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定慧初修-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喜不生愁。”和佛家的正受可以说有异曲同工的会意之妙。
这么看来成佛岂不太寻常?的确,平常心就是道,最平凡的也就是最不平凡的。如今要这群念念在“不平凡”上打转的我们,收回“放心”,归真返璞地 做到“和光同尘”的平凡境界,真是谈何容易!因此 ;古人有云:“成佛作祖乃大丈夫行径,非帝王将相之所能为。”于是佛家就为此提出了种种修行法门,诸如:念佛、止观、参禅、观想等等。
懂得了这层道理,学佛修道的行者无论在曰用行事或上坐用功时,才知道如何心平气和地陶化这 ,颗野马尘埃之心。久而久之,他们自会“无事不登三 宝殿”。再度出现时却是“水月道场,空花梵行。”的另一番景象了。
韦提希一语问出三藏十二部的重心所在——“思惟”“正受”,世尊不禁破颜微笑,即时从口中放出五色宝光,洒照到频婆娑罗王的头顶。
这才是真正的灌顶;记得引导我学禅的大师——袁先生曾说:“诸佛菩萨随时都在给我灌顶, 也时时给他们灌顶。”不明理的人听了不是以疯狂视之,就是迷信地想入非非。其实这是功夫境界,本身自性放出的光和如来的光,光光相照,不就是互相灌顶吗?
这个时候,大王虽然被幽闭在禁室里,“心眼”却无障碍,遥遥地望见世尊;五体投地施以礼拜。见地、功夫自然增进,立刻修成了阿那含,进入了初禅之门。
平常打坐时心里风起云涌的妄想,乃至于妄想不起了,心里还有一个“空”的“念头”,这都属于“心障”。
至于眼前黑洞洞的一片无明,就是“眼障”的缘故,如果用功到忘身,而进入非肉眼所见的清净无边之境,就是眼无障的一端。
我们所以不能成道,就因为心、眼有障,如果心、眼障消就能见佛,也可以说是初人明心见性之门了。
这时候世尊又对韦提希说:“你知道吗?阿弥陀佛离此不远。”
《阿弥陀经》上却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
这两种说法那一种才对呢?对我们这群凡夫俗子而言,阿弥陀佛无疑是远在天边。有朝一曰乘上人造卫星,来个太空漫游,也不见得能找到这西天的乐园。那么世尊何以又对韦提希说“阿弥陀佛离此不远”?这和某些宗教所说“道在我们心里”是同一个口吻,也就是“道不远人,人自远遣”的意思,只要我们心地上是一片净土,阿弥陀佛自然显现,要怎样心地才会是一片净土呢?这就必须要修持净业了。
接着又说:“你现在留心看看‘净业’修成,生于彼岸的人们具备了些什么条件,我概略地为你介绍一下,也好让后世想往生极乐的人们有个典范”。
通常我们一看到有人做了桩坏事,就会脱口而出,“造业!造业!”学佛之后,看到某人不太顺眼,“业力深重”这顶帽子就送了出去。
其实学佛的也个个在造业,阿弥陀佛如果不是“业力深重”,西方乐园就不会出现。这话怎么说呢?
我们再看看六祖——“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弘誓愿不也是一股强烈的业力?
其实“业”也就相当于事业之业,善的是善业,恶的是恶业;造业并不一定是“造孽”。人们不造善业,就不可能成佛,成了佛不造善业就不可能普度众生。
法藏比丘以一国王之尊,抛却了荣华,离弃了富贵,动心忍性地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成就了“为天地立心”这至高无上的成就之后,又流露出“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伟大精神;立下四十八条大愿,为受苦受难的人们创建了一处非言语所能尽其美妙的乐园——极乐世界,广揽天下同好,无条件供应各人精神或物质方面最美好的需求。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项丰功伟“业”。这座乐园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只要我们“净业有成”,这片净土即可呼之而来。
“净业”到底是什么呢?
释迦说:“要想往生,必须修行“三幅”:首先要孝顺父母,尊敬师长,慈心不杀,行持十善业”。
俗语说:“万恶淫为首,众善孝为先。”这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而释迦举示学佛净业的第一步恰好也是“孝、敬”,由于这个基础观念的相同,因此佛教进入中国,一拍即合地融人大汉文化,而后再放射出中国佛教的绚丽光彩。
至于后世理学家攻击佛教的首项罪状“无父无君”,则不免使人有哭笑不得之感。
其次,要受持三皈一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憎、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戒”相当于中国《礼记》中的“礼”;佛家分划得更详尽,依各人修持程度面惭次分为五戒、沙弥(尼)戒、比丘(尼)戒、菩萨戒等。
威仪则相当于中国仪礼之仪。
“最后,要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霸气书库(www。qi70。com)免费TXT小说下载
在佛教界里我们经常听到“发心”这心眼,“发心”成为布施行善的代名词。其实“发心”的正宗意义是“发菩提心”。也就是“发道心”的意思,除了自己明心见性外,还希望并帮助每个人都求得无上大道而自在逍遥。讲得明白点,我们可以说它是“自度度他”“悲智双运”的大道。这是佛法的中心所在,也是佛法追求的目标。
至干大小乘佛法的理论基础则建立于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上;儒道两家也有这种观念,所不同的是儒家的三世乃谓“祖父、父亲、儿子”这层人世间的三世关系而言,如易经上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而佛道两家则更彻底地探究到每一个生命的过去(前生)、现在(今生)、未来(来生)这一层的三世因果关系。
上面所讲的三件事就叫做“净业”,它们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成就的主要原因。 如果我们说得广泛些,一切修行的法门都包括在净业当中,而净业也可以说是学佛的目的。虽说苎佛门是片智慧的园地;但修行福德也是不何缺省少的—环。修福所以重要,除了“普度众生”这个原因外,“福”“智”二者相辅相成也是个重要因素。多一分智慧自然会多行一分善事,多增一分福德;多行一分善事多增一份福德,也自然会多增一分智慧。道家对此有相同观点,于是有修满若干功德才能成某种的说法。
因此.如果我们见地;功夫尚未纯熟,则不仅代表我们智慧资粮的欠缺,同时也代表我们福德资粮的不足。有鉴于此,我们应当力求忏悔,在“正心、诚意、修身、助人”上多多努力。
释迦接着对阿难及韦提希说;“你们注意用心听,我现在为未灭一切烦恼众生讲说清净业。韦提希问得真奸,阿难,你要把些道理记住,并照着去做,将来好为众生们宣扬这修行要门。我现在教韦提希及未来一切众生,看到西方极乐世畀.因佛力的帮助。就好像照镜子一样清晰。看到那里种种极其美妙的乐事”心中自然充满欢喜,即时悟到无生法忍,而切断妄念。你目前只是个凡夫,心里掺杂了种种杂恶的想头、习气,因此无法得到天眼通,不能随意看到想看的东西。诸佛如来经过修持,有特殊的能力所以能够使你一饱眼福。
韦提希就问:”世尊;,如今我因佛力的加持,看到了净土;但是如果您过世以后,那许多浊恶不善,受到八苦煎熬的众生们,要怎么样才能见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
释迦说:“你和其他众生都应当专心系念一处地想着西方净土。”
“专心系念一处”是修行作工夫的绝对指标。但这“一处”却不是指某一固定处所,许多传授观想的都教人们把明点或其他佛像观想在身上的某一部位,或者观想在头顶上的虚空。这种初步的办法不能算错,但却只适合某一部分人;因为各人生理、心理禀赋的不同.所以观想处所的部位也因而不同。
普通人的观想,固然要专心系念于所观想之处,但这一处却不要摆在身内,也不要摆在身外。譬如观想菩萨,只要意境上维系着菩萨的影像就好,不要有意的把菩萨观想在什么部位。
现在释迦要我们观想西方极乐世界,对这未谋一面的乐园,我们从何想起呢?让我们看看释迦作何说法。
众生们差不多个个都有眼睛,也都看过太阳,所以第一步释迦要我们端身向西正坐,留心观想一颗像悬鼓般将要下山的太阳,使心念就定在这影像上在观想这颗太阳的同时,难免心里还有其他杂念出现,不要介意,也不要理会,只要尽可能使太阳的影像存留在心念上就好。久而久之,杂想越来越少,太阳影像就越来越清楚。最后不论开眼闭眼,这颗太阳都清清楚楚地呈现在心中。这就叫做“曰想”,也就是“初观。”
意念中的“曰轮”生起后,就观想而言只是“生起次第”,到这一步,还必须再把”曰轮”乃至整个身、心都空掉,才算进入“圆满次第”。初观成就了以后,下面的观想就都轻而易举了。
看到这净土法门的第一关,我们可以一提戒律禁严的律宗。律宗的首要宗旨?在于断除财、色、名、食、睡等五种恶习。在对治“睡欲”的戒律中很巧的,有一条是睡前必须谤谛观曰轮,进一步再使这颗曰轮始终保持在睡梦中。这步功夫纯熟子,睡觉时就头脑清晰,不再迷迷糊糊地乱动念头,如此,时间虽短,却能得到充分的休息。
至于密宗,有部《大曰如来》的经典,所传述的修法,也是以“观曰”法门的原理为主,配合性相的学理,再揉合一些当时印度的类似法门而成。除此,密宗还有“修明点”的方法。道家也有久视太阳的诀窍。
但是我们都很熟悉《金刚经)上的一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修道不是要去妄想的吗?何以各宗各扼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这种“看吧”的修持’因为借着“曰轮”、“明点”的一点幻光,观久了,定住之后,就会引发出我们本性的光明。到了这一地步,我们会觉得和光(非曰、月等世间的光明)打成一片,“光即是我,我即是光。
此时虽然我们和自性光明融为一体,但要明白这片光明仍是一种现状;是本性功能的一端,如果以为这样就算见到了我们圆明清净的自性.那才是大无明。(无明如果就“事’’而言:闭起眼睛黑洞洞的看不见东西;墙壁一挡,又看不见后面的东西。就“理”而言:凡是没有悟道,没有证觉菩提就叫无明。)
在进入经文“第二观”之前,有一点要特别提起大家注意的,修习观想的过程中常会有“眼通”的现象发生。初期还不是真神通,虽然有时能正确地预先见到将来的事情,也能清楚看到好久以前的故事,但这只是气脉将通未通前在视觉方面所引发的特辨功能。如果沉湎在这一步境界,玩弄起这种小眼通,当然就无法“专心系念一处”地继续用功,无上道果又怎么可能求得?因此,修观想的用功到这一步,切要注意,必须戒除眼通,把眼前影像空掉。如果最初没有办法把眼前的影像空掉,最起码必须守住“视若未睹”“置之不理”的原则。久而久之,幻相就会随我们的心意而不见踪迹。至于参掸的有所谓“佛来打佛,魔来打魔。”虽然不限于这层道理,但是和这个道理也有关系。
“日想”的初观成就之后,下一步——第二观是“水想”,第三观是“地想”,第四观是“树想”,第五观是“八功德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