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威龙中华-第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原来果然是逃跑啊,也用不着这么急吧,差点翻车。但是紧接着马车上的三名红军战士掀掉了车上的油布,露出了一架奇怪的东西。他们忙着操纵这部机器,而监视他们的清军则好奇的看着,不时地指指点点,时间不大,“突突突”奇怪的巨大噪音响了起来。刘典脸上的笑容即时僵硬,接着扭曲了起来。因为他看见了有生以来最恐怖的一幕。而前方和张威作战的清军还完全的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只知道身后响起了不知名的噪音。红军战士们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有一个人知道,那就是张威,他在唐城的时候就听过这种声音,他的心颤抖了。难道这是在做梦吗?李健曾经发电报给过他,说会叫许斐领人援助他的,难道是许斐来了吗?

一切正如张威所料,许斐赶来了,其实许斐可以更早到达的,不巧的是他和张威错过了,还好他反应快,发觉清军有异常的调动,估计张威在自己的身后,所以他果断的掉头寻找张威,并且不断的用电报联络张威,可是怎么也联络不上。还好他发现了一小股清军并且尾随跟着,虽然绕了很多圈子,走了不少冤枉路,但还是发现了清军主力。于是就有了刚才的那一幕。

刘典看到自己的眼前全被染红了,自己的兵勇们像退潮的海水一样,一层接着一层的退去,人浪翻滚,所过之处溅起一朵又一朵鲜红的浪花,浪头掀起过后,归于平静,就像退潮后的沙滩一般再也不曾泛起任何的微澜。他完全无法相信发生在眼前的是自己眼睛看到的实事。仿佛所看的每一个瞬间都定格停止不动了,时间在这里已经扭曲,自己忘了指挥部队,只是傻呆着,两只手不住的颤抖,晃着脑袋痛苦不堪。

张威却清醒了过来,他喃喃自语,“那是李健机枪,是的,那是李健机枪!”兴奋的他大声的指挥部队反扑:“我们的援军到了,兄弟们和我一起冲啊!活捉刘典!我们重回温州!”大伙跟着一起高呼:“活捉刘典!重回温州!”不多时,这呼喊声已经响彻了云霄。清军也彻底的崩溃了,混乱成了一锅粥,到处是相互践踏夺路逃跑。刘典根本不能再控制局势,唯有无奈的跟随着溃军一起逃窜。返回的红军乘势掩杀。许斐则调整李健机枪,不停的从清军侧后翼扫射,清军死伤无数,一路上到处是清军的尸体,一直铺到温州城下。

终于,刘典在温州城下被活捉了。“活捉刘典啦!活捉刘典啦!”的喊声被四面接力传播。

然而,夕阳下立马山头的张威却并不兴奋,此战有太多的巧合与偶然,假如刘典在上午红军退出温州的时候就能做出围歼红军的决定,而不是犹豫不决;假如清军东路伏兵没有迟到,准时到达发起攻击;假如许斐晚到一步或者与张威在温州城外错过;假如刘典能足够的重视那区区几十骑,而不是在一旁观望;假如没有李健机枪那恐怖的杀伤力,反正有太多的巧合,张威真的很幸运。再说,傍晚的夕阳映衬着破败的温州城,大战后狼藉一片,寒风潇潇,悲凉而伤感,让人心中多生感慨。

连一向勇猛好战的刘建平也若有所思的样子并不兴奋。浑身绑着绷带的刘建平看着夕阳照耀的温州城被染成了红色,大地也成了鲜红色,到处是横七竖八的尸体,零乱遍布的刀枪,折断的破败战旗,他不知道那红色是血呢?还是夕阳的光辉?刘建平忍不住问了一句:“我们还要继续这样吗?还要继续死人吗?”

张威回答:“那是中国必经的洗礼!”

附录

第四章结束了,这一章在写作期间中断了一个多月,之后才断断续续的上传,差一点就成了太监(好险啊!),在这里要多多的感谢最黑暗日子里一直支持我的朋友们,没有你们这本书一定会太监的,这决不是什么客套话。希望大家以后能继续关注,当然最好是能多提点意见和思路。这个月的上传速度大家觉得还好吧,不过一直这样我可受不了的。希望大家见谅。

这一章主要写的是革命势力在中国立足和初步的发展。应多数网友的要求,这一章对建设方面写的很简单,加强了战争的描写。当然里面出现的人物,大多数依然秉承小说一开始的风格,多数人物依然和历史相符,比如福建提督林文查,浙闽总督府的周开锡,武术高手高一龙,邱固元和邱本元都是确有其人的。不过也出现了许多新人物,比如郑思奇,李相敏,梁自强。这些人是一些网友的名字,我应他们的要求把他们写进了小说。其他的人物以后出场的机会很少,不过我决定让郑思奇当一下主角,以后还会继续出场,直至小说结束。

很多人给我提意见,说我写的太简单,要加强细节描写。这一点我也注意到了,不过鉴于本人写作水平的关系,我只能尽力而为了。在这一章里我尝试着加强了细节方面的描写。其实在第三章里我就已经注意这个问题了。所以现在每一节都至少有5000字,写的累死了,我简直怀疑这是一些人的阴谋。阴谋归阴谋,读者的呼声是要关注的。所以在以后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五章的重点将放在欧洲和美洲方面,薛福成将是主角之一。中国的事情将不被作为重点来写。日本的事情也会提一些,不过只有到了最后一章写日本才会成为重点。大家有什么好的提议可以帮助我想一想。这里要特别感谢将邪网友细心的帮我找出小说中的疏落。

最后谢谢起点众多朋友的关心和支持。

附录(人物介绍)

我编辑这个附录是想让书友们能够更了解历史上这些人物,也方便看书。

第四章人物简介:(出场顺序)

欧文·麦克道尔:美国内战北方将军。

博雷加德:美国内战南方将军。

托马斯·杰克逊:美国内战南方将军。

麦克米伦:美国内战北方将军。

艾伯特·约翰斯顿:美国内战南方将军。

哈勒克:美国内战北方将军。

亨莱、狄克逊:美国内战南方军官,曾受命建造能从水下攻击军舰的武器,即潜艇。后来亨莱在试航中丧命,狄克逊驾驶潜艇在查尔斯敦港外攻击北军舰艇,和北军舰艇同归于尽。

杨载福:湘军重要将领。

鲍超:湘军重要将领。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湘阴人。和曾国藩是湖南同乡。咸丰间,先后被荐为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幕僚;后为曾国藩襄办皖南军务,败太平军有功,擢升浙江巡抚、闽浙总督,加太子少保衔穿黄马褂,封一等恪靖伯。后调任陕甘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新疆、福建军务。率刘锦棠、金顺、张曜部收复新疆。为中华民族的领土完整立下大功。于光绪十一年七月殁于福州。归葬于长沙东乡杨梅河柏竹塘(今长沙县石门乡)。殁后谥文襄,赠太傅。

李鸿章:(1823一1901),清末大臣、洋务派和淮军首领。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初在乡办团练抵抗太平军,屡败。后投曾国藩为幕僚,1861年编练淮军,调上海,攻太平军,升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提倡“自强”、“求富”,开办近代军事工业,设立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津榆铁路、开平煤矿等。建立北洋舰队。

程学启:原太平军将领,投降湘军。后跟随李鸿章。

郭松林:湘军重要将领。后跟随李鸿章。

王有龄:浙江巡抚。1861年,李秀成,李世贤攻杭州,战死。

瑞昌:杭州将军。1861年,李秀成,李世贤攻杭州,战死。

饶廷选:杭州总兵。1861年,李秀成,李世贤攻杭州,战死。

苗沛霖:太平军陈玉成部将,叛变投降逮捕陈玉成。

彭玉麟:(1816~1890)字雪琴。衡阳人。湘军重要将领,曾任安徽巡抚。

陈开、李文茂、梁培友、梁大昌:天地会起义军首领。起义军从广州转战广西,攻占浔州府(今桂平),建立大成国,年号洪德。所以他们四个被后人称做桂平四王。

周开锡:浙闽总督府藩司。

盘文义:广西天地会首领。

李臣典:湘军重要将领。

刘典:(1820……1879年),字伯敬,一字克庵,湖南宁乡人,湘军重要将领。年轻时以县学生的身份,曾在著名的岳麓书院、城南书院学习。太平天国爆发后,他在家乡宁乡县办团练,后应征加入左宗棠军幕,总司营务,不久即成为左宗棠手的一员虎将。后转战江西、江浙一带。在江西浮梁、乐平等地打败太平军李秀成部,因功升任直隶知州。光绪元年(1875年),刘典奉命率部开赴左宗棠营,帮办陕甘军务。他以左氏西征军副主帅的身份率部开赴新疆,参加平定阿古柏叛乱,为防止分裂,保卫新疆,立下了不朽功勋。此后,刘典经营新疆3年,直到1879年病逝于甘肃军营。

白奇文、华尔:美国人,李鸿章为抵抗太平军进攻上海组建常胜军,他们先后任统领。白齐文投降了太平军。1862年9月,华尔在宁波附近被太平军击毙。

斯塔夫利:时任驻华英军司令。

戈登:(斯塔夫利是戈登的嫂兄,两人曾经在克里米亚共事过。)生于1833年1月28日,父亲是英国皇家炮兵部队的一位中将。戈登幼年就读陶顿公学,15岁进入皇家军事学校学习。20岁的戈登在一个名叫德鲁(Drew)的好友影响下成为一个非常虔诚的基督徒。1854年,戈登加入英国远征军到克里米亚参战。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戈登跟随英军后续部队,于当年9月到达天津。由於来得晚,戈登错过了大沽、张家湾和八里桥等重要战役,只赶上了火烧圆明园。戈登在日记里记述英法联军官兵“洗劫之后纵火,以最野蛮的方式毁坏这些最宝贵的财产…每一个人都发疯一般地抢劫。” 战争结束以后,戈登随英法联军在北京驻扎了一年多,然后移驻上海。华尔战死后戈登成为常胜军统领。1864年因为和李鸿章不和辞职回国。1880年7月,李鸿章通过总税务司赫德请戈登来中国,想利用他的声望说服各主战大臣,争取和平解决中俄争端。

胡雪岩:1823年生于绩溪县湖里村,死于1885年,是清朝著名的亦商亦官的“红顶商人”,也是徽商代表人物。创建阜康钱庄。清朝同治年间,胡雪岩在杭州筹备设立了“胡庆余堂”国药号,后来发展成为与北京“同仁堂”并列的南北两大中药业巨头。1884年受洋商排挤破产。

孟子元:协同庆票号经理。

刘庆和:字肃斋。协同庆票号经理。孟子元好友。

刘庆生:阜康钱庄经理。

方举赞、孙英德:近代工业家。在上海虹口创办发昌机器厂。

徐寿、华蘅芳:近代科学家。江南制造总局的技术人员。徐寿主持曾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翻译工作,翻译印刷涉及历史、政治、经济、军事、算学、物理、化学、光学、电学、天文学、工业、地质学、医学等领域,计22类近二百种书籍。对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中国包括近代印刷出版事业在内的工业技术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徐建寅:徐寿的儿子,近代科学家,也参与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翻译工作。

吴德章、李寿田、杨廉臣:近代科学家,参与制造北洋海军和南洋海军的军舰。

侯荫昌:蔚泰厚票号财东。

毛鸿翙:蔚泰厚票号经理。

郝名扬:蔚泰厚票号上海分号经理。

侯绍德:蔚丰厚票号总经理。

武子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