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无疆-第6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他们认为如此研究下去,最强烈的爆炸也只会象引燃“黑色火药”那样缓慢地进行,要想产生真正强大得可以称得上是“毁灭性”的爆炸,必须有所创新,幸运的是他们有能力卓越的玻尔,玻尔将关于铀238的吸收理论进一步研究后,笃定天然铀的核裂变几率很小,指明了裂变的希望在于天然铀中含量甚微的铀235,因而他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是铀235。

玻尔天纵奇才般的才干让一干科学家们不得不为之叹服,弗里施等人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开始准备一次实验,希望测量中子触发裂变的几率和铀235在铀同位素混合物中含量的关系,科学家们利用克劳修斯热平衡法原理,建造铀同位素分离装置。

而如果他的装置成功,他就能找到一套比较经济和大规模分离铀235的方法,也就能得到任意纯的铀235材料。在这种很纯的铀235材料中不存在吸收问题,它可极大地补偿快中子的小反应截面这一弱点,最为重要的是,由于反应时间短,铀235可被用于制造一种威力无比的新型炸弹。

这一惊人的发现,让众人很快坚信,如果持续不断的对铀235进行研究,研制出符合“毁灭”标准的原子弹是可行的,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当中有德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培尔斯,培尔斯拥有出色的理论计算能力,众人在平时的研究工作中都称他是“人肉做成的超级计算机”,他很快用他那计算机般的大脑进行高负荷的运算。

根据克劳修斯的公式估计了它的分离装置的效率,计算出如果用10万级克劳修斯装置联机运行,它在几个星期内就可以生产出1磅足够纯的铀235。他又利用法国物理学家佩兰发展起来的快中子引起铀裂变的公式,估计了能产生核爆炸的铀235的临界质量,他惊奇地发现,这个数字小得只有一、二磅。

也就是说,根据培尔斯的理论演算结果,并不需要太多的足够纯净的铀235,就能够制造出一枚威力惊人的原子弹,后来在玻尔、查得维克等人的要求下,军情六处又让那些正在艾伦?图灵和阿尔弗雷德?诺克斯领导之下,为“迷”机破解工作而进行大量数学工作的英国的数学家们,在培尔斯的指导下,对理论计算进行了反复的运算。

最终,他们又得出了一个个惊人的理论数据,原子弹的最小临界质量为600克,颗装有5公斤铀235的原子弹爆炸力,可相当几千吨硝化甘油炸药产生的爆炸力,亚临界状态的铀材料是很安全的,而将几块亚临界的铀材料推合在一起的枪机装置,将会是提高核爆炸效率的关键,同时他们还在计算之余,发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原子弹巨大的放射性污染问题,在理论计算中,他们发现原子弹除了拥有巨大的爆炸摧毁力以外,所有的爆炸材料都会转变成放射性很强的元素,这些放射性元素释放的能量将占整个爆炸释放能量的两成,这些放射性元素将会对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构成毁灭性的灾难。

“原子弹最大的能耐或许不是那惊人的爆炸威力,而是在于波及范围广、影响深远、危害力巨大的放射性核污染”

在每周定时向英国首相提交的研究报告中,在12月初的报告中,玻尔在报告中提到了这样一句话,众多科学家们已经通过理论研究和计算发现,原子弹着实拥有毁灭性的爆炸能力,但从军事用途来讲,原子弹无非就是一放大版本的超级炸弹罢了,而真正能让它冠以“毁灭性武器”称号的,则是其令人难以想象的核辐射,强烈的辐射所能带来的毁灭远远超过爆炸的威力,更何况核辐射将会在核武器爆炸后存在很长时间,并且核辐射物质很容易扩散开来,譬如借助风力。

玻尔等科学家们,发现自己研究的东西确确实实拥有不小的军事应用前景,而一旦这种武器投入战争所带来的毁灭作用,已经不再是针对人类自身而言,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其他动植物而言,核辐射所带来的毁灭将会是一个长远的噩梦,因而他们猛然意识到,自己所研究的,是一个潘多拉盒子,一旦将这个盒子打开,所释放出来的,将会是来自地狱的毁灭力量。

可惜的是,玻尔本打算提醒丘吉尔是否应该停止这种有可能毁灭掉全世界武器的研究工作,但这份报告却令丘吉尔兴奋不已,已经快要被德国渡海过来侵略本土的大英帝国是非常迫切的希望能有这样的武器,可以试想一颗毁灭性的原子弹扔到了德国的某一个工业城市甚至是首都,相比给纳粹德国所带来的损失将会是前所未有的,真要是投掷到了柏林,估计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都会见上帝,大英帝国将一举赢得战争。

欣喜之下,丘吉尔哪儿还会让玻尔等人停止研究,他反而让空军司令道丁多多重视核物理研究工作,尽最大化的满足原子弹的研究工作需求,殊不知玻尔等人已经知道,研究的困难重重,光是如何提纯铀235,就足以让他们头疼不已,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借助美国的帮助,成为了满足丘吉尔“尽快研制成功”欲望的一大捷径,从12月2日开始,玻尔等科学家就开始着手准备赴美交流或共同从事核物理研究的准备,却不知道一条不归路,等待着他们。

第一百九十七章 走向死亡

第一百九十七章 走向死亡

1944年12月8日,离圣诞节到来只有半月余,大英帝国核物理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向大英帝国首相丘吉尔递交了每隔七天一次的原子能研究进展报告,玻尔第一次在这份报告中正式使用“原子弹”这一词汇,同时也第一次向丘吉尔坦诚原子弹的巨大威力尤其是危害无穷的核辐射。

这份报告很快被丘吉尔审批了,玻尔等人原本隐隐希望首相能停止这种能够带来毁灭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研制工作,可丘吉尔却是大喜过望的在,报告后还特意加上了一番嘱咐,嘱咐尼尔斯?玻尔等科学家们,加紧、加快的研究“原子弹”,有任何困难和要求都尽管提出来便是,英国政府和军方将竭力满足。

没办法,战争形势也让玻尔等科学家们认识到,随着纳粹德国大规模渡海作战准备工作的就绪,大英帝国本土防御战事将进入一个日臻苦难的时期,面对德国海陆空三军的立体进攻,国土面积狭小毫无战略纵深可言的大英帝国,在人口资源、矿产资源、工业生产等方面都不够理想,对军事和政治都并不是了解太多的科学家们也明白,德国人就快要欺负上门了,英国人发疯也好、病急乱投医也罢,反正在“亡国”与“人道主义”之间,原子弹投入使用就算是罪孽深重,但也比让大英帝国亡于纳粹之手好得多。

科研继续进行着,不久之后,物理学家凯默提出,可能存在与铀235有类似裂变性质并且可以人工产生的94号元素,经协调后,剑桥大学的物理学家们便集中起来对慢中子进行理论研究工作,他们知道只有尽量有效地减慢裂变所产生中子的速度,减少对它的吸收,便有可能实现自持式链式反应。

可惜的是,在慢中子研究方面,法国的约里奥?居里是名声在外的,居里带领核物理学家哈尔本、柯瓦尔斯等科研工作组,利用重水作中子缓冲剂,成功地观察到裂变产生的多个中子,为链式反应提供了依据。

但,法国迅速战败,很重要的约里奥?居里却留在了法国试图抗争到底,他让哈尔本、柯瓦尔斯等科学家迅速带着他们费尽周折得来的224磅重水逃离了法国,在汤姆逊、玻尔等人的安排下,法国物理学家们立即在剑桥大家安顿下来,得以继续他们的研究,可在慢中子方面的研究工作确实非常需要约里奥?居里这位优秀的物理学家,如果他能来剑桥大学参与到他们的研究,那自然会事半功倍。

可现实却朝他们所希望的反方向发展,英国军情六处得到准确情报,失去了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维尔纳?海森堡等优秀物理学家的纳粹德国核物理研究技术委员会,在会长也就是德国自然科学协会主席卡尔?拉姆绍尔的蛊惑下,德国空军总司令赫尔曼?戈林为最高领导、德国军需和战争部长艾伯特?斯皮尔都根据希特勒的安排,对技术委员会的工作安排都绝对尽力满足,因此盖世太保的特务们在德国势力范围内广泛搜罗原子能研究相关人才,约里奥?居里这个研究慢中子的瑰宝级科学家,在玻尔等人逃离丹麦没几天就已经被德国的盖世太保特务们给“请”走了,至今也是音讯全无,也不知道藏在了哪个秘密基地里,正被迫帮着纳粹研究原子能。

没办法,玻尔等人只能加倍努力,理论计算能力不弱于培尔斯的哈尔本,很快从初步实验结果和理论计算得出了一个很足以笃定的结论,自持式链式反应可以在由氧化铀与重水组成的反应堆中进行,氧化铀英国还是很多的,但建造反应堆所需的重水远远超过了当时英国在这方面的能力,当时英国人手里就只有哈尔本、柯瓦尔斯等科学家带到英国的224磅重水。

当然,在核实验中用金属铀肯定要比用氧化铀效果好,而且在制造可供气体分离用的氟化铀时也需要金属铀。不过,在已经将工业产能向军工方向集中的大英帝国,就算是在战前,英国也不具备工业化生产高纯度的金属铀的能力,虽然伯明翰大学化学系在核原料的化学性质研究上很有建树,他们成熟掌握了实验室条件下的铀和氟化铀的生产技术,可离大规模的工业生产还差很大一截距离。

英国首相丘吉尔赋予了玻尔等人很大的权限,并且他们非常清楚,核物理方面的研究,光靠理论还不行,必须要大量的实验,实验就必须要足够的材料和仪器设备,因而科学研究务必要与工业生产密切联系起来,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成为了他们首选的合作目标。

帝国化学工业公司还忙于制定如何大规模提纯铀的时候,大英帝国核物理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终于经过经过的反复的研究和讨论,为丘吉尔所关心的原子弹研制制定了一个时间表,从小规模的实验,到大规模铀同位素气体分离工厂的建设,一步步要实现原子弹成功爆炸,玻尔、查得维克、汤姆逊等科学家都认为,至少需要两年以上时间,或许会更久。

报告提交给丘吉尔不久之后,丘吉尔让自己的首席科学顾问切维尔勋爵召集了英国战时内阁部长安德逊爵士、帝国化学工业公司研究部主任艾克斯、牛津大学科学顾问林德曼教授、主管军备生产的英国航空大臣金斯?任德爵士等,共同参与到了帝国核物理研究中心的扩大讨论会议中,政客、军人们根本就不太懂什么复杂的科学理论,只知道大英帝国不可能用两年以上的时间、甚至五六年的时间来研制原子弹。

两年以上时间是玻尔等科学家的乐观估计,事实上帝国化学工业公司制定的铀235分离、重水、钚生产反应堆生产计划,光是工业生产可行性研究、技术准备、生产设备研制等,再到建设足够机密、有足够产能的工厂,都需要投入人力和物力,并且还会耗费很长一段时间,而且在德国不断轰炸英伦三岛、德国的特务们更是无孔不入的情况下,国家工业产能都往军工生产方面集中的英国已经难以集中力量来加快原子弹试验所需原料的生产。

1944年12月15日,美英两国首次就原子弹和原子能方面合作展开接触,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