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唐朝当皇帝-第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炱ぷ痈回嗜撕吞福侵荒苎≡窕乇堋1暇梗獠皇撬悄芄话斓玫降氖虑椤K裕蠹叶佳≡窳嘶乇芎统聊

  李世民等了半天也没见一个站出来说话,脸上的神情越来越难看。他看了一眼站在左边第三排的长孙无忌,“长孙无忌,你有什么好的人选吗?”

  “回皇上,臣无人可以举荐。”长孙无忌说道。

  “那你呢?”李世民的目光扫向房玄龄。

  “臣也无人可以举荐。”房玄龄回道。

  “你们也没有吗?”李世民怒道,“难道我泱泱大唐就没有一个人敢出使突厥?就没有一个人肯为宿主百姓做点事情的?”

  大殿里很静,李世民的声音竟然在静得出奇的太极殿产生了回音。李恪强制的压住了自己上前的冲动,他心里对自己道,“低调,低调,一定要低调。”

  “父皇,儿臣想举荐一人。”在李世民说完之后群臣一阵沉默的时候,李承乾突然出班奏道。他的声音显得高亢有力,让大殿里的众人震得不约而同的将目光都转向了他。

  “噢?你倒是说说看。”李世民脸色一变,语气虽然还是冰冷,但心里对李承乾有了一丝好感。这个儿子虽然一向懦弱,但在关键时候却还是能够站的出来啊。

  可是,当他听到李承乾举荐的人选的时候,刚才对他产生的好感顿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股发自内心的愤怒。自己的这个儿子怎么了?为什么总是跟自己兄弟过不去呢?以前不是一个挺仁孝的孩子,怎么当了太子之后就变毫无兄弟之情了呢?

  第四卷第一百十一十八章自荐

  “尚书右仆射封德彝,学识渊博,资历堪重,又是两朝元老,儿臣举荐其为和谈使,出使突厥。”李承乾很得意的说道,丝毫没有注意到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李世民脸上不悦的神情。

  “轰”

  李承乾的这句话一出,朝堂就像砸开的锅一样沸腾起来。李承乾举荐封德彝,朝臣那能不明白其中含义。突厥王庭设在漠北阴山,如今又是天寒地冻的季节,就封德彝年迈体衰的身体,估计到不了王庭就死翘翘了。而封德彝和李恪的关系,众人又岂能不知道李承乾背后的阴谋。

  “微臣也举荐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说话的人是鸿胪寺主薄赵节。他和李承乾的关系非同一般,是李承乾的铁杆支持者。李承乾在东宫跟崔知机等谋划此事的时候就跟通过话,让他同传支持李承乾的朝臣。所以,此时听李承乾说完,他便第一个跳了出来。

  “微臣也举荐封仆射”中书舍人阳文瓘出班说道。

  阳文瓘说完,就见许多朝臣稀里哗啦的站出来一大堆,同时举荐封德彝出使突厥。

  李恪在李承乾提出封德彝的名字的时候就明白了李承乾的用心,但他发现封德彝始终没有插话,表现的出奇的冷静,顿时明白了封德彝冷静的目的,也收回了自己要反驳的话语。同时他仔细的看了一帮支持李承乾的朝臣,发现出班支持的这些人都是一些六七品的小官。但这当中也有不少人品级不高,但实权在握,就像中书舍人阳文瓘,他只是个正五品上的官员,但负责起草诏书,权利很大。

  李世民冷眼看着跪在大殿上的数十个朝臣,沉默不语。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对李承乾的举动颇为惊讶。他们没有想到李承乾会做如此不智的事情,以李世民的性格,岂能让封德彝这样老迈的臣子出使突厥呢?即是封德彝自己举荐自己,李世民都不愿意让他去,更何况是李承乾的举荐呢?

  而长孙无忌在听到李承乾的话之后也是大吃一惊,他没有想到自己这个外甥语不惊人死不休,尽然敢举荐封德彝。但是,他也为李承乾的愚笨感到愤怒,这样明显的借力打力之计策岂能瞒得过李世民。你这不是告诉李世民,自己对李恪很不满意,想让他出使突厥,盛声名尽毁吗?

  同时,在赵节和阳文瓘一班朝臣出列举荐封德彝后,大殿出现了暂时的沉静。因为,李世民党政时的大唐朝风不错,虽然也有打压朝臣的举动,但是没有一个会让一个年迈体衰,走不到突厥就死在半路上的人推上出使突厥这个位置上。再说,李世民也不是昏君,他自己也不会赞同。所以,朝中真正握有实权的大臣和军方将领想李孝恭,尉迟恭等人都表示了沉默。

  李泰很鄙视的看了一眼李承乾,又很期待的看了李恪一眼,学着萧瑀的样子,老僧入定,不闻不问。李承乾愚蠢到举荐封德彝就能逼迫李恪出使突厥,真是太天真了啊,但同时他又希望李恪能够出使突厥。毕竟,不用自己出手就能打击到李恪,他有何乐而不为呢?不然,李恪跟李承乾是实力不想当,他怎么能够渔翁得利呢?

  李世民不说话,当时人封德彝也不说话,朝中大臣更不说话,只有几个跳梁小丑在演自己的戏剧,李恪觉得今天的朝会很滑稽。但是,他也想到李世民刚才说的话,“难道我泱泱大唐就没有一个人敢出使突厥?就没有一个人肯定宿主百姓做点事情的?”他身上的热血不由的被激发出来,同时又回想到数日前明知道宿州城破,百姓会遭突厥屠杀,而为了一己私欲而不予说出这件事情的时候,暗自对自己说以后要给宿州百姓做点事情。所以,如今出使突厥,是他实现那日诺言的时候,他岂能在畏缩不前?

  “其禀父皇,儿臣愿出使突厥,扬我国威,救我百姓。”李恪出班,昂首挺胸,大气凌然的说道。

  “扬我国威,救我百姓。”铿锵有力的半个字回荡在太极殿,就像一把利剑劈开了众人心中的阴霾。

  “扬我国威,救我百姓。”铿锵有力的半个字回荡在太极殿,就像一坛烈酒,激发出了大殿男儿的热血。

  “扬我国威,救我百姓。”铿锵有力的半个字回荡在太极殿,就像一记重锤敲击在了李世民的心里。

  “好,好好“李世民说完这三个字,便不在言语。想想刚才的李承乾,在看看现在的李恪。同样的自己的儿子,为什么差别就这么大呢?李世民不知道要说什么了,因为他被感动了,他被儿子的举动而动了。他不是不知道和突厥,不管结果如何,对和谈这个人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可是,他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会愿意承担这样的责任,他没有想到在任何都不愿意的付出的时候,自己的儿子愿意付出。他能说什么?他该说什么呢?

  “皇上,老臣愿望”此时的封德彝出班直言道。

  李恪不会去突厥,这是封德彝唯对自己坚定的答案。所以,他宁愿自己前往突厥,宁愿把自己的生命交待在去突厥的路上。

  “皇上,微臣愿意通往。”就在封德彝说完之后,还没有等李世民回答,就见一个身着七品绿的中年男子出列走请道,

  封德彝主动前往突厥,众人都明白其中的原因。因为,他支持李恪,他的汉王党的忠实支持者,他为了不让李恪犯险,可以牺牲自己。但是,这个小官此时奏请出使突厥,难道也是为了李恪?众人不由的将目光转向了此时。人不是别人,正是长安县令狄知逊。而身为狄知逊父亲的尚书左丞狄孝绪在看到儿主动请缨的时候,脸上露出了一副赞赏的神色。

  李恪的观察狄知逊的同时没有放过狄孝绪,在看到狄孝绪的神情之后他不由的震动。有其父必有其子,难怪狄知逊出生出狄仁杰这样千古名相,看看人家这父子的举动就知道了。

  而跪在大殿上的狄知逊毫不忌讳朝臣的目光,目不斜视的注视前方。李恪刚才的话,“扬威国威,救我百姓”深深的刺痛了他。大唐的百姓在突厥人的手上正经受着磨难,而身为太子的李承乾为了一己私利尽然鼓动朝臣举荐年迈体衰的封德彝,他本就忍受不了这样的卑鄙行径。然后,又听到李恪义正言辞的奏请出使突厥,封德彝为了李恪舍身忘己他被激怒了,他被感动了。所以,他不顾自己身份低微,不顾自己人微言轻,自荐道。

  此时的李世民已经从李恪给他的感动中清醒了过来。望着堂下颤颤巍巍一心维护李恪的封德彝,他觉得这样老臣在自己心中的形象又有了变化。他有才能,但他善于揣摩自己的心思办事,这点不喜欢他。但他主见鲜明,支持李恪毫不避讳,为了他可以舍身忘己,这点让我感动。然后,他又看了一眼跪在大殿,不卑不亢的狄知逊,一个小小的县令,尽然有这样的胆色,不由意动。

  “父皇,请恩准儿臣出使突厥”李恪再次请求道。

  “皇上,汉王殿下年幼,和谈一事关系颇大,还望皇上恩准臣出使突厥。”封德彝此时却跟李恪杠上了。

  李世民看了一眼封德彝,又看了一眼李恪,心里沉吟了片刻终于做了决定,“特命李恪为正使,赐狄知逊为朝议郎,封副使,协助李恪出使突厥。”

  因为狄知逊的品级太低,李世民特备赐给了他一个散官的荣誉职衔。朝议郎,正六品上。

  “谢父皇”

  “臣领旨”

  李恪狄知逊两人答道,而封德彝听到李世民的旨意,狠狠的跺脚,然后叹息一声,不在言语。此时他,突然间显得苍老了很多很多。让李世民看的这位老臣的迟暮之年也有些心酸。

  “朕给你三十万担粮食,五万匹锦,希望你能及早于突厥达成协议,赎回宿州百姓。”李世民也算慷慨了,三十万担粮食,五万匹锦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可见他对自己这个儿子还是很在意的,但是同时也告诉了他,这是他的底线,你只能在这个范围内跟突厥和谈,并且还要和谈成功。

  “儿臣绝不负父皇的望和大唐百姓的所托,必定会让突厥手上是宿州百姓安稳的回到大唐。”既然自己主动请缨了,李恪也不忌讳众人的目光,豪装的说道。

  “臣一定协助汉王殿下,不负皇上和百姓的期望。”狄知逊也保证道。

  “好,好好”李世民有说了三个字,但是没有人能理解他连说两次好的含义到底是什么。但是,李承乾的目的达到了,李泰的目的达到了,可他们两个却不开心。

  朝会的主要内容就是讨论出使突厥和谈的人选,现在人选已经定了下来。大家也就松了口气,又开始讨论如何安置两州百姓的事情。但是,李恪此时已经神游天外,不在关心此事,他已经开始思量如何才能用更少的钱财赎回百姓。

  第四卷第一百十一十九章华丽的送别

  朝会结束,李恪主动请缨出使突厥的消息就像太翅膀的小鸟传出了皇宫,传到了长安城。长安城的百姓对这件事情很矛盾,一方面他们想能够救回宿州百姓,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大唐不是用钱财赎回,而是通过武力让突厥人主动的将宿州百姓送回来。

  李恪在朝会结束之后没有急着出宫,这样的事情不能不给杨妃禀报。来到杨妃的寝殿千秋殿,杨妃已经从内侍的口中得知了李恪出使突厥的事情。所以,她在看到李恪的时候,看到李恪尽然跟没事人一样的时候,她的心里却说不出的凄苦。

  李恪知道杨妃心中所想,便安慰杨妃,告诉他自己对于出使突厥信心满怀,肯定会凯旋而归。杨妃听李恪话,知道他在安慰自己,挤出了一丝的笑容,可这样的笑容就像啤酒中加入的雪碧,容易让人迷醉一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