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4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郑朗请求,将这些战马根据情况调向其他三路。民间的战马发回,包括此战中受伤的马匹,老弱的马匹,一些母马,全部充入内陆,当作耕马使用。
  郑朗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汉朝时缺少牲畜,唐朝时还是缺少牲畜,到了宋朝更缺少牲畜。从江南到关中,一路走来,依然看到许多人在拉犁,而不是马与牛拉犁耕地。
  最后又说了一件事,虽然后面还有安排,但战事快结束了,一旦大军到达韦州与鸣沙城下,元昊必然从府麟路撤军回来。
  太子如何处理,请诸位大佬发发好心,给我一个回话。
  郑朗真的不能急。
  非要等元昊征集西夏国内所有军队,象梁氏那样,疯狂的讨伐宋朝一路,这些大佬才肯给回话!
  奏折写好,用快马送向京城,郑朗又调动军队,派了一部分人去天都山堵野利遇乞去,大部徐徐向萧关驶去。这将是宋军真正意义上出兵西夏境内,狄青上次不算,那就象土匪一样,悄悄潜入天都山,放了一把火,杀了一些人,再匆匆忙忙跑回来。这次才是正规军队。
  天真的冷下来,风声似妇人的号哭,呜咽凄厉,然而宋军一路北上,旌旗招展,笑语喧哗。
  这一上,元昊最大的危机也随之到来,或者郑朗与泾原路最大的危机到来。


 三百八十三章 帅才

  赵祯与群臣等到傍晚,正准备散朝,郑朗急奏送到京城。
  大捷啊,群臣欢喜似狂,这一战打得有多辛苦,不仅在前线,实际牺牲的将士并不多,刘平不到一万人,任福一万几千人,其他的零碎有一万几千人牺牲。
  对于一个人口近亿,一百多万军队的国度来说,这点牺牲是在可以忍受范围之内。
  苦是的后方,郑朗说萧何之功,那是让功,夸大,但为了筹备西北物资粮饷,几乎所有大臣绞尽脑汁。
  然而没有一点儿亮色,让人如何不灰心丧气?
  奏折里还说了山遇的事,但字里行间也看出郑朗用意,前事已往,当为后鉴。郑朗奏折里的八个字。前事过去就算啦,但后面要引以为警戒。商榷是利器,也不能再一昧苟且偷安求和。若不是上下都抱着这种心态,郭劝又怎么做下这种呆得不再呆的操蛋事?
  郑朗还是感到很可惜的,说山遇的冤枉,对我朝赤胆忠心,韩周枷押千里,一路呼号,愁云惨结,其冤令天地阴晦。
  赵祯读到此,不能言。
  郑朗说得很公平,郭劝李渭是罪盔祸首,自己与诸相心态也不好,否则不会发生这种事。于是下诏追封山遇惟亮为褒国公,宋朝制度封死不封活。死人可以封王,但活人想封却是很难。
  一家都死了,封什么国公也没有作用。
  不过郑朗提及此事,使赵祯又想到一个人,韩周。怎么两次事件中,皆有这个人物出现?什么来历,这小子。不管了,下诏将韩周贬放到琼州,不但下了岭南,还下了海南。
  郑朗主要说的是商榷与苟和,这可以慢慢来,打到现在,花了那么大人力物力,却被一个小小的西夏玩得滴溜溜的转,终于听到大捷的消息,赵祯又下诏:“传诏天下。”
  让老百姓也听听,咱们宋朝打了胜仗。最后问:“诸卿,西夏太子如何安排?”
  还是没有人答话。
  赵祯无奈,看着晏殊。你是西府的大佬,西府主管军务,你得发一下话。
  晏殊很苦逼,让他对着月亮,坐在水榭凉台上,看着小花,喝着小酒,吟几首悠雅散淡隽永的小令,天下无几人能及。但军事方面,晏殊懂什么?问他,还不如问葛怀敏。正因为不懂,所以一个个以为葛怀敏是宋朝的战神,第二个曹玮。
  扫了一下诸人,迟疑地说:“要么等郑朗这一战结束,看战果如何再议?”
  赵祯也没有什么好主意,于是准议。
  只过了两天,郑朗第一封奏折终于慢悠悠地来到京城。
  这份奏折说了军事安排,来龙去脉。
  原来自从听到斥候禀报说有可能元昊会侵犯府麟路,泾原路诸臣就开始在商议此战。
  几位宰相看了奏折的日期很无语,这么大的事情,为什么用慢奏入京?难道是故意的?但郑朗能用急奏么,一是会影响府麟路战役,二让这些宰相商议,还不知道等到那一天自己才能得到回话,说不定吵吵闹闹,自己未等到结果,情报却送到元昊的案头。
  再说,不是有一个内侍李征元在自己身侧。
  这是郑朗主动给自己找挡箭牌。至于太监,现在四路的几个大佬,无论庞籍,或者是范仲淹、韩琦与郑朗,谁个将太监放在眼中。就是有王侁那样的人物来到缘边四路,也会活活让这四个人虐死。
  但也知道前面奏折上为什么郑朗说捉住太子是意外,计划做了更动由来。
  看到这里,几位大佬皆是啼笑皆非。
  往下看去,脸色都变了。
  说了市易的事,不但说市易的种种弊益,还说了桑弘羊的均输法,不要将它当成老虎,那是汉武帝见到国家财政困乏,暂时使用的救急敛财之法。是救急之策,实际这次改革为什么史上不说它是变法与革新,正是因为性质是救急之故。与现在宋朝为了支持财政,加重商税,强征大户性质一样,救急的。一旦危机渡过,这些法令将会全部罢废。何来猛如虎之言?
  缘边的市易一样,一旦和平,商路重新通达,市易必须废除。
  屯田也是一理,屯田不能抱着敛财思想,它的宗旨应当是为陕西出产粮食,陕西有了足够的粮食,比敛一些地租还值得。所以屯上几年,当地蕃户熟悉耕种后,全部交给蕃户,再教他们读汉家的书,写汉家的字,十几年下来,会全部同化,成为宋朝的真正子民。此乃一箭双雕之策。
  写得很详细,几个大佬看后皆无话可说。
  这是要辨的,不然在杨偕蛊惑下,朝堂里一直有人对市易与经费的去向有异议,直到大捷传来,所有声音才压了下去。但不能保证以后不会有人不翻出来秋后算账。
  又是契股与三白渠,契股有人也在动心思,可不知道卖了值不值得。郑朗在这里再次清楚写了必须要卖,对国营的郑朗很怀疑,也不相信。必须让私人保持一半契股,平安监才能有活力。要卖,但要卖一个好价钱,不能黄金当作大白菜卖掉。三白渠也必须上,这一战会持续很长时间,便是和,以后陕西也要留下大量军队,粮食问题必须要解决,否则国家财政吃不消。
  到这里很正常,谈的是国事,郑朗也有资格谈论这些国家大事。
  下面便不对了,对杨偕发起猛烈的进攻。
  没有郑朗提议,朝堂上也开始有人对杨偕产生怀疑,府麟路打到这份上,为什么太原一直不发兵。高继宣回到太原后,朝廷立即用高继宣替换了杨偕。
  第二年高继宣病死,朝廷无人可用,再次让杨偕为河东路经略安抚招讨使,依然无人识破。杨偕又提出六件事,一、不准中人干预军事;二、迁麟州;三、以便宜从事;四、精减多余的军兵;五、招募武士;六、专捕援。并且说能用臣言则受命,否则就不领命。还要放弃府麟路,朝廷不同意,杨偕不停上书,于是罢知邢州。但他又说当面禀报军事,用这个借口留在京城。元昊看到西夏国力吃不消,乞和但不愿称臣,杨偕又说朝廷连年征战,国力日衰,应暂时答应元昊的请求。
  西夏可以独立,元昊可以背叛宋朝自称陛下。
  这次使君子党们也识破他的真面目,包括王素、欧阳修、蔡襄等人纷纷上书弹劾,杨偕职为从官,不思为国讨贼,而助元昊不臣之请,罪当诛,陛下不忍加戳,请将他调出,不宜留在京城。赵祯将他调出,杨偕继续哼哼唧唧,不愿意离开。赵祯无奈,只好将欧阳修等人的奏折拿出来给他看,你自己解释。
  然而赵祯有一种严重的自虐心态,大臣越是胡说八道,他认为这人果敢能言,杨偕也属于这一类型,对杨偕始终不恶。
  郑朗对此不是很排斥,上有所爱,下有所投,这也能证明一个君王的贤明,朝堂上喜欢胡说八道的人绝不是杨偕一个。但不能将整个国家玩弄于股掌之中,奏折上不说国家,而是皇帝。于是有了一句,君子,君王乃子也。不是孔夫子所说的那种君子,而是皇帝的老爸!
  后面是一叠刘真记录的战况,只到第一次麟州围解之时,但能看府麟路的危机,元昊亲征,十几万大万,能不危险么?
  几个大佬不敢怠慢,吕夷简脸上一本正经,实际心中笑开了花。骂得好啊,君子,君王是子也!
  将此奏传到宫中。
  赵祯看后,脸色很是不悦。
  那句君子语,自动略过,富弼石介等人的上奏远比郑朗这一句激烈多了,他也没有动多少怒气,该用的还是在用,不该用的还是不用。
  生气的是杨偕欺上瞒下。
  郑朗在京城那段时间,赵祯曾问过郑朗,吕夷简如何?
  对吕夷简与范仲淹皆不放心,两人结党,那个皇上喜欢,但不得不用之。
  范仲淹能力稍小一点,德操却能让人放心,危害性不大。吕夷简能力大,德操不行,贪恋权位,最后一条才让他担心。后来剪胡子是吕夷简奄奄一息,没有危害,赵祯才想起吕夷简的好。因此任用吕夷简,赵祯心头有些阴影。
  郑朗说了一句,真小人也。
  赵祯又问,何解。
  郑朗说,德操上的小人,国家的良臣。
  赵祯懂了,没有再谈吕夷简。
  不管德操如何,吕夷简是在为国家办事,想着国家,而不是在玩弄国家。
  在皇宫内踱了大半天,赵祯下旨,派人仔细察看府麟路的战况,与史上不同,史上几位老大们表现皆不得力,过份渲染府麟路战功,未必有多大好处,毕竟折家也是半游离于朝廷之外的党项人。但是泾原路取得大捷,遮了百丑,府麟路大捷也就除去最重要的障碍,有功的也可以奖赏传扬。这是赵祯式的平衡之术,连郑朗也没有想到。
  又派人责问杨偕为什么不出战。
  说练兵可以,但府麟路从七月底开战,八月杨偕去太原,如今马上到了冬月中旬,你的援兵在哪里?
  ……
  这是迟来的公道。
  府麟路此时另一个将星冉冉升起。
  他不但是将星,还是一个帅星,真正的文武全材,罕见的儒将。被某些人抹杀了,否则此人军事天赋可能远在狄青之上。
  张亢。
  在史上夺琉璃堡之战前,张亢还发动了陆续的战斗,当禁兵士气激起时,张亢看到西夏军队没有准备,在龙门川屯有一批秋粮,于是派出勇敢的张岊,率领九百人又击溃西夏人,使西夏掠夺龙门川秋粮计划失败。然后与张岊诸将协手反攻被占领的丰州,一日数战,西夏军队被斩俘近万人,成功收复丰州。
  这个行动有些冒险,可张亢怎么办呢,他几乎是孤军奋战,心中苦闷无人知道,不能说,一说府州三军军心就散了。若没有郑朗,他以后还会更苦闷,他虽有战功,但不是武官,是正牌进士出身,立下如此奇功,反而贬官,后来最高官职仅是一个眉州防御使真定府路副都总管,而另一个人杨偕居然做到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若不是年老,说不定能做一个宰相玩一玩。并且毫不羞耻的以兵家自居,著了多本兵书。
  杨氏兵书能看么,会害死人的。
  郑朗的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