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新秩序-第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奔袭柳城之时,李诚中答允过随行百人每人赏钱五千,其中又有罗源安的份。
    加起来,李诚中欠罗源安五万五千钱,即五十五贯。这笔钱还不包括月饷,若是加上月饷,将达到六十五贯。也就是说,罗源安拿上这笔钱以后,至少可以五年内生活无忧,如果奖励的田亩也兑现的话,他甚至可以光荣退役,从此享受快乐幸福的生活。
    好吧,其中有一部分,尤其是月饷部分将由平州方面支付,赏金也可以向周知裕要一部分,但就算如此,李诚中也还不上如此巨债。
    还债的事情另议,眼前马上就要征兵,征兵的费用又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这事可不能耽搁。
    因此,李诚中迫不及待的要享受战胜者福利。作为柳城的战胜者,李诚中不可能像别处那样烧杀劫掠,因为柳城是他规划中自己的地盘,杀鸡取卵的事情他做不出来,也不可能去做。而那些契丹品部长老,在目前的局势下是他倚重的助力,也不可能去抄家。他目前唯一寄予希望的,就是柳城府库中的钱财。
    盼星星盼月亮的盼到冯道清点完账目,李诚中连忙询问府库中有多少钱,他眼中贪婪的光芒便如饿狼一般,令冯道打了一个激灵。
    “什么?你说府库中没钱?”李诚中恶狠狠的盯着冯道,语气极为不善。
    “再说一次,不是府库中没钱,而是柳城压根儿就没有府库!”冯道两手一摊,无奈道。
    “那你这几天清点的都是什么?”李诚中追问。
    “人丁的数目、田亩的数目、匠户的数目、商铺的营生凭契、城中各处街巷房舍的情况……林林总总,就是没有府库。这些册目很乱,清点起来很难……”…;
    “那这些册目是谁做的?”李诚中又问。
    冯道身后一个头裹青巾的文士闪了出来,趴伏在地上:“将军饶命,之前都是小人做的,小人也是被迫的,小人不是契丹人,小人是奚人,在柳城念过几年书,是契丹人逼迫小人为他们效力的,小人也没法子……”
    进了柳城之后,李诚中经常遇到动不动就趴在地上跪拜的胡人,他很是不习惯,此刻更不耐烦,一把抓起那文士就问:“契丹人的府库在哪里?为什么没有账目?”
    那文士哆嗦道:“将军,契丹人是没有府库的,他们也用不着啊。所有的财货都由各位契丹贵人……小人该死,都由契丹各位首领瓜分了。”
    “那他们打仗的时候,军饷怎么出?”李诚中不解。
    “没有什么军饷一说啊,契丹士兵都分属各家长老,长老一声号召,契丹人就集中到一起,兵刃战马都是自家的,打完仗以后抢到的东西直接分下去……”
    李诚中彻底无语了,果然是落后的野蛮啊,连点念想都不给自己留,那该怎么办呢?
    收税吗?——远水解不了近渴。
    抄家吗?——眼前还要借助契丹长老的力量来控制柳城,因此同样不行。
    不过可以想象的是,占据柳城好几年的各位品部长老应当富裕到了什么程度,不让他们吐点血,李诚中实在是不甘心的。只不过这就要讲究点方法了,既要敲出一笔横财来,又不能突破那些长老们的底线,他打算慢慢来,温水煮青蛙,让那些长老们一口一口将财货吐出来。
    想了片刻,他已经有了主意,便吩咐人去后堂将自家那个便宜儿子兀里找来,他打算让兀里出面,成立一个筹款委员会,自己则躲在后面,品部长老们的怒火,就让兀里去承受吧。子为父分忧,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兀里正在后堂“奉命”读书。
    这个时候的契丹还没有发展成为一个国家,当然也没有后世的所谓契丹文。契丹人也好、奚人也罢,甚至已经创造了渤海文字的靺鞨人,其实骨子里都是中原文化的忠实粉丝,部族的上层贵族们都以会说汉话、会写汉字为荣。
    兀里也不例外,他本身就是部落的小郎君,母亲又是述律家的贵人,自小便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
    来到前堂,兀里深深弯腰,行了一个躬身礼:“不知大人唤儿前来,有何事吩咐?”这几天,在李诚中的教导下,兀里已经不再趴伏在李诚中脚下亲吻他的脚踝了,而是按照汉人的礼节开始言行举止,似乎把自己当做了一个真正的汉人。用兀里自己的话来说,既然是汉人的儿子,就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那些蛮夷的习俗和陋规都应当统统改掉。
    看着越来越谦谦如君子的兀里,李诚中忍不住好笑,伸过手摸了摸兀里的头,一如穿越前抚摸宠物犬。兀里连忙又矮了矮身子,好让李诚中摸起来更加方便。
    听李诚中讲完用意后,兀里忙道:“大人的想法是很好的,儿马上筹办这个筹款委员会,必定让大人宽心……只是,儿还有一个想头,可以为大人立刻解忧……”
    李诚中马上来了兴致:“快说!”
    兀里道:“大人是知道的,图利和儿是死对头,如今他虽然已经身死,但之前一直顽抗咱们汉人的天威,难道死后就可以一了百了?哪有那么便宜的事情。如今他的死忠大都被咱们汉人大军格毙在了白狼水畔,拿他的家人开刀,一点问题都没有。”…;
    李诚中一拍自己额头,还真是,自己这几天忙晕了,连这事竟然都没想到,可是……他又问:“拿他开刀,各位长老会不会生起……那什么……兔死狐悲之感?”
    兀里谄笑道:“大人无需担忧,这事儿出面来做,儿和他争夺品部之主的事情,整个草原都知道,按照契丹人的规矩,他既然争位失败,他的一切也就是儿的,儿去收取自己的东西,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谁也说不上什么。儿的一切,当然也就是大人的……”
    图利的部族居住在城东的一片宅院内,这片宅院占据了整整一条街巷。
    当天午后,兀里带领着解里所率的前营“狼军”百骑,冲入了这片宅院。由于图利部族的男丁大都战死在了白狼水畔,这里剩下的都是妇孺老幼,面对恶狠狠的“狼军”,丝毫没有反抗之力。
    自从大郎君图利战死、柳城被平州军攻占的消息传来后,图利的部族早已知道自家的命运,他们在惶恐不安中等待了几天,当兀里带领“狼军”冲进来的时候,许多人甚至松了口气,无论怎么处置,有了结果总比胆战心惊的等待要强。
    “狼军”冲入后宅的十多间府库中时,都被眼前看到的一切惊呆了。一个个大木箱子堆积在库房中,打开之后全是铜钱;一排排木架之上,各种金银器具、各色玉石珠宝码放得整整齐齐;还有一间库房内存放着甲胄和兵刃,大多光鲜明亮。此外,搜出来的账册之上,柳城之外还有数处牧场。
    这里面有很多是从兀里手中抢来的,更多的则是从燕郡缴获而得,尤其是那些甲胄兵刃,因为图利领军南下得比较早,他率兵出发后,这些东西才从燕郡押送到柳城,因此一直放在库房中没有动用,全都便宜了李诚中。
    当最终的统计数字报到李诚中和冯道面前的时候,两人面面相觑,半天都说不出话来:
    钱二十八万三千七百四十三贯;其中一半是唐钱,有“建中通宝”,有“大历元宝”,还有很多年份更早的“开元通宝”;另一半则是渤海钱,正反分别刻印着汉文和渤海文,上书“咸和通宝”;
    金器、银器、玉器、珠宝等八百九十二件;
    金锞子三百另九个,计三千另九十两;
    上等皮甲百副、明光甲三副、细鳞甲七副、锁子甲十三副;
    上等横刀一百五十七把、漆枪十七杆、陌刀二十柄、重斧十柄、手弩十六具;
    牛千头、羊一万八千只、战马七百余匹;
    ……
    李诚中咽了咽口水,半晌后又将兀里叫到面前,亲切的摸了摸他的头,温言道:“不错,你干得很好……对了,我记得在白狼山北麓的战斗中,有两个追随图利的部族长老也当场战死,按照契丹人的规矩,他们算不算图利的死忠分子?”

第四章 辽西双城(四)
    这天一早,柳城内许多地方都张贴了官府告示,每一处告示下都有一个汉人和一个契丹人,他们会轮流用汉话和契丹话大声念诵早已背熟的文告内容。
    汉话和契丹话基本上算是如今关外的主流用语了,无论身属哪个民族,多少都能听懂一些。汉人先说一遍,然后契丹人又说一遍,反反复复大声念诵,惹来街坊中四邻和路人的围观。自柳城被前营占据之后,这座城市头一次显得那么热闹。
    文告的内容很长,其实说的就是一件事情:平州军前营征兵。之所以显得很长,主要在于介绍从军入伍的好处。按照文告所示,一旦考验合格,成为前营士兵之后,将享受如下待遇:
    一次性发放安家费三贯;
    一日三餐管饱,天天见肉;
    一年发放两身衣服、两双皮靴;
    月饷一贯,立功升迁后月饷随职级翻倍;
    从军者无须自备兵刃,兵刃由前营发放;
    ……
    除以上列明的待遇外,文告中还专门举例,尤其是以平州军前营甲都左队第五伙伍长罗源安为例,一一说明他从军半年之后的收入情况。可怜的罗源安便在这种情形下被剥夺了个人**权,恐怕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财产公示文告了。
    这份公告非常具有诱惑力,许多人忍不住上前询问,主要集中在身份问题之上,即什么人能够从军,比如契丹人可以吗?奚人可以吗?室韦人可以吗?
    对这个问题,负责讲解文告内容的汉人和契丹人分别以两种语言进行了解答。无论什么身份,什么族群,只要愿意加入平州军,愿意为平州军作战,都可以前往应募。对于人们的疑问,他们进一步详细答复,在答复中重点强调平州军的唐军身份,宣传大唐威加四海的影响,强调大唐是天下共主,无论汉人、契丹人、奚人、室韦人还是靺鞨人,都是大唐的一份子。大家生于大唐、长于大唐、保护大唐、捍卫大唐,凡是与大唐作对,企图分裂天下者,妄图残害大唐子民者,都是唐军的打击对象。
    这样的解释和理念,其形成的最初原因,是为了扩大兵员的来源基础,巩固平州军前营在柳城乃至营州的地位。营州毕竟先后被关外各族占据了许多年,人群的分布虽然仍是汉人居多,但各族包括杂胡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比例。在冯道的丁口清点中,柳城的汉人约占五成多,其他各族占了四成多,若是单纯以汉人为征兵来源,不仅对地方民政的治理不利,而且直接影响到征兵数额。
    为此,打出大唐的旗号便成为了李诚中和冯道的变通政策。大唐虽然已经山河残破,但数百年的底蕴仍在,在关外胡人的心中仍旧占据着大义名分。这个理念的提出不仅解决了兵员问题,还解决了作战对象问题,更解决了为什么而战、为谁而战的问题。
    在这个理念的背后,就连李诚中和冯道都没有意识到的是,其中潜藏着一层更为深刻的含义,即近、现代国家理念的雏形。
    古代国家即为神权性质的国家,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军队的存在是为了保护神权的代表——天子而战。而近现代国家则是国民的国家,国家属于国民,军队的存在是为了保护民众。
    在李诚中和冯道提出来的这项征兵政策中,虽然初衷是为了扩大兵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