鸣台座上一语不的卫峥,不知道他接下来是无言以对还是再出奇言对孟轲予以回击?坐在法家代表处的剧辛也为卫峥捏了把汗,能不能为法家往回颜面,剧辛也是感觉悬的很。

    这孟夫子被誉为“大才雄辩,天下无对”,只言片语间便是出口成章,果然是盛名之下无虚士啊,虽然对孟轲动不动就“喷人”这点很是不爽,但他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

    卫峥沉默了许久都没有回应,终于,在所有人的注视下,他再面向学宫之长座位上的孟子行一礼回敬,便不卑不亢的如是说道:“孟夫子文采斐然,卫黎钦佩之至,夫子四端之说,卫黎深以为然!”

    听到这句话的剧辛终是一声叹息,摇头苦笑,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他要认输而黯然走下争鸣台时,卫峥却忽然问道:“只是,卫黎有一惑不得而解,敢情孟夫子不吝指教!”

    “愿闻其详——!”孟子平淡的说道,席地而坐闭目而答,俨然是以胜利者居之而镇定自若。

    卫峥见此状况会心一笑,于是再礼而言道:“卫黎之惑便是源其夫子四端之说,夫子谓四端之说,人固有之,卫黎之惑便在于为何人固有之?”

    “这……”孟子一听,顿时迟疑了,原本一脸摇头自叹的剧辛忽然眼睛一亮,瞬即举目看向了卫峥。

    对啊——!

    这一问简直切中了要害中的要害,诸子百家尽皆恍然大悟。

    没错啊,为什么有啊?人为什么会有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和是非心?总不可能是天生就有了吧?若是了,便是天性,可如此一来,并非儒家主张啊。

    生之谓性,是为天性,即为人性。这是告子的观点,孟子曾经和告子在稷下学宫之时早已有过一场辩论,告子认为人性就是天性,犹若水性,水无常势,向东亦可西之,自北亦可朝南,人有善人也有恶人,所以人性善恶亦是无常,是没有根据的,而孟子和儒家的观点是人性有善,显然不可能承认天性之说,这和儒家的思想主张是相互矛盾的。

    那么这下问题就大了,卫峥这一问孟子又该作何解答?孟子既然不认同人性即为天性,那么人又为什么会有仁义礼智这四端之心?源头何在?若把这四端之心归结于人之天性,那么孟子就败了,不仅是他这次论战要败,儒家主张必然要遭到致命的打击。

    这下,孟子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了,卫峥这个问题若是回答不出来,问题可就大了,你儒家若是连根本问题都没有解决,那儒家主张岂非空谈仁义?连自家主张为何要进行礼乐制度的根本缘由都解释不了,如何治国?

    争鸣大堂之上的诸子百家也很快现了,卫峥仅此一问顷刻间便把局势反转过来,现在最棘手的一方反而是孟轲孟夫子,是儒家了!

    剧辛两眼爆精光,心中惊叹道:“黎子大才,吾万不及其一也!”

    此时此刻,孟夫子为难了,太为难了,面对卫峥那一脸虚心求教的眼神,看在孟子眼里却是异常扎眼,及其咄咄逼人。

    因为,孟轲孟夫子也不知道!他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孟子只知道人必有四端之心,所以主张仁义,周礼可行,但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

    孟子素有“大才雄辩,天下无对”的美誉,而今却被一晚生后辈仅此一问,却是逼到穷途末路,当真是奇耻大辱!

    这个为什么,孟子当然回答不出来,当今天下,除了卫峥之外还有一个人能够回答,不是谁,正是儒家另一位大师,荀况荀夫子是也!

    正是儒家的这位圣贤帮助儒家解决了这个为什么的根源问题。

    可现在,问题的关键是,现在是前323年,荀况出生是在前313年,还得等到十年之后才会出生,所以现在能够回答这个为什么的人。

    除了卫峥别无他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