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平凡的清穿日子-第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阿花走了过来:“你地系道包粽啊?我又来包哩?”(你们在包粽子吗?我也来包吧?)然后便拿了张椅子来坐下。阿银对她说:“我地系道包裹蒸粽,你都识包吧?”(我们在包裹蒸粽,你也会包吧?)

阿花皱皱眉:“裹蒸唔系粽,你包粽就包粽,包裹蒸就包裹蒸,唔好拉埋来讲!”(裹蒸不是粽子,你包粽子就包粽子,包裹蒸就包裹蒸,不要混在一起说。)

阿银却扬扬手中的箬叶,道:“都系用糯米,有乜野唔同?”(都是用糯米,有什么不同?)阿花张大了眼:“梗系唔同,粽用既系箬叶,裹蒸用既系冬叶,根本唔同!你地几只野唔知就毋扮知!”(当然不同,粽子用箬叶,裹蒸用冬叶,根本不一样,你们不知道就别假装知道。)

阿银抬眼笑笑:“只只声真难听!”阿花猛地起身要发作,旁边几个人忙拉住她。阿娣瞪了阿银一眼,说道:“你做乜锦样撩拒?你明知拒一急就会讲番乡下话。”(你为什么要撩拨她?你明知道她一急就会讲回乡下话。)

阿银撇撇嘴,继续包粽大业,把阿娣气得直跺脚。淑宁见状不好,忙叫其他人拉开她们,好生劝解一番,才算是安抚下来了。

淑宁对阿花说:“我们没有冬叶,就只能用箬叶包了。这不是裹蒸,只是学着裹蒸的法子包的粽子而已。”然后又对阿银道:“虽然裹蒸与粽子很像,但用的材料不一样,形状也不同,把它们分清楚就行了。其实就像我前些天包的糯米鸡,也是用的糯米,可外头包的是荷叶,难道阿银姐也要说它是粽子么?”

阿银歪着脑袋想想,笑了:“这倒也是。”她望了一眼阿花,不做声。

阿花小声哼了一下,拿起箬叶边包边说:“我做比你地睇,裹蒸要锦样包,我细个果阵阿舅婆亲自教我架。”(我做给你们看,裹蒸要这样包,我小时候舅婆亲自教我的。)淑宁和春杏、巧云忙跟着学包,一场争吵就算是平息了。

包好几篮粽子后,春杏问道:“听说端午那天要赛龙舟,附近十里八乡的人都会来看。是不是会很热闹?”

阿银笑道:“当然看过,很热闹的,那龙舟有几丈长,上面有很多人,比赛的时候,那龙舟就像飞一样快。你和小姐一定要去看看。”阿娣也点头同意,还把往年见过的精彩画面描述给她听。

春杏听得两眼发光,对淑宁说:“姑娘,去吧?我还没看过龙舟是什么样子呢。”

淑宁想想,觉得看看也好,便道:“好,我也想看,我这就去求额娘。”

坐言起行,她马上就起身洗了手,穿过游廊往后院的正房走,走到半途发现院子一角的排水口处有些残枝树叶堆积,就暗中提醒自己,回头一定要叫人来清除掉,否则枝叶越积越多,塞住排水口,雨水漫到廊上来,他们一家也要学隔壁那样窝到二楼去了。

一进屋,淑宁就叫道:“额娘,我有事与您说。”却看到佟氏正在逗贤宁。只见她笑吟吟地回头对女儿说:“淑儿快过来瞧,贤哥儿能坐起来了。”

淑宁惊喜地道:“真的?”马上跑过去看,果然,小弟贤宁正坐在大床上,扬着粉嫩嫩的小脸,咯咯地笑着,莲藕一样大小的手臂挥动了几下,又咯咯地笑了几声。

真是太可爱了!!!

淑宁忍不住扑上去,搂着弟弟亲了两口。贤宁似乎很喜欢与姐姐这般亲昵,“呀呀”地欢叫着,小手挥动了几下。佟氏笑了:“贤哥儿很喜欢姐姐呢。”

那当然了,我这么好的姐姐上哪儿找去?

淑宁坐上床,抱着贤宁逗他玩。贤宁瞪大了一双圆溜溜地眼睛,看看佟氏,又转过来看看淑宁,然后抓住淑宁的一只手,玩她的手指,玩着玩着,就往嘴里塞。

“呀!”淑宁惊叫一声,忙缩回手来,“这个不是吃的。”贤宁听不懂,又伸过手来抓她的手指,再往嘴里塞。淑宁哭笑不得,只好求助母亲。佟氏却只是笑着看,一动不动:“正长牙呢,才会这样乱吃东西,他又咬不动你,让他吃去。”

淑宁闻言忙捧着弟弟地脑袋,仔细往他嘴里看去,果然看到牙床里有两点白白的小凸起,高兴地说:“弟弟长了牙,以后就能嚼东西了吧?”

佟氏瞥她一眼:“还早着呢,现在除了吃奶就是吃点米糊,你忘了,你自己都是满了周岁才断奶的。”

汗!淑宁在心里说道:“那个不是我呀!”

母女俩又逗着小贤宁玩了一会儿,佟氏才想起来问道:“你方才进门时说有话说与我听,是什么事?”

淑宁这才想起来,便道:“阿银姐她们说每年端午本地都要赛龙舟,女儿想来问额娘,可否去看一看?”

佟氏皱了皱眉头,道:“我也听说过,一大帮汉子光着膀子划船,你一个女孩儿怎么好去看?”

淑宁忙道:“有许多人去看的,男女老少都有,阿银姐她们都说好热闹,女儿不过是想看个新鲜,额娘就让我去吧?”

佟氏扭不过女儿,只好说:“等晚上我问过你阿玛,他若同意,就让你去。”

淑宁十分高兴,老妈这样说,基本上已经没问题了,只要撒撒娇,她家老爹一定会答应的。

她问道:“阿玛什么时候回来?”

佟氏答道:“大概要到酉时,近来为着连日大雨的事,你阿玛都快忙翻了呢。”

淑宁问道:“很严重么?听说今年这雨并不算是大的,比起往年已好了许多。”佟氏道:“大概是吧,听说只倒了几十间草房,有四五个人砸伤了,但并没有出人命,几处河堤的险情都不算要紧。只是如今雨季才刚开始,要过了七月才算结束呢。”

淑宁有些担心,道:“希望今年水患不要太严重。”

佟氏摸摸女儿的头,道:“上天有好生之德,前些年旱过也涝过了,想必今年会有好年景的。”淑宁听了,心情好了许多。

佟氏瞥见她指甲上残留的一抹青,便问道:“方才做什么呢?指甲上的这是什么?”

淑宁低头看看,便道:“和阿银姐、春杏她们包粽子呢,这是刮着箬叶留下的。”

佟氏点点头:“这也好,虽然我们这样人家,用不着女儿亲自下厨,但多学些东西也是好的。都包了些什么粽子,可有备着送人的?”

淑宁笑道:“自然是有的。我们这几日包了一两百只粽子,放了绿豆、花生、腊肉和咸蛋黄的,就是备着送人,用料虽不算名贵,却都份量十足,送给谁家都不会失礼。另外还包了几十只,除了先前说的这些材料,还加了上好的虾干、冬菇和火腿,这是留着我们自己吃的。”

佟氏笑了:“你这小滑头,好东西都只留自家吃。别忘了多做几个好的,过两日送到你两位刘姨家去。”

淑宁笑咪咪地道:“早就备下了,我还让人多加了好料呢。”

佟氏戳戳她的头,又回过身来抱儿子,忽地想起一件事:“是了,你去叫她们多包几个,你阿玛整日在外头,也不知能不能好好吃饭,煮好粽子让他带几个去,有米有肉有蛋的,比吃干粮强得多。”淑宁应了。

傍晚时分,天早已半黑,刚刚停了不久的雨,又重新晰晰沥沥地下起来。张保匆匆带着几个人,踏进家门,脱下外衣帽子,笑着对迎出大厅来的女儿说道:“这雨真是没完了,幸好有我闺女做的雨衣,不然,阿玛今天又会变成落汤鸡了。”

=========================================================================

又落回第六了……所以说,不到最后,都不知结果如何啊~~~~~~

今天弄丢了很重要的记事本,翻箱倒柜地找了半天才找回来,结果一上来就发现又被压下去了……55555~~~~~~~~~~~~

拼了,今天我要出动未来版终极武器,请看:奶香香、粉嫩嫩的小贤宁隆重出场!!!亲自拉票来了!

贤宁:咯咯咯~~~呀、呀、要、要婆、婆……(=_=b要什么婆呀?应该是要票!)

好吧,未来版终极武器太过未来了,还是我自己来说:请多多地砸票吧~~~~~~~

七十五、端午(下)

淑宁笑笑说:“只是一点小想头,若能帮上阿玛,是女儿的造化。”

原来张保连日冒雨在外,伞和蓑衣都没用,他天天都会全身湿漉漉地回来。为了不让他着凉,佟氏便命长贵带了另一身干净官服跟着他,等湿了就换。可当初统共只做了两身官服,哪里经得起他半日就得换一身?若是换便服,见上官时又不太妥当。

淑宁想到现代的雨衣,便到处去找合适的衣料,结果无意中发现了本地人拿来做防雨长靴的一种材料,虽然硬括些,但防雨性能倒是很好,便拿来按照现代连帽长雨衣的样子,做了一身,缝上木头做的钮扣。张保穿上身时,把钮扣扣好,戴上雨衣帽子,再扣上官帽,脚踏同样材料做的防雨长靴,不但行动自如,不怕雨淋,想要随身带什么公文时,只要揣怀里就好。

张保试过雨衣之后觉得很方便,又比蓑衣轻巧,让她带人多做几身,送给苏先生和平日跟他出门的差役。他们一帮人走在外面,黑鸦鸦的一群,初时还把外面的人吓得不轻。

淑宁在暗地里也偷偷笑过他们是古代版雨衣怪客,但当她从阿松那里听说官衙里很多人都学着做这样的雨衣,没几天全广州府的官员就都变成雨衣怪客时,便只有目瞪口呆的份了。

吃过晚饭,淑宁做完自己的工作,就到上房去。张保正在逗儿子,抱着他一颠一颠的,贤宁似乎很喜欢这种惊险的感觉,一直在“啊啊”地欢叫着。佟氏忙说道:“刚喂过奶呢,别颠得他吐出来。”张保这才重新抱稳了儿子,把他放在床上。

淑宁陪着父亲与弟弟玩了一会儿,就对张保说:“阿玛,端午那天要赛龙舟是不是?听说很热闹的,我们也去看好不好?”一旁的佟氏睨了她一眼,她偷笑。

张保捻捻胡子,道:“其实今年的赛龙舟是府衙主办的,因此全衙官员都要去看,家眷也可以去。这事儿早定了五六天了,我一时忙乱,竟忘了告诉你们。”

淑宁大喜,佟氏却皱了眉头:“这一天到晚都在下雨,谁有心思出门呢?”

“无妨。”张保道,“还有几天功夫呢,听衙门里有经验的老人说,估计从明天开始,雨就会变小,过两日就会停了。到时候下边的人会在珠江边搭起棚子,咱们只管坐在棚中边喝茶吃粽子,边观赏龙舟就是。”

果然第二天一早,雨就变小了,到了第三天,已经是多云的天气,太阳时不时地也会露个脸。全家上下高高兴兴地把衣服鞋袜啦、箱子啦、食物啦、药材啦等等,全都拿到院子里或花园中,摊开了晒。阿银煮了几锅汤给全家人喝,说是“去湿”的。淑宁喝着觉得味道有些怪,问了才知是鸡脚眉豆汤,加了土茯苓,是陈老太医教阿银的法子。

张保这天回家时,还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后天,知府梁大人要派人送东西到京城,张保已经跟他说好,让他的人帮忙捎带些东西回去。佟氏闻言大喜,正想给京里的儿子送些东西,就有现成的信使送上门来了。

只是张保嘱咐她:“不要带太贵重的东西,信也不要写得太长,毕竟是捎带的,比不得咱们自家派的人。”佟氏点头应了。

淑宁兴冲冲地回房给哥哥写信。她如今的画艺已经有些进步了,雨天无聊时,她画了几幅小弟的画像,虽然功夫还不到家,但看着也很可爱。她在信中细细描述了弟弟长大的过程,又请端宁转达对桐英的问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