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2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好转到巴时,下面的钟摆自动发出六声悠扬的响声。
  有老百姓膜拜的伏下去,喃喃祈祷。
  诸位商人同样面面相觑。
  郑朗说道:“这是给百姓报时用的。”
  不是报时,还有一个旅游价值,与开阔思路的价值,但不说,省得有些人又要说自已发神奢侈事物,误国殃民。
  确奂它也huā费良多,整整用了四千多缗钱。
  但对于这些商人,那又算什么?
  凝视着郑朗,眼光中有惊奇,有佩服,有仰慕,有敬重。
  有人心中说道,何用三四年,现在芜湖已经是一座真正的奇迹之城。
  郑朗无所谓,淡淡对诸人说道:“各位,请慢慢欣赏,我还要回去有事。”
  将汪知县喊回去。
  蔗价定得有些偏高,他们给的是一贯钱八石,郑朗在太平州收购的却是一贯钱十石,劣蔗十五石。也到了甘蔗成熟季节,几乎全部收购上来。
  价格相差得大,需做一些补偿,劣蔗不提,仅以优蔗计耸,一亩地再补偿五百文。但补偿的只是额定数量,百姓悄悄多种了的,不作任何补偿。
  已让汪县令瞪掉眼睛,问:“自古未有此事。”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治国之道,上能安邦,下能治民。你我皆是地方官吏,安邦不能,但要替陛下守好这一方百姓,价格悬殊,百姓心中就不公平,那何谓治民爱民?”
  说完,又返回太平州。
  将几个学生带到圩堤上。
  主要还是筑圩,是扫尾工程,郑朗不敢马虎。
  明年就好了,不用再筑任何圩,也做碑勒令以后不准再修任何圩田,否则必然占寺水道,那不是筑圩,是在害圩。比如行春圩,在史上有万亩藕田,并不是藕田,而是多圈了许多湖泊进去,导致无法形成耕地所至。
  然后说三分。
  著中庸随着说三分,也到了最关健时候。
  坐在船舱上,郑朗说道:“道家向往的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出自庄子。
  道家主观是虚,天地之初本是虚的,形成之初产生一点,这就是一,后来分为yīn阳,万物生。可最终要回到原点,化万物为一,为虚,为无。
  很符合宇宙形成科学观与灭亡观。
  所以这个一,在道家中地位很崇高。
  到了法家,强调的是“知臣主之异利者王,对为同者劫与共事者杀……”。确保这不两立的对立。所以重赏罚,强调的是二。
  对此郑朗不欣赏的。
  因为自幼读儒家书籍,很有可能他也被孔夫子同化,原来还想着披儒家的外衣,做一些实事,可后来感到儒家是不错,思想比任何一家都好。这个情形就象道家一样,许多皇帝用道家来愚民化民的,但弄到最好,反被道家某些不好的神棍盅huò,或者吃小丸子中稽汞毒而死,或者大兴道观贻害国家。
  所以郑朗有时候在不自觉的维护着儒家尊严与正统地位。
  按照他的思想观念,法家不可取,一个人的好坏难以区分,赏罚分明是应当的,可不能以一件事判断一个人的一生对错。
  自己在犯错,范仲淹也在犯错,有的存好心,却在办坏事。
  虽赏罚分明必须保留,但不能用单纯的二极观看待事物。
  道家似乎更超前,然而对于宇宙来说,是几百亿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诞生灭亡过程,人类至于要以一个宇宙时间来要求自己么?
  只有儒家更符合人类法则,是一个个点面的截取。
  这个点面仅是几千年,几百东,甚至几年的辰光,但更有实用意义。
  因此儒家重视的是三。
  强调对立与统一,这也是符合唯物主义的辨论观。
  但在论证yīn阳、仁义、忠恕、礼乐、圣智等时,还重视了另一件事,那就是调和之道。这就是三。
  这个三更加不可琢磨“是非疑,则度之以远事,验之以近物,参之毕平心。”
  参就是三。
  平心非是平静心灵,而是指远事近物乃至一切客观存在的对立,应当持平,应当保持一种公平的精神状态,并非与远事近物鼎立,是对立统一的共存共处过程中所需要的第三者。
  夫子也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朴胜于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质朴就会浮华,比例洽当,才是君子。这个彬彬就是三。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得不到中行的人与之同行,必然取狂狷,狂者jī进,狷者滞于不为,两者皆不可取。这个中行就是三,也更接近中庸。
  说到这里,大有深意的看了司马光与王安石一眼,在史上他们一个正是狂,一个正是狷。
  或曰,以德报怨如何?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急,以德报德。
  以〖道〗德报仇怨如何?夫子说,用什么来报德,以德报德,以直报怨。这里刻意用直与德区分。用俗语说,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就是以德报德。
  但如何报怨?以德报怨,脑子是不是秀逗了?
  对李元昊说,别闹事,俺对你好一点,行么?
  禽兽之言也!非是郑朗所言,乃是孟夫子所言。
  但也不是让人去以牙还牙,看情况的,若是自己做错了,不能怪人家。但是人家做错了,欺负得自己忍无可忍,那么以怨报怨,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吧。所以用了一个直字。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也是一个三。
  《中庸》里有一句话让郑朗十分欣赏,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矣,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前面一个知是知道,后面一个知是聪明过头的人,非是智。
  本来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让这些知者越说越复杂,例如古今往来的各个大儒。还有一个贤字,比如范仲淹,他的品xìng比天山上的白雪还要高洁,但有没有弄错,三百年来你第一,论品xìng宋朝三百年只出了你一个士大夫,让旁人如何能做到?所以说贤者过之,正是范仲淹这样的人。至于欧阳修、石介,他们别当真,看他们文章去,写得huā团簇簇的,但做事,最好不要学习,在胡搞。
  可是愚者与不肖者,又不能学习。
  如何做,中庸调和。
  说到此处,几个学生除了很小的范纯仁听得吃力外,其余全明白过来。
  所谓的三,正是中庸。
  有了这个三分做补充,中庸理论也就变得更加完善起来。
  其实有了这个中庸,郑朗已经渐渐走入儒学大家行列。
  呆了几天后不得不回去。
  几个娘娘与织女一道返回郑州了,织女明年也不会再来。经过了两年多时间教导,最少使太平州多了五百名织艺超群的织女,一千多名能说得过去的fù人。
  这些织女多被大户人家聘请过去。
  还有一个锦锈苑呢,对此郑朗放开他们参观,但要安静,不能打扰里面织女正常工作。
  如今芜湖城,以锦yòu苑为龙头,一匹绢出来后,每匹两缗钱,还供不应求,以及其他的一些作坊,价格自两缗钱到一缗钱不等,但不再是过去的几百文钱的生丝。
  仅这个附加值,就产生大量的利润。
  已经不需要织女来回奔bō,看着几位妻妾劳碌,郑朗也有些心不忍。
  闻听知州的几位娘娘,还有陪伴两年多的织女回去,前来送行的百姓挤满了码头,有的fù人洒泪告别。
  船帆扬起,忽然间岸上所有行人全部不作声。
  因为他们看着几个娘娘离开,忽然想到了一件可怕的事王昭明与高若讷也回到京城。
  赵祯兴高采烈的听王昭明将安生的事说完,包括问鬼一案的真正原因,很是神奇与不可思议。
  但他立即将东西两府以及台阁三司使的重臣召到宫殿来。
  不但有一此可供借鉴的径验…还有下面纨发生了一些事。特别是圈圩。
  各州都在圈圩,可做法不一,产生的后果也不一。比如马知州与黄知军,离得近,许多百姓携带家小往太平州跑,拦都拦不住这很丢面子的,也失了政绩。
  又经常到太平州看受了郑朗一些薰陶,于是发下狠心,杀富劫贫,是在开新圩,可不顾什么大户二户,以前的财产不动你sī圩就是不对的,一律作废。不要怪俺,朝廷下了诏书的。
  sī圩强行圈进大圩,然后分配于五等户人家,甚至四等户人家。
  这一举动欢声雷动。
  劳力有了,全部疯狂的挑圩堤。
  可细们的举措却是得罪了“天下人”境内所有大户一律反对,连一些小吏都阳奉yīn违刻意捣乱,怨声也闹到了京城然而维护了多数人的利益,老百姓快乐了,于是上万民书力保两位知州。
  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
  或者舒州在兴修最大的圩田,比景民圩还大了三百顷,也不是不可能,可是知州为了换取富户的支持分配不公平,若没有太平州的动作,百姓也就受之了。有了,可以做榜样的,于是不同意。法不责众,一个人闹事好抓捕,几千成万的百姓闹事谁个也不敢动。大圩计划有了,可放在哪里一块泥土也没有动。
  一起闹到中鼻。
  几个宰相也不知如何处理。几个大佬看着这些奏折,伤透了脑筋。禀报赵祯,赵祯怎么知道处理?
  正好将诸位大佬带来,让王昭明与高若讷说,看能不能给这些大佬一些借鉴。
  听着二人将经过说了一遍,王曾默然问道:“他的中庸有没午写成?”说完直皱眉头。
  说得再清楚不过以中庸调和境内各等户百姓,以中庸行事,以格物致知产生的学问替百姓创造财富。有了这两条,不仅是太平州,就是到了巴蜀也能打造一个良州出来。
  但这个中庸肯定不是王曾学习过的中庸。
  后面的格物致知更让他茫然,他也是三元及第对夫子的学问十分精通,可曾学到过如何将黑砂糖变成那种雪糖的学问?真学到才怪!
  先问中庸吧。
  “我来的时候郑知州正在与他几个学生合写三分。”
  “三分?”王曾又茫然了。
  三分在儒学中地位十分重要,可作为一个学说体系,一直到很久以后,才有人提出来。现在没有这个说法,包括中庸,也是自唐朝后才渐渐重视的。
  但到郑朗手中,更将中庸拨到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度,它不是一门学问,还是儒家中的“三”。
  看过一些,高若讷又做了一些解释,然后道:“还没有写好,我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他的学生也参与了?”宋绶同。
  吕夷简给他面子,他也要给吕夷简面子,郑朗几个学生就有吕夷简一个儿子在里面。
  “嗯,有许多文章全部是他学生代笔书写的,多半是无奈之举,郑知州在太平州很忙碌,不仅是郑知州,全州从官吏到百姓,几乎没有一天休息时间,这种勤奋也是太平州产生变化的原因之一”高若讷老实答道。
  蔡齐却问了一个问题:“范仲淹二子有没有参与?”
  “长子似乎也参与了,次子年幼,现在仅是学知识。”
  宋蔡二人这两个问题问得很微妙,若细心可以看到朝堂更大的裂痕在产生,然无一人注意。
  不过王曾倒是说了一句公正的话:“此子做得也不错,称为特区不过之也。”
  难得的说了一句好话。
  赵祯高兴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