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6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则在中书就得不到通过。内耗中,夏竦之议便不得通过了。
  到赵祯手中,赵祯也产生了一些小小的想法,这便是郑朗所说的帝王心。不是赵祯对自己不信任,相反,是更加信任。如果自己一个政敌没有。上下齐心,未必对自己有好处,说不定就害了自己。即便对自己有好处。也为后人开了一个恶例。自己是忠臣,万一后人也学习赵祯用自己,用了一个李林甫式的权相怎么办?乘势让自己与夏竦矛盾扩大,这不是让朝堂产生分裂,而是在自己身上开一个缝隙,有了这个缝隙。赵祯就能掌握主动权。对张亢同样给予一个小小的敲打,不然其他缘边将臣学习张亢。有可能又产生不好的趋势。
  想法似乎是对的。
  郑朗默认了,但不认同。一旦自己入主中书,必须进行一些改革,这需要一种和谐的气氛,上下一心,改革才能顺利的进行。若是有许多人对自己掣肘,改革必不能顺利进行。
  即便没有自己,史上依然产生了蔡京。
  但郑朗不能对赵祯说出来,你就相信俺吧,将国政全部交给俺处理,还让所有大臣配合俺,才能将国家治理好。那还不如对赵祯说,你将位子挪一挪,让俺来做。
  崔娴也渐渐想通这个道理,说:“官人,那你为什么不提议,让张亢换一个地方?”
  呆在寿州,那一群豪强们不敢对付郑朗,可有胆量对付张亢。时间呆长了,准得闹出许多矛盾,张亢下场会更惨。郑朗说道:“无妨。”
  就是张亢下放到寿州又如何,数月后自己就有机会让张亢重新上位。呆得越憋闷,上位才越有资格!
  但赵祯在宫中郁闷了,想不通,难道这个郑行知是误会朕了?为什么一声不响?
  郁闷的不仅是赵祯,还有夏竦,郑朗一声不响,自己弄了大半天,整成一个跳梁小丑。难道郑朗想丢车保帅,通过一个小小的张亢,将自己火拼掉?
  下面的大臣也在关注这件事的发展。
  不知道最终会有什么动向,可是树不动风动,幡不动风更动,西府这一回想安静,是不可能了。
  正好吕向高的奏折到了京城。
  这是何等的大好机会,夏竦说道:“陛下,当重惩王安石。”
  郑朗,张亢你敢丢车保帅,你的学生敢丢弃么!
  赵祯同样狐疑地看着这份奏折,还有附带的大量账册,公开违抗朝廷圣旨,哄抬粮价,收了这么多巨大的贿赂,杀头也可以了。但他对郑朗这几个学生记忆深刻,绝对做不出这样的事,看着郑朗问:“郑卿,那个王安石怎么做出这些事?”
  郑朗未答,向夏竦问:“为什么重惩王安石?”
  “为何不重惩王安石!”
  郑朗讥讽地说:“夏相公,庆历三年国库空虚,国家要钱无钱,要粮无粮,又发生了那么大的灾害,各处流寇烽起,最终却安然渡过。今年灾害虽严重,却远不及四年前的灾害,国家要钱有钱,要粮有粮,又有了用工代赈法安置灾民,然各处都有饿死的百姓音讯传来,你不觉得东府是失职了吗?”
  “郑朗,虽有饿殍出现,然没有流寇出现!”
  没有起义军吗?郑朗心中想笑,马上就有了,而且远胜过张海与郭邈山的起义军规模。但郑朗不说,到时候老账新账一下算。对赵祯说道:“恭贺陛下,至少两浙粮食朝廷不用发愁矣。”
  “郑卿,何来此言。”
  “陛下,不用多久,吕知府便会再上奏折,解释其中的原因。”郑朗还是未答,又盯着东府数相喝问道:“各位相公,你们身居东府高位,却不及一个小小的知县,岂不让天下人失忘乎!”


 五百八十二章 糖衣

  夏辣对赵祯说道:……陛下,臣弹劾郑朗强词夺理,颠倒黑白。”
  随你怎么说,这个账册摆在这里,而且粮价一石三千文,涨到这个份上,几个老百姓能吃得起?
  赵祯如意了,夏辣与郑朗矛盾终于公开化。对此郑朗也没有多排斥,就事论事嘛,以前夏妹还是不错的,可后来那些事做得就有些过火。自己进入中书,必然调动员数人,特别是王尧臣与富弼,富弼有执政经验,可以做自己重要的帮手,王尧臣有武略,可以进入西府。当真学习陈执中?那个独善其身,能做出什么事?最后什么事做不了,还要落得一身骚。为,有人找麻烦,不为,同样是宰相的失误,还会有人找麻烦。郑朗会选择那一种结果?用富弼,必然会得罪夏球。不如顺水搬舟,索性将矛盾公开化。
  赵祯问:“郑卿,王安石此举有何用意?”
  东府几相想不明白,赵祯也想不明白。
  “陛下,为什么江南米价一石在三百几十文,价高时仅四百几十文,但到京城却有六百多文,七百多文。”
  “有运输成本,损耗,商人盈利。”
  “国家库粮成本几何?”
  “略高一点。”
  这个简单的对答,牵连到另一个问题,看到灾年粮食涨价,范仲淹曾建议,丰年备粮,荒年售粮,平稳粮价。为什么一直没有得到通过?其实不仅是范仲淹,还有其他许多大臣也上过类似的奏折。
  看似不错,可皆忽视粮食在储藏中的损耗。以前储藏损耗曾高达五成,只是一年年的储粮,裹了进去,大家没有注意到。直到郑朗将仓法翻开,各个大臣眼光才投向这个仓粮的损耗度上。
  各个御史下去清查,追回来许多粮食,可历年的损耗下来,累计相加无论怎么追也达到了三成多。其实这算很幸运的,追得及时,不然损耗更重。为此,几位御史下去好几月还没回来,怎么办呢,得一个个粮仓慢慢细查,最少到年底才能完成这个任务。
  此时仓粮情况算是好的,成本都达到一石一千文钱以上。
  郑朗又说道:“陛下,臣粗算过,若是从北方将粮食往南方调运,不说北方缺粮也更需备粮仅是成本有可能达到一千五百文。”
  赵祯在心中盘算一下额首。
  夏殊冷哼,即便是一丰五百文,也比三千文好。
  郑朗又说道:“问题不仅在调运,北方缺粮,也不敢调动,故中书下令,让吕向高在杭州就地解决难题。”
  赵祯再次额并。
  “北方无能为力,可南方粮食在哪里?有粮食但不在州仓,各州虽备了一些粮食,可江南乃是鱼米之乡多是往北方调运。备粮并不多。但还是有粮食,在何处?就在各大商人之乎。中书下令,不准超过一石五百文钱,限制粮食涨价,平稳粮价,以供百姓得以生存。这道命令却是严重的错误,也是中书的重要失职!”
  赵祯怀疑地问:“为什么?”
  “江南阴雨绵绵,不到明年夏天夏收上来,粮食危机都不得解决,商人逐利而行,让他们不涨价怎么可能?因此诏书一下,各粮商索性将各个米店联手关闭,不向百姓售任何粮食。陛下,试问能不能下诏书,强行他们售粮?”
  “不能。”赵祯苦涩地说。
  如郑朗所言,这个天下不是老百姓的天下,也不是赵祯的天下,而是天下权贵的天下。一旦所有权贵精英人士联手反抗,便是皇帝,帝位都会出现危险。所以各地隐田,朝廷就象一个烫手的山芋,不敢轻易碰之。所以粮商联手关闭粮店,朝廷束手无策。
  “陛下,现在江南有粮,但不在官府手中,不在朝廷,而是在各大豪强粮商手中,他们又关闭粮店,不向百姓售任何粮食,这才导致连最繁华的杭州居然出现百姓饿死街头。而官府没有粮食,就连用工代赈都无法实施,又谈何赈灾,救灾民于水火之中。陛下,请问有何良策解决?”
  赵祯不能回答。
  “故中书之命乃是严重的失误。”
  “郑朗,为何不说?”文彦博问道。
  “彦博,我主持的乃是西府事务,又有何权利插乎东府事务?”
  文彦博语塞。插手也能插手的,至少进谏可以,但郑朗不插乎,也不算是失职,相反,是安于职守的表现。
  “那与王安石高价购粮有什么关系?况且一县之资,又能购买多少粮食?”王贻永不解地问。
  “问得好,故决窍便在于此,这是一次很有智慧的表现。
  江南限价令出,各地粮商虽联手不售粮,但终不是办法。一旦百姓死得多,朝廷动怒,他们未必有好下场。听闻剡县公开高价购粮,他们会怎么做?一起将粮食运向剡县。至于资本,剡县县库是没有多少钱,可百姓有钱。两浙乃是全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即便三千文很贵,百姓勉强能食之。”
  “贫困百姓如何食之?”陈执中反问道。这可是相当高的价格,若是按照后世价格计算,一斤大米涨到近十四块钱,贫困百姓肯定吃不起。
  “奥秘就在此。”郑朗拍了拍桌面上的贪污账薄。
  赵祯已想通了,嘴角露出笑意。宋庠还是不大明白,说:“我不懂。”
  “伯庠,世上那有贪官公开将自己贪墨的账册,记得如此详细?还公开放在县衙。”
  “我还是不懂。”
  “无他,强行让商人交出一千文,这个钱实际就是用来弥补贫困百姓的压力,至少让他们大半粮食,可以用此钱来购买粮食,免费发放到他们手中。那些能过得去的一二三四等户,吃高价粮,不会饿死。五等户吃补助粮,或者施以工程,兴修水利,免费向他们发放,那么也饿不死。这批钱用得光明磊落也要用得清楚明白,以防手下小吏借机贪污,故记载详细,放到县衙公开。”
  “原来原来……”老实的大宋显然是想不到的,张大了嘴。
  “还有,王安石执棠的是一县,仅是一县,又有多少人,又有多少百姓?若是有意将风声弄大,刻意隐瞒实际人口的用粮,粮商形势又十分的尴尬剡县是一个机会。伯庠会有多少粮商将粮食发往剡县?若是两浙附近的粮食在粮食价格巨跌后,还能忍气吞声地将粮食从吴越运河、浙江运回本处。但其他地方呢?要运回杭州,从陆地将粮食重新搬运到大运河的船上,成本增加几何?粮食越积越多后,若是王安石忽然降价,将一石粮降到一千文,威者一千五百文,粮商会怎么做?”
  全部恍然大悟。
  价陡跌一半多后难道搬回去,卖还能赚一点,至少比朝廷限价令要强。那么就将粮商中的米逼了出来。虽比五百文高,可会比朝廷从北方粮仓反哺回去的成本要低。
  将这个粮食疏散到两浙,米到了朝廷手中,连带着其他有粮在手的粮商,也不得不以一石一干文到一千五百文销售。还是贵,但一斤米价格仅是四到七块钱,即便五等户以下的百姓,也能勉强食得起,能吃得起,就不会再饿死人。
  郑朗又说道:“以一县之力,撬动整个两浙粮价,甚至连带着撬动整个江南粮价,陛下,这是何等的功劳?可以当成一个成功的法案,铭载史册。臣因为避嫌,不说其功,但夏竦,我问你,为什么要重惩王安石?昔日,诸臣无错弹劾你,使你不得拜相。我没有辨赢,可多少替你做过一些辨解。因此你痛恨君子们,先以侍妾临摹石介文字,以污石介与富弼。石介去世,你又污石介未死试图再污富弼与杜衍MT……”
  忽然也明白为什么夏蛛要针对自己,不仅是要保位子,还有自己于樊楼宴中,聚结的五位重臣,其中地位最高的便是富弼。故夏球先发制人。
  无所谓,既然进入朝堂,想平安无事怎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