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高衙内新传-第4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笑不止,声音震得顶上覆盖的苫草簌簌发抖。阿骨打亦笑了一会,招手示意马扩近前,道:“也力麻力,你怕在使者面前露了相,叫人知道你南朝人与我女真有来往,那契丹多半会责难你南朝背,因此换了装束,是也不是?”

马扩被人叫破心事,却佯作不知,只说是入境随俗而已。阿骨打笑而不言,粘罕便道:“也力麻力,是我提议叫你前来,俾你知这使者来此之事,你可知那夔离不,当日与你家高相公亦是相熟?”

马扩暗凛,果然是此人!忙问道:“果有此事?我只听相公从容说及,在塞北曾识得一个奚人王子,唤作萧干的,却不曾听过什么夔离不。”

粘罕笑道:“萧干是汉名,他自有契丹名,便是唤作夔离不,自来北地大人皆有汉名与本族名,汉名乃是典籍所书尔,我等各族皆以本名相称,无怪你不识得。此人前年奉辽主之命,为铁骊部之王,复作了铁鹞子军详稳,听闻甚受宠信。只他那铁骊部更在我部之北,如今我这里一旦举兵,他入辽之路便绝,如何不来向我献款?只是却未必真心罢了。”

马扩方知其意:“郎主与诸位郎君唤我来,敢是因这萧干与我家相公有旧,欲知其详乎?”再回想一下适才的对话,好似辽国又已派兵前来,双方开战在即,这萧干亦在军中,因此女真人要确认一下,萧干与高强的关系。

果然粘罕点头道:“也力麻力,你甚知我,我亦不相瞒,你家相公连年将货物南北贩运,间关万里,中间岂无辽国大人为之遮掩?那萧干地与我接,本人又在南京作详稳,南北之道尽皆可通,兼又与你家相公素识,我意此人或便是中人。当日与你家相公既然有约,又承相赠许多兵甲,自不好轻易坏了誓约,故而要寻你相问端详。”

马扩已知又将大战了,却笑说高强与萧干只是泛泛之交,这南北货运并不与他相干。

阿骨打见说,点了点头,忽地站起身来,手中一根木杖一挥,喝道:“契丹闻知宁江州陷城,今已遣兵来攻我,闻说已至鸭子河矣!”

众女真人闻言,纷纷站起身来,指天划地,以手捶胸,都要求即刻出击迎战辽兵。阿骨打便道:“辽国兵多,若迁延时日,大兵猬集,便不易对敌。如今辽人轻慢于我,只命来流河路都统萧嗣先率八千军来攻我,若能迎头击破此军,则余众丧胆矣!我等即刻出发应敌,余众悉随我马鞭所向进兵!”

说罢,也不待众人答应,阿骨打大步出帐,翻身上了马背,将马鞭高高举在头顶,口中蓦地狂呼一声“呼嗬!”那马一声暴叫,四蹄翻飞便奔了出去。

马扩好在是在近门处,见众女真人疯了也似地向外冲,他还没明白怎么回事,闪身到了门外,却见一众女真孛堇纷纷跳上马背,口中狂呼大叫,号角四面响起,乱纷纷地便跟着阿骨打冲了出去。

“这就出兵了?”马扩这才反应过来,慌忙赶回自己营帐,副马亦不及牵,只骑着坐骑,也跟着大队向前而去。他是亲耳听见阿骨打号令地,已是这般仓促,其余女真人多半都没明白怎么回事,更是不堪,三五成群地散在路上,有的人便在马背上腾出手来披带盔甲。只是虽然出兵仓促,女真地士气却极为高昂,众人口中都喊着一句话:“看马鞭!看郎主的马鞭!”

长长的队伍,就以这一柄马鞭为指向,一天之内长驱百里,到了鸭子河畔。入夜时分,众女真人正在休养马匹,阿骨打却又跳上了马背,手中举着火把,在诸军间游走,口中大声喊着:“适才,我已经要入睡了!但是木枕却三次拒绝我的头!希尹,你告诉我这是什么!”

希尹也举着火把站出来,高高瘦瘦极为醒目,大声回答道:“郎主,此乃神明警示,我们不当在此歇息,应当继续进兵!”

阿骨打大吼一声:“你们听到了,这是神明的警示!我们继续进兵!”说罢又上马,高举火把向鸭子河方向冲去。众女真听了,益发勇气百倍,也纷纷点起火把来奋勇向前,口中的话却变成了“看着火把!看着郎主的火把!”

黎明时分,阿骨打率先赶到鸭子河畔,身边只有粘罕等寥寥十余骑,余众悉数散落在后。马扩仗着坐骑是苏定所赠的好马,又只披着掩心甲,轻装前进,因此居然也在这十余骑当中。阿骨打向河上看了一眼,回顾看见马扩也在身后,不由得笑道:“也力麻力,神明警示果然不欺我,你看那是什么?”

马扩看时,只见河上薄雾中有人影晃动,再仔细一看,却是一伙辽兵正在那里凿冰。他喘了两口气,点头道:“果然来的好,若是晚几个时辰,辽兵将冰道凿开了,咱们便过不得河,只能眼看着辽人集结大兵了!”

阿骨打大笑,还未说话,粘罕、吴乞买,以及阿骨打几个儿子纷纷请战,阿骨打便命自己地次子斡离不当先,率十余骑踏着冰面冲了过去。那伙辽兵猝不及防,只两个回合便逃散开去。

待天色全亮,阿骨打率军渡河,点检士卒,不过一千五百甲士而已。然而有了神明征兆在先,成功渡河之后,所有的女真战士俱都勇气百倍,全然不顾一比五以上的兵力差,直冲辽国驻军的所在——出河店而去。

这一战杀得天昏地暗,女真人勇猛异常,悍不畏死,而辽兵气为之夺,只是仗着人多苦苦支撑。正战到分际,忽有大风从西北而起,卷尘扬沙,正对着辽兵迎面刮来。辽兵本已支持不住,现在更是连眼睛都睁不开了,如何迎敌?当即大败而逃,女真乘胜一路追杀百里,阵斩辽军来流路都押官崔公义、大帐控鹤军指挥邢颖等大将数十员,辽国全军八千人,仅有都统萧嗣先等十七人得以逃归。

当花荣接到马扩关于这出河店一战的情报时,信尾一行大字格外醒目:“至此,女真兵已过万也!”

作品相关

高俅随笔

按:这是朋友书虫的作品,因斩空写了这本书,便去讨了来,与大家分享一下。今晚会发一章。

作者:书虫

凡是看过《水浒传》的,无一不会对其书中的头号反派人物高俅——高太尉印象深刻。把林冲搞得家破人亡的是高俅和其义子高衙内,发兵三打水泊梁山的是他,最后陷害宋公明等诸好汉的还是他。总之,高俅是个坏透了家伙。《水浒传》是小说之言,当然不能以此为史,不过高俅在北宋末年确有其人,可惜在以庞杂而著称的《宋史》中却无传,不能说不有点意外。那么历史上的高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俺不揣浅陋,梳理一下史料,也写上一点儿,望诸方家指正。

(一)高俅的平步青云

在《水浒传》中,第一回出场的就是这位高俅。书中说高俅原被人称为高毬,后来因为此名称实在不雅,发迹后被他改为了高俅。这应当是小说家的丑化,实际并不是如此。因为他的兄弟名字分别是高伸、高傑,都是人字旁,显然他的真名就是高俅。《水浒传》中说高俅是通过开赌坊的柳世权、开生药铺的董将仕辗转推荐到小苏学士(即是指苏轼)手下的,这过程史无记载,大概也只能当成齐东野语了。不过再往后面的过程,高俅从小苏学士手下转到小王都太尉,再到端王(后来的徽宗)手下,却不是空穴来风。此段系出于南宋王明清的《挥麈后录》卷七中的“高俅本东坡小史”,这里不妨抄上此节:

“高俅者,本东坡先生小史,草札颇工。东坡自翰苑出帅中山,留以予曾文肃,文肃以史令已多辞之,东坡以属王晋卿。元符末,晋卿为枢密都承旨时,祐陵为端王,在潜邸日已自好文,故舆晋卿善。在殿庐待班,邂逅。王云:“今日偶忘记带蓖刀子来,欲假以掠鬓,可乎?”晋卿从腰间取之,王云:“此样甚新可爱。”晋卿言:“近创造二副.一犹未用,少刻当以驰内。”至晚,遣俅赍住。值王在园中蹴踘,俅候报之际,睥睨不已,王呼来前询曰:“汝亦解此技邪?”俅曰:“能之。”漫令对蹴。遂惬王之意,大喜,呼隶辈云:“可往传语都尉,既谢蓖刀之況,并所送人皆辍留矣。”由是日见亲信。逾月,王登宝位。上俊宠之,眷渥甚厚,不次迁拜,其儕类援以祈恩,上云:“汝曹争如彼好脚迹邪!”数年间建节,循至使相,遍历三衙者二十年。镇殿前司职事,自俅始也。父敦复,复为节度使。兄伸,自言業进士,直赴殿试,后登八坐。子侄皆为郎。潜延阁恩倖无比,极其富贵。然不忘苏氏,每其子弟入都,则给养恤甚勤。靖康初,祐陵南下,俅从驾至临淮,以疾为解,辞归京师。当时侍行如童贯、梁颇成辈皆坐诛.而俅独死于牖下。”

从这段中,我们可以知道高俅的确曾是苏轼的小史(也就是小秘书一类的角色),也倒聪明伶俐,抄抄写写倒也称职。苏轼从翰林侍读两学士(翰苑)外调到知定州(也就是中山府),这是发生在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的事情,东坡先生在十月就已经到任了。而曾布(曾文肃)此时却是在知瀛州(也就是河间府),他是在来年初才回到东京的,这就引出了一个时间和地点的问题,即是苏轼何时何地要把高俅送给曾布?这里俺不妨分析一下。河北的定州与瀛州相比邻,苏轼完全可以很方便地与曾布通信。虽然苏与曾布分属新旧两派,但曾布是属于新党中比较非主流派的,与王安石、吕惠卿等的关系都处坏的,而他与旧党的关系却颇为微妙。曾布在元丰年间一直不得志而被外放,恰恰是在元丰末年神宗死后,政局发生变化时,这才回到汴梁出任翰林学士,甚至连司马光也想拉拢他。而苏轼也绝非门户之见很深的人,二人在元祐年间是有所交往的,而且还比较客气。还有一点值得重视的是,《挥麈录》的作者王明清,他的外祖父乃是曾纡,而曾纡就是曾布的儿子,曾家的事情(不涉及党争等大的是非)他还是可以信赖的。所以,我以为苏轼就是在元祐八年十月至绍圣元年初期间,于定州写信给曾布要转让高俅的,同时也可以推断高俅应是也随苏轼去了一趟定州。但是曾布婉拒了,于是苏轼又把高俅推荐给了他的好友王诜(王诜,字晋卿。既是《水浒传》中的小王都太尉),这回办成了,于是高俅又回到了东京。

《水浒传》中虽没明说,但实际上指王诜是个浮浪无行的人物,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这王诜是宋神宗的妹夫,端王(徽宗)的姑夫,王诜虽然是堂堂驸马,但却是一个招蜂引蝶之辈,冷落蜀国长公主。公主后来郁郁而死,气得神宗把王诜在公主葬后立刻贬谪。不过王诜却是一个丹青书法的好手,徽宗在潜邸时,就常与之切磋,关系很好。元符末年(或是指元符三年,即1100年),高俅的人生因为一次偶然事件而发生了重大转折,这就是与端王赵佶(所谓‘祐陵’,就是指徽宗,这是他‘永祐陵’的简称)的相识。王诜与赵佶在等候上朝时期相遇,赵佶忘了带篦子刀,于是向王诜借了一个,修理了一下鬓角。赵佶用后对王诜说:“这篦子刀的样式非常新鲜可爱”。王诜回道:“我最近做了两个,还有一个没用过,稍后就派人给你送去。”晚上,王诜就派高俅到端王府去送篦子刀。碰巧,赵佶正在园中踢毬,高俅便站在一旁看,微有不以为然之色。或许是赵佶注意到了这个小厮的神情,便问道:“你也会踢吗?”高俅倒也年轻气盛,回答说能。于是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