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人学-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白秋深受民众的喜爱,发表了许多杰作,被称为〃语言的炼金师〃。也可以说他称得上是一位天才吧。表面看来他的一生,似乎在悠哉游哉中度过,自由自在地发挥着他的丰富的诗人才干。其实,他是经过呕心沥血不断努力的。

关于白秋如何在诗歌上〃呕心沥血〃的,在他的著作《诗歌修业》(《白秋全集24》,岩波书店版。以下同)中,曾有如下一段逸话。

有一次,他受到急进派的批评。

〃你的和歌,还是'三十一文字'

①的旧格律,即使说,歌的内容是比较新的现代歌,其实不是和以前的旧派歌所差无几吗?〃

①日本古典和歌,由三十一个音节组成,称〃三十一文字〃,这里的〃文字〃是指〃假名〃文字。日本的词汇多为复音词,以三十一个音节构成的和歌,表达的词汇有限,所以又称〃短歌〃。

对此,白秋回答说:〃是的,是所差无几。但是就为了这所差无几,使我三十几年的漫长岁月,一直是为此而苦心过来的。〃

而且,他还以游泳比赛做比,说:为了创造新记录,争一秒的几分之几的微小差别,必须不分昼夜地进行艰苦卓绝的训练,〃诗歌修业也是一样的〃。

为了争取这〃所差无几〃的进步,争得你死我活,必须进行艰苦卓绝的训练——不管在哪一领域中,这恐怕都是当代社会中严酷的现实吧。

关于〃修业〃的问题,白秋进一步说:〃突然的大飞跃这类事,是不会轻易产生的。企图突如其来地发表绝世的名作或杰作的想法,是从根本上就弄错了修业之道的。所谓修业,以石头为喻,那就必须一块一块地把石头垒起来,同样也必须以极大的耐心一点一滴地积蓄工作的才能和数量。任何事,都是从训练和时间的积累中产生出光辉和喜悦。不管如何享有天赋之才,如果放弃平素的努力,那么任何事业恐怕都是难以出色地完成的。〃〃努力,只能是努力。〃

任何事情,只有在〃尽量努力向前迈出一步迈出两步〃的决心下,经过不断创意与苦斗,才能获得胜利的桂冠。说到底,缺少努力和向上精神的人,只能是一个懦弱的、怨天尤人的人,一个悲惨的失败者。

被称为〃近代雕刻之祖〃的罗丹,关于艺术上的努力,曾说过这样的话:

〃(人——引用者)总得有种力量,就像水一滴一滴浸蚀进石头里去那样缓慢而沉稳的力量。〃(《罗丹艺谈抄》,高村光太郎译,岩波文库版)

一滴又一滴浸蚀进对象中去的努力,这就是所有技艺上获得不朽成功的铁则。一天一天、一刻一刻着实而孜孜不息的努力,再努力,如果不是在这样积淀上建立起来的战功,那就不是真正的成功,只能说是一种空中楼阁般的荣誉。

我每次会见各界被称为〃第一流〃的人物,使我经常感到钦佩的是,每个人都是十分谦虚的。以北原白秋来说,他在《我与〃和歌〃》(《白秋全集17》)中,讲了他作歌的苦恼,甚至流露出想要停止和歌创作。但他又说:〃正由于我要比专门的歌人多几倍的苦恼,正由于我是和歌的门外汉,所以我总是能够对和歌保持一种初学写作者的新鲜感。这使我深感被称为歌人而当之有愧,从而更激起我的发奋心。〃这样他决心在〃歌道〃上不停地前进。他自认为是〃初学写作者〃,从而十分珍惜〃初学写作者的新鲜感〃。

的确如此,如果一个人满足于现在的水平,认为〃这已经满不错〃,那就不会再有长进。而经常回到初学者的感情上去,总想着〃再努把力〃、〃再成长一点〃、〃留下再好一些的作品〃这样不断奋进的人,才能不断进步。同时,我认为这种谦虚的态度,才是使他的天分得以开花结实的最重要之点。

〃除了通过艰苦的道路,是不可能取得艺术的进境的〃——白秋怀有这样明确的哲学,同时也怀有孜孜不倦的〃发奋心〃。

从这里可以窥见他之所以取得非凡成就的秘密。

白秋在三十二岁时,写了《听钟声有感》(《白秋全集16》)一文:

〃细想起来我的人生也过半了。〃

〃必须以冷静的心,切实考虑一下自己的生命落着之地。〃

生命落着之地——这恐怕是白秋在进行自我省察,希望获得某种明确的东西吧。第一流的人物总是在真挚地探求着更高更正确的东西啊。

白秋还继续说:

〃我是人之子,是酿酒业者之子,是柳河地方的ton-ga-jon(柳河方言,〃大的婴儿〃之意——引用者)〃,〃所以我经历过人所能有的快乐,也经历过人所能有的痛苦,我也做过人总要做的那些事,我希望能做个名副其实的人,在人里边交往,死在人当中。〃不管是什么样有名的人,有权势的人,都是人,不会有什么特别的人。忘掉〃是人〃这一本质,拘泥于阶层及其他表面的差别,是愚蠢透顶的。白秋并没有忘记〃是人〃这一出发点,绝不尊大。他说〃我是酿酒业者之子〃,显示了他那澹泊的襟怀。

像世上的宫殿这类的富贵尊荣也好,名声也好,都不是永存的。如果思考真正的幸福,毋宁说,这些都是虚幻而藐小的事情。重要的是要打开〃胸中的宫殿〃,唯独这一点,才是通向悠久的人生的要谛。而且只有在人与人的交际之中,才会现出人生的妙味,才会出现人的成长。不管你表面上是多么了不起,如果是孤家寡人,那种生活只能说是孤独地狱。

白秋还进一步说:〃于是,我希望能将自己的灵魂磨得像玉一般洁白。〃

将自己的生命,像玉一样磨了又磨,以此来终了这一生,除此之外,别无他求——不管有名也罢,无名也罢,这才是作为人的本来的希求。

而且作为艺术家来说,自己生命的完成,只有向着这一点接近,才使得一切修业与精进具有确实的〃骨格〃。现在是恶缘不绝的社会,即使清净的生命,也会立刻受到污染无光。

因此,就产生了讲求不断磨练生命的修业的必要。正像清净而光洁的镜子能够清楚映出所有的物像一样,磨练过的生命,能够洞见世上所有的现象。同时,磨练过的生命,就会闪烁出智慧的光辉,而智慧就会成为引导人生走向胜利之光。

总之,作为一个人,应如何真挚地对待自己的人生的完成,也许这就是第一流人物与其他人的分歧所在吧。

对〃生〃的执着——寻求仙药的秦始皇

两千数百年前,在中国,战国七雄互相使用武力,不断进行战争。雄据西方的秦,人才济济,国势日盛。于是秦始皇结束了二百多年群雄割据的局面,统一了全国,时间是纪元前二二一年。

秦始皇是个严格的唯理主义者,以法治主义来治理整个中国,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他手中掌握着史上空前的巨大权力。他拥有一百几十万的军队,为了建造自己的陵墓骊山陵,动员了几十万民工。同时搜集了几千名美女,营造了阿房宫。他还行幸全国,企图巩固秦的几百年基业。就是他,最后所希求的是自身的〃长生不死〃。

在秦的基业彻底巩固之前自己决不死去!不,自己希望长久地活下去!这样,他为了祈求不老不死,将精于神仙之术的方士召集到一起来。秦始皇付出了巨大的费用,差遣他们到全国各地去寻找不老不死之药。齐地的徐福提出东海上有仙人居住的仙山,为了取得那里的仙药,由他率领数千童男、童女乘船出海。这类尝试,每次都以没有结果而告终。方士们的骗术并不巧妙,但秦始皇却仍然为求药而不惜投入巨大的费用。从这里可以看出:虽然秦始皇在权术的斗争中总是胜者,但在任何人也逃脱不了的死亡的面前,却意外地流露出弱点。

畏〃死〃,可以说是人的本能。但尤其是秦始皇更特别怕〃死〃,更对〃生〃特别执着。这也许是因为他害怕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东西,一旦由于自己的〃死〃而整个土崩瓦解。

不管获得什么样的财富、名声、地位,这些东西都不能给自己的生命添加永存的光彩,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执着于这些东西——就好像漂流在生命的大海中,为了不溺死,能抓到什么就抓什么一般。

但是,毋宁可以这样说:财富越多,名声越高,害怕失去的恐惧也就越大。不管秦始皇如何权势在握,不可一世,也解决不了〃死〃的问题。秦始皇掌握着最高权力,世上的一切欲望他都能得到满足。但是,作为这种欲望终极的〃死〃,却成了他最大的〃不满足〃,也可以说是他最大的不幸。

哲学家三木清①,在他的《论人生札记》(新潮文库版)中这样写道:

①三木清(1897…1945),哲学家、大学教授,曾留学德国。

〃如果抱有虚无的心,对任何事物均无所执着,那么人是轻易不会死的。所谓有所执着而不愿死,实际是因为有所执着反而死得瞑目。一个有深深执着事物的人,有着死后自己可以归宿的地方。所以,所谓对死的准备,就是创造极度执着的事物。如果自己真有执着的事物,那么这种事物就保证自己的永生。〃

从三木的这个逆说中,使人感到一个哲人在锐敏地凝视人类生死问题时闪烁出的智慧之光。它说明一个人能否具有超越生死、使有限的〃生〃悠久地连续下去的某种东西。

如果我们冷静地观察一下日常生活,那么就可以看出每一瞬间人心都会为形形色色的欲望或执着所驱动。

在佛典中,有个〃蚕与蜘蛛〃的比喻。蚕自己从口中吐出丝来,用丝缚住自己,最后作茧自缚;蜘蛛吐丝,在丝上自由地来回走动。这个比喻表示了人所具有的执着与愿望,有时会成为束缚自己的枷锁,有时也会成为〃生〃的动力,促使人的向上与成长。

佛法告诉我们:从日常生活中浅近的感觉方面的欢乐起,到实现自我的所有欲求止,驱使或推动人的行动的多层次的欲望和执着——毋宁说使这种执着升华为真正向往〃生〃的动力,使之转换成为追求深邃的〃生〃的活力,这才会给变幻不定的人生带来真实的充实之路。

生命的年轮,并不只是靠年龄刻印出来。在这上边刻印了多少〃生〃的欢喜和无限跃动的充实感啊。是为所谓的欲望或执着驱使得团团转的人生呢,还是超越生死、向着真正应该执着的目的、完成了完全燃烧的一生呢?只有这后者才能使永远的生命显示出光辉的吧。

人应有自己的坐标轴——斯托夫人年轻时的誓愿

大地有地图,海洋有海图,在纵向坐标轴及横向坐标轴中,可以找出自己的位置,决定准确的方向。那么人生之旅又如何呢?

斯托夫人写出刻画农奴制悲惨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是在她四十岁的时候。但创作这部小说的出发点,据说是她二十一岁的时候。

那是她从东部迁到与南部搭界的辛辛那提来时的事。当时她实际看到了买卖奴隶的可怕景况,这个体验成了她写作的动机。(《斯托夫人的形象》,查尔斯·爱德华·斯托著,铃木茂茂子译)

〃奴隶法,对我来说,是难以置信的、令人吃惊的和可悲的。如能把这个罪行和不幸沉入大海,那么我会愿意和它一同沉入海底。〃

正像她说的这句话所表示的那样,这个冲击是太大了。

但是,在那以后,她由于家务和抚育幼儿,一直没有工夫去写作。但是,即使当她给自己的幼儿喂乳的时候,只要一想到:肯定又会有多少可爱的孩子从做奴隶的母亲身边被夺走,她就坐卧不宁。

〃一想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