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高衙内新传-第28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消,于是从一年一祭改为三年一祭,封赏的标准也是逐年有降。即便是这么着,架不住大宋的官员和宗室数目翻着跟头往上长,一次郊祭的花费最少也是以千万计的。

今年又是大郊之年,秋郊之时就得大封,蔡京主掌朝政,这事自然要放在心上。本朝自元丰改制之后,撤了三司使这职位,财计都交到户部手中,六部则都归中书省管辖,因此蔡京不问别人,只问中书侍郎梁士杰。

这私房议事,有话直说,梁士杰听见蔡京问起郊祭,大大叹了口气:“说不得!户部已然算了数目,今秋郊祭约须钱一千八百万贯,奈何去年大灾,各地忙着赈济,官家又要造明堂,怎么算,今郊的用度都还缺着四百万贯。”

蔡京眉毛一扬,这才醒悟:赵佶多半是得了这个消息了,那皇城司是天子的耳目,可不是吃素地!“缺了这么多?别处腾挪不出?”

梁士杰苦笑,掰着手指道:“明堂现在已经支领了八百万贯,梁师成那里只能保证不再向我伸手要钱,挪是挪不出来的;去年大旱,今年直到夏收才有新粮收成,各地放粮赈济,都伸手要钱粮;西北童贯那里,已经三年不曾大打,不过童贯一直不安分,三不五时地蚕食几个西夏城寨,那边多半也按捺不住,郑枢密给我提点过,今年怕是又要不稳当。”

蔡京听的不耐烦,打断道:“历年都是这么着,虽说去年大旱,赈济时也没费了朝廷多少钱粮,怎的就一些儿转圜余地也没有?”语气已是不满。

梁士杰无奈:“我手上倒还能腾挪些钱粮出来,大约三百万贯不到些,可这得防着万一,若是所料不差,去年大旱,今年恐有水患,这笔钱得花在河工上头,动不得。”

蔡攸听了半天,到这时可算逮着机会说话:“那水患可说不得,如何拿的定今年定有水患?河工年年修,今年且容让一些,也使得。”

他还以为得计,不过蔡京老于政务,一些儿也不糊涂,哼了哼道:“修河工花钱再多,好过河决!好在时方二月,离春天开河还有些时候,尚可转圜,既然官家有意向高强问计,老夫也想看看,他高强善理财,是否能作这无米之炊?”

  第十九章 河水(上)

大观四年三月丙寅,高强再度奉命入京。

这次回京与前不同,乃是正式的一方父母官回京述职,且将要调任四京之一的北京大名府留守一职。这个职位非比寻常,大宋的地方官中,除了开封府之外,就数到三京的留守司地位最为尊崇,拿现在的话来说,那是好比直辖市市长!而高强年纪不过二十三岁,以如此冲龄而遽然登此高位,虽然还没有正式邸报通传,京城脚下首善之地,这小道消息却早就哄传开了。

凡是开封城的老市民,对于当年的花花太岁多半还记忆犹新,有道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高强这几年的种种作为,老百姓大多不大清楚,前几年横行街巷抢男霸女的“英姿”却都历历在目,一旦惊闻这高衙内居然能作北京留守,过两年怕是就要改称高相公(宰相专称)了!如此起落之快,比起他老子高俅从踢球的佞幸直上三衙,也是不遑多让,叫人不得不感叹子承父业,世风日下。

而绝大多数世人都没料到的是,此时高强却还在慨叹:本衙内这官还是升的太慢呐!说这话时,高强正搬了张椅子,与许贯忠对坐在船头,望着眼前的滔滔黄河水,慢条斯理地对酌。要说这嫌官升的太慢,高强还真不是矫情,他掰着指头算算,眼下已经是大观四年,明年就到政和年了,政和二年完颜乌雅束身故,三年阿骨打继任生女真节度使,四年辽金之间就要开打了!虽说两边要打上好几年才能看出端倪,但要想让大宋拟订正确的应对策略,非得尽快进入中枢才行。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啊!”高强将杯中酒一饮而尽,慨然长叹。

对面的许贯忠玩着手中的酒杯,看着高强只是好笑:“衙内,如此上进,说出去谁人能信?入仕即为知州,三年而迁北京留守,你算得本朝第一人了。还嫌太慢?”

“越快越好!”高强心说这算什么,历史上徽宗朝的第一人太多了,王甫升宰相的那次,一天之间连跳了八级呀!我和人家比,差远了!“贯忠,我的心事,你也知晓,北边辽主失政,又是天灾人祸频频,眼看就要生出大变了。我大宋这里可还没做好准备。由不得我不着急。”实际上有一桩高强还没说,不是信不过许贯忠,而是这事说不得:大观四年五月。彗星再现,朝中宰执又得换人。蔡京熬过了去年的大旱,这一次无论如何也熬不过去了。自己这一路顺风顺水,蔡京这个硬靠山起了很大的作用,若是宰相换了个人,自己未必能再升的这么快法。想到这里,高强也有些庆幸,趁着蔡京还在位子,抢到了北京留守这个有利地形,也算有点收获。

此番回京。高强还是走了当初自己赴任青州的老路,坐船经济水出海。再经由黄河入京。船行甚速,这日已经到了曹州。此时冬天刚过,黄河初开,水位甚浅,风平浪静,只是嗖嗖小风带着春寒,吹在人脸上有点刮人。

仗着习武经年,身上穿的又厚实,高强也不在意,复向许贯忠道:“贯忠,此番进京,说是官家御笔召见,据家父派人送来的消息,许是和今秋的郊祭有关,你给我参详参详,官家到底召我何意?”

此事高强是动身前得的消息,因此并没有多少时间去进一步摸底,眼前横竖路途无事,家眷又都留在青州,便与许贯忠拿这事磨牙。

许贯忠身为智囊,参赞此等要务责无旁贷:“衙内,郊祭之事用到臣僚,不外乎礼仪和用度,今上虽说好复古礼,自有大群的博士为他考据厘定,用不着衙内。贯忠以为,怕是这用度上头出了岔子。”

高强眉头一皱:“皇帝郊祭,要本衙内出钱?哪有这样的道理!”这事由不得他纳闷,虽说应奉局够着内库,也跟天家的用度扯的上关系,但郊祭是国家大事,自来是户部主掌财计,不行的话才找内库,郊祭纵然用钱,要排多少位才能轮到他高强?

许贯忠摇头:“衙内,此事须怪不得旁人,你自出京之后,每年都是大手笔,别的不说,咱们大通钱庄这两年可没少作大买卖,那船队一年四次往返,这真金白银可都是人人看的见地。平日咱们打着御前应奉地旗号,旁人纵然看的眼红,一文钱也不敢沾手,不过人家越不得沾手qi书…奇书…齐书,这心里就越是难平,少不得要撺掇个能沾手的人出来……”

“得,这就撺掇出官家来了?倒真是个好人选!”高强不禁咬牙,这应奉局的大旗顶的住别人,顶不住皇帝,无他,原本就是打的他的旗号么!

此刻只是咬牙,当高强得知,郊祭的花费动辄千万贯时,切齿不足以形容其怒了:“这还了得?!本衙内这两年拢共也没赚多少,到处的花销就更多,自己可没落下几文来,上哪去弄千万贯来给大宋官家作法事用!”

许贯忠看他气急败坏,心中好笑,高强的一应账目,他都是清楚的,几下里加起来,高强还真能拿得出上千万贯来。只是这笔钱拿出去,高强这一摊子基本上也就废了,而这笔钱扔到大宋官场这个无底洞中,除了换得一点官家的圣眷之外,怕是连个响都听不着。——再者说了,凭高强眼下的圣眷,哪里还用得着这些?

“衙内,以贯忠看来,不至于此。千万贯钱,乃是敌国之富,衙内的这些生意,也不是桩桩件件摊开叫人看的,那大通的种种财源,有些人就是眼睁睁看着只怕也想不通钱从何来,官家再受人撺掇,也决计想不到衙内能有这样的身家。”

这话高强听得入耳,他在后代的时候,对于金融业何以能有那么大的利润,也曾百思不得其解,如今到了这大宋朝,虽说他经营的只是金融业的初级阶段  商业资本,离工业资本乃至金融资本都还很远,但就这已经是超越时人认识的现象了。

“更有一桩,这郊祭乃是国之大礼,纵然国库空虚,也没有叫臣子出钱的道理,否则国体何在?因此贯忠想来,官家恐怕是想问问衙内,有什么法子能把这郊祭的用度给填补上,毕竟衙内善理财的名声,早已简在帝心了。”

高强听的有理,这才稍稍放心,倘若只是出出主意,以他来自现代的知识,想必还有些花头可玩吧?又与许贯忠商议了些时,才算有点把握了。

  第十九章 河水(下)

俩人正说的高兴,忽听前面岸边一阵大响,不知有多少人齐声呐喊,响声在这河道上直传出老远去,吓了高强一跳。

忙举目看时,见那河岸边一道大浪凭空而起,呼啸着向自己这边冲来,声势极为不同寻常,高强几乎要错以为自己身在钱塘江中,正面对那举世闻名的海潮了。

好在到了近前,这浪已经小了不少,船老大又是经验丰富的,早已将船头迎着浪的来势顺直,那船趁着水势一下跃上半空,一下又跌进浪谷,等到略微平稳下来,那一道浪已经过去老远了。

高强死死抓着栏杆,好半天才缓过劲来,伸着脖子问船工:“如何有这样大浪?那岸上人何事吵嚷?”

船老大晓得这位衙内身份不比寻常,忙上了船楼,陪笑道:“青州相公受惊了,这是河工在放卷埽。那些人汉在一旁喧嚷,便是喊落卷埽,以免过往船只被浪打了。”

“什么,什么卷埽?”高强一头雾水,大概知道是个专业术语,不解其意。

一旁许贯忠到底是饱读诗书,又在黄河岸边长大,也曾听说过此事,便向高强解说一番。原来这卷埽乃是古时河工的重要手段,宋时黄河经常泛滥,自熙宁年到现在甚至是隔年就要决口一次,王安石变法中阻力最小的一项就是农田水利法,也未尝不是因为朝廷对黄河这头凶兽实在是头疼。

这黄河既然经常决堤,因此每年春天开河之后就得修河工,在一些容易决堤的河段,都会采用卷埽之法。此法是设一个卷埽台,用草绳密密铺上一层。然后铺上柳梢和稻秸,压上土石,中间再横放一条长长的竹索,而后众人拉着竹索和草绳。沿着草绳的方向卷成一个大大的圆柱形,两头再用草绳捆扎,这就成了卷埽。之后再由许多人牵着竹索,将这卷埽放入水中,竹索头则埋在岸上地途中,以大木来固定,在有些水流较急的河段,还得用长木桩穿过卷埽打入水底来作固定。

许贯忠解说了半天,高强也只听明白了几分。不过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看上一看也就明白了:“船工,将船靠了过去,本府要看卷埽。”

不片时,移船稍近,只见那岸边清出了一大片空地,上千人在那里忙碌来去,现在刚刚下了一道卷埽。正准备下第二道,空地上已经铺满了草绳。高强从船舱里取出望远镜,目不转睛地看着那些河工施为。直到一个硕大的卷埽再次放入水中,又响起一片喊声“放卷埽咯~”这才算看了明白,放下望远镜,笑了一声:“好大一个草包!”

这时船舱里的几个人也都出来,此次高强进京只带了身边亲随,刘琦以下,曹正,李孝忠。史进,朱武,陈达几人领了几十名牙兵护卫着,听见外面动静不小,都涌上甲板观看,听见高强这句冷笑话,几人都是乐不可支。

许贯忠也笑了几声,却道:“衙内,莫要小看了这草包。费了这许多工和料,便护得堤岸一季平安。我大宋近几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