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高衙内新传-第5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强连连点头,赵良嗣地这几句提醒可不是随口说说,没几天就要交割易应朔四州,对于那里早已约定降顺南朝的燕民如何处置,不但关系到自己以往地承诺、这四州的安定。更关系到大宋在燕民心中的第一印象,怎容有丝毫疏忽?

“既是如此,赵承旨,这四州之民多有先约内附者,务须一一安抚,使其尽数悦服。让燕云余下的百姓看看。辽政不修,我大宋才是他们应该归附的对象。”

赵良嗣自然大声应诺,他主掌燕云房。对燕地豪杰和官属的拉拢本是他分内之事。自来已计议周详。才有这般底气:“相公放心。易州高氏。州刘氏,皆当地大族,两族皆已相约内附,万无一失。”

数日功夫,转瞬即逝,这一日便是五月望日。高强跨上照夜狮子马,将带一应官属。常胜军都统制种师道在旁为伴,韩世忠背嵬马军前呼后拥,甲叶锵锵。大军两万余过了雄州,直向白沟馆而来。

到了界河边。此处原有无数植柳,中间只留一条通路,只可容单骑通过。乃是供两国使人往来之用。如今大军将要来往,这条道路势必要拓宽,这任务就交给了雄州知州和铣。早在一月前约定交割日期时。和铣就开始动手,将两旁种植了近百年地柳树砍倒一片,又用土石把塘水泽填平填实。压了一条大道出来,方便大军行走。

此时这白沟河畔热闹非常,用一句后世无数国人耳熟能详地话来形容,那就是左一层,右一层,左一层,右一层……错了,错了,应该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一条白沟河甚是清浅,看上去不过齐腰深,宽也只有几丈,两边却是景象迥异,大宋这边吹吹打打,百姓夹道而观,对着大宋兵马指指点点,叫好声不绝于耳,盖因常胜军移屯河间等府以来军纪甚严,与民间买卖公平,甚得当地民心。不过这种热情和现代战争片中爹娘送子上战场的热烈场面相去甚远,毕竟军队的性质不同,这时代地军队和平民从根本上是处于对立面,乃是国之爪牙,用于统御百姓地工具,军纪再好也不过是约束较好地爪牙而已,倘使军纪一坏,那就赤裸裸地成了百姓地祸害了。

饶是如此,到了两国之间,老百姓这彼我之分还是明白地,你再看对面,那里亦是兵甲重重,辽兵的铁甲在阳光下同样耀眼,只是和大宋的甲光比起来,好似就黯淡了许多,单看光鲜程度,宋兵绝对占了上风,况且宋兵的军服均为绯色,阳光下煞是鲜亮,大宋的老百姓见此情景,自然个个腰杆笔直,大声叫好。

高强打望远镜看了看对面,只见大旗下立着两员将,俱是眉头深锁,左首边耶律大石,右首边萧干,余外将佐数十员,雁别翅排开,其后甲兵一层层一列列,若是不知兵事之人,一眼望去还真不知多少,看起来和高强这里的兵将也不相上下——实则根据高强地情报,对面的辽兵顶多两万人,自己身边单单背嵬一军就有此数,还不计右军和后军。

当下催马向前,一匹白马得得小跑,倏忽穿过白沟河上大道,正是高强当先过界。待马蹄踏上燕云之土,见对面地耶律大石等人将要迎上来,高强却不理睬,片腿跳下马来,伸手抓起一把土,复又跳上马鞍,将右手高高举过头顶,向身后官兵扬声高叫道:“大宋将士,燕云之土!”

百年以来,这是第一次有大宋的官兵踏上燕京的土地,对于从建国之初就深怀燕云之痛地宋人来说,这一刻当真令人百感交集。只见高强将那手向空中一撒,任凭土屑随风落在自己头顶和身上,众将士则齐声高呼燕云,将手中兵器向半空高举,金铁之声响彻四野。

气势这东西,有道是此消彼长,宋军士气高涨,辽军就相形失色了。耶律大石心中自是不忿,无奈形势比人强,只好强自按捺,催马上前,待高强作秀完毕,方在马上抱拳为礼:“高相公,去岁汴梁一别,不觉经年矣,得见相公风采依然,不禁使人顿忘相公之言语。”

高强自然晓得他话

,说得是自己当日曾说无意坏盟,如今却勒逼交割四尔反尔叫人齿冷。不过高强却不认为自己说过不要燕云寸土地话语,当日虽然多用隐语。却分明说及于此。耶律大石此举无非是出出气而已。当下也不来理睬,却端起了脸,对耶律大石抱拳道:“两国之间,不叙私情,须待异日方可。本相今受我家天子朝旨,依约前来交割州、易州土地百姓,倘若贵使便是接引之人。烦请领路。”

耶律大石吃了这个瘪。瞥见身旁的萧干默默无语。也晓得自己孟浪。他却不是接引之人,当下将全权负责此次交割事务地权知南面枢密院事左企弓引荐上来。

高强听左企弓报了姓名。一面也报上自己地官衔姓名。一面心里却想起这左企弓在历史上留下地足迹来。此人在辽有名臣之号。不过人品却烂的可以,当金兵入燕时他奉表请降,这也罢了。待得金兵北回,将燕京交还南朝之时,当时是将燕京富民尽数掳掠北去,此人全家都在其中。本当是深怀国仇家恨的,结果此人居然向阿骨打献上一首诗。说什么“君王莫听捐燕议,一寸山河一寸金”,完全把自己当成了金人一般。叫阿骨打不可依约将燕京转给南朝大宋。那一副奴才面孔着实叫人齿冷。

心中虽然鄙夷,这时却不好显露在脸上,高强便与左企弓并马而行。往州徐徐行去,身后宋兵和辽兵并肩而行,标准的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一路行来。高强便望见田野荒芜。村墟寥落,百姓面上多有菜色,不由得叹息道:“某在汴京时。常听人说起北地连年岁凶,百姓艰食,如今看来果然不错。”身旁就是燕京地大吏,高强这等话本是揭人家地疮疤,官场中以此为大忌,不过高强既然鄙薄这左企弓地人品,好歹要找机会刺一刺他。

左企弓听了心中自然不悦,干咳一声道:“闻听数载之前,大宋亦有旱情,江淮一带赤地千里,我燕地虽连岁歉收,谅还不至于此。”

高强侧头看了看他,微微笑道:“那年大旱,却是艰难,全仗我朝君臣吏僚同心并力,以时赈济,虽灾情最甚之处,斗米不过百钱,故而灾民得以全活者甚众,却不知如今燕地粮价几何?”高强这一问乃是明知故问,现今在燕地,粮价根本就不是用钱来计算,而是用绢帛,没钱买粮地百姓或者易子相食,或者铤而走险,到处都是危机四伏。

左企弓亦是官场老手,怎听不出高强这话语中地隐意?无奈自己这边天时不利,强辩只能自取其辱而已,只好打个哈哈,闭口不言。

自此到州,不过九十里,虽然按辔缓行,一日也就到了。当下高强直入州府衙,与左企弓验过文书,办了交接事务,有那些吏僚家不在本州的,交卸了职司便要离去,大众不免依依惜别,挥泪伤情,不必细表。

待交割事毕,自有大宋文吏接管,本州知州亦已委任,依着大宋新辟州县多用武臣的惯例,高强就承制,命常胜军右军统制刘琦为权知州事,后军统制关胜为权知易州事,待二州粗定之后,朝廷自然有循吏流官前来赴任,不在话下。

新府衙建立之后第一件事,便是出榜安民,依照高强向赵地奏议,凡新附州郡,一律免除赋税三年,嗣后则悉依辽赋不变,至于中原所行地榷盐榷茶诸法,则一律暂不行于燕地。要知大宋商品经济发达,远胜北地各族,燕地虽然是辽国最发达地地区,这方面和中原也还是有较大差距,一旦将这些通商之法统统用上来,与落后的商品经济不相适应,势必造成经济地萧条,进而影响政治的稳定。

刘琦与关胜到州之后,便即分遣各部下乡进坊,晓谕各处居民本州已入大宋封疆,一面阐明各项政务,一面将预备好的赈济粮米发放到各县各村坊。此二州与大宋接壤,民间的日常交往便甚为频繁,其百姓对于宋事知之甚多,再加上数年来从不间断的统战工作,大宋官吏所到之处皆有当地豪民接应引导,有的甚至当场就被宋官任命为书吏、衙前等等吏职,俾可收其理民之效。

当然,在事先收买地燕民之中,亦有些高端货色,譬如现在站在高强面前的这一位。此人年纪三十许,面如冠玉,气度沉凝,论风度比那雅量著称地刘琦也不差到哪里去,自报姓名乃是本州大族刘姓子,名唤刘晏便是。

“草民身为汉人,自当赞襄大宋收复本州,今州方入大宋,草民情愿自效军前,并乡里八百人,尽皆赤心为国,伏请相公收纳为感。”

  第三十四章

晏的出现,给高强带来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他本假,如今随州归附,已然是堂堂正正的宋臣了,自可放心任用,但与他一同投效的八百人,问题就不小,这些人当中起码有一半是从燕地别州逃过来的。这刘姓本是当地大族,其族中豪民刘范与赵良嗣结为生死之交,故此很早以前就被纳入结交的对象,经过这几年的运动,刘氏多半都已经向大宋靠拢,当听说易二州将要交割南朝之时,这些早已有心投向大宋的刘氏族人便纷纷从各种渠道向州迁徙。

只是道里有远近,行程有快慢,其中有些走的快的一早就到了州境内,有刘氏本族人接纳,当地的辽国官署也不大来管。那走的慢的可就吃了亏,耶律大石所部不日便到州境上,将易二州和燕京其余各州交通的孔道悉数封锁起来,准出不准进,因此而被遣返或者滞留燕京其余州军的刘氏族人不知凡几,甚至有的人一家人分头上路,前面的到了州,后面的却被辽兵赶回老家去了。这里所谓的“赶”,可不仅仅是驱逐而已,北地自来王化较弱,辽国官兵和盗匪其实也差不了多少,见到这些流落道路的百姓,不知有多少人会动歪脑筋。

此时刘晏向高强所恳请的,便是要他向辽国交涉,准许这些本族族人南来安顿。说实在的,刚刚交割了易二州,高强还想着怎么样安抚辽国之人。伺机再提出交还其余州郡,可要是应了刘晏的要求,让辽国放刘氏族人南来地话,这条件和正式宣战也就不差多少了。再者说了,刘晏这八百人也不是好收纳的,一旦收了这八百人,他们的骨肉亲族有许多都在辽境,势必要设法迎接。边境之上从此多事。管都没法管。

可若是不收。却又冷了远人之心,高强作了这几年的统战工作,应约准备投顺的燕民可远远不止刘氏这一族,现今易二州收复,就是拉开了恢复燕云的序幕,不知多少双眼睛在看着这里呢!况且,这刘氏一族一下子就拿出了八百骑。这可都是精壮的男丁,装备马匹一应俱全,其实力非同小可,不容忽视。

高强这一犯合计,半晌不曾出声。刘晏看的分明,忽然道:“相公,前此我家受了相公文书,有意投顺南朝。却不知相公是先收二州。再及其余,故而不及将族人迁移到此,说来也是我家地不是。今相公若是为难时。小人也不敢强求,仍旧甘愿如约为大宋效命,只是我等既然投南,族人在北者不免横遭辽兵侵暴,只求相公详录此辈,视如死于王事者,一概旌表赈恤,则于愿足矣,外亦不敢妄求也!”说罢跪在地上,磕了几个响头。

这话说地高强心里难受,当下便决意要全力相助,赶紧离座去将刘晏扶了起来,慨然道:“刘氏勤劳王事,本相岂能坐视尔等亲族遭难?今当即刻投书北辽,请将尔等亲族纵放南来,俾骨肉团聚,以全天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