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39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还得几年时间,那时他早就老得走不动路,对他的威胁还是不大,然而自己的儿子是他的学生,另一个儿子是他的下属,就是不会相互提携,这份味道还是存在的。
  郑朗笑了一笑,道:“见过各位相公。”
  “来东府有何贵干?”
  “我来看一看奏陈,有些逾制,各位相公,恕罪则个。”
  吕夷简没有意见,章得象面露难色。
  “章相公,虽说西府主管军务,然而军务与民务却是相连一体的,民务同样与军务连为一体,所以晏相公说参知政事可以过问西府军务。我来只是做一下了解,不是前来插手东府事务。”
  章得象脸上还有犹豫。
  吕夷简说道:“让他看吧。”
  如今西北军务久而未决,连吕夷简都不能拿出一个好的方针出来,说不定郑家子就会想到好办法。
  其实郑朗早就提出好办法,去年奏折上什么都说了,然而说得太多,特别是那三条国政,让许多大臣不敢发言,郑朗来看,是对国家做一个总体的了解。
  粗粗的将这段时间奏陈翻阅一遍,其中关于礼制的立即疏忽过去,民政财政看得最多。
  第二天下午又跑到兵器作坊里查看,在延州时郑朗看到许多不合格的武器弓箭盔甲,多种原因造成的,一是前方将领贪墨与保管不当,二是后方作坊粗制滥造,原因有贪污,有抢工,有消极怠工等。
  再次试了试弓弩兵器,又找到许多不合格的武器。
  没有作声,又去了火药作,这才是郑朗前来的原因,看看有没有好的火药武器出现。
  看到了炮,不是炮,而是炮。
  是郑朗去年催促,产生的一些武器,主要还是用投石机为抛射工具,或者能用来埋藏的炸药。
  除了这些大同小异的武器外,还有原来的火箭、火球、火蒺藜。
  因为笨重,用做守城外,野战没有多大的效果,除非在地下埋这种粗笨的地雷,但谁来燃放?敌人会主动进入地雷圈?
  实际除了用做守城外,还是守城,并没有适合野战的管状武器。
  郑朗画了图形,也就是真正的大炮。
  丢给工匠,让他们慢慢研究,但这个时间很慢长,工艺落后,没有好钢,槽线不精确,就是炮弹也不易制成。
  眼下用不到,是为了将来。
  天色将暮,这才回到客栈。
  客栈里来了两个客人,宋庠与叶清臣在客栈里等他回来。
  “两位贵客,大驾光临,客栈有幸。”
  古怪的一句话,让两人全部大笑。
  叶清臣说道:“欠你一顿酒,今天请你去樊楼。”
  将酒字咬得极重。
  郑朗问道:“叶兄,你是三使司,我提一个意见。”
  “说。”
  “你能不能让属下工匠发明一种不醉的酒药。想一想,如果千杯不醉,酒水必然卖得很好,朝廷酒利增加,三使司也有功绩。”
  “你来发明吧,反正格物学,无一人及你。”
  说笑一番,到了樊楼。
  樊楼食费颇高,不过这三人皆是顶级大臣,只要不过份奢侈,用度足够了。
  点了酒菜,郑朗又说道:“给我一坛糖浆。”
  咱喝酒不行,喝蔗糖糖水。
  伙计也没有为难,樊楼里面吃喝玩乐,应有尽有,包括新蔗糖,原来的糖浆水。
  “这可不行,”叶清臣道。
  “叶兄,明天我还要上早朝,这可是我第一次上朝,你难道想我醉得今天爬不起来,明天误朝会?”
  叶清臣与宋庠再次大笑,想欺负郑朗容易,约他喝酒吧。
  “当初你嘲讽伯庠兄,应罚酒三杯。”叶清臣说。
  宋庠听说三川口兵败后,建议防守潼关,让富弼与郑朗狠狠讥讽了一顿。但宋庠是一个忠厚的长者,才能稍欠,可肚量却十分宽大。这似乎也是他唯一拿得出的真正长处,不会真的生郑朗的气。
  叶清臣是刻意搬出来,让郑朗喝酒的。
  郑朗只好喝了三杯酒,一张脸马上变得红朴朴的,叶宋二人看了十分好笑,但没敢再劝郑朗的酒。
  借着酒意,郑朗说道:“我这一次从杭州回京,带来一样好东西。”
  “是什么?”
  “活字印刷。”
  这件事是郑朗的无意之举,他巡视杭州时,听到一件事,一个书铺里用了胶泥印刷,没有成功。郑朗留心起来,终于找到一个大神,正是毕升,蕲州人,流落到杭州,在一个书铺里做了工匠。
  为节约印刷成本,毕升先后用了木活字与胶泥活字。
  有很多局限性,是第一个发明活字印刷的人,但实用性不大。
  郑朗于是关注,将他喊过来,授他铜活字技术,还让他研究粘合剂,以及油墨,与竹纸成为活字印刷的四个重要条件。
  没有便宜的纸张,印刷业不会繁荣,没有粘合剂,排版问题就不能解决,油墨更是关系到印刷的效果。不但是发明铜活字就能让活字印刷流行的。而活字耐久管用,必须用铜。
  又给了毕升大量经费,此时毕升已经年仅七十岁,正是智慧达到巅峰的时候,经过半年研发,郑朗临离开时,有了大模样。
  郑朗没有带到京城,而是让崔娴将这一套工具与技术,随船一道带到京城。
  技术也不完善,不过没有关系,好象毕升还能活十年时间,有十年时间,又有了成效,书铺支持许多工匠主动配合毕升研发,活字印刷技术迟早会完善。
  这个技术成功,将会给文明史带来一个飞跃性的进步。
  但因为眼界的问题,叶宋二人皆疏忽了,叶清臣说道:“好啊。”
  朝廷每年也主动印刷一些书籍,还有大量邸报,一旦便宜,会为朝廷一年节约几万贯支出。
  想的是这个。
  郑朗笑了一笑,不能怪。宋朝还是好的,有的工匠拿的薪水比一个知州还要高,对技术十分重视了,远比后来的与前面的朝代好。但想将科学凌驾于士农之上,那是不可能实现的。
  这有一个思想观念转换的过程,不急。
  继续说道:“陛下下诏,允许朝野上下进谏。但怎么能听到民间的声音?”
  “民间的声音?”
  “治国治的是什么?是治理百姓,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强大。”
  这句话换其他朝代会当耳边风,但在宋朝,却是主流声音,尽管大多时候只是一个口号,但有之,毕竟是一个专注内治的王朝。
  叶宋二人点头。
  “可是大多数官员能不能接触到百姓,能,只是邻居,偶尔在街上走一走,听到的一部分声音。”
  二人再次点头。就是象郑朗那样四处察看,看到的仅是一部分百姓,不可能听到所有百姓需求的。那是在地方,到了京城,郑朗还有本领在全国察看么?
  “有了活字,就可以办报纸,让百姓发表言论,庙堂上的官员也可以看一看,用这些言论做为一个参考。”
  “报纸?”大宋眼睛亮了起来,显然他想到一些好处,虽然是朦胧的。
  “象邸报一样,让私人筹办,朝廷不干涉,只要前提不涉及大逆不道的内容,皆可以刊登。又可以刊登一些民间的喜闻乐见,野史趣闻,诗词歌赋,小说杂倒,吸引百姓购买。私人可以谋利,朝堂可以用来做为辅政的参考。宋兄,你政绩不行啊,将这件事办好,你也有了政绩。”
  叶清臣无语。
  宋庠气得翻眼睛,那有你这样说人的,当面说俺政绩不行啊。
  但是宋庠听得很心动,问:“那个活字在何处?”
  “工具我带来了,在船上,大约十几天就会到京城。正好这段时间你谋划一下。”
  这件事意义更非同小可。
  报纸的舆论不仅是供朝堂做一个参考,还会让宋朝制度变得更民主,宋朝的一些士大夫,包括苏东坡等人,他们是普通百姓出身的,但做了高官后,忘记根本,立即维护士大夫利益,有了报纸,就可以起一个监督作用。
  不会将宋朝飞跃成民主时代,但会变得更好。
  叶清臣道:“行知,你这些点子是怎么想出来的?”
  “格物学啊,格物致知,格物便是要形而下之器,穷得形而上的道理。致知便推胡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这两句话是朱熹说的,这个格物便是明理,察看形而下的事事物物,来认识形而上的天理。从物中见理,由寡至多推展扩充自己的知识,由此达到知无不尽。
  朱熹诸多言论中郑朗最喜欢的就是这句话,它也是宋朝儒学中的一个代表,宋朝的格物致知。
  按照朱熹这种格物致知理论,物理化学皆可以包容其中。
  叶宋二人不太懂,只好喝闷酒。
  忽然伙计带着一个曼妙的少女走进来。
  少女年芳二八,长得极其美丽动人,一身鹅黄的春裙紧紧裹在玲珑的身体上,更显得妩媚可爱,温婉的躬身施礼,说道:“妾身见过三位相公。”
  身后的两位伙计听着她温柔的声音,心中涌起了一阵阵恶寒。
  这还是咱们家那个调皮的小娘子么?
  “你是……宋庠道。
  “我是樊家的小娘子。”
  “原来是樊小娘子,”大宋脸上出现种种表情。
  樊小娘子来到郑朗面前,说道:“久闻郑学士大名,能否赐妾一字。”
  原来是自己粉丝,郑朗也没有想到其他,讨来纸笔,写下一首词,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渔家傲是范仲淹在延州写的,已经开始传唱。
  不是郑朗自己写的词,小姑娘眼中略有些失望,但转眼想到这可是郑朗亲笔写的字,又高兴的道谢,这才离开。一边走一边还在观摩,此时郑朗书法也渐渐大成,仅论字,在宋朝绝对排进前五位,去年与文彦博去延州在路上时,与文彦博偶然交流书法,连书法大家文彦博也对郑朗的字称赞不止,说郑朗的字是士大夫的字,柔中见刚,散淡清秀,灵动充满情趣,贵气雅致。
  小姑娘看着看着,眼睛里冒起无数个小星星,又扭头看着雅间。
  雅间里大宋与叶清臣正在窃笑。
  “你们笑什么?”
  “坊间传言听闻你赴京担任西府副相,这个小娘子说能入你门中,那怕做一个妾婢,也得偿心愿。于是坊间又传闻,说樊家用二十万缗钱买一个小妾身份。”
  “胡闹……郑朗差一点喷出一嘴糖浆水。
  又说了一番话,三人离开。
  第二天一早郑朗就起床了,得上早朝。
  这也是郑朗做官七八年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参加朝会。
  按照官职站立。
  不上早朝,就很难明白崔娴的小心翼翼。
  参加朝会有许多大臣,然而郑朗却站在班次的最前面,在他前面仅有十几个人。
  而且十几个人多是老者,唯独他岁数最小,最显眼,当然也最刺眼。
  郑朗看着后面无数官员看着他,不由地摸了一下小胡子,心中想到,别看,俺在朝会上站队站不了多长时间。
  太监宣话:“有事进奏,无事退朝。”
  一些大臣开始进奏,有军事的,有民政的,还有刑狱的。
  多是无关痛庠的问题。
  但也不能说不重视,除了大事外,国家也有许许多多小事务组成,点点滴滴构成一个国家的基石与治理方针。
  大臣说完了,郑朗手持牙笏走出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