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芙蓉旧事-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老师退休之后,租住在下街应某家。听说,他依然很忙,天天呆在屋子里画画、写字。 
  我于1984年4月由芙蓉中学调进县委办公室,从此,我与张老师就基本上中断了联系。一天,我下乡经 过芙蓉,便顺便去拜访他。来到他的住处,他的房门锁着,人不在家。我正要离开,偏巧他回来了。我原以 为他打开门锁进屋,可万万没有想到,他却来到窗前——窗户开着,窗框很大,它分上下两格——只见他双 手抓住窗框的横档,吊起身子,一晃,就将自己整个儿晃进了房间。他在里头向我招招手,让我也“晃”进 去,无奈,我也只好仿效他这样做了。 
  其实,这一抓一吊一晃,很费力气,也很危险,弄不好,会摔断背脊、大腿什么的,何况,张老师快70 岁了,手脚笨拙,他这样做,太冒险了。但张老师却毫无担心,反而觉得很好玩,他见我也这样做了,很高 兴,也很得意,乐得呵呵笑。他告诉我,这是他发明的最有效的锻炼身体的方法,退休之后,他一直坚持这 样做。 
  那天,我与他交谈了什么,现在全忘了,但我俩进屋子、出屋子,均不是从房门走的,而分明是从窗户 “晃”的,这情景我怎么也忘记不了。这确实太离谱,太刺激,太有意思了。的确,张老师的心态完全是一 个顽童的心态啊! 
  难怪有人都在传说,他经常拉着小提琴,吱吱吱的发响,希望找到一位18岁的姑娘作伴侣。 
  其实,张老师要找一位18岁的姑娘作伴侣,这不是他的错,错的是他的心态。他认为自己永远年轻,而 在他的心目中,世界永远充满了爱,充满了跟琴声一般美妙的欢乐。 
  前天,我给在芙蓉街的同学朱景福打电话,从他的口中得知,张老师在五年前(2000年10月8日)就病 逝了,享年86岁。我为此感到震惊和惭愧。的确,这些年来,我糊里糊涂,不知到底忙些什么,竟把张老师 给忘了!他病重期间,特别是在他弥留之际,我没有前去看望他,而在他西去天国时,我没有送别他,也没 有向他道一声珍重,这太不应该了,太不近人情了! 
  我不知道张老师在临终时有没有想起我和夏胜天,但我可以肯定,假如那天我们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 他一定会很高兴的。因为我和夏胜天都是他的同事,更是他的知音。夏胜天20多年前离开芙蓉中学,后来一 直在萧山工作,我想,张老师病重期间,他恐怕跟我一样,一无所知,因而也就没有去看望张老师。这真教 人慨叹啊!         
芙蓉中学两题(4)       
  听说,多年以前,张老师的女儿曾千里迢迢从四川赶到芙蓉来看望张老师,可张老师态度漠然,说什么 也不肯回四川老家看看。他临终时,我不知道他的四川亲戚,包括他的那位女儿,有没有赶到芙蓉来看望他 ,并最后与他告别。 
  张老师逝世后,他的书画和提琴不知道有没有保存下来,但愿它们没有同其他遗物一样,被一把火烧掉 。 
  在芙蓉,张老师没有任何亲人,他客死芙蓉,埋葬在芙蓉,将永远地孤身自守了。然而,有个人会常常 想起他,这个人叫倪蓉棣。 
  2005年7月27日于乐成马车河         
高滩背(1)       
  高滩背是芙蓉人引以骄傲的一方乐土。说到芙蓉的海,说到下海的事,说到下海的快乐,说到下海的种 种故事,芙蓉人都不能不说到高滩背。完全可以这么说,一个不知道高滩背在哪里的人,他就不是一个真正 的芙蓉人,而一个不熟悉高滩背情况的芙蓉人,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热爱芙蓉的人,至少不是一个地道的下海 人。 
  ——题记 
  每逢退潮,芙蓉东面的海平线上,总会渐渐地显露出一片湿漉漉的涂滩,这片涂滩面积约7平方公里, 相当于芙蓉镇平原陆地的总面积,它叫高滩背。 
  高滩背呈坡形,西北高,东南低,日照充分,整年亮晃晃的,泛着暗绿色的光。它的东部、南部都连着 清江,潮水上涨时,它慢慢地往西北方向收缩,“背”的面积越来越小,以至最后被淹没,而潮水下退时, 它渐渐地往东南方向扩展,“背”的面积越来越大。其实,它扩展的方向,正是下海人前进的方向,而它收 缩的方向,也恰恰是下海人后撤的方向。因此,高滩背的西北部,是下海人的起点与归缩点。 
  少时,我与大家一样,常常去高滩背,不光从中获取了许多海鲜,更从中获取了许多知识和快乐,与它 结下了不解之缘。 

霸气书库(WWW。qi70。COM)免费电子书下载
  第一章 
  我第一次下海才7岁,也是从高滩背的西北部开始起步的。 
  那次,我在大人的引领下,是坐着小舢舨去高滩背的。我是同行者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因而受到了大人 们的特殊保护。我被夹坐在船中央,几次站起来看稀奇,都被压了回去。 
  见面礼——强大的招潮蟹和海蚤子阵容 
  登上高滩背的西北岸,我就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在涂滩和石堆间,分别窜动着一群群招潮蟹和浑身 长满了细腿的海蚤子,它们黑压压的一片,数以万计,其阵容之强大,其运动速度之快,令人见了浑身一震 ! 
  这是高滩背送给我的见面礼,也是它送给所有第一次登上其领地的人的见面礼。凭着这份见面礼,我和 所有当地的赶海人一样,从一开始就深刻地记住了它的尊容。的确,高滩背非同寻常,它充满了强大的生命 力和诱惑力。 
  这是一次难忘的海上之旅。 
  我第一次在高滩背上留下了自己的脚印。有趣的是,我发现,我那小小而深深的脚印,大多很快被水所 渗淹,一些跳鱼竟钻了进去,将它当作了藏身之处。 
  儿时最幸福最快乐的一个晚上 
  海上的作业很多,我选择了捡咬蛳和黄螺(当地人叫“黄头垒”)。严格地说,捡咬蛳和黄螺不能算是 作业,它太简单、太容易了。咬蛳很多,密密麻麻的,它们在涂滩上缓慢地移动身子,身后留下了长长的划 痕,你要捡它们,伸伸手就可以了。黄螺则吸附在石头上,往往铺陈成一片,它们外形像香螺,通体黄色, 但个子很小,最粗的也不过小指甲般大小,它们有个特点,除非刚下过雨,否则,都隐藏在石头底下,你要 捡它们,只要翻开石头,将它们从石头上拉下来就是了。诚然,高滩背是一片涂滩,应该是没有石头的,但 它的北岸是一座山(当地人称之为“寨山”),山脚散落着许多碎石堆,而海上潮水稍有下退,这些碎石堆 就率先露了出来,因此,孩子们到高滩背赶海,总是未等潮水大退,就在岸边翻弄石头,捡起黄螺来了。 
  黄螺和咬蛳的肉很鲜美,但当地人一般不下饭,只是将它们作为休闲时分的一种零食来品尝,所以,捡 黄螺和咬蛳,那就成了孩子们的专利。孩子们很看重这项活动,往往将它视为向家长请功和向其他大人炫耀 成果的机会,每次赶海,大家总是捡得很认真,有的不小心,脚板或手指让石头给划破了,直流血,也不吭 不哼。 
  俗话说:“上山一钳(柴),下山一碟(鲜)。”尽管我第一次赶海才7岁,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感到 陌生,但凭着高滩背的丰厚馈赠,最终我却满载而归,捡了大半篮子的黄螺和咬蛳。 
  当晚,我让我妈煮了黄螺和咬蛳,然后用火钳铰去咬蛳的屁股,躺在家门口的竹椅上,一边夸张地吱吱 吱地吸食咬蛳,一边用绣花针挑吃黄螺,觉得世界上没有别的什么东西比这味道更好了。我妈还吆来邻居, 大家围坐一块,共同品尝起我的成果,并让我细细介绍赶海的经过,以此分享我的快乐。我忽然觉得自己是 个英雄,体面得不得了,说话口气显得很大,引起了大家的阵阵哄笑。 
  这是我儿时最幸福最快乐的一个晚上。当然,这幸福这快乐是高滩背赐给我的。 
  所以,我同所有的过来人一样,从小就深深地爱上了高滩背。 
  第二章 
  高滩背确确实实是值得爱的,它太神奇了,太美妙了,太吸引人了。 
  高滩背盛产贝类、蟹类、鱼虾类及藻类,产品达50多种,是名副其实的海上聚宝盆。只要你愿意去高滩 背,哪怕你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就是在涂滩上瞎走乱闯,也会有所收获的。 
  典型的“不劳而获”——捉虾蛄 
  值得指出的是,在高滩背行走,是比较吃力的,脚陷进涂滩,往往陷得很深,有时整个腿部都陷了进去 ,它无法迈动步子,只能抽出脚一下一下地戳着前进。当地人管这种走法,有一个很怪的叫法,叫“翁”( 念eòng)。涂滩上泥很烂,多处水汪汪的,其间或明或暗,布满了洞穴,这些洞穴积满了水,它们大部分相 通,里头深藏着虾蛄,有的还藏着跳鱼、牡蛎鱼、拉尿虾、白板蟹等小家伙。你抬脚“翁”进了涂滩,就打 破了涂滩内部固有的平衡性,造成了挤压,而你不断地“翁”,涂滩就会不断地受到挤压,这样一来,你经 过的地方,其附近的洞穴,里头的水就会被有力地压了出来,喷得高高的,常常会淋湿你的脸及衣服,有趣 的是,躲在洞穴里的虾蛄、牡蛎鱼或白板蟹等有时也被压了出来,它们落在涂滩上或蹦或跳或爬,这时,你 伸手一扑就抓住了。这是典型的“不劳而获”。由于涂滩内部潜藏着大量的海上小动物,这种“不劳而获” 的机会总是常常遇到的,因此,只要你去了高滩背,终归都有收获的。         
高滩背(2)       
  诚然,“不劳而获”是令人惊喜的,但有时遇到下列情况,却又令人感到遗憾或害怕——你在涂滩上乱 “翁”,如果被压出来的是跳鱼,你就很难抓住它了,因为这家伙很灵活,它不光跳得又高又远,反应更为 敏捷,它随着喷水一落地,转个身,三跳两窜,就逃之夭夭了。而如果被压出来的是虾蛄,尽管你手到擒来 ,但却免不了要承受皮肉之苦。虾蛄长得很奇特,它三分像虾,七分像怪,头戴宰相帽,全身披着铁甲,有 触须,有细细的腿脚,背上有均匀而明显的节纹,能在水中游泳,能在涂滩上打洞,而且“狡免三窟”,打 的洞既多又深,藏在洞里很难找到它的下落。它的别名不少,有称“琵琶虾”、“龙头凤尾虾”的,也有称 “宰相虾”、“蜈蚣虾”的,等等。虾蛄最大的特点,就是当它遇到外力的侵害时,总是本能地弓起背,然 后奋力一弹,用长满尖刺的尾巴予以反击,因而不熟悉这种情况的人,假如对它贸然出手,就免不了要挨刺 。而挨了它的刺,疼痛是不消说的了,有时伤口还会流血,弄不好还会发炎。因为虾蛄的“弹击”太厉害了 ,它留给人们的疼痛,其印象太深刻了,所以,当地人都管它叫“虾蛄弹”。其实,要制服虾蛄倒也不难, 你只要用大拇指和食指夹紧它的头和尾,让它团起身子,它就没辙了,但对初次赶海的人来说,要熟练地掌 握这门要领,得付出一定的代价。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高滩背赶海,是不乏刺激的,而因了这种刺激,才使 得人们更深刻地认识了高滩背,爱上了高滩背。 
  被人利用的香螺、花螺和油螺 
  在高滩背赶海,最简单、最容易的作业固然是捡咬蛳和黄螺,但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