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幻之盛唐-第8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是不行啊,不由感叹真是天妒英才啊,虽身边不乏良师的,也肯用心教的,但是我似乎根本没有这种天分的,也缺少这种资质,只能学了形似的招试,但一到使的酣畅,一用猛力之处,无论什么兵器多会变成一式独一无二的——天外飞仙。
    每天坚持下来,倒是练的近身护卫的那些家伙,对空防御和抗打击能力,长进了不少。
    摇头再叹又操起一只……
    又是一刀中树的,伴随着碰的一声惊呼,抖了几抖,树上掉下来一人,引的惊呼出来“树上有人”当即被左右冲出的卫士高喝这“好个奸细”,用网扑绳套的缚拿住了。
    拖上来时,还只是口口声声说良民冤枉的。我饶有兴趣的望做他
    “你叫什么名字”
    “小的名做施樟雨”见我的我面色不善,又强做镇定补充道“人称施三郎的”。
    “什么,石章鱼、死擅郎!!”我一个机灵,“来人,给我拖下去打”。我靠,起什么名字不好,干嘛起这几个起点的超级龙套男的名字,害的我以为这几号怎么阴魂不散的跑这来露脸了。
    见得周旁有些不明所以的,又改口
    “好好的给我拷问清楚,这个家伙是怎么派到树上去做他的良民的”
    “小的冤枉啊,素昧平生的,怎会与大人的仇家无干的”,那号见得我的反应强烈,亦做改口称辩。
    我心嘿然,你就叫紫叉恨也没用,“普通良民那有你这么镇定的,看见大官脚都软了,还能强辩道理的,真是天大的笑话”。
    早上这一小小的插曲,并未影响到我的好心情,召见了一些人,又用了早饭。
    出得前厅来,却旁从,围看了老大一堆的,一阵还有些稚气声音
    “荣誉即吾命”
    “忠诚为我盾”
    “坚忍为利剑”……一群少年参差不齐的在宣誓,只是声音有点儿走调。
    这小妮子心血来潮的又在玩骑士游戏里,正拿把剑架在一群半跪少年中的某个身上。
    只是剑刃不是拍在肩膀上,而是直接贴在脖子上,倒不象宣誓,更象逼供的,那位在同伴一片怜悯、庆幸、乃至心有余悸、幸灾乐祸眼色中,显然不是第一号了,浑身寒毛战栗,满头大汗的,生怕她手里把不稳,贴在脖子上的寒刃稍微陡一抖,自己就乐子大了,那宣誓词倒似在刀口下逼出来的,声音有些哆嗦,让小丫头一脸不甚满意的模样,嘟囔着“差劲,还不如小杨……”纭纭
    我不由宛尔,小杨那号从小和熊打架出来人物,见血割过人头的主,怎么会在乎你个拿把刀的小丫头片子。
    见得我来如蒙大赦的,那些少年们不由的纷纷可怜巴巴的投来求助的眼神。
    这些可都是我精选出来的上等炮灰,虽然不比小杨那极品炮灰,但都是为小杨新成立的童子营里,百里挑一的人选,也算悟性、心智、机敏都不错的,至于那些身手、学识的要素,这些可以后天得到强化的东西,反在我考虑其次。
    这些少年,将来都算是公主府的亲事,还是让她换个玩具的好,不然随便一个抹了脖子,我都亏大了。挑选培养他们训练他们先期投入,也费了我不少本钱的。
    咳嗽了声:
    “阿月啊,今天是什么日子啊”
    “逛街……”欢呼一声“逛街”她一把蹦过来,挂在我身上,象只邀宠的小猫摇啊摇的。

第九十八章,承袭与公关

    第九十八章,
    武试虽说已经结束,但余波荡漾的,还是牵扯出一些纷纷扰扰的人事。
    要知道军中就如朝堂一般,也是有诸多派系的。北军五虎他们看我总有不顺眼的根源也很简单。
    光这晋身武官的来源,就有科举,袭荫、累进,保举等多种途径。
    自唐代起,取士的考试制科和常科两种,常科就是每年分期举行的例行考试,制科又称恩科,指有时皇帝为了某中方面人材的需要,临时特别加开的科举。其中制科又文、武两科,分别用以选拔文职和武职进士。
    如现在河北作战的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就是本朝开元十九年(731年)诏试武贡士中,当时就以“武举异等”中第,补从九品下右卫长史,踏上仕途军旅的,属于科班出身的代表人物。
    而我前些日子进行的武试,也属于这种皇帝特准的恩科。
    袭荫,就是承袭父荫,根据父辈的官职、爵位、功勋,朝廷授给子孙一定的职位、爵衔,这也是唐朝中许多将门世家的传承立身的资本。父祖官至五品以上的高官子孙才可通过“门荫”作官,
    如本朝大将李光弼就是承袭了,原为契丹族老八部的酋长,追随唐太宗征高丽的祖父,以及历任左羽林大将军、蒴方节度副使的父亲,李楷洛的余荫,成年后直接授左卫郎将,开始崭露头角的。
    事实上,本朝以官爵军功相传的将门、文官世家数不胜数。光京畿之地,长安城内一地的豪门世家不计其数,郡望大姓比比皆是,象“薛、李、刘、高、徐、萧、辅、沈、李、梁、杜、阚、王、罗、王、陈、杨、封、裴、宇文、独孤、郑、权、阎、蒋、姜、张”等皆是其中的精华和典范,代表了历代积累下来根深蒂固的京师巨族显望,族人子弟众多。
    其中又以崔、韦、裴、卢、高、杜、张等几大称为宰相世系、后妃世系的宗族最为显赫。其宗支在本朝出好几位宰相、后妃的。象韦韬出身的韦氏,就是属于这些宰相世姓的大宗之一。
    因此虽然这些世族大姓从来不缺少浪荡无行的不肖子弟、纨绔儿女,但世家子弟也有三六九等,并不尽是是废材,毕竟作为世家大族拥有比平民百姓更加优越的环境和资源,长期的积累,要出些人才并获得晋升的几率也要高的多。
    保举,就是依靠亲信大臣、强力权贵的赏识,从白身直接获得举荐获得为官的资格,本朝的许多名著名诗人,饮中八仙的王维、贺知章、储光懿等,都是象靠歧王等宗室的举荐,而破格诠选为官的。在文职上,一般多为北门学士这类佐丛顾问官职。
    而军中例子比较少,非考绩长年极优异或是有奇大的功劳,方可行之。比如我就手上就拔了不少。
    最后是累进,最值得尊敬的所在,即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从最地层的士卒做起,依靠战功积累获得升迁的,这样的人很不容易,但在中下级军官中却是比例甚大的。
    除了以上正式进入仕途方法,还有一条比较特殊的捷径——入幕,即作为某一要员大臣的私人从属的佐官,随主官的升迁而进入仕途的。
    缺陷是,一荣具荣一损俱损,个人色彩浓重,好处是破格提拔的机会也大。可以直接直接获得具体的职位。象李白、杜甫,还有死鬼宰相杨国忠,以及我部下的高适、严武等历史上都是做过别人的幕僚的,现在我帐下的薛景仙等人也算是。
    文官晋身与武职上述类同,除了制举、荐举、袭荫等以外还有议叙的名目,即所谓的清望官,沿袭自古代举贤良方正的九品中正制的遗风,即皇帝特别征辟在乡在野的名隆贤望的人士为官,并招众大臣评议授官的制度。
    有部架空小说《新宋》里的那个石越的崛起就属于这个类型。这些人往往也是构成清流的重要力量,对舆论导向的影响,连皇帝也无法忽视的。
    因此许多人,都流行在临近长安的终南山隐居修炼,以待获得名声迅速流传到长安,引起重视被天子征召的机会,被时人讥讽为终南捷径,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终南捷径”的典故。
    因此这般下来,因为不同的出身经历,就在军队中,自然形成了不同利益的派系,而我和我的那些部下,勉强都算是突飞猛进的速成累进派或者事入幕派。因此除了象韦韬那般生死里博出的默契和交情外。与北军五虎那些即得利益的,累勋袭荫的世家子弟看不对眼,也是再正常的事情了。
    因此,武试也成为我的一大契机。
    借重新整编之机,将部属打散了分配,这些战场上活下来的便是骨干,顺便也清理一下军中可能出的山头主义派系矛盾什么的,更有利我比较牢靠的控制住局面。
    武举还有一个好处,这些武举子充实龙武军的同时,也另一形式往军队里掺沙子,削弱冲淡军中个人带兵出来的擅专独断的影响力,至少在表面上也可以减少我梁某人任人唯亲,一手遮天的为人口实,于公于私,也可以让那位太上皇更放心一些。
    但同样,重建龙武军,由于老皇帝的重视,不但大量扩制,还恩准特开武举乡贡拔健勇为将士之备。因此也有许多人谋钻起这举士的门道
    虽说朝局经过了番重新洗牌,错综复杂的厉害干系,暂时还扯不到我头上,但诸多派系中想为自己子弟谋个好出身的却是大有人在,毕竟认为禁军没有上战场的风险,又容易接近皇帝获得晋身的想法也很有市场。
    托请承情的几乎把主持日常事务的韦老二给堵的,不得不深入简出的。连我的门房都塞了一大堆的拜贴。
    他近日为婚事忙的屁滚尿流,这一路下来,受到我和阿蛮成事利好消息的刺激,他和那位大夫千金的事情总算在韦老头北上前,两家敲定了来下来,但是他那为准岳父是出名的饱学老学究的,对礼仪体统看的特别重,连带这各种仪礼细节,都特别讲究严谨慎行,严丝合缝的,连带这韦老二也叫苦连天。
    好在韦老二宰相老爹和御史中丞大哥的背景足够硬,我也是恶名在外,还没人敢摆资历身份,或者表达出什么出格要求,或者不够恭敬的态度,最多也就是套近拉个人情。
    而且虽然是武举乡贡试,但实际的水准已经不亚于兵部尚书的主持的京试武科了。用我的话说,就是身为天子亲军,自然武艺才略俱考量要高人一等,哪怕是当个什长,也要有能当校尉使的水准纭纭。
    而且唐代的科举进士,只是初步获得为官的资格,必须要通过吏部的考揭试(类似于职业专长取向考核),测过“策论”“判词”等内容,才能放职事官
    所以我干脆力压众仪,将那些新进的士子们,全踢到武学去回炉再教育,也乐得清净的,虽然很是招了些非议的,但太上没发话,这一节也算揭过的。
    武举还比较简单,有本事就行,两个主官坐镇,虽然不免暗中得罪的不少,但也基本防范杜绝了舞弊取巧之途。
    但乘荫的想进来,就没那么简单了,作为优抚大臣子弟的手段,太上老皇帝很是封赐了一批的,这些家伙就比较麻烦了。
    哪怕我不得不以签下生死状,写明父母同意,将来发生任何事情生死由天命纭纭,等苛酷的要求,才吓阻了许多人后,仍还有不少人绞尽脑汁想挤进来的。
    虽然许多人,对我签生死状的做法颇有微词的,但用我在太上面前,大义凛然的话说“当今国家危难,男儿当尝思报效国家,马革裹尸亦不悔,若是把北军当作了官门混职的托儿所,那还是乘早滚蛋的好,战死沙场总被死于我的军法的好把”
    是得颇以为然,这话被刻意传了出去后,又是哗然一片的,吓退了不少。
    最后那些还能够承荫进来,也没轻易放过的道理,起码要能够为军中最大限度的创造好处,狠很搜刮轧干每一点剩余价值才算数。毕竟他们那些乘荫,也只是个资格出身,具体职事和管辖,还得看我这些主官的心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