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4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是这个边境,才使得市易法种种弊端无限的降低。
  杨偕自动忽视,不说弊端降低,而说前方作战,军机危急,郑朗没有得到朝廷允许,挪用朝廷拨下来的军款经商,使士兵逐利忘义,军心涣散,危害前线安全。
  想戴帽子,十分容易的。
  但杨偕也知道,如今国家财政困难,仅凭借这一点是打不倒郑朗。
  于是说了最后一条。
  是得到钱,但这个钱不是用来为减少国家财政压力,而是用来收买将士之心。再看看那个官职,部署兼本路马步军部署经略安抚沿边招讨使。马步军部署是掌管所有军队,经略使是掌管民政财政,安抚招讨使是主管军队调动。
  试问泾原路的民政财政与军政权利,还有什么不能管的?
  而这个奇怪的职位正是郑朗首倡提出,又亲自去了渭州,统领三军,如今又不顾国家安危,用经商的钱收买军心,他要做什么?
  别要问相不相信。
  只要往唐朝藩镇割据上引,连吕夷简都会惹一身骚。
  奏折到了京龘城。
  此时郑朗奏折同样也到了京龘城。
  这篇奏折写得很长,讲市易与屯田的利弊,皆是权宜之计,不能在全国推广,包括屯田,以后除了弓箭手田外,其余必须交给百姓耕种。国家不能贪这个钱,陕西产了粮食,就等于省下大笔的经费。
  又说了三白渠与契股。
  朝中虽有人仍提出异议,但大多数人同意,无他,实在缺钱。
  造成缺钱主要是西北,西北用钱的地方,一个是兵器盔甲的消耗,士兵的补贴与军饷,建寨堡的费用,伤亡将士乃家属的抚恤,另外就是粮食后勤的费用。最后的费用占的比倒还不少。
  只要陆续出现一些屯田与三白渠,陕西粮食会最大限度做到自给自足,仅此一项,一年就可以省去几百万贯。
  打到现在,也不会有人认为三两年内让西夏亡国,有可能继续打下去,十年二十年,或者最后和解,和解西北还是要驻扎大量军队进行防御。
  就是没有战争,这些耕地出现,对陕西民政也有帮助。
  于是开始商议契股出售事宜。
  郑朗做了前倒,执行起来不难,一份敕书下达,让全国的商人参与,写一个小纸张,我给多少钱,将钱集中起来,按照出钱的比倒分配下去,再给契股,收钱。再大的豪强,也不敢与朝廷开玩笑。
  钱帛便从豪强大户手中敛来。
  当然,以后也要按契股分摊所得,否则这么多大户吵将起来,谁也吃不消。
  就接到杨偕奏折。
  别说,还是有市场的,没有人说郑朗学安禄山,但有人提出质疑。朝廷已经给了那么多军费下去,为什么还要用市易的钱进行奖励?
  小数额罢,十天两万贯钱,一年多少万贯?
  有这样练军的吗?
  全国都象郑朗这么学习,养一百多万军队,得花多少钱?
  别的不说,其他三路军队将士心中就会失衡。
  于是吕夷简让小吏誊抄了副本,发向泾原路,责问郑朗为什么要这么做。
  吕夷简不是恶意,责问是假的,而是提醒。
  他与富弼、欧阳修、尹洙等人势不两立,包括范仲淹在内,虽然为了国家隐忍,但对范仲淹心中也不会很快活。
  对郑朗不恶,察言观色,以他的聪明过人,或者老奸巨滑,能看出郑朗虽不是他这一路子的人,但也不会是范仲淹这一路子的人。又因为儿子的关系,暗中相助一把。
  奏折副本转到渭州。
  这时郑朗已经准备开战,接到这个副本后,勃然大怒。
  杨偕的所做所为,他看得很清楚明了,但官场就是这个样子。或者说庞籍与范仲淹、韩琦做得不好,可换谁来,比他们做得更好?
  而且府麟路表现十分神奇,不会影响大局,于是没有说,只记录各个将士的战绩,以便战后能替他们讨还一个公道。
  既然想招惹我,那么就看一看谁厉害!
  坐在椅子上想了半天。
  不管怎么说,杨偕让他恶心了。
  再次解释,反正战役来临,说了斥候的事。康德舆回去,估计朝堂也听闻了。
  斥候将消息带回,自己无法判断其真假,只好派人通知府麟路做安排。但府麟路事关到朝廷西北最重要的一扇大门,怕这些大臣看不懂,更怕赵祯看不懂。
  举了一个例子,唐朝军队有多强大,都懂的。为什么屡次三番让突厥人入侵太原、岚州?
  我朝军事弱到这份上,建国以来,有几次让羌人,与契丹人兵临太原城下?
  为什么?因为想从北方与西北入侵太原,一扇门是代州雁门关,一扇门是府麟二州。建国以来,府麟二州发生多次激战,正是因为此故。一直未失,太原在后方保证了太平,京龘城同样也安全了。
  这样解释,就是苗贵妃大约也能想明白!
  所以折家数次要求内迁,朝廷不允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府麟路必须要救,可自己在泾原,鞭长莫及,想救,只能采取围魏救赵的办法。
  然而朝廷此次虽派来许多士兵,新兵经验少,有许多老兵弱兵,不是我一个人在裁军,范仲淹在做,庞籍也提出要求朝廷裁减矮小老弱士兵,增加战斗力。
  想要实施围魏救赵之策,必须深入敌境,对敌寇进行一次狠狠的打击。那么臣必须手中要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不但数量要多,还要精。精在何处?只好及时的训练。时间太短,练不出,只有出重资进行刺激。
  这是暂时的,一旦战斗力跟上,随时会中止,这些财帛依然用在节约朝廷军费上。
  至于这个官职,也是为了各路能迅速因地制宜调动军队,以及财政物力支持,抗击西夏入侵。也是暂时的,不用杨偕说,一旦战事缓和,我也要主动提出来,取消这一官职。
  说我割据,有没有看地图,下面有吐蕃,上面有西夏,在这个夹缝里仅拥有渭原泾与两个小边戎军的地盘,想要割据,存在这个想法的人脑袋瓜子是不是坏掉了?
  然后说了军事计划。
  别问我为什么练军,马上我就要打了,出击天都山,赏移口,韦州城,鸣沙城,将战火蔓延到敌人境内,看一看以后无昊还敢不敢随意举全国精兵,肆无忌惮的攻击我一处。
  然后说了君子。何谓君子,君子是有才有德的人。何谓有德,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我达不到这一标准,不是君子。
  杨偕以君子自称,因此我想过,杨偕为什么自称为君子,他做了什么?
  与夏竦不和,胡说八道,导致西北兵龘力单薄。
  害怕延州丢失,有人追究他的责任,伪造诏书,其不得有功,事后却以有功自夸。
  府麟路将士包括高继宣的援兵,甚至将王吉带的押粮军算上,也不过两万余人。却要面对十几万敌人铁骑的进攻。陛下诏杨偕于关健时候,出知太原,正是希望这个君子力挽狂澜。
  但陛下下诏让他出兵援助,他做了什么?
  让朝廷不顾几万对陛下忠心耿耿,正在浴血奋战,守卫疆土的将士性命不顾,让朝廷不顾将来国家安危,让陛下将这个最重要的西北大门丢失。试问,一旦丢掉府麟路,西夏可以随时与契丹侧应,进攻代州,或者随时跨过黄河,进攻岚州,直逼太原,腹背受敌,国家怎么办?
  又说训练军队,不得扰民。
  府麟路到了生死危急关头,等到他将军队练好,是十年还是二十年,难道一个小小的府州与麟州能坚持西夏举国之力十年二十年时间?
  请问陛下,诸位大臣,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为什么杨偕要这么做?
  原因很简单,贪生怕死!
  但也不用说了。
  可是我明白一件事,难怪朝中君子那么多,其他的君子我不知道,但杨偕的君子,我是知道了,君子,君王是子也。
  朕在一起,也就是君王是儿子,君子是君王的老子。
  事实他们的目标也正是想让皇帝做一个傀儡,一个听话的乖儿子。
  宋朝稍稍好一些,特别是明朝。
  多数人说皇帝不好不好的啥,但有几个人反思过文人这种猖獗所带来的后果?
  你不是老子,怎么敢公开做出这种欺上瞒下的事?贪生怕死,还要戒告教训赵祯一番,皇上,你要爱民啊。
  写到这里,郑朗笑了。是被杨偕活活气乐的。
  然后将刘真等人的关于府麟路战斗过程,各个将士的战功记录,一道放在奏折里,打好火漆,送往京龘城。
  但没有用加急信,而是用了普通的信奏方式,发向京龘城。
  刻意将速度拖慢。
  这样,即便朝廷进行反思,支援府麟路,也到了第二次兔毛川大战后。否则不知道派出那一个庸将前来,一旦是庸将,会让无昊打一个漂亮的野外战,自己这封奏折就产生了失误。
  让它慢下来,即便是庸将,兔毛川二次大败后,自己进攻西夏,无昊军心涣散,无昊也没有心情围奸这一支宋军。甚至若派的人手得当,与张亢能在无昊匆匆忙忙撤退时,做一次漂亮的追击战,扩大战果。
  看着手下将奏折送向驿站,郑朗看了看妻子与两个女儿,说道:“我要去前方,你们在渭州城中,不得外出,知道吗?”
  “知道,官人,你要保重。”
  “嗯。”
  “官人,别的长官也没有上前线,为什么你要上前线?”四儿不平的说。
  “所以别的长官没有打胜仗。四儿,你想一想,当年为什么澶州城下能将契丹逼和?正是御驾亲征,所带来的士气。前线将士越是怕死,越容易战败,越会死。我去了前线,仅是一个鼓舞士气,也会增加胜利的可能。”
  但四儿还是不舍。
  郑朗在她小嘴唇上吻了一下,又亲了亲两个女儿,然后披甲上马,离开了渭州。
  但对于这场战役,郑朗并不担心。
  自己指挥能力也许欠缺,可有人,有老种,有狄青,还担心什么?
  兵龘力更是如此。
  西夏人是有五十万军队,逐一得到证实。
  无昊抽囘出十五万人,在河西走廊与沙州又驻扎了数万军队。还有,但在阴山下又留有一些军队。贺兰山下与兴州城中的军队,多半帮不上忙。实际面对的只有灵州以南,盐州以西,惟精山以东,这一范围的兵龘力。
  若是正常情况,这一带也分布着十几万军队。但如今没有,最少缩水三分之一。
  并且他们不在一处,与宋朝军队不同,宋军军队就是军队,成编制的,西夏因为国家贫困,成正式编制的军队很少。大多数平时为牧人,或者为农民,到战争时才转换成士兵。
  想将这些人转换成士兵,再集中起来,得多长时间?
  也就是自己面对的只有五六万分散在各处的敌军。
  等到西夏大军纠集起来,或者无昊回来,自己早就结束战斗。
  王勇也带回第四封情报,同样证实此点,不敢细细观察,但各处军营兵龘力在严重缩水,除一些州城外,各砦各营中士兵很少。
  筑细腰城也能反应,若是兵龘力雄厚,难道西夏人眼睁睁地看着细腰城筑成功?似乎史上范仲淹筑细腰城虽成功,可是西夏军队曾发动过不停的骚扰。还是范仲淹使计,将军队调走,细腰城才筑成的。这也证明了西夏军队在南边的薄弱。
  至于最后能取得什么战果,只能看府麟路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