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唐朝当皇帝-第39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到长安城的北王府,李恪没有惊动任何人,只是吩咐杨恩紧闭大门,拒绝见客,静等第二天的册封大典其实,即便的李恪是沙场宿将,即便他再怎么沉稳,在这种情况下他也兴奋不已,同时坎坷不安他心里清楚,他之所以这么紧张,是因为这才是一次真正的改变李恪举动兴奋和喜悦加紧张和不安,李恪这一晚上睡眠质量很差,早上起床的时候,他的精神不是很好但是,他兴奋,他高兴,他喜悦,这一切正面的情绪让他的疲惫感消失,让他精神焕发

  在侍女的服侍下,穿戴整齐,李恪置身来到铜镜前,就见镜子中出现了一名英武、锐气,黑衣王袍,眼睛深邃而表情和善的青年这么多年,李恪还是第一次这么认真的端详自己,他突然觉得自己还真帅

  早早的便出了王府,没有驾车,而是骑马来到了朱雀门,进入另外玄武门,到太极殿前等待这是的太极殿前有不少官员,看到李恪是时他们一愣,便急忙上前给李恪施礼李恪连忙回礼,心里很清楚他们为什么会见到自己是一愣因为他昨晚进城,很多官员都不知道,以为他还没有到长安呢,才会露出这样的表情李恪跟众人行礼完毕,便一个人待在一边不说话,他已经离开长安八年,基本都没上过朝,这些官员他都不认识,再者他们都是小官,李恪跟他们说话,两者之间地位的差距使得气氛会很尴尬渐渐的随着时间的过去,朝中大臣都来道了太极殿前早朝李泰、李承乾和长孙无忌、房玄龄、萧禹、魏征都到了李泰对李恪比较恭敬,见李恪便上前行礼,两人相互寒暄了几句,其他人则是拱手施礼而已

  上朝时间已到,在中枢大臣的带领下大家依次进入了太极殿,李恪的黑色王袍在忠臣的绯色官府之中显得尤为眨眼大家刚在太极殿站定,就听见王德喊道,“皇上早朝”

  就见李世民大步从另一道门走进了太极殿,坐上了大殿中央的龙椅,而他身边郝然便是杨妃,她一身高龄宫装,承托出了她的高贵和典雅的气度看到这一幕,众人自然不会惊讶,知道今天的主要议题就是册封皇后

  “参见皇上参见娘娘”众臣们行跪拜礼,但在这种情况下还是不敢称呼杨妃为皇后娘娘

  “众卿平生”李世民淡淡说道,他想王德示意,王德则是缓步上前,拿出册封诏书开始宣读,宣读完毕,杨妃上前缓缓结果诏书然后,便是李世民的一大推说辞,大臣们一大推奉承太监的册封结束,便是到天坛祭天祭祖豪华的车队缓缓而行,在天坛停下,李世民和杨妃祭天祭祖完毕,这皇后的册封仪式这才结束

  站在人群之中,跟随众臣对祭台上的杨妃高呼皇后娘娘的时候,李恪突然间眼睛湿润了,看到祭台上缓步走下的雍容华贵,步履沉稳,举止透露出皇家贵气的杨妃,他恍然间看到了自己母妃眉宇间长久淤积的那一抹幽怨也消失殆尽这时,李恪心里蓦然升起了一股念头,他觉得能看到这一幕,他九年时间所做的一些都值得了

  等杨妃和李世民的车架缓缓离开,大臣也随即散会,只有李恪还怔怔出身,他一个人留在天坛,久久没有离去九年的苦苦煎熬,只为这一刻的等待,值了真的值了现在剩下的是什么?那就只勇往直前的朝着自己的目标大步前行,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报复蓦然之间,李恪心中生出了一股豪情,那种可以睨视天下,舍我其谁的霸气十年铸剑,一招出鞘,天下谁堪敌手?

  是的,这就是他的霸气,这就是他的豪情状语十年铸剑,今一招出鞘,雄视天下,天下谁堪敌手?

  第五百三十一章天下谁堪敌手

  第五百三十一章天下谁堪敌

  第五卷第五百三十二章正军备战,先发制人

  第二天,李恪梳洗完毕,这才进宫去觐见杨妃还有就是内侍已经传到了李世民的旨意,让他到两仪殿议事,他的想先去千秋殿祝贺杨妃,再去两仪殿杨妃即便已经是皇后了,但她依然住在千秋殿,李恪进宫走了片刻就到了千秋殿的大殿这时,千秋殿传来了说话声,李恪没有让宫女进去通报,而是径直走了进去,发现是高阳和清河两人和杨妃在聊天,三人不知道聊什么,显然很高兴

  看到李恪,高阳和清河立即起身向李恪见礼,李恪则是快步上前,向李恪施礼

  “母——母后——”李恪难以适应这几十年的称呼,语气停顿了一下

  “恪儿——”杨妃也的轻声呼唤道

  “母后——”李恪向杨妃施礼,本想祝贺李恪几句话,但话到嘴边却怎么说不出口而这时杨妃上前,将李恪拉到榻上坐下,李恪看到了杨妃眼中的滴滴泪水,李恪心中一紧,眼睛也湿润了,他知道杨妃这时高兴,眼中的流出的是十多年的屈辱和艰辛,但李恪又何尝不是呢?

  “好孩子,哭了你了”杨妃轻轻擦拭了一下自己眼中的泪水,叹气向李恪说道

  “母后,儿臣不苦”李恪挤出了一点笑意向李恪说道

  杨妃身边的高阳和清河两人也是眼圈红红的,泣不成声,她们从没有见到自己的母妃哭过,没见过坚强英武是三哥流过眼泪,可今天她们两人实实在在的看到母妃的哭泣和三个的眼泪,清河还小,她不知道母妃——不是母后为什么会哭,三哥为什么会流泪,只是这场面看她心头酸酸的,她才会跟着流泪,但高阳清楚这是母妃和三哥喜极而泣,也在数年、数十年艰辛到今天的压力的释放

  “傻孩子,母后难道就不清楚吗?”。杨妃说道这里,便没有说话,李恪也不在言语,之后尴尬的一笑

  杨妃很清楚,自己这次被册封为皇后,李恪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虽然,他不清楚这个代价有多大,但杨妃能够感受到,这份代价绝对是李恪努力九年的成果其实,李恪也很清楚他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他付出的天下一半的人才和军中一半的荣誉,甚至是自己在军方中大部分荣誉和地位毕竟,这次跟吐谷浑的一战,将会是大唐未来十年的唯一一战而时间就像一把杀猪刀,即便你在军中的威望多高,即便你在军中声誉多大,十年的时间足以换好几茬的将领,李恪这次不参加吐谷浑的大战,不能将自己的影响力扩大到军中,那十年之后军中将士们谁还会记得他呢?况且,他距离上次突厥大战已经过了四年的时间,再过十年的时间的话,那就是十四年的时间,十四年的时间足以能够消磨掉他在军中的影响力、威望和各种荣誉而长孙无忌真是因为分析到了这一点,他才会敢于冒险跟李恪合作,还有一个不能不跟李恪合作的原因就是李治,李治跟随李恪之后,将长孙无忌彻底推到李承乾的身边,他不能朝秦暮楚,才会同意李承乾跟李恪的合作,敢于走这样的一步险棋至于李泰,他得到的利益也很大,将自己的势力伸入到了军方,将自己的人放到了汉学院,只要他在汉学院的那部分才华横溢,教学能力强悍的话,以他李泰好文礼贤下士的美誉,至少会分走汉学院一少半的人才所以,这次的合作和交易,李恪的付出不可谓不大可是李恪觉得很值得,即便是为了给杨妃争这个皇后的荣誉,他也觉得很值,跟何况他还清楚,杨妃册立皇后对他的好处不止于此

  “母后,儿臣觉得值得”李恪笑着说道

  杨妃看到自己的儿子,英武朝气,眉宇间隐隐露出了衣服威严之态,他心里既感到欣慰,又很是担心不已但他知道自己儿子性格,他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她也即便担心也不会去阻止,只会默默的支持他

  李恪和杨妃聊了片刻,又跟高阳和清河两人说了几句话,这才离开了千秋殿房遗爱这次没有跟随高阳来长安,李恪的想让高阳跟自己一同回太原去,高阳欣喜的答应了他

  李恪出了千秋殿,来到两仪殿时,众人已经在商讨大唐最近跟吐谷浑在朔方边境的摩擦李恪给李世民见礼,又对上次讨论的这几位中枢大佬拱手行礼,便站在李泰身边不说话,静等大家的讨论,只是在这次的讨论之中多了一位西北道行军大总管,那就是李绩但李恪对李绩一向鄙视不已,李绩和李恪的矛盾也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李恪没必要遮掩自己的对李绩的天都,在李世民面前做戏,他便对李绩爱答不理

  李世民见到李恪,发现他的表情很平淡,心里为李恪能有这样的气度感到欣慰,杨妃册封为皇后,这对李恪而言是一件大喜事,而他也清楚李恪刚从千秋殿过来所以,看到李恪表现出古井不波的神情,认真的听却大家意见,表现的很沉稳时,他的心里就高兴不已,他最怕的就是杨妃被册封为皇后之后李恪会因此心性发生改变,现在看来自己的想法是多余了

  “李恪,谈谈你的想法”李世民见大家讨论不休,便点了李恪的命,对于李恪在军事上的远见和谋略,李世民很看重,而这也源于李靖对李恪的赞扬和李靖这次的太原之行,这就充分说明了李恪在军事上面的才华,不然李靖也不会跟李恪成为莫逆之交

  “父皇,儿臣认为大唐应该即刻整军,发兵朔方,一举歼灭吐谷浑”

  沉默寂静两仪殿了静若寒蝉所有的人将目光移向了李恪,即便的侯君集和李绩这样的兵家名将也吃惊的看着李恪因为,李恪的建议根本不符合长久以来的以儒学治国的国策和传统,而像是侵略和霸权主义,吐谷浑跟大唐之间,吐谷浑不主动跟大唐开战,作为大唐的附庸国,大唐的不会主动攻击吐谷浑的,只能备战防御,但李恪要求主动出击,还要一击歼灭,而不是说仅仅打败让吐谷浑称臣就完事了这样不违祖制国策的言论,怎么会不让众人吃惊呢?

  咳咳见众臣都盯着李恪,李世民轻声咳嗽一声,便向李恪说道,“你的理由是什么?”

  “大唐跟吐谷浑一战不能避免,与其等待吐谷浑向大唐开战,还不如大唐主动出击,让吐谷浑防不胜防的情况下一举歼灭,彻底灭了这个附庸国呢?”李恪淡淡的说道,但语气强硬的不容置疑,“大唐的西边还有很多国家,被称为西域诸国,不能彻底灭了吐谷浑,大唐就不能打通通过西域诸国的商道,即便是吐谷浑称臣,他们只要元气恢复,自然还会反抗大唐的统治,既然这样何不一举歼灭呢?”

  “殿下,要是打通了丝绸之路,打通了通往西域的商道,大唐该怎么做?”长孙无忌倒是开口问道

  “征服西域诸国,在西域设立都督府,管辖这些西域诸国,向西域迁徙百姓,同五十年的时间同化西域诸国的国人,使其成为大唐的子民”李恪不暇思索了的说道

  “殿下,自尧舜一直到大唐,我们都恪守富国强民的国策,不欲多起争端,你的建议实为不智啊”长孙无忌反驳道

  李恪早就清楚长孙无忌会这么说,因为自从他开始询问自己大唐在打通西域商道之后怎么做时,李恪便想到了他的心思但是,李恪即便是猜到了长孙无忌的心思,他也依然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他不希望李世民和众人现在就才能,而是想大家表明自己的立场,在这里埋下一颗侵略的种子而已

  长孙无忌话说完,魏征也开始谏言,他不赞成李恪的做法,认为大唐该先礼后兵,而不是主动出击随之萧禹和王珪都不赞同,萧禹和王珪都是学问大家,受到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