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黄沙百战穿金甲-第3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古人有云,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老夫等待这一天,已有二十多年了。”李延寿一字一句地说道。并用脚踢了踢墙垛,墙垛极为结实,只有一些细微地粉尘落下。

几天来,李侍力总觉得李延寿的言行举止有些奇怪,在周军极有可能设伏的情况下,仍然命令契丹骑兵追击周军,致使契丹骑兵全军覆没,李侍力彻底明白过来:派契丹兵出城完全是李延寿有预谋的行动,他要借周军之手消灭掉这一股驻扎在易县的契丹骑兵。

“将军。难道真的要降周军。”李侍力出生之时,幽州已归契丹人,李侍力虽是汉人,可是潜意识中仍把周军当成自己的敌人,得知李延寿的心思以后,反而觉得特别疑惧。

“这次征战不同寻常,周军禁军精锐尽出,已夺得益津关和瓦桥关两个险关,莫州和瀛州已被周军断了退路,我估计刘楚信和高延晖这两位将军很快就会投降。”

李侍力有些不相信地道:“刘楚信和高延晖都是两员能征惯战的勇将,未经一战就投降了大周,恐怕一辈子都要背上怯懦之名。”

李延寿拍了拍李侍力的肩膀,道:“幽州虽然被契丹人占了许多年,我们也变成了契丹人地将军,但是大辽永远都是契丹人地江山,绝大多数的汉人只能在契丹人的马鞭上生活,如我等这样富贵之人,又能有几个,刘楚信和高延晖都曾是晋军军校,只要周军实力够强,他们一定会倒戈一击。”

“刘、高两位将军都曾是晋军军校?”李侍力虽然长期跟随李延寿,可是李延寿对于过去之事很少提及,此时,李侍力已经明白,李延寿已定然要降大周,要不然也不会跟他说这些事情。

李延寿似乎沉浸在另一种氛围之中,他轻声道:“大周和大辽两强相遇,这易州城恐怕就要没有宁日了。”

易州是边境城池,也是一个重要地军事重镇,城外被契丹人占去了不少好地,往日的农田就成了牧场,地少人多的易州百姓生活颇为艰难,好在契丹军力强大,大小战事主要集中在大周境内,易州反而躲过了战火的摧残,老百姓也勉强获得了安全的生存空间。

李延寿正准备走下城墙,只听到外面沉重的马蹄轰响,他连忙来到城墙边,从东面卷来一部骑兵,人数并不多,约有三千多人。骑兵来到城墙下,一名骑兵军官走出阵列,张弓搭箭,对着易州城上的旗杆就是一箭。

李延寿距离旗杆很近,他听得“噗”一声,一只利箭插在了旗杆正中间。易州汉军受契丹军队影响很深,其中有许多用箭好手,这一箭,准头和力量都极为惊人,有些军士情不自禁的低声喝了一彩。反而是城墙下的周军,见惯了马仁璃的神乎其神地箭技,对于射旗杆这种事,反倒觉得平平常常。

箭上有信,信自然是劝降信,而且是大周陛下柴荣的亲笔信。

城墙下有一名粗豪的声音道:“李兄,我是楚信,大周军天威难挡。宁州、益津关、瓦桥关、淤口关、莫州、瀛州全部归降了大周,易州军难以抗拒天兵。大周陛下礼贤下士,言而有信,归顺之后,你就是大周的将军,我们都是汉家子弟,不要再为契丹人卖命了。”李延寿和刘楚信两人在后晋军中就是好友,几年来一直互通声息。因此,刘楚信知道李延寿十有八九会投降大周,他自高奋勇请求劝降李延寿,也是为了在新主人面前挣些功劳。

李延寿其实心中早有定见,刘楚信喊声刚落,就下令道:“开门,向周军投降。”

至此,北伐军第一阶段的作战计划基本完成。北伐军从四月出兵,不到一个月,拒马河以南地宁州、益津关、瓦桥关、淤口关、莫州、瀛州和易州数百里的土地。全部收归大周所有。大周的领土就由沧州到定州一线,一直向北推进到拒马河岸了。第二阶段的作战目标是幽州,幽州为辽五京中地南京。是大辽的军事重镇,城内有契丹军四万人,城防坚固,易守难攻。

在瓦桥关内,柴荣建起了一座简易行营,说是行营,只不过是大一些的帐篷而已。

柴荣把一份相当简陋的粗纸递给范质,范质看完之后,满脸凝重,又把纸条递给了身旁地侯大勇。范质、王薄、魏仁浦和侯大勇四位宰相之中,只有侯大勇是军事将领出身,而且现在又接替王朴担任了枢密使,有重大的军事情报,范质看过之后,总是自然而然由侯大勇来看,这个顺序已经成为了一种惯例,虽说没有明文规定,却也成了四位宰相心中的潜规则。

在四位宰相之下。还有铁骑营都指挥使赵匡胤、汴河水师都指挥使李继勋、控鹤都指挥使韩通等禁军大将。

侯大勇看完纸条后,把纸条递给了身边的魏仁浦,四位宰相轮流看完了纸条,又递给各位将军。

众人都看完纸条后,抬头望着柴荣。柴荣冷冷一笑道:“拒马河以南全部险关要地都丢掉了,耶律小儿才从七鹰山回来,现在开始调兵遗将,反应也真是迟缓。”

这张纸条是大周派往幽州的细作送回来的,此人隐藏在幽州萧思温身边,是一位消息灵便的参军,这名细作叫陈东,幽州人,在广顺年间,柴荣还在镇守澶州时,陈东成为了柴荣部下,柴荣目光早就盯上了幽州,就让陈东回到幽州为内应,陈东潜回幽州以后,投入了幽州汉军之中,在幽州汉军之中,陈东官运亨通,居然成为了萧思温十分信任的参军。

当大周攻下益津关时,幽州留守萧思温这才得到了消息,大惊失色之下,他一面组织防御,一面向七鹰山的辽主耶律述律报告军情。耶律述律得到萧思温的报告之后,这才下令调集精锐之师来幽州北边,准备在幽州和大周军决战。

柴荣得到这个情报之后,立刻单独召见了侯大勇,坚定了北进信心之后,柴荣这才召集群臣商议。

魏仁浦是老成持重之人,他有些忧虑地道:“辽主耶律述律亲调精兵增援幽州,我军贸然在幽州和辽军主力决战,一旦失利,北汉定然会闻风而动,只怕到时想退军也难。”

盛唐之时,唐军征服了东突厥,附属于东突厥地契丹族自然也归附于唐朝,唐太宗征高丽之时,曾经调用了契丹人从军作战,并用其首领窟哥为右武卫将军,契丹人性情强悍,虽然部分归化中国,被编为羁縻州府,却叛服无常,成为盛唐在东北地一项困扰和负担。唐朝衰弱之后,契丹渐渐强大起来,等到耶律阿保机横空出世,不过短短二十年的时间,不仅统一了契丹各部,而且灭掉了勃海国,夺取了中原大片土地,制定了契丹文字、法律,使契丹一跃而成为一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的强国。

魏仁浦虽然对于具体地军事指挥并不内行,但是他深知两国实力对比,此时契丹虽然内乱不止、辽主昏庸,可契丹无论从人口、地域、军队等多方面来说,实力都在大周之上,大周此时和契丹骑兵决战,胜则惨胜,败则无法收拾。

魏仁浦看过纸条以后,第一个提出了相反的意见。决战之前,柴荣最不喜欢听见反对意见,他心中有些怒意,看了一眼满脸是深深皱纹的魏仁浦。

赵匡胤虽然在内心深入同意魏仁浦的意见,但是他深知柴荣的性格,当日高平之战时,柴荣不顾众臣反对,下定决心亲征,在途中,禁军控鹤都指挥使赵晁派人向柴荣进言,似图劝阻亲征。柴荣为之大怒,将赵晁囚禁在怀州。有了前车之鉴,赵匡胤也不敢劝阻柴荣,他上前一步道:“现在契丹军队还没有集聚,按照常理推测,耶律述律从七鹰山赶到幽州,至少也是五月中旬,现在聚集在幽州的骑兵定然不会太多,速度是取胜的关键,谁先到达幽州,谁就能取得战斗的主动权。”

侯大勇暗自赞叹:众臣之中,最能摸准柴荣心思的,还是这位方面大耳、面相忠厚的赵匡胤。

果然,柴荣闻言大喜,他也不想让群臣再议,决断道:“此事不必再议,现在十万禁军已陆续到了益津关和瓦桥关,而契丹主力还在调集之中,没有十天到十五天地时间,契丹军根本无法集结,这是天赐良机,若是失掉了这个机会,以后要想收复幽州,就难上加难。”

大周军北伐是由侯大勇全权策划,准备得十分充分,特别是以原侍卫军统帅李重进为西南行营都招讨使,把攻打西蜀的架式做得十足,又暗通永济渠八五八书房,加快了运兵的速度,保障了后勤供应。

正是有了这一系列的运作,北伐大军才做到了出其不意,虽然是在契丹控制区域内,但是周军的集结速度反而明显快于向来以机动灵活见长的契丹军。

柴荣下令道:“龙捷都指挥使袁彦听令,你部迅速抢占拒马河上的固安渡口,架起浮桥,确保禁军主力过河。”

第二百二十章决战幽云(十一)

瓦桥关距离固安渡口足有百里,龙捷都指挥使袁彦得令后,匆忙率领着龙捷左厢军一万人马,马不停蹄地朝固安渡口扑去。

固安渡口,将是大周主力渡过拒马河的主要渡口。

龙捷右厢都指挥使赵晁带着临时征集的数千百姓紧随其后,赵晁在高平之战时,因劝阻柴荣而差点被杀,高平之战获胜以后,柴荣怒气稍歇,他知道赵晁也是一片忠心,便将赵晁放了出来,不过,赵晃还是因为此事被贬出禁军,在边镇郁郁不得志数年,这次重组禁军,赵晁自己也没有想到,陛下居然并没有忘记他,任命自己为龙捷右厢都指挥使。

赵晁来到新禁军以后,整军训练十分卖力,他原本是禁军将领,这些事情做起来自然轻车熟路,龙捷右厢军很快也就象模象样了。

此时,一万军士和五千百姓混在一起,部队行进速度就如蜗牛一般,赵晁骑在马上,不停地呼来换去。

这些百姓全是瓦桥关和益津关临时征调的,他们虽是汉人,却受到契丹人二十多年的统治,对大周军还很有成见,赵晁出发前,侯大勇专门到军中交待了一番,严令对这些百姓动粗,所以赵晁尽管心中着急,口中也只是骂骂咧咧,终究没有动用鞭子。

走了三十多里地,不少百姓吵着要休息,这下可把赵晁惹怒了,他甩了一个响鞭,打得一个年轻力壮的懒汉如被踩了尾巴的狗一样,猛地跳将起来,赵晁骂道:“军士们是负重行军,犹自不歇,谁敢再坐在地下,莫怪老子翻脸不认人。”赵晁任边将之时,和蜀人多有接触,因此。“老子”等词也用得极为顺溜。

众百姓见周将发横,也就不敢再闹。

在清泰三年,也就是公元九三六年,当时后唐废帝李从珂调石敬塘为天平节度使,石敬塘的部将刘知远劝其不从,石敬塘虚其兵不足以与李从珂对抗,参军桑维翰便提议借兵于契丹。石敬塘借兵心切,竟然主动割让了幽云十六州。从九三六年到九五九年。幽云十六州已被契丹占据了二十三年,在征调的数千老百姓中,大部分都是三十岁以下之人,他们心中的朝廷向来都是契丹朝廷,此时突然出现的周军和大周朝廷,让他们感到深深的恐惧,幸好周军并不是十分粗暴,虽然不停地催促前进,虽有军官动手打人,但是和契丹军人相比已是好了许多。

当刘重进和赵晁两部在固安渡口汇合以后。立刻开始着手搭建浮桥。桥对岸不时有小股契丹骑兵出现,负责保护施工的刘重进根本不理会这些骑兵,只在南河岸布置了百名弩手。控制住道口,强弩正是骑兵地天敌,这些骑兵试着接近架桥的渡口,被强弩一阵乱射,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