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2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象以前那样,继续恢复处理州务。
  秋粮陆续的收获上来,一共六十万余斛,实际数字有可能略高,多年下来,百姓已经养成许多不好的习惯,隐匿人口,隐匿田地,也隐匿产量。但隐匿产量不会很多,实际的顶多六十五斛。
  虽是秋收,也是主要收获季节,夏收产量不高。一年下来,两圩产量不会超过九十万斛,实际不会超过一百万斛。
  但这个收成仅指新开拓出来的耕地,原来补偿各个圩户的耕地没有计算。
  结果也在郑朗预料之中,在百姓精耕细作之下,两季或者三季总产亩产接近五石,但不足五石。秋收三石多一点。不算特别好,也不算特别差。
  贡税六万斛,包括夏税能达到近九万斛。
  将这些数据一一记录下来,交给朝廷。
  已经很了不得,圩内百姓喜气洋洋,将春天州府发放的牛贷与粮贷陆续偿还清,只有十来户因为家中发生一些特殊情况,没有还清州贷。
  又花了钱,买了十万斛稻谷,与灾民无关,这批买来的粮食以及税粮,仅能提供筑圩劳力的口粮。
  派官吏组织起来,从外地买来种猪,一共八千头猪崽子,五万只鸡鸭鹅,士大夫以猪肉为鄙,可就是四等户人家,也不能奢侈地每天都有猪肉吃。改善百姓的伙食,提高一下业余的收入,还能有一个肥料来源。
  很正常的安排,一个月前郑朗就对百姓说过此事。
  除这些,没有看到郑朗对灾民提供过什么,或谋划过什么。曹修睦询问,郑朗也不答。
  郑朗写的奏折到了中书,吕夷简一看恼火了,派便人问郑朗,小子你倒底想要什么?
  郑朗答道,我什么都不想要,要么你们安排灾民,让我辞职。要么让我继续,将灾民送回去。
  双方在拉锯,弄得太平州百姓看到两圩大丰收,却半点开心不起来。
  连江、宁百姓也听闻了此事。
  魏五娘带着魏十娘来到太平州。见了面,魏五娘躬身施礼道:“上次多谢了郑知州。”
  “是本官的职责,五娘勿要谢。”
  “那些坏和尚!”魏十娘恨恨的踢着石榴树。
  魏五娘脸上微微一红,事发后她一直想过来说几句感谢话,可是丈夫听闻后,无端地产生怀疑,夫妻俩人生起一些龌龊,过了一年时间,才和好如初。
  但想想也好后怕,这些和尚们胆好大,居然敢杀人,敢将妇女囚到山窟里。
  坐了下来,又问:“妾听闻郑知州与朝廷起了争执?”
  “双方产生一些误会,解释了也就清楚了。”郑朗淡淡说道。然后看着魏十娘,皱了皱眉。
  大波妹经过一年时间,比去年更加波涛汹涌,但未免跑得太勤快。然后又看着施从光,那一天得提醒一下。以魏家的地位,不可能让她嫁给自己做小妾的,小妾也不称为嫁,纳。难道看中了自己两个学生,王安石与严荣小,吕公著与司马光勉强可以谈婚论嫁,可他们两家地位高贵,反过来也未必能看重魏家这个土财主。
  这个神情一闪而逝,几人没有注意。
  魏五娘说道:“我家也有船,前几天在扬州看到灾民船,此时大约快到了长江。”
  这是她亲自过来的用意,表示一下感谢,再报一个信。
  司马光与王安石同时看了吕公著一眼。
  不是别人,你父亲为了自己权位,敢将皇后拉下马来,为什么不能变通?
  “谢过五娘,”郑朗表情很轻淡,转过头对四个学生说道:“此时来的三个朝廷命官,都有一身好学问,你们不懂之处,可以向他们请教,会对你们有所裨益。”
  魏五娘看不透郑朗想法,怎么就是这句话。
  但灾民很快就到来了。
  不是少人,一路所来,各州府都派人提供了护送,省怕出任何闪失。
  过了江宁府,就是太平州江面。
  一干官员站在船头上,冲宋庠三人拱了一下手,率船回去。
  蔡襄看着前面的江面,说道:“没有想到这么麻烦。”
  贾昌朝与宋庠皆是不语。两人脑海里转过一些念头,难道朝廷某一个大佬想有意整郑家子?
  可转念一想,又不大可能。
  然后一百多艘船上的灾民一起涌上船甲板上,兴奋地指着江面说道:“太平州到啦。”
  这一路行来,每艘船挤了近三百人,吃喝住都不方便,吃了很多苦,终于到了美好的所在。一路上贾昌朝等官员已经听到事情的经过,可灾民不知道,一个个地在甲板上跳了起来。
  更让三人蹙眉头。
  不知道太平州郑朗有何安排,可船舶逆流而上近半个时辰,未看到太平州派出一艘船舶前来迎接,已经露出不善的征兆。
  但丑媳妇要见公婆的,隐隐的前方看到长江南岸出现了太平州城,水阳江口到了。
  
  


 第二百五十三章 斗法(三)

  第二百五十三章斗法(三)
  船只逆着江水而上,发出一阵阵水花声,百姓欢呼声更大起来。
  有的百姓还刻意在江、宁下船问过,你们有没有听说过景民圩?又不是很远,况且闹哄到这地步,回答听说了。圩内生活如何,又带着艳羡的语气说,眼下全是五等户,但要不了几年会全成三等户。
  不容易,除了卖蚕茧交商税外,其他的渔泽桑麻税务全部免去,但加了丁税,实际纳税接近十分之二。
  是郑朗在此,换作其他官员,圩内百姓如此富裕,会摊派其他的杂税上去,必然会超过二成。家中吃的喝的,还有灾年,大汛期不会破圩,可内涝必然有的。
  能余下三成就不错了。
  现在计的是稻谷,非是米,也就是一年平均下来可供支配也不过四十缗钱。剩下要看各人的神通广大,有人会借机一跃而成三等户,但大多数人还是四等户,一辈子都是四等户,甚至有可能发生一些不好的事,依然还是五等户。
  但是灾民不知,消息很快在船上传开,一个个恨不能马上飞到太平州,得了地,开始耕耘,明年有收获。然后一家人过上快乐生活了。不是他们想得天真,是原来各个官吏就这么蛊惑他们的。
  宋庠担心地说:“子明贤弟,一旦真相传出,我担心有民变发生。”
  贾昌朝同样很担心,太平州与朝廷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扯皮,可自己这一行人不能扯皮。
  回头看了一下衣衫褴褛的百姓,道:“听说郑知州心肠慈善,希望他看到这些灾民可怜的样子,能发发善心。”
  蔡襄摇头,只要朝廷不给支援,郑家子不可能发善心的,是三万多张嘴吃饭,不是三百几十张嘴,一天吃掉多少粮食。他现在心思很单纯,岂止是吃饭这么简单,安排得不好,郑朗的事情就来了。
  不但要供他们吃饭,还要吃得好,住得好,睡得好,否则会有许多人找他的麻烦。
  船只进了港,蔡襄眼尖,看着岸边说道:“有官员出来迎接。”
  宋庠与贾昌朝走出来,看着岸上,相视摇了一下头,苦笑。是有官员迎接,只看到两三名官员带着三四名衙役,无精打采地看着这边,一看这架势,贾昌朝随着对士兵下了命令,让灾民不能下船,听候安排。
  陆续地将船只泊好,一百多艘的船一字拉开,浩浩荡荡,引来无数百姓观看。可是蔡襄在这些百姓眼中看到了怒意,绝非欢迎的态度。
  硬着头皮下船,赵通判带着几名官吏迎上来,相互行礼,宋庠问:“郑知州呢?”
  “他去察看六圩去了。”
  “六圩?”
  “就是冬天即将修建的六圩,不得不察啊……”赵通判又说了去年祐民圩暗潭的事,又道:“还要留下水道泄洪,湖泊蓄水,每一尺圩堤都犹关百年大计,不得不慎重。”
  说了大半天,宋庠听得头痛,直接问:“郑知州如何处理灾民?”
  别跟我讲圩,我来不是为了圩,而是为了将灾民安排下去,其他的与我无关。
  “宋制诰,请跟我来,”赵通判对宋庠不敢怠慢的,宋庠非是外制(他官加知制诰者亦起草诏令,称为外制),而是以翰林学士带知制诰,一个很有实权的官职。
  对其他两位,也不敢怠慢,贾昌朝是崇政殿说书,就是给皇帝做老师的,蔡襄为知谏院,可他才二十三岁,前程会有多远大。
  将他们引到府衙,相互坐下,赵通判让人衙役抱来一大叠卷宗,打开总本,递到三人手中说道:“你们看一看,太平州财政有多紧张?我与郑知州以及许多官吏的薪酬,一直拖了好几月未敢发,一点一滴的节约用度,以便冬天筑圩。就是这样,有可能还差三四万缗钱的缺口。”
  这份卷宗做成表格,看得很清楚,三人都是有才学的人,看后不能语。
  蔡襄犹豫一下说道:“你们太平州还是要需要劳力,六圩一旦开起来,能安排无数人家耕种。”
  “蔡知谏,哪里有无数人家,六圩规模除两圩略大外,其他四圩规模皆不及去年两圩,然而郑知州答应了百姓,还有近五千户百姓耕地没有安置。等到他们安置下来,所剩也无几。休说七千户灾民,七百户灾民也安排不了。”
  去年用耕地换取百姓的积极性,已经公开,蔡襄没有质问,一转话题,问道:“这几千户百姓迁移过去所留下的余田也能安排一些。”
  无奈,只好一点点的挤,不然几万灾民呆在船上象什么?看样子,有可能太平州不会提供粮食。难道让他们活活饿死?
  “蔡知谏,你是台臣,应当清楚,民有财不一,若是均分财富,矛盾自然减少,可行不行?谁敢去做?同样的付出劳力,分得同样的田地,能不能将他们原有田产收缴?这么大的变动,几乎让整个太平州换了天地,所有人的矛盾需要,都要逐一考虑,侥幸前一段时间做得很好。虽紧一紧,冬天六圩一出,太平州所有百姓好日子就有了。”
  “六圩一出,百姓迁居,原有田地怎么处理?”
  “让他们自行安排,或租或卖。”
  “劳力何出?”
  “也让他们自行安排,从外地请来浮客做佃户,州衙与各县不问。但是蔡知谏,你们想让这些灾民做佃户,倒是解决办法之一,大约能安排五六千户人家,剩下的我们州里再想一想办法,灾民就处理下去。可此事也是开了先河,我们州里不会参与。”
  敢不敢?
  只要蔡襄你做了,虽你是台臣,可台臣第一个就不会放过你。
  “郑知州是何意?”
  “没有其他选择,一是将灾民送回去,他继续治理太平州。一是将灾民留下,他辞职罢官,不但郑知州,我们也要辞职回家,强行塞几万灾民进来,非得出大事,于其出事,不如在出事之前,得一个好名声致仕。”
  三人沉默不语。
  赵通判又说道:“三位远道而来,郑知州为三位安排好住所,就住在他的府上。”
  宋庠刚想拒绝,事态恶劣如此,住什么住啊?贾昌朝突然向他挤了一下眼睛。
  于是说:“恭敬不如从命。”
  赵通判将三人带到郑府,不是很远,一会儿就到了,门房将门打开,里面走出来一些人,好奇地看着他们,包括郑朗的四个学生,六个小婢,施从光夫妇与他的两个大小姨子,大戏啊,留下来看热闹了。郑状元单挑数百京中大佬,谁胜谁负?能不好奇?还有吕三叔子,做保卫的王家兄弟。
  贾昌朝奇怪地问道:“某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