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江山如此多骄-第1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百二十八章【借光】

顺流而下虽然是一条捷径,能够尽快的赶赴楚国的国都陈城,可造木筏并不轻松,首先就是选材,眼下想要找到干木材根本不可能,因此就要在湿木上下功夫,否则造好的木筏一下水就沉底了,或者人踩上去河水没过脚踝,那就遭罪了。

“将军,有一种树叫青木,就是刚砍伐下来也能在水中漂浮,小的以前在家乡的时候看见族里的老人就是用青木造船捕鱼,河水两岸应该有这种树木存在。”一名楚国军卒对赵括说道。

赵括哦了一声道:“真的吗?我们去附近找找看,如果真有那种树木可就太好了,实在不行只能因陋就简,大家遭些苦楚也就是了。”

赵括留下几个人保护熊完后,沿着河岸向不远处的树林走去,那里如果没有青木,也可以砍些别的树木打造木筏。

“嘎嘎……”赵括等人刚一走进树林,就见远处飞起了十几只不知名的小鸟,估计是被赵括等人惊动了,飞的很仓惶。

赵括在树林里转了几圈,只找到了十几棵所谓的青木,又砍些别的树木才把材料凑齐了,当军卒们看着赵括一个人就把大树砍倒,一个人扛起一根木头走起来脚步如飞,顿时佩服的五体投地。

造船难,打造木筏相对容易许多,赵括修理完树木,又用枪戟在树干上分三段扎出三个空洞来,剩下的活就交给了军卒们,让他们将树木拼接捆绑在一起。

不到两个时辰,一个大大的木筏就打造好了,上面趟一百个人都不成问题,赵括试了试木筏的坚固程度,满意的点点头道:“我再用那些树枝弄几个小窝棚就可以出发了,免得下雨的时候咱们没地方避雨。”

等一切齐备的时候,天已经快黑了,赵括奋力将岸边的木筏推到淆水里,招呼熊完等人上来,拿着三丈长手腕粗的树干当作支撑物,在赵括的支撑下,木筏缓缓的漂到河水中间,顺流而下。

赵括估计可能赶上了秋汛,淆水的水位比较高,他原本还想进窝棚里休息一会,可淆水河里不时有漩涡暗流,不放心的他只好一个人支撑着木筏的方向,做了一回艄公。

顺流而下就是迅速,赵括盘算了一下时间,用不了三天他们就能从淆水进入颍水,再用半天时间就能抵达楚国的陈城,看来在这个时代水路就是比陆路快呀!

“嘎嘎……啾啾……”赵括发现淆水南岸的树林里很多鸟儿都飞了起来,心中不由得一紧,此时鸟儿断无离巢的道理,肯定是受到了惊扰,而且是大范围的惊扰。

“把弓箭拿来。”赵括让军卒把射日弓拿来,将撑筏的任务交给另外两个人,只见他张弓搭箭对着河岸上就是一箭,射完这一箭赵括还有点不放心,又接连射了三箭。

“啊!”河对岸响起了一声惨叫,赵括暗道不好,忙让熊完等人躲到窝棚里,此时木筏处于河心,离岸边不到五丈,如果真有敌人来袭,正好在羽箭的射程内。

南岸的人估计认为已经暴露了,瞬间燃起了数百支火把,纷纷朝岸边奔来,不时有羽箭从林中射出,有几支还射到了木筏上。

“是秦军,看来白起还真看得起我。”赵括在对面火把的映衬下看出正是秦军的士卒,马上让身边的人都躲到窝棚里,此时也顾不得木筏的方向了,只能祈祷在对方羽箭齐发的情况下木筏别倾覆或碎裂。

赵括当然不怕秦军的羽箭,拿出箭壶发现还有二十多支长箭,自语道:“如果秦军的主将大意了,倒是能取他的性命。”

赵括这方还是占了便宜,一来木筏顺水而下速度很快,而来秦军在岸边追赶道路非常不便,大约只有数百人能跟的上木筏的速度,拿着弓箭朝木筏射去,起初看到光是羽箭不管用,有点秦军士兵还弄来了火箭,只是那些火箭零星的射到木筏上,起不到焚毁木筏的作用。

赵括一直潜伏在窝棚后面,闪着光的大眼睛盯着河南岸,他在搜寻秦军主将的位置,手上已经将射日弓摆在了胸前,只待确定了哪一个是秦军主将后就将其射杀。“一起看文学网首发,请支持正版阅读,支持作者创作,您的一次轻轻点击,温暖我整个码字人生。”

秦军燃起的火把和火箭帮了赵括的大忙,借着这些光亮,赵括把岸上看的一清二楚,也捕捉到了秦军主将的位置,赵括判断那应该是一员裨将,那员裨将也在张弓搭箭,而且是一支火箭。

“嗖。”裨将射出的火箭准确的射中了一个窝棚,接着又张弓搭箭,又是一箭命中窝棚。

赵括等到了机会,就在那员裨将想要再次发射的时候,赵括的射日弓一下子拉满随即松手,长箭在空中划出一道笔直的直线直射向那员裨将。

赵括听不到那员裨将的惨叫声,不过可以看见长箭射穿了那员裨将,余威不减又射死了一名秦军,主将被杀使秦军立即一阵慌乱,等秦军追赶出几里路后便收兵了。

赵括见岸上再也看不到秦军的影子了,马上叫人出来扑灭木筏上的火箭。黄歇从窝棚里出来,长出了一口气道:“好险啊!如果不是三弟一箭射死了秦军的主将,咱们今晚非葬身淆水河中不可。”黄歇通过窝棚的缝隙真切的看到赵括一箭射死了敌将,对赵括的箭术佩服的不得了。

“是秦军主将大意轻敌了,如果没有他们的火把借光,想要射死那员裨将势比登天。”赵括说完直奔那个最大的窝棚,坐骑闪电就在其中,他可不想闪电再受到一丁点的伤害。

淆水遇袭后,赵括等人再也没有遇到凶险,第三天淆水并入颍水河,赵括等人也离陈城越来越近,在赵括的提议下众人舍弃木筏登陆,并且叮嘱熊完不要和楚国任何官吏联系,用赵括的话说,眼下楚国这个局势,只有处身暗处才对他们最有利。

第二百二十九章【衰的论断】

楚庄王伐陈之后,楚人对陈城做过两次大规模的修葺,第一次是在楚惠王时期,将陈城的城墙加宽半丈,加高半丈,夯土厚达三寸,第二次修葺则是楚国为了躲避秦国的兵锋,迁都陈城,熊完的父亲熊横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外侧城墙加宽一丈五,加高半丈,夯土更是达到了一尺,总算让陈城看起来有了楚国国都的气势。

楚王加固陈城也是无奈之举,因为陈城的地理位置十分的重要,首先它濒临魏楚边境,乃是战略重地,附近虽有楚国的几个坚固大城,又有几条大河作为天然屏障,可是大河也是敌人可以利用的地利,从淆水颍水而下,乃至从小小的鸿沟河而下,都可以将大军直接运送到陈城之外,为了自身的安全考量,楚王除非不迁都陈城,否则必须要把陈城打造成固若金汤的城池。

历史上记载,廉颇投奔楚国后,每每感叹楚人不如赵人的身体强悍,让他作战起来不能如臂使指,赵括进了陈城之后觉得廉颇所下的断语非常准确,一眼看去,羸弱之风非常盛行,就连壮年男子的脸上都大多敷粉,那些女子更是将脸面视为一大工程,让赵括摇头不已。

在黄歇的指引下,赵括等人来到了一处不大不小的客店,众人刚到店前就有小厮前来招呼,赵括一再叮嘱好生喂养坐骑,最后一个走进了租住的跨院。

“闻达,我这里有几锭黄金,你拿去都换做楚国的蚁鼻钱,不但用起来方便,也不怕有人觊觎。”赵括想的很周到。

黄歇让人伺候熊完去休息后,来到赵括近前,道:“三弟,我们不泄露行藏可是为了探看陈城虚实?”

赵括点头道:“二哥所说不错,你们二位许久不曾回来,对楚国的形势看的肯定不清,我们现在做的就是要摸清局面,做到心中有数再去面见楚王,正像孙子所言,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呀!”

黄歇深以为然,道:“说到楚国形势,跑不出熊、景、昭、屈这四家,屈氏已然没落,而阳文君正是因为得到了景、昭两氏的支持,才越发的飞扬跋扈起来,隐隐已经盖过了熊氏。”

赵括一听到楚国那纷乱复杂的王室便脑瓜子痛,问道:“楚王既然是大王,不可能没有一点根基,有没有值得信任的文臣武将?”

黄歇叹了口气道:“说到效忠楚王的文臣武将,只怕都不是真心,黄歇说一句大逆不道的话,自从大王迁都陈城以来,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劳民伤财,导致国疲民贫,给楚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虽然先悼王任用吴起变法强盛一时,后有威王开疆拓土,无奈楚国上下贪图享乐之风蔚然形成……”

黄歇所言正点重了楚国的要害,楚国曾经是战国第一大国,可惜自楚平王和楚怀王以来,历代国君都是骄奢淫逸,不问国政之辈,导致国势衰弱,民心涣散,是以在秦国屡次的打击下损失惨重。

做大王的尽管百无是处,只要有担纲的良臣自然国体无虞,奈何楚国的奸臣也是风行,楚国历史上虽然不乏孙叔敖、申包胥、屈原等忠臣贤臣,但是精于私谋,祸国殃民的奸佞之臣更多,而且这些人得势的时间很长,奸臣和昏君搭档,再好的国家也必然沉沦下去,奸臣们嫉贤妒能,为非作歹,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导致楚国内政外交一片混乱,加上贪污索贿成风,有一大把的贪财卖国的蛀虫,楚国被秦人打的放弃了经营数百年的国都郢城,也是理所当然。“一起看文学网首发,请支持正版阅读,支持作者创作,您的一次轻轻点击,温暖我整个码字人生。”

黄歇见赵括仍有让自己说下去的意思,道:“楚国的内政腐败之风愈演愈烈,也是有原因的,一是贵族把持权柄,制度僵化保守,自庄王以来,楚国形成了以楚王及其子弟为主的权贵阶层,任人惟亲,使权力集中在了以楚王为核心的王室宗亲手里,此举虽然加强了楚国王权,避免像齐国那样王权旁落,江山改姓,但也带来了无穷的后患,权贵们千方百计的保护自己的利益,独断专行,不许异国贤才插足权力,这就使楚国难以推陈出新,打开局面,国力上自商鞅变法后被秦人远远的超过了……”

第二个就是赵括关心的重点了,楚国的派系斗争非常激烈,造成了严重的内耗,由于楚国是公子世族专权专政,结果必然就是各派势力把持朝政,为了讨好楚王而互相仇视,导致内部的权力斗争此起彼伏,没有宁日,春秋时逃往吴国的伍子胥就曾一针见血的指出楚国朝臣之间钩心斗角,相互倾轧之风甚烈。

黄歇苦笑道:“三弟可曾知道当年白起攻楚的时候对别人是怎么说的吗?他说楚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妒以功,谄媚用事,良臣斥疏,百姓离心,城池不修,既无良臣,又无守备,当可一战而下郢都。”

赵括点头道:“白起不亏是战略家,战术家,一句话就说到了点子上啊!”赵括从黄歇的话里感悟颇深,处于大变革时期的春秋战国,只有一心求变才能脱颖而出,拿楚国为例,楚国僵化的政治制度是难以变法的重要原因,反过来又促使楚国内政腐败朝政混乱,难怪最后一统天下的不是盛极一时的楚国,而是后来居上的秦国。

其实还有一点黄歇没有说到,那就是楚国的国风,早期和中期的楚国君臣比较注意律己和节俭,很是关心民间疾苦,尤其是楚庄王,能够做到亲自体察民情,以德惠民,关心百姓冷暖,赈救穷乏之士,当时楚国国风向上,以至于有远者来朝,近者入宾之说,然而后期的楚国君臣却热衷寻欢作乐,穷奢极欲,沉湎于醉生梦死之中,在这样的风气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