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59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有说尹洙,但尹洙与韩琦无疑是输了—筹,韩琦将陕西的事务办好,风尘朴朴的回到京城。第—个便找郑朗,至于那条诏书,让执政大臣勿得接见宾客,韩琦根本不会放在眼里。
  但带来几个人,看到郑朗收养的两个孩子,惊喜地扑过去喊道:“大双,小双。”
  郑濡郑晏也扑过去,显然能认识。
  郑朗狐疑地看着韩琦,韩琦微笑,说:“行知,听闻你家门客在拿着这两个孩子的画像寻人,我关注了—下,最后在蒲城找到他们的舅姑家的亲人。”
  简单地说了—遍,孩子的父亲不是姓郑,而是姓蔡,山区的贫困家庭,其父于严冬进入深山打猎,摔下山坡跌成残废,其家就靠其母操劳,平时里亲戚救济—点,过著半温半饱的生活。去年大旱,在韩琦安排下,大批灾民编列,有序进入河南。这也是没办法的事,粮食运到关中成本太高,相反到河南就食,无论是以工代赈,或救济,成本会大大的降低。
  孩子的—家大约就分在永安做工,离郑州不远,不然也不会跑到郑家。但灾民数量巨大,不可能让所有亲人呆在—起的,在安排时,蔡家与其舅姑家等亲戚打散,相互找不到了。其舅家与姑家自顾不暇,反正指望朝廷给—条活路,也没有注意。今年春天,旱灾缓解,陆续回家准备春耕生产,结果蔡家四口人没有回来。正好韩琦也在派人寻找,听说此事,将画像拿过来询问。
  —眼就认出来,两个孩子几乎就是吃百家饭长大的,这几个亲戚救济得最多,那—个不认识。几个人抱着孩子哭得象什么,大娘又用拐棍揍了郑朗几下。
  韩琦说道:“大娘,你别气,我也有错,不能怪行知—个人。”
  心里面很无语,容易么?去年灾区百姓好几百万人,若不是我,若不是你儿子,还不知得多少百姓饿死冻死。
  蔡家的几个亲戚也劝大娘。
  但大娘这样很好的,至少这几个百姓心中已经感叹,原来宰相家的家教这么严啊。“好严”!
  大娘又问:“这孩子……”
  四儿与环儿紧张地看着这几个人。
  大舅说:“老娘娘,承蒙相公收养,这是蔡家修来的福份,就麻烦郑相公了。”
  虽是村夫,可也不傻,孩子抱回去,谁养啊,自家的孩子都养得半死不活,放在郑家,会有什么前程。
  再下面的话就不大好听了,大妹子聪明哪,怎么想起来抱着两个孩子奔到郑家的。这—下子小鸡变成金凤凰,这条命丢得值!
  四儿环儿与几个娘娘全部松了—口气,真要,还真的还给人家,都养了好几个月,有了感情,怎么舍得。
  郑朗说:“你们坐,请用茶。”
  几个人用小半个屁股坐着,诚惶诚恐,韩琦对老百姓也不讲架子,算是平易近人,—路跟韩琦进入京城,受了—些薰陶,才开始见到韩琦,几个人连话都讲不周全。
  说了—会儿闲话,大娘请他们用餐,那敢,这个饭吃得会烫嘴的,于是大娘又从家里拿出—些钱帛,让他们返回去。算是让孩子弄清楚身世了,但问题不在这里,而是为什么韩琦亲自将人带回来,不是让郑朗门客带回。
  蔡家几个亲戚不敢在郑家吃饭,韩琦无所谓,大咧咧地坐着。
  大娘说:“谢过韩相航……”
  “大娘,顺手之劳,何足挂齿?”然后看着郑朗,说道:“行知,朝廷为小小的水洛城争得熙熙攘攘,但行知,你说说看,水洛城有多重要?”
  崔娴瞟了郑朗—眼,暗下摇头,果然来了。


 五百零八章 浑沌(下)

  水洛城也不是象韩琦与尹洙所说的那样,一修,天便塌了,修建后,水洛城确实有地利之便,若利用好,可以加强笼竿城的力量,为通达秦州瓦亭川道提供一处重要的供给点,若是经营吐蕃,提供一处战略要塞。
  但作用不大。
  该叛的还是要叛,若与西夏人作战,怎么也不会战到水洛城地区。实际西北诸羌蕃叛乱还是与官员有直接关系,若官员有能力,能称为父母老子,若官员没有能力,叛乱始终不休。这个能力不是官员作威作福,那必然会叛,有的官员能软弱,让羌蕃轻视,产生矛盾,同样也会叛。好的官员能文能武,能软能硬,教化羌蕃,发自内心,但羌蕃不听话,马上就能摸起家伙,率领手下镇压,杀人如麻,刀子锋快锋快的,遇到这样的主,给蕃子十个胆子,他们也不敢叛。
  水洛城根本起不了作用。
  这种中肯的意见,范仲淹听不进去,韩琦也听不进去,郑朗更不会说,答道:“水洛城事件我一直没有想通,肯定没有那么重要,但稚圭兄,仅是一个水洛城,值得你兴师动众吗?”
  皮球踢回给韩琦。
  肯定值得的,老大之争,然而韩琦怎么能回答出口?
  郑朗装疯卖傻,说道:“稚圭兄啊,新政做了那么多大事,是你与希文兄发起的,你更应当与希文兄协手同心,将新政做好,国家变得更健康,这比一千个一万个水洛城还重要啊。”
  崔娴心中好笑,丈夫经常嘲笑人家腹黑,结果现在变得越来越腹黑,这种无耻的推卸话居然说得正大光明,丝毫不羞涩。仙……喜欢!
  不然怎能在官场上立足呢。
  忽然想起悲催的父亲,两个在下面做小知县的兄长,不行啊,他们离丈夫差得太远,不仅是学问,腹黑也差得太远。这还是为了争一个小行首,连小盯都被差点踩废掉的荒唐少年么?这时,崔娴觉得自己一生真的很幸运,幸好那时候父亲坚持己见,没有退婚,否则上哪里找这样的丈夫?想到这里,紧紧将郑朗手攥着。
  韩琦弄得没办法,草草吃了一顿饭,又跑到富弼家中,他是不怕的。
  似乎效果不大好,但富弼让他一折腾,大约以后在枢密院又反复折腾,不敢公开出面支持范仲淹。可是富弼终于产生一些迷茫,一天早朝过后,对郑朗说:“行命……—……”
  “彦国兄,要说什么?”
  “我心中有些不安。”
  “我理解,大约几个月后,这样吧,八月中秋佳节,我约你到去樊楼,还有君谟兄,伯庸兄,乐正兄,我们一道庆祝中秋厂那时候我可以向你,以及诸位敞开心扉,说出这段时间来的一切原因。”
  “为何要到中秋?”
  “你们一个个都是属驴子的,不撞南山不回头啊。”
  寄弼,晕倒。
  郑朗是为以后打算,咱不树党,可也要结交朋友,欧阳修以前多有来往,可这小子太躁,韩琦一心想做老大,惹不起,庞籍与王拱辰等人一门心思,小手段太黑,更惹不起。想选人,还得从君子党中选人,但选择一些心地光明,性格相对温和的人,比如富弼,蔡襄,王尧臣,另外还有曾公亮,因为时常给赵扯讲学,俩人思想很相近,关系也变得渐渐融洽,再加上张方平,一套班子就搭起来。再过一段时间,几个学生成长起来,司马光与王安石多猛啦,两抵两百!那么承前启后,自己就可以做一些实事了。
  不急,年龄的因素,但不能让这几人消沉下去。
  赵祯要选人,他也要选人。
  否则以后就是在朝党上也玩不转。
  韩琦回来,范仲淹又做了一件事,于待漏院与大家商议,复古劝学,兴修学校。
  说白了,就是于各州各县兴办乡学,那怕是偏远的州县也要兴办学校,让士子到土著蛮夷子弟一起能有一个读书的条件。打着复古的旗号,这是不对的,春秋时诸子百家大收弟子,毕竟是少数,条件制约。到汉唐后,各大士族敝帚自珍,将经书藏在家中,连皇上都不一定给,这些经书存在,就能教出更多弟子,家族就能出更多人才,能掌控更多资源。
  所以贫困弟子很难有出人头地机会。
  直到宋朝才放开。
  这也是宋朝软弱可恨一面的反面,平民化,极其可爱的一面。
  说重视民生,能找出宋朝一大堆毛病,但这是封建时代,内治做到象宋朝这样,确实不容易。
  或者从更高的角度分析,便是汉唐使用道家的愚民思想,使百姓无为,而便以治理。到了宋朝,才真正放开对百姓的防范,使之教育普及共大批贫寒子弟进入官场,太多太多了,欧阳修、范仲淹、张齐贤、晏殊、夏棘,等等,这些人原来都是一元所有家庭走出来的。
  在范仲淹提议之前,各州已有许多州学县学,还有民间自发办起的义学,郑朗与张方平科举时,还大张旗鼓组织过一些义学。直到现在,郑家还养着那两个义学,花费不多,已经产生十几名举子。因为久不科举,没有进士产生。
  这些都是自觉性的组织,威力小,直到范仲淹提议后,州学才大兴,陆续出现四大书院。总的来说,这是文化界的盛事。范仲淹说完后,看着韩琦。
  我是老大,你是老二,你要发言吧。
  韩琦未吭声。
  范仲淹不理解,但郑朗理解,这是范仲淹提议的,韩琦附和,他又要变成小弟……
  那怕是中肯的意见,韩琦也不会答应。
  但这时候王拱辰说道:“希文兄,你这条进谏好,我同意。”
  他是御史台的大佬,他同意,手下小弟也立即附议,殿中侍御史梅挚,监察御史刘猩随声附合。这三人皆以文学见长,在文坛颇有声名。
  欧阳修用古怪的眼神盯着王拱辰,自从率领知谏院与御史台对掐已来,这一对朕亲成了宋朝官场上有名的仇敌。民间却有很多笑话,王拱辰娶了薛奎第三个女儿,后来死了,正好薛奎第五个女儿待字闺中。
  原来有些来往,看姐姐,很正常的,但看啊看的,结果看中她这个姐夫,不能姐妹共事一人,可是机会来了,三姐因病去世,王拱辰光棍一人,这可是一个金光棍,此时在官场上十分顺利,又是状元,长相清秀,于是许多人家提亲。薛家五小娘子窜夺母亲要嫁给王拱辰,这些薛奎已经去世,虽然传出去不大好听,然薛夫人被女儿苦苦央请,秘密派人与王拱辰说了一声。
  王拱辰对这个小姨子印象不错,反正传出去是薛家不中听,与自己没有关系,结果小姨子又成了他的新夫人。另一边欧阳修娶了薛奎第四个女儿。他官场一直不如意,外面便有言论说,欧阳修娶妻娶不过王拱辰,仕途也不及王拱辰,到了两制斗也没有斗过王拱辰。
  不对的,欧阳修也是二婚,原来夫人是胥偃的女儿,也是生病死了,成了光棍,这才娶了薛家四娘子。
  欧阳修想不明白,王拱辰自从反水后,一直对新放心怀不鬼,这次怎么换风头了。
  但这是好事,郑朗说道:“若如此,我也同意,若是全国兴办州学、县学,我会抽空将格物与算学写出来,编两本书,授予学子,以便国家培养更多实用人才。”
  “不妥,行知,你那个格物学不能放,以免为外国刺探而去。”张方平紧张地说。多厉害的格物学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算到外国的矿藏,能推断出明年的部分天气,这若让西夏与契丹人刺探过去,还了得?
  “安道兄,不用担心,这两门学问博大精深,若写,要写很多本书,我现在那来的时间?留作以后,出使契丹,恐怕没有一年两年休想平安脱身,在那时候我抽空,写一些儒学的心得,重修中庸,再写仁义,顺便写一些更深奥的书,现在顶多写一些基础知识,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