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69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忽然就接到张岊转来的没移皆山投奔信件。
  一个山遇惟亮,让没移皆山怕了,不但他怕,实际西夏有许多亲宋部族心中都有些担心。战争时候,有一些部族侥幸投奔过来,安置妥当。不过那时李曱元昊派出大量士兵,于边境盘曱查十分严密,除了两次宋军从萧关北上,带了一些部族过来,其他部族不得投。
  不打仗了,边境盘曱查还是很严密,可不及以前,然而这时候各部族犹豫不决,打仗宋朝不管,一一接受,不打仗,宋朝为了苟和,会不会将他们再次象山遇惟亮一样出卖。
  不但先问好了,还是问郑朗。得让宋朝的宰相,明日最亮的星星点头,没移皆山心中才能放下心,才能做出最终的决定。
  难题来了。
  郑朗看着信有些发呆。
  若是宋朝国库不紧张,有个四五千万贯积余,无论是宁令哥,还是没移一家,都是好机会,可以当成一大一小两面旗帜,借着诛灭西夏乱贼的口号,讨曱伐西夏。但现在不是开战的时机,不收留肯定不好。山遇惟亮还能说得过去,没移氏再不收留,那就说不过去了。一旦收留,没有宁令哥严重,那牵涉到正统皇位之争,可是有一个当曱世第一美曱人,一个西夏的皇后,问题同样非同小可。
  他怔忡地看着信,然后将西府几位大佬一起喊来说道:“季长兄、敏之兄,醇之兄,你们怎么看?”
  几个人盯着信。
  信上说得很委婉,元昊死了,这个现在都知道了,没藏也派了杨守素为使,前来告丧,使者已经到达延州。
  又说西夏国内有人对没移产生不满,没移皆山惶恐不安,故请宋朝收留没移族。还望郑朗垂怜。
  庞籍想了一会说:“行知,依我之意,最好勿得收留,以免给西夏借口,重新开战,贝州都未平,此时战不利。”
  是一个说法。
  但高若讷则是另一个说法,沉声道:“西夏有谣传,新幼主血统有疑,国内动曱荡,我曱朝都可以借机征讨之,为何不敢收留。难道再犯山遇惟亮之错乎?”
  庞籍隐隐感到收留会有麻烦,但高若讷提到山遇惟亮,不敢作声。
  王贻永则说道:“还是禀报陛下吧。”
  这么大的事,西府也不能作主。
  “好,”郑朗将信转给了赵祯,赵祯先是莫明其妙,忽然意会,不仅是没移一族,还有一个皇后呢。收留元昊的皇后?当场他也傻住了。


 五百九十六章 请战

  赵祯也无法决定,又将郑朗喊到内宫。
  郑朗说道:“西夏全民皆兵,故以一小国,却能出动几十万军队作战。因此张方平曾提议,恢复唐朝初期旧制,让百姓纳兵役,闲时务农,战时为兵,减少国家开支。但我朝兵将之勇远不及汉唐,又缺少速度快的骑兵,外敌西夏并不比唐朝吐蕃虚弱,契丹还略胜于突厥。一旦化兵为农,纠集军队需要很漫长的时间,反应不及。匆匆忙忙纠集军队,有的百姓家中脱不开身,不能有效分辨每一兵士的纠集,对其家产生多大的影响。会危害百姓,甚至国家的安全。”
  “是啊。”这一句话说到赵扯心里面了。
  “故臣用保甲法,乃折中之举,减裁禁兵,减轻国家财政负担,象这样养兵,休说庆历最高峰时的一百三十多万军队,就是八十万军队,对国家也是严重的负担。国家需要一支常驻军队,再配以保丁、壮丁、弓箭手作为后备,不愁军队,又能减少国家财政支出。西夏贫疮,却不能做到。他们常驻兵力不及十万之数,其余兵士多是半耕半牧,可为什么他们能保征有一支大军出击?国土狭小,军队容易聚集,多是骑兵,聚集速度快,出征以掳掠为主,有积极性。但国家狭小,土地贫疮,终是他们最大的缺陷。虽称为国,人口仅比京师百姓稍多一点。战争时军队来自这些可怜的人口基数,平时税务也来自这可怜的人口基数。”
  已经不用再说。
  只要西夏有大规模的部族向宋朝迁移,西夏人口必然严重下降,国力与军队数量也随之下降。
  尽管人口数量下降,会挪出空间给余下的百姓更多耕地与牧场,只要宋朝敢收,在契丹与宋朝高压下,征战不休,税务增加,人口增涨的速度赶不上迁移速度最后国家会越来越弱。
  西夏也不会坐视这种情况发生,必然继续采用高压措施,阻止百姓迁移。这就会产生严重的矛盾,内部人口数量减少又不能团结一致。西夏走向衰败是谓必然。
  史上西夏并没有出现这样的危机,乃是宋朝对收留西夏各降部政策一直很保守,有许多大臣,包括司马光在内,采用保守的政策,不接受西夏各部族投降,逼得西夏各部族效忠于李元昊后代,当然到战争来临时宋朝吃足了苦头。
  赵祯踱了几步说道:“朕不是反对收留西夏各部族,而是那个女子,她是元昊皇后,也等于是西夏的太后猾
  郑朗也默然了一合
  史上没移皆山父女被契丹掳走,郑朗很怀疑是没藏有意将没移皆山安置在离宫中,让契丹人掳走的。但是为了给国内百姓一个交待,比元昊做得还胆大,居然敢主动出击契丹。
  不管契丹有没有被打败它们还是这异土地上最强大的国孰
  宋朝就是胜利,也无法改变它懦弱的外交政策。
  不收留没移父女没有关系,一收留边境上必然磨枪擦火发告战争也有可能。
  一会说道:“陛下,就是因其身份,一旦不收留,证明我朝胆气不足。可收留,也会有意外发生。”
  “朕也感到为难。”
  郑朗想了一下说道:“不如让韩琦出知延州,他在西夏人心中有相当高的威信,做好防御准备。再写信给没移皆山,让他们两三个月后投奔我朝。那时契丹大约会将宁令哥接走。相比于宁令哥,没移父女不算什么。但防止意外,朝廷低调行事,将其族人安置于渭州南方,也用这个借口拖上两三个月时间,再授没移皆山国公之爵,一个三四品实职官,但不能大肆宣传。”
  赵祯勉强的答应。
  郑朗没有疏忽,这件事与历史走向完全不相同,没有任何借鉴,要命的是有可能不久自己就不在枢密院,几月后又有黄河决鬼……当然,郑朗绝对不会害怕西夏,但饭得一口一口吃的。一场战争下来,得花多少钱,郑朗深有体会。宋朝在未来只能打一场战争,不是西夏,而是南方。想要宋朝走得更远,必须将南方整合。
  这时候,没有必须与西夏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想了想,先写一封信给没移皆山,他的使者还在张田处,不能久等。然后又去了特务营,让王勇再挑选五十名斥候,前往西北,由王嵩指挥,潜入西夏境内,观注西夏动向。接着又写了一封长信,让王嵩转交给赵善金,此时不叫赵善金,而是叫夏胜,有这个人,因为这个名字,指使对他不满,而此人十分骁勇,于是发生冲突,杀死指使,被狄青秘密处死。赵善金便干铭为夏胜潜入西夏,投奔没藏讹庞,大约也因为这个名字,在六人当中,赵善金最得没藏讹庞宠信。又写了一封信给韩琦,再次嘱咐一番。
  做完后,向赵祯禀报。
  赵祯听后,终于释怀,说道:“郑卿,虽好,失之正道。”
  郑朗相信,虽赵祯权谋术使用得越来越熟练,可他绝对是一个君子。说道:“陛下,昔日西门豹治邺,见邺人烟稳少,百业萧条,访问后才知受河伯娶妇之困。女巫勾结官吏,榨取民财导致,于是召三老官属豪长,以及百姓两三千人娶于治畔。巫出女子于帷中,豹视之,谓女子不好,须烦大巫妪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乃出大巫,投于河。有顷,又说,大巫妪为何久之不归,烦弟子去往再行通知。又出一弟子投河中。有顷,复投一弟子于河中。凡投三弟子,西门豹又说,巫妪、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烦三老入河,知与河伯。复投三老于河。向河中立良久,长老、官吏傍立皆惊恐。西门豹又说,巫妪、三老不回,奈之何?欲投廷椽与豪长者入河,皆跪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过了许久,西门豹说河伯留容之久是憩诸位皆去。邺吏民大惊恐,自此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也。于是豹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邺地大治。前为诡奇之道,后为正道。虽诡,用之正则正。虽之正,用之诡则诡。故易经以阴阳分之,而不是善恶分之。臣在仁义中也模糊了善恶之分。”
  赵祯一笑,说:“善。”
  其实郑朗这段话还能化为二字,变通。
  越往后,越教条党争严重俺们就是对的不同意者便是错的。用心似乎皆是不错,都是想宋朝强大,然而皆走上一条相反的道路,郑朗试图扭转这种不好的趋势。
  因为要低调,并没有多少大臣知道此事。
  第一个正月将要结束,明镐的奏折到了京城。
  贝州比赵祯想像的严重。
  贝州城墙高大坚固,苦攻不下,明镐发二万民工造土山一月时间,与城墙相齐,于是在土山顶设战楼山往前推移,楼往前移动。似乎是一个好办法,而且王则似乎很笨,也在城墙上设战楼,名之为喜相逢。
  明镐大喜,管你什么战楼,一旦相逢,官军将会以数量将你们这群反贼活活压死。继续修,终于喜相逢。可结果很惨。王则不但修了喜相逢,还在喜相逢里堆放许多易燃物。
  双方战楼终于相逢,明镐指挥宋兵从战楼里跳向城头,试图夺下贝州。大量宋朝将士进入战楼,眼看贝州城就要拿下,王则不慌不忙,一支火箭射来。战楼立即燃烧,宋兵见势不妙,有的人从土山及时逃了回去,有的人未来得及逃跑,让火活活烧死。这把火烧了三天三夜,没有停息。
  事情大条了,动用这么多民工,没有拿下贝州城,反过来让敌人一把火烧死许多兵士,明镐知识事情瞒不住,上奏,又将责任推给三班奉职李兴,说是李兴建议,将李兴斩首,上报朝廷。又用军校刘遵计策,土山是在北城修的,从北面佯攻,南城凿地道实攻。
  是好办法否?
  似子不是。
  古今有多少地道战?仅是郭子仪守并州时得功,还是在并州城内,非是在城外。
  就连赵祯也知道这是一条愚蠢的办法,将所有重臣一起召集,进猝商议。
  郑朗是枢密使,也是最善长军事的大佬,第一个先观这封奏折。
  但他知道得更清楚。
  就是看似这条愚蠢的笨办法,最后让文彦博得功。
  还有一个原因,王则手下战到现在,士气已经越来越弱。
  有一件事可以证明。
  王则在官军猛攻之平,十分窘迫,听说契丹使者返回契丹,密谋将契丹使者劫持,以胁迫朝廷。让明镐的间谍得知,派殿侍安素伏兵贝州西门。是夜,王则果然以三牙人出城。安素发伏兵,三百人全部毙俘。
  不是敌人胆子大,而是逼急了。
  还有一件事可以证明,贝州百姓汪文庆、郭斌、赵宗本、汪顺等人,看到王则手下伤亡累累,特别是伤兵,痛楚百般,但看不到王则施展任何佛法救治,终于产生怀疑。
  他们又是王则的帐下军官,一旦城破,有可能就要伏诛授首,密谋投降朝廷。趁夜晚巡逻之际,在城上用箭系书信,射于宋军大营,约为内应,共同破城。第二天夜里,放下绳索吊蓝,引官军登入敌楼。既纳数百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