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2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施从光打开信一看,去了吕夷简府上。
  没有其他办法,只好请吕夷简帮这个小忙。
  吕夷简一听是郑朗的门客……没有傲慢,小开中门让他进来。坐下后寒喧了几句,问了问儿子的近况。这是礼仪式的交谈,其实吕公著在信中早将一切都说了。甚至连郑朗一些计划说出来,也不是见不得光的事,同时郑朗也指望吕夷简到时候替自己说几句话。
  大家政见不同,但有一点相同,皆是做实事的人。
  由着现在的范仲淹、石介他们折腾,三年不到,宋朝自己瓦解。
  吕夷简很默契,他不是大嘴巴,不会将此事到处说的,连赵祯都不清楚南方将有一个闪亮的星星即将升起来。
  这才进入重心,问:“你来有何事?”
  施从光将郑朗央求说出来,吕夷简听后道:“可有什么安排?”
  这很不容易的,不是当面对质,那个石介虽是大嘴巴芋,肚子里可有货的。仅凭你,不是郑朗本人来此,根本不是对手。
  施从光将信递到吕夷简手中。
  看了看,同意。
  而且吕夷简心中同样很恼火,二女出之,与他无关。可这个大嘴已到处说郑家子是未来的jiān雄,那么现在的jiān雄是谁呢?相信只要让他成功将郑家子弄到岭南,下一个对象准是自己。
  来到皇宫,对赵祯说:“陛下,太平州郑朗派了门客进京。”
  “有什么?”赵祯无精打采的问。
  “他也在关心河北水灾,所以让门客写了一封信,然后让厢兵骑马先回去禀报,听到推官石介的事,便又写了信,让他的门客替他向石介询问几句话。”
  “可以到应天府去问。”
  “但有的话可能关系到国事,所以他想破例一回,让石介进京,在东府问一声。”
  “哦,”赵祯会意了。这是时隔一千多里的时空,进行一场对决。再一想,隐隐猜测出来郑朗用意。道:“准。”
  应天府离京城不是很远。
  石介几天后被诏到东府,不知道怎么回事,还以为因为他的耿直,朝廷要升他官职,满怀壮志巅来到京城,带到东府。
  对此人,赵祯深恶痛绝,没有亲自旁听,仅派了几名黄门穿着便衣,站在一边,听后向他禀报。
  但几位宰相全部坐在这里。
  几个宰相看着石介,此时石介岁数不是很大,才三十岁。
  施从光也带进来,他可没有石介的底气,恭恭敬敬向诸人行礼,然后对石介说道:“石推官,我是郑朗知州的门客,他让我问你几句话。”
  石介很是不悦,你虽是三元,俺不是进士哪,不过在这和场合,他不能拒绝的,道:“问。”
  “石推官,你屡次上书,是不是为了国家?”
  “是。”
  “国家是不是由君、臣、民组成的,三者都很重要?”
  “是。”
  “你在应天府为推官,离决堤的澶州是不是很近?”
  “……”
  “此次黄河决堤严重xìng是不是乃千古未有之事?”
  “……”
  “当时无数百姓被洪水淹死,现在依然有几万户,甚至十几万人、二十几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冬天马上就要来临,可你离灾区那么近,有没有上过一份奏折?”
  “……”
  “你关心国事,都关心到了内宫的小道消息上面,可见你多少热爱这个国家。不惜冒犯圣颜,可见你多么忠心。为什么灾民就在你眼前,不想一个办法解决,不上一份书奏提醒?”
  “……”
  “别的不说,仅你上书弹劾的事,然而我多次进宫,陛下以前是如何勤奋治理国家,你可以当面询问李相公、吕相公、蔡相公、宋相公,晕倒的真正原因,你同样可以问一声。大约此时你就在东府,很好问,问吧。”
  几个宰相忽然掩口失笑起来。
  这太搞怪啦。
  石介一张脸胀起紫猪弗施从光又说道:“我听闻你也是一个有才学的人,儒者,应当知道君臣、父子、夫妻三纲,做为臣子,理应忠君报国,辅国安良,让百姓安居乐业。那么多的百姓就在你眼皮底子受苦受难,甚至有可能乞讨到了你府上,为什么你看不到呢?难道随意污蔑皇上,或者凭自己在家想的,就去肆无忌惮的侮辱皇上,这和做法当真是对的吗?千古以来,有几个真正的贤君,遇到了作为臣子应好好珍惜,主明臣贤,治理一斤……花团簇簇的国家出来。进谏可以,想扬名也可以,君主确实有了过失,可以强犯龙颜,但不能指鹿为马,赵高更不是忠臣。你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好好想一想,你这和做法与赵高有什么区别?前些时间,范仲淹他们说人君是父,皇后是母。难道你在家中就随意对你父亲造谣污蔑吗?”
  是不是,这些大佬都在现场,他们经常与赵祯打交道,就算吕夷简是小人,李迪不是,蔡齐不是,宋绶也不是,赵祯是不是你说的那样,可以当场三面对质!
  太阳太多了,郑朗不敢动,可矛头只对准一轮太阳,踩死你这个大太阳!!。


 第二百四十一章 黎明(求推荐票、月票)

  你看看……赵通判将手中厚厚的一叠文书递给了郑朗~
  新的数据上来,又涨了一些,稍有进步,可还是离实际的数据差得太远。让赵通判哭笑不得,一旦真相揭开后,这些人会如何?
  郑朗也在摇头。
  严格说自己开始发布命令,是第一次,第一次警告是第二次,第二次警告是第三次,这次警告是第四次,但离真实的数据差得很远。将小吏喊来,给他们一样东西,那就是各和面积的丈量公式,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三角形与圆形、椭圆形。到实际当中,未必是这些形状,有多边形、扇形、不规则形,但可以用切割的办法,进行两次三次丈量,加起来组合。不规则形,比如锯齿形,可以取舍折中。
  让他们抄写,再次颁发下去,说了,我不满意这次测量结果,与真实的差得太多,人心可以贪,但贪要有一个度,本官警告过多次,到时候不要后悔,如果不会测量,用我授予的方法去重新丈量。
  这次只测量田亩与开发的湖沦,其他数据无关,量过几次,即便有误差也不大。就是这个也不需要测量,而是让各个大户自己多报一些出来。
  又说了,这是最后一次机会。
  多次的测量,浪费大量的纸张,花了一笔钱外,测量所产生的劳碌也让各介,耆户长们产生了一些小小怨言。秋水渐平,不能再拖下去。
  回到家中,将事情经过与几个学生说了一下。
  “他们不放心。”司马光道。
  其他几子一起点头。就算你说话有信用,可是你在太平州又能呆几年,换一个新知州过来,每多报一亩地,以后就要多交纳一份税务。
  “为什么他们不放心?”
  这问得很有深意,非是为了税的问题。
  严荣想了想,说道:“对官府不信任。”他家就开了一个客栈,往往发生类似的事……今天朝令,明天夕令,让父亲头痛万分。
  “正是对官府不信任,史上民众与官府配合好的时代真的很不多……贞观、开元、文景几个盛世朝代,民众对官府的信任度也不会超过七成,况且其他朝代。”这是公正的说法,但问题不在于此,郑朗又问道:“为什么对官府不放心?”
  “政令改动、压迫鱼肉百姓、贪婪、高傲凌人、无能……”王安石一口气说了十几条。
  “说得对也不对,归根到底,是税务”,郑朗道。这些隐瞒田产的人家,并不是那些日子过不下去的贫困百姓,只要不征税……起会老实的将田产面积报出来。
  “但那怎么行?”星公著道。
  “我知道不行,然而为什么要征税?”
  “国家需要。”
  “为什么需要国家?”
  “郑大夫,没有国家不行,外来的侵略,内部也会纷争,休说没有国家,就是分裂的中原,如五代十国……都让百姓民不聊生。”
  “是啊,想要国家,就要分工明确……将士保卫家园,陛下统领全国,大臣协助陛下治理,还有下面的各方小吏,这些人都需要百姓养活。反过来正是因这些人的治理,国家才会稳定,大家才能在一个安全的秩序里幸福生活。但为什么这些人不满,正是有一颗贪婪的心。为什么他们会贪婪,不能用人xìng善恶来区分,有善有恶,恶的多善的少,是上行下效。
  上面的官吏拿着有史以来最丰厚的薪酬,继续贪婪无厌,下面的百姓为什么不去钻营?”
  这句话让四子全部沉思起来。
  “所以一些直臣渴望有一个清廉的环境,包括石介,他本人作风很清直的,所希望的正是从上到下梳理,让人xìng不贪,不被老释míhuò,想要人xìng不贪,不能仅靠法律,还要德化。但是我为什么多次对他们进行怦击?”
  “是他找你的麻烦,以及曲解事实,不择手段,着了左道……“严荣道。
  未必,自己不挖坑,石介想跳都没有机会,不大好说出来,道:“想做事不要怕人家说,只论对错。他潜意识想到了这和情况,可凭嘴巴讲的不行,看我在太平州对百姓说过什么没有?要做出来给大家看。可人有善恶,物有好坏,难道将恶人全部杀死,那怕犯一点小过失也不放过,那成了什么?若那样处理,我十岁之前就被处决了,何来今天与你们谈话?这有一个调节,劝化,控制的过程,况且何谓对错?有标准吗?比如王莽,人皆以为国之大贼,但今天看一看他的法令,何尝某些法令不是对百姓有利的,甚至远远比他那个朝代更深远。因此不能以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要求,去要求别人去想去做。如果范仲淹孔道辅他们坚持己见,还有对错之分。石介为了达到目标,不惜使用一切手段,戾气已经遮住了天日,所以我才写了一封信,让施三郎问一问他。”
  这样一解释,四人都明白郑朗用意了。因此一戒后二戒,二戒后三戒,三戒后,再来一戒,直到秋水下去,圈圩开始,才不给这些大户人家机会。
  但又不能说。
  虽有诏书,可最终的数据没有成册之前,说出去乡绅就会大肆圈垦,不能处理一个人两个,人,再处理几百个人,即便处理,也没有必要引起这场风bō。
  四人齐声说道:“我们明白了……”
  司马光又说道:“郑大夫,我们有一件事想说,怕你生气。”
  “什么事啊?……郑朗看他慎重的样寻,心中开始戚戚起来,别看这几子,一旦闯起祸来,都不会是小祸。
  “我们将与你的一些交谈记录下来。”
  “什么交谈啊?”郑朗一下子站起来,这使他想到了一本书,《论语》!
  又说道:“不行。”
  然而司马光道:“但是,但是……”
  “但是什么?”
  “但是我们让吕三郎派人送到京城刊印去了,大约不久后就会出来。”司马光嚅嚅道。
  几人用意很简单,渐渐知道石介的事,郑朗派施从光问了一问,可郑朗本人不在京城,经司马光再三分析,老师也没有打击一面仅是石介一人。可事情没有想的那么简单,这段时间上窜下跳的大臣可有不少,包括庞籍等人,全部在内多少让老师这几问,问了进去。另外也说了对灾民要慎重,许多官员不作为。无形中会得罪更多的人。
  以前他与王安石到郑家后,因为记忆力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