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2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处还是有的,郑朗之所以看重它是不是处女地,正是因为比较容易合理的勾画,再过五十年来,圈得一塌糊涂,难道提前上演一场强拆?
  所选的每一圩,也是比较科学的选址。而且圩大防汛抗洪力量集中,出事率少。
  但这些官吏们不知道啊。
  郑朗问:“又有什么问题?”
  “不能出事……”汪县令继续哆嗦地说。
  这些圩区芜、湖县占据着百分之六十的面积,小圩破掉,偶尔淹死几个老百姓也就算了,若是这样的大圩破掉,后果自己怎么能负担起来?俺们只是同进士出身的,不是你,是状元公,从哪儿跌倒还能从哪儿爬起来,一旦出事,我一辈子仕途算到头哪。
  “若是堤高一丈二尺,宽六丈呢?或者更高更宽呢?”是史上万春圩的标准尺寸,一丈不是三米三三,而是三米一六,这个高度与宽度也不标准,高地处有这个高度足够了,低洼处纵然高一丈五,还会有被洪水淹没的危险。
  宽度也是如此,比如为了迁就湖泊,圩堤挪出来,产生不规则形,正好有一股河流直冲而来,对着尖角处,圩堤容易受压,必须加宽护堤以及圩堤主堤本身的厚度。
  因此郑朗说了一句更高更宽。
  汪县令不能回答,此时太平州存在着许多小圩,皆是sī圩,有一个两丈宽就不错啦,好坚固的圩堤!
  “诸位若是害怕,这件事,只好由我与赵通判负责。但我要提前说一下,一旦这么多大圩圈起来,新拓耕地有可能达到四千多顷,五千顷。一年会产米一百多万石,二十税三,能得二十万石粮食,菰蒲桑枲之利也有税务,几百万钱总归有的。”
  又是仿照史上万春圩收益计算下来的。
  但那仅是一圩,喝血的人多,这些人不但隐地漏税,也隐产,实际万春圩十万亩地收谷远不止二十三万石,稻麦两季下来,总产会在四十石上下。那些不谈了,全进了sī人的腰包。
  眼下也有,可在郑朗控制之下,情况会很轻,并且一旦这么多圩上去后,喝血的人分摊下来,会很薄。以后不知如何,甚至到南宋时,它能作为秦桧sī有财产之一,朝阳什么收益也得不到。然而眼下一旦成功,无论收益,或者实际产量,会远远超过他刚才所说的数字。
  又说道:“一百多万石的粮食,往河北一放,有可能陛下不会急得昏倒过去,况且这样的大圩,实乃开天辟地以来第一次壮举,也会为以后其他州县做了样板。功绩啊……到时候只能是我与赵通判两人瓜分啦。”
  赵通判低下头轻笑。
  开始他也有犹豫不决,直到郑朗与他商议很久后,才觉得事情可行。
  一个产量收益,一个开天辟地与样板,再来一个功绩,使一干官吏脸上的表情精彩纷呈,担心、害怕、兴奋、贪婪、跃跃yù试、犹豫不决、深思、惊异,甚至有的人脸上好几种表情在滚动。
  在他们心中,还是有风险。可成功了,又是一个惊人的功绩。差役的官吏想不想转正?主薄想不想做知县,知县想不想做通判,通判想不想做知州?成功了,这次就是一个天大的机会。
  郑朗又说道:“你们忘记了一件事,一旦我们成功,其他州县皆会学习,我家小娘子又将家中的织女聘来授织艺,她们是出自内宫的织女,每一人织艺皆是翘楚。有了粮食,有鱼,有精美的丝织,诸位再看一看,从江宁到鄂州这一带,什么地方最适合做交易?”
  到此时,真相才真正揭开。
  大家恍然大悟,怪不得郑朗将物格院设在芜湖。
  郑朗又说道:“一旦它成为大港,一年会带来多少税收?会不会是几个大圩的两倍三倍?”
  担心尽去,全部转成兴奋的神情。
  汪县令又问了一个问题:“人手何来?”
  赌了吧!钱是没有问题了,因为临江寺的案子,太平州得到一笔横财,关健是人力,这么大的两个圩,得多少人力啊?
  “你也不用担心,本官早想好的。新圩一起,必须交给百姓垦种,本官会以户数与劳力分田。先将圩田一分三等,圩内少数坡地为三等,以二折一,低洼地与缺水地为二等地,三折二。户以口计等,五口以下出工者可得三十亩地,十口以下得五十亩地,以此类推。出一个劳力可得十五亩地,两个劳力者三十亩地,二十岁到四十岁fù女以六分工计算,中途有事离开,缺少的天数除以整工期计工,但每户要有一个整工才能得田。老男、孤小、笃疾、废疾、寡妻妾、孝子、仁者、良悌当户者各给田二十亩。得地者严禁买卖租凭,也不准荒置,否则立即罚没。”
  诏书让郑朗将程序简单化,自己可以主持开发。
  但最大弊端成了一州的事务,不象史上那次开发,十县共同出劳力,且是两圩同圈,劳力负担很重。必须从太平州强行将劳力挤出来。于是想出这个办法。
  其实圩圈起来还是要交给百姓的,如何交,一个以每户人口多少计算,一个以劳力多少计算。
  工期会有多长时间不知,人越多,工期会越短,有可能一个半月,有可能两个月以上,但无论怎么算都是划算的。十五亩地,江南现在地很贱,可是肥沃安全的圩田,一亩地也不会低于两缗钱。
  这是百姓的认识,真正修建好,岂止两缗钱。
  累一累,带上老婆,五十多亩地就有了。
  同样是交,朝三暮四变成了朝四暮三,xìng质截然不同。
  农村fù女同样要做活的,包括京城附近的农村fù女,在农忙时也会下地干活。不这样挤,劳力不足。有家中弟兄多的,比如张家六虎,放下身体,六兄弟加上六婆娘,等于是十个劳力,虽会给许多田,但一户就出了十个劳力。筑圩劳力就有了。
  也很人xìng化,比如家中是一个老光蛋,再有什么老娘,半大的孩子,或者残疾人,另外授田。对道德好的人家也进行奖励,以示德化。这一招不算新鲜,唐朝之初实施均田制也有过类似的做法。于是人xìng化有了,彰显道德也有了。
  甚至连地的优劣产生的参差不齐,都想好了,变成三等区分。
  最后一条是防止一些人,如在当涂县城非农户口,我也去劳动,得了地再将它卖掉,比在城里面做工收入高,不让我卖将它荒了或者租给别人种,那么圩未开始,秩序将会被他们严重扰乱。
  对于后者产生的劳力,郑朗宁缺勿滥。
  慎密如此,汪县令想了一下,道:“此法甚妙。”
  “以前各户都没有实报人口,择日下令各户自己到各耆户长家中,将家里实际人口禀报上来。不仅是关系到分田,还有沟渠塘泊,无法耕种的陂坡岗山,产生的菱藕蒲菰鱼苇竹木之利的分配。在开圩后,将这些沟坡分配到每一村中,所得实利按照户册人口均摊,不准任何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本官将会勒石,将这些条令刻碑放在每一圩堤上。”
  这样做各县损失会表面减少。其实不然,包括以口计户分田,都将隐匿的口数公开出来。有了口数,就有了税务。也不是苛刻于民,对于圩区百姓即将到来的生活,不是沉重的负担,就算最小的户数,也有了五十多亩地,放下身体,吃一点苦,算税二十取四五,一亩地所得四石粮,除去成本,也能节约出来六七十石粮食,至少让他们得以温饱。
  难的不是现在,是将来,人口进一步繁衍,若再加上兼并,五十年过后,又是一种样子。但在这几十年内,百姓会过上幸福的生活。
  诸人再次想了一下,终于想到妙处,又连声称赞道:“妙。”
  “本官会出资购买数百头牛,放于五等户无牛客,每牛加五百钱,分五年偿还,灾年除外。若有小牛者,一年后官府同样会奖励一缗钱,还是不得买卖。但愿不愿从官府贷,任其自便。”
  本来以郑朗的想法,直接将牛送给无牛贫户,可让几个学生,特别是司马光与王安石否决。
  太平州能这样做,是手中得了一笔意外之财,其他各州府没有,不能模仿。
  虽是好心,起不到推广作用。
  与几个学生商议,又与赵通判商议,最后改成这道法令。
  官府不需要倒贴,一头好牛市价四千多文钱,劣一点的三千多文钱,五年五百文,利息不是算低了,但对于宋朝百分之六十以上甚至百分之两百的高利贷,不算什么。若推广下去,一年朝廷若贷出十万头牛,可得利五千万文钱,能养活两到三个宰相。不算小数字。
  农民负担也不重,一年仅需八九百文钱,五年后这头牛就是自己的。象广德军官牛一年租税就有可能接近这个数字,还有可能是交一辈子,连牛死了也要交上几年。一户的,若是两户共有,每年仅付四五百文钱,负担更轻。民负担不重,对国家也稍稍有利。大肆耕种,国家又得了税务,增加了隐形收入。
  担心有人将牛转卖出去,转手用这钱放高利贷,刻意增加一条,仅第五等户才有这权利。能放高利贷的人怎么会是五等户,五等户又有何本事去放高利贷?
  甚至存在官府剥削的可能,又加了一条任其自便。官府卖得贵,老百姓可以不贷。
  短短的一句话,包含了这么多东西在里面。
  还会有漏洞,主要漏洞堵了上去。
  好一会儿,朱县令、汪县令、董县令又轰然全部称妙。
  “不是我的主意,是我家中那几个小郎君共同想出的办法。”
  只一句话,立即将大家冷场,无语的。
  “小圩必须连圩,否则以后陆续有圩破情况,非我所愿。为灌溉之便,所有小圩圩堤必须毁去,与大圩连在一起,对圩主补偿,还是按照刚才的三等田例,作等数补偿。圩堤面积每顷田另补偿十亩。已垦发的湖泽,一顷以下者二十补一,一顷以上者三十补一。”
  毁去小圩圩堤不仅是灌溉需要,有了它圩主在抗洪防汛时必然抱有一种想法,大圩破掉,俺家小圩依然能保住,一人带着头,剩下的人会产生怨恨情绪,攀比之下,怠工现象出现。
  补偿也很公平,如今小圩十年最少有一年会破圩一次,放在大圩里五十年也未必会破一次圩。虽筑了堤的,但圩堤面积也包纳进去进行了补偿。湖泽更是公平,那是水上的浮利,所得利很少,三十比一也算高的。
  然而郑朗话刚一说出来,几名小吏伏了下来,道:“知州,我们错了。”
  是很公正,但有一条,郑朗追了几次,也没有将真实面积追出来,实报田产的百不足一,多是报了田产的六成七成,有仅报了五成,甚至有黑心又死不改悔的,报上一两成。
  在座的几乎所有小吏都中了刀,但跪下的几名小吏挨刀最深,他们家隐瞒的实田数量很大,所以跪了下来央请。
  还有少数小吏心中不知如何作想,不可能每一个小圩都圈了进去,在地图上标注出来的八个大圩只占湖泽一半面积,还有呢。自家没有圈进去,是好事还是坏事?
  “你们让我怎么办?此时事已泄,我若再让你们重新汇报,事情马上有可能演变成这样,本来只有一顷小圩,报上来会成十顷小圩,难道让整个太平州成了你们几百家的家产不成?或者对你们几家网开一面,那样传出去,本官如何取信于民?”
  几个小吏皆不能回答。
  不可有可能,而是必然,以一变十不大可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