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血沃轩辕-第3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心的狭小战场。

下午,已经清晰地看清失败无法避免的多尔衮,开始组织强行突围。但让阿济格这些部下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多尔衮选择的突破口竟然是吴三桂亲自指挥的汉军正红旗。现在的正红旗无论在士气上还是信心上,都已经达到了一个巅峰,多尔衮居然选择这为突围方向?

面对部下无法置信的眼神,多尔衮冷冷地说道:

“狡兔死,走狗烹,这句话你们一定听过。不错,现在面对面的交锋,我们将不是汉军正红旗的对手,但吴三桂却是个聪明人。朝廷会让一个汉人的功劳远远超过满人吗?会让汉人真正执掌朝政吗?只有我们的存在,才能让朝廷不得不继续重用吴三桂!”

多尔衮的判断完全是正确的,面对多尔衮的突围,汉军正红旗只做了象征性的抵抗,很快就“溃不成军”,被迫让开了一条道路,使多尔衮带着数百人顺利突围。

注视着这一切的洪承畴,对祖大寿说道:“长伯完全长大了,他已经懂得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不管是朋友,还是敌人,多尔衮虽然跑了,咱们却可以放心睡个好觉了……”

二十三日下午,盛京之乱完全终结。整个镶白旗战死三百余人,大部士兵在被团团围困,多尔衮逃出京城之后,选择了向朝廷投降。

当吴三桂再一次重新回到皇宫的时候,他看到了才从道中出来的孝庄太后和顺治皇帝。太后和皇帝的样子看起来有些狼狈。吴三桂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将武器放到了一边,然后手里捧着那道密旨来到孝庄太后的面前:

“臣吴三桂平叛成功,现特归还太后和陛下临时授予臣的一切权利!”

孝庄太后长长的出了口气,她也终于赌赢了。吴三桂终究没有利用自己授予他的巨大权利,却做出颠覆大清江山的事情来。吴三桂,也许真的是一个大清的忠臣。

“臣特向太后和陛下请罪。”这时吴三桂又说道:

“盛京之乱虽然平定,但多尔衮却得以逃脱。臣虽竭力督促部下死战,但却还是未能成功。臣已派出快骑,一路尾追多尔衮。”

孝庄的脸色再次变了。她是个聪明的女人,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多尔衮虽然失败逃亡,在一样还拥有着很强的声望。只要他还在一天,朝廷便过不得安生日子。而放眼整个大清,起码现在来说能和多尔衮抗衡的也就只有这个平西王了。

“有平西王在何愁多尔衮不能归案?”孝庄太后微笑着说道:“平西王只管用心追剿多尔衮,我相信很快便能成功的。这次汉军正红旗于我大清有天大的功劳,平西王仔细去列个名单,朝廷一律从优褒奖。”

吴三桂大声说道:“太后仁德,陛下仁德。请太后和陛下放心,稍做休息,臣便带着部下出击。就算追到天涯海角,也必定捉拿多尔衮到朝廷伏法。”

孝庄太后点了点头,面上始终都带着一份嘉奖的微笑。可她的心里,却是那样的苦闷。真的走了一个多尔衮,来了一个吴三桂吗?这大清的朝廷,什么时候才可以真正安定啊!

第三卷 大地风云

第三百八十五章 … 武英社

发生在景平二年,由满清摄政王多尔衮引发的叛乱,最终因为吴三桂的出现而被平定。在这场叛乱中,虽然满清并没有死多少人,但给其在政治、军事、经济上带来的动荡,对于清朝政权来说却是极其严重的!

兵败后的多尔衮逃到了满清与蒙古的接壤处,在那还有着拥护他的蒙古八旗中的几位王爷。继而,陆续有多尔衮的追随者从各个地方赶到,重新归到多尔衮的部下。元月底,在部下们连续几次的“劝进”之下,多尔衮登基为帝。

这时候的清朝,发生了一个古怪的,让人哭笑不得的情况:一个国家竟然分裂成了三个朝廷;在盛京,是由福临称帝的,所谓的“正统”朝廷。

在与明朝接壤的地方,则是由大明帝国为其后盾,以明军为其依托,由硕托为“摄政王”,豪格幼子富授称帝,年号“大昌”的朝廷。而在与蒙古接壤的地方,那就是新近登基,所谓的“统元帝”前清朝摄政王多尔衮。

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两代君王努力开创下的清朝江山,就这么从此后四分五裂。

在盛京方面的满清朝廷,因汉军正红旗旗主吴三桂屡次平叛有功,更在多尔衮发动的变乱中,一手挽救了清朝,因此,被朝廷册封为多尔衮本来应允他的“平西亲王”,扬威大将军。而汉军正红旗也被封为汉八旗之首。

随着吴三桂地被册封。盛京的汉人官员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拔。洪承畴、祖大寿等吴三桂一系列的官员,都分别因为吴三桂的原因得到了重用。汉人官员开始形成了以吴三桂为中心的一个集团,隐隐然有与满人官员分庭抗礼地趋势。

当然,这不是孝庄太后愿意看到的。她随后升济尔哈朗辅政王为摄政王,统领大清一应满、汉、蒙文武官员。又提多铎为辅政王,唯一济尔哈朗副手。孝庄太后的用意再明显不过了。就是要以济尔哈朗和多铎的满人官员体系,来遏制吴三桂的汉人官员体系。

参与多尔衮叛乱地巩阿岱被处死,株连九族。索尼其心险恶,有其义子阿克顿、挞木格乐纷纷出首揭发其罪行,但念往日有功于朝廷。被恩准服毒自尽。负责监督索尼服毒的官员回来后向孝庄太后汇报,索尼在死前仰天长呼:

“我识人不明,养了两个狼心狗肺的儿子,实在是死有余辜。可惜,可惜我满人的江山,眼看着就要落到汉人的手里了。孝文皇帝。你睁开眼睛看看吧,你一心想要得到的吴三桂,现在终于来了,可将来亡我大清地,必然就是这个人啊……”

在听到了这番话后,孝庄太后并没有说什么。但她心里清楚,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索尼所说的话也正是自己心里所担忧的。但现在朝廷却没有办法动吴三桂。

一来吴三桂有大功于朝廷。贸然动他只会令军民寒心。二来他所指挥的汉军正红旗已经成为了大清的支柱,一旦动了吴三桂只怕会引起激变。而最重要的一条。即是心腹大患多尔衮还在,必须要靠吴三桂去对付多尔衮。

在这样的心态驱使下,孝庄太后斥责索尼死到临头,尚敢诬蔑朝廷重臣云云。

而在清朝朝廷的善后工作中,有两个年轻人被迅速得到了提拔。他们就是索尼地义子阿克顿和挞木格乐。这两人在平叛中立下了功劳。分别被破格提升为盛京将军和一等侍卫。这样的提升是清朝从来没有过地。一时间两人也成为了朝廷中引人注目的新星。

挞木格乐心里对孝庄太后的感激无以言表,他认为今天所获得的一切。完全都是孝庄太后所赏赐给自己的。自己除了为太后披肝沥胆,死而后已,根本找不到任何报答地办法。

但他昔日地兄弟阿克顿,却和吴三桂越走越近。不错,自己的确成为了盛京将军,但却没有属于自己地军事力量。只有抱紧了吴三桂这棵大树,自己的仕途才会一帆风顺……

尔后,清朝三个朝廷之间的征战开始了。先是多尔衮发出讨伐令,几次向盛京朝廷发起攻击。并号召所有的满人起来反对盛京朝廷。在几次与盛京军队的交锋中,多尔衮都取得了胜利,这一战果让他的野心迅速得到了膨胀。

三月中旬的时候,多尔衮集中了清军、蒙古军队一万九千余人,号称十万,饶过固勒米防线,企图直接对盛京发起攻击,一举奠定局势。此时的盛京,吴三桂的汉军正红旗正在侧面袭击多尔衮的老巢,城中仅只有被临时调来稳定局势的满八旗之镶蓝旗一部而已!

在这样危急的局面下,阿克顿挺身而出。在得到了孝庄太后和济尔哈朗的全力支持下,这个仅仅二十对的年轻人,接过了防卫盛京的任务,并迅速展现了自己在军事上的才华。

三月十七,在所有人都以为阿克顿会紧守盛京,等待吴三桂援军到来的情况下,阿克顿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主动出城应战。他集中起来盛京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包括镶蓝旗全部、禁军大部,以及盛京所有十五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男丁,出城与多尔衮决战。

是日,阿克顿在双方阵型都没有完全展开的情况下,以镶蓝旗的全部精锐突击蒙古部。在取得了一系列战果后,他又扭头袭击多尔衮亲自指挥的部队。来回的牵扯拉动下,完全打乱了多尔衮事先的部署。

在战斗到最紧急的关头。孝庄太后出现在了盛京地城楼之上,并亲自擂鼓助威。孝庄太后的出现,极大鼓舞了士兵们的士气。到午后,战局的主动权已经掌握在了盛京守军一方。

十八日,多尔衮接到老巢被吴三桂袭击的消息,大惊。急忙命令退兵。这一来,战场上出现了极度混乱的状况。所有参与攻击盛京地士兵,争先恐后,互相践踏,场面已经完全失控。阿克顿趁机命令全部军队出击。在后追杀了数十里这才收兵。

这一战,多尔衮损失精兵七千余人,元气大伤,再也无法对盛京组织起大规模的攻击。而在他的老巢萨克城也传来了坏消息,攻入萨克城的吴三桂大肆劫掠。公掠去百姓一万余口,牛羊无数。甚至连几个蒙古王爷都成为了吴三桂的俘虏……

吴三桂和阿克顿两人一内一外,都给盛京带来了振奋人心地捷报。孝庄太后在其后当着满朝文武百官的面说道:

“汉人官员中有吴三桂,现在咱们满人里也出了个少年英雄阿克顿。看来,咱们满人恢复还是大有希望的。只要我们君臣一心,我看要不了五年,就可以恢复元气……”

其后,吴三桂组织了几次对多尔衮的攻击,但清朝恶劣的经济却严重拖了他的后腿。每次在连连取胜。眼看就可以克尽功成地情况下,总是因为粮草无法及时到达而功亏一篑。

而最让吴三桂恼火的。是那个硕托把持的“大昌”朝廷,总是在关键的时候里给自己捣乱。他们的士兵虽然没有经过什么训练,但仗着明军提供给他们的火器,居然也接连打了几次胜仗。弄得吴三桂又要攻击多尔衮,又不得不分心来严防硕托的骚扰。

而满清乱成一团的局面。却正是远在北京地大明忠勇武英王朱斌所最乐意看到的……

当多尔衮叛乱地消息传到朱斌手中之后。这位当年大明朝廷最有权势的王爷,痛痛快快地喝了一晚上的酒。成功了。一系列的计划都成功了。满清分裂成了三个朝廷,互相间的攻击没有两三年地时间绝对无法停止。而两三年地时间,已经足以让明军完成所有的准备,对满清朝廷实施致命一击了…。。。

不错,现在吴三桂得到了鞑子地重用,并且他所训练的汉军正红旗如何精锐的情报也传到了朱斌耳中,按这已经无法对明军构成任何的威胁了。

再精锐的军队,都需要强大后勤的支持,而这点却是满清政权所无法做到的。当一场大的决战到来的时候,光这一点就能致吴三桂于死地。况且,满清三个朝廷之间的互相征战,也将慢慢的把这支清军的精锐之师的力量,一步一步的削弱。

用最小的代价,去换取最大的胜利,这就是朱斌的目标。清朝正在走向衰亡,明朝正在走向强大。三年,不,两年后明军的战旗一定能够飘扬在盛京的上空!

不过也不是没有让朱斌烦心的事情。最近在明军之中不知由谁起头,居然成立了一个“武英社”,主要由明军中的中下级军官组成,少部分的高级军官也牵涉到了其中。这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