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反转人生-第7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说液晶显示器领域,他因为曾经当过一段时间的电脑发烧友,所以对于液晶显示器的发展趋势还是有所了解的话,说起这电容,电阻,续电器,这种电子零配件领域的东西,那他可就抓瞎了。

原本他也头疼该如何把这个工厂的架子搭建起来呢,可是回国考察了解的一圈,这才发现,我国在这个领域,已经被日本厂商侵蚀的差不多了。

咱们国产的这种电子零配件因为品质太差,所以在市场上根本就没地位,而且日本货,耐用,稳定性又好,最关键是价格也并不贵,所以很多电子产品厂商,都愿意选择日本货来用。

所以我国这样的工厂已经不多了,就算还有一些,也不过是生产最低端的产品,靠走量来勉强维持,而他们那边又能有什么太好的人才?

没人,就别想搭建起一家现代化的电子科技企业。

如果说液晶显示器领域,他还能靠着上辈子的了解,大概的搭建起一个架子来,可是说道这电子零配件领域,那他就是彻底的完蛋了,根本就不知道该从那个角度下手?

而这时候钱德志向他推荐,这个领域的人才,他李逸帆如何能不高兴?

如果要不是为了在钱德志面前保持形象,估计他这时候都想跳起来,狼嚎几声了。

李逸帆强制压下,自己内心的狂喜,摆出一副很淡定的神态对钱德志说道。

“哦?没想到钱先生,你在这个领域,还有认识的朋友?那可真是太好了,我之前也和你说过,只要是真人才,那我这边一向是来着不拒,你放心,什么条件都不成问题。”

李逸帆的表态,让钱德志也感觉到很有面子,于是就对李逸帆说道。

“那好,那我就直说了。我这朋友,是在日本的京瓷工作的,他叫马云飞。”

“等等,你说的就是那家,号称能够把土变成黄金来卖的京瓷?”

李逸帆这时候再也装不下去了,脸上的神色已经变成了狂喜,而钱德志没想到李逸帆也听说过京瓷,而再一看李逸帆这时候脸上的表情,他也不由得是心头万分的为自己这位朋友得意。

人们说起日本的企业,马上闪现到脑海里的,恐怕就是日本的汽车品牌的丰田,本田,日产,三菱,如果想到电子书满产品,可能会立马想到,松下,索尼,尼康,三洋,日立,夏普等等诸多知名的企业。

确实和这些大名鼎鼎的企业比起来,京瓷根本就排不上号,很多人都根本没听说过这家企业。

但是如果要是在电子数码行业里混过的人,恐怕就每一个人会表示自己没有听说过这家企业,因为这家企业,可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零配件出售企业。

而且在微电子零配件了领域,这家产品可是有着自己独门的一套绝活。

这家企业也和很多日本的企业一样,也是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常客,不过排名可远远没有,丰田,本田,三菱,索尼,松下,尼康这样的企业的排名高。

他在世界五百强企业里的排名也不过就是二百多位而已,但是这家日本企业的资本收益率,却是所有日本企业里面排名最高的,甚至有几年年景好的时候,曾经远远的超过了丰田,三菱这样的大型财阀企业。

由此可见这家公司,所做的行当到底有多暴力?

而他们是干什么的呢?他们就是玩电子零配件的。

最早的时候,这家日本企业,靠的是玩陶瓷起的家,也一样是从咱们国内偷取的技术,再后来日本的电子科技领域,开始接着世界电子产业的东风发展起来之后,这家企业也进行了战略转型,开始生产电子零配件了,也就是最基本的电容,电阻,续电器这样的东西。

而为什么说他们是号称把土变成黄金来卖的企业?

就是因为在上世纪的六十年代,人们发现当将各种含有金属微量元素的稀土,加入到电容,电阻,续电器这样的电子元器件的制造过程当中之后,生产出来的这种电子零配件的稳定性,还有寿命,都会得到大大的提高。

于是人们就开始了使用稀土来制造电子零配件的年代,而最早发现这一点的,也就是玩泥巴起家的京瓷。

到后来华国成了稀土出口大国,而日本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稀土进口国,而在日本诸多企业里,进口稀土最多的公司,无疑就是这家京瓷。

靠着联手压价的方法,他们联合美国,德国,大肆打压稀土在世界上的价格,然后在逼着华国大量的出口,等到进口到这些稀土之后,在把这些稀土,加入到电子零配件里面,生产出来的电容,电阻在转过头,就以高价卖给华国人,两头赚取华国人的钱,还大把的消耗华国的资源,这京瓷公司,可是通过这样的手段赚的是盘满钵满。

一个小小的电容,只不过是几克的重量,而所需要的稀土也不过就是零点几微克的分量而已,而他们从华国进口稀土的时候,却是以吨来为单位的。

想想看一吨的稀土,他们进口不过是数万美元,可是这一吨稀土,最起码可以生产出十几二十吨的电容。

而一个电容,他们的售价就是几美元,十几吨的电容,那是多少钱?

难怪他们会被称作为是把土变成黄金来卖钱的企业,难怪他们会成为日本资本收益率最高的企业,这一切都源自于他们的技术。

而当李逸帆听说,钱德志要介绍给自己的人,居然是来至日本京瓷这家企业的时候,那还能淡定的下去?

“快给我说说,这马云飞到底什么来头?”

“这马云飞,是我的学弟,也是咱们京华大学出身的高材生,毕业之后,也和我一样,到美国留学过几年。可是他在美国完成学业的时候,认识了个日本女孩,后来就和这个日本女孩结婚,去了日本,而这个女孩,却恰好是日本京瓷的一个董事的女儿,后来他就因为这关系,开始了在京瓷的工作。不过李总,你也知道,这帮日本人有多排外,哪怕我这学弟浑身的本事,那么高的学历,可是也一样被他们瞧不起,认为他不过是靠裙带关系爬上来的家伙。后来我这学弟一生气,就干脆不坐办公室了,开始下车间,却和最基层的工人一起混,就是像不争馒头,争口气,结果还是令他失望了,日本人对咱们的歧视,简直是无处不在,哪怕他在基层干的再好,公司里关于他的风言风语也是一直纷争不断。后来他回到了上面,继续做办公室,不过人也就废了,意志也就消沉了。不过他在基层的那几年时间可没白费,正因为那段在基层,和基层工人混在一起的时间,他可是把日本人如何制造精品,电容,电阻,续电器的那一套本事学了个遍,这也算是失之桑榆,收之东隅吧!今天李总你正好讲到,你要开一家电子零配件制造的企业,所以我觉得这倒是个机会,我那学弟如果继续在京瓷混,也就是混吃等死,可能就废了,但是如果到你这,我觉得这倒是他的一个机会。”

“绝对的,他只要能来,你放心,我就把公司经理的位置交给他。”

李逸帆感觉自己激动的有点语无伦次的,他已经好久没这么失态了。

开玩笑,从日本京瓷出来的人?世界上那一家电子零配件企业不是抢着要的?要知道京瓷的培养体系可是很出名的,更何况这还是一个了解京瓷最顶尖技术的人?

第993章 技术工人培养体系

听到钱德志这样的介绍,这个马云飞,李逸帆如何能不高兴?

这可是京瓷培养出来的人才,只不过在京瓷的日本掌舵人眼里看来,他不过就是个华国人,还是个靠裙带关系才能够进入到京瓷的华国人,所以他才会收到那样的歧视而已。

而这个马云飞也是钻牛角尖了,他如果要是能够意识到,只要他往外跨出一步,那么他的天空,就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狭小了。

也许日本人也没有意识到,他们在无意之间会培养出这样一个人物吧,但是一切的前提是,这个马云飞要真的像钱德志所说的那么厉害。

李逸帆听了钱德志对这个马云飞的描述,感觉很激动,他非常希望这个人,能够到自己的企业里来。

不管他有没有钱德志所说的那么厉害,但是如果他真的要是在京瓷的基层干过的话,那么这对于他的企业就觉得有用。

在李逸帆看来,他最看重的,到不是这马云飞手里所掌握的那一套,关于京瓷到底如何将稀土和晶体管完美结合起来的技术,毕竟这方面,他可以通过远藤达人,在日本进行技术收集。

他做在乎的是,京瓷的那一套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制度。

众所周知,日本的制造业,之所以能够有今天这样的辉煌和规模,靠的就是他们那一套可以媲美德国的人才培养体系。

而德国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现在世界上众所周知的制造业强国,靠的就是他们的人才培养体系。

尤其是技术产业工人的培养体系,反观我们呢?早之前,也就是几十年前,我们也曾经有过一套非常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尤其是技术工人方面,可是现在,我们的这一套体系,早就已经崩塌了,甚至和人家的差距是越拉越远了。

想要在真正有高附加值的制造业领域迎头赶上,那么你就必须要有你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尤其是技术工人的培养,这方面我们不但缺乏经验,更缺乏的是技术。

日本汽车为什么能够在世界范围大行其道,论技术他们比不过德国人,论豪华,他们比不过美国车,可是日本汽车却能够在美国这个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上大行其道,把美国人和德国人都打得落花流水,靠的是什么?

他们所依靠的,正是他们那一群非常值得信赖的技术工人。

丰田的高端车雷克萨斯,有很多部分都是手工制造的,而能够成为制造雷克萨斯的师傅,你就必须要通过丰田内部的技术考核,而通过这样的技术考核的师傅,无论哪一个,都是丰田的宝贵资产。

而也正是他们,在后来培养着无数的土地,传承着丰田的造车精神,这才让丰田屹立于世界汽车品牌的顶尖集团。

而李逸帆最看重日本企业的,就是他们这一套一场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

早些年的时候,那时候我们国内还是以当工人为荣的时候,我们国内也曾经培养出大批的技术工人,每个老工人,手里都有着自己的几手绝活。

可是后来改革开放了,一切向前看了,大家这时候才发现,原来在宣传里过着贫穷不堪,饱受剥削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人们,居然获得比我们好一千倍,洋房住着,小汽车开车,每天牛奶面包的吃着,在看我们呢?

于是很多人就不再有激情了,在工作岗位上也就是混日子,后来国营工厂极度改制,诞生了无数靠裙带关系的有钱人,而那些原本在车间里个顶个的大师傅,却成了牺牲品,一个个都下岗了,于是国人对于当工人,钻研技术的热情也就不再了。

再到后来,开始全民盛行考大学,全民都希望坐办公室,当大学生了,学校开始以赚钱为目的,开始不再以培养人才为目的了,甚至还取消了技校,中专。

于是大把的人都去考大学了,哪怕是个三流的大学,家长们也愿意送孩子去,就是希望将来自己的小孩能去做办公室,而不是去车间……

最终的结果就是,十几年之后,华国是满世界的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而另外一边,回归了本来价值的工人岗位,却很难找到人手。

尤其是一些对技术级别要求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