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的总管家周恩来-第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次核试验花了几百亿美元。周恩来说,我们是后来居上,也应该后来居上,因为人家已经为我们探了路。
  周恩来确定的“一次试验全面收效”的方针,适合中国国情,体现了我国研制核武器的根本目的。遵循这一方针,我国从1964年第一次核试验以来共进行了30多次核试验,较之美国的800多次和苏联的600多次,我国核试验的次数是很少的。但是,我国核试验的效益是相当高的。钱学森说:“我们搞‘两弹’花钱比外国少,因为有党的领导,具体就是周恩来总理和聂帅在领导我们。再就是中国科技人员的优秀品质,所以完成了这个任务,损失最小、花费最少。”钱学森:《周总理让我搞导弹》,《不尽的思念》第291页。




面向生产、积极转化



  发展科技、突破尖端是为国防建设、经济建设服务的,是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怎样处理好发展科技、突破尖端与国防建设、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周恩来的指导思想是面向生产、积极转化。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但是科学技术没有与生产实践结合之前还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只有当它在生产实际中得到应用才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1956年9月,周恩来在党的八大会议上指出:“科学研究工作应该同国家的各项建设工作、特别是经济建设工作密切结合起来。”《周恩来经济文选》第319页。全国人大一届四次会议上,周恩来又说:“生产对于科学是基本的推动力量。”“科学技术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为了发展生产,同自然界做斗争。”同上书,第360—361页。
  怎样实现科学技术研究向生产的积极转化?周恩来提出实行三种形式的“三结合”。其一,是实行三种人的“三结合”,即“领导、专家、职工群众”相结合,或者说“干部、科技人员、工人”相结合。他认为这样可以群策群力,大力发展我们的生产、发展尖端技术。其二,是实行从科研到实际应用过程三个阶段的“三结合”,即“使用、生产、科研”相结合。国防工业要使用第一,科研、生产要为使用着想。使用要求的不断提高,就决定了科研、生产也要不断地提高。其三,是实行第三个方面的“三结合”,即“科研、教学、生产”相结合。科学技术知识只有通过教学传授为劳动者所掌握才能向生产转化。所以,他认为发展教育也是一个中心任务。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暴力的胜利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而武器的生产又是以整个生产为基础,因而是以‘经济力量’,以‘经济情况’,以暴力所拥有的物质资料为基础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206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周恩来认为,发展科技、突破尖端既要重视向国防工业的生产、向武器的转化,也要重视向民用工业的生产、向经济实力的转化,并要处理好两种转化之间的关系,相互促进。首先,搞尖端科技要考虑平战结合、军民两用。周恩来提出:“尖端和国防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作战用在战争上,不作战就可用在和平建设上。”《周恩来经济文选》第404页。其次,突破尖端科技必须以工农业生产、以经济建设为基础,脱离基础也可能单独搞一项,但那是不能持久的。“我们在尖端技术上要像攀登珠穆朗玛峰那样前进,这就需要提高我们的工业水平。必须在好的农业基础上、好的工业水平上,尖端技术才能突破,不然是不可能的。”《周恩来经济文选》第426页。再次,在“两弹一星”的每次试验中,一定要结合工业生产进行检查和总结经验。周恩来说,从元件、材料到机器,哪个没过关,哪个有问题,都要总结经验,这样对工业的提高大有好处。最后,抓尖端科技一定要密切联系和促进整个工业、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在我国掌握了原子弹、氢弹核武器后,周恩来指示:二机部不光是爆炸部,而且要搞核电站。后来,周恩来又嘱咐:要抓住工业,抓住基础工业推动我们国家工业进步。否则,虽然搞出几样试验(指导弹、原子弹、卫星),但是工业没有提高,两头都不踏实。尖端要抓上去,总结提高,推动基础工业发展,互相促进,不断转化。我们要做好这件转化工作。
  面向生产,积极转化,成果显著。我国“两弹一星”尖端科技的发展,带动了信息工程、系统工程、遥测、遥感、遥控、复合材料、精密加工、自动控制、仿真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学科和力学、电子学、光学、声学、空气动力学、水动力学等技术科学的发展;促进了冶金、机械、能源、交通、化工、纺织、轻工等传统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周到细致、稳妥可靠



  孔夫子曾说:“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论语·述而》。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曾提倡临事而惧的精神。在国家建设中,周恩来说:“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经济落后的国家要在经济上翻身,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我们应该有临事而惧的精神。”《周恩来选集》下卷,第409页。周恩来抓水利、“上天”两件大事时,尤其重视临事而惧的精神。
  周恩来抓“上天”即“两弹一星”的尖端科技,临事而惧的精神具体化为“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16字工作指导方针。在“两弹”试验基地,工作者们用精心选出的彩色石块拼成这16个大字,镶嵌在各工号的戈壁滩上。这16个大字刻在“两弹一星”的科学家和每一个工作者的心上,是各个基地尖端试验长期遵循的座右铭。
  周恩来是何时何地提出这16字方针的?到目前还找不到一份档案材料(不论是周恩来讲话记录,还是周恩来手稿)能确切地解答这个问题。当年参加中央专委会的有关负责人的回忆不尽相同。刘西尧回忆“是周总理在我国准备进行第一次核试验的前夕”提出的。朱光亚说:“国防科技战线上的同志,都牢记1965年5月周总理的十六字教导”。刘杰回忆:“在氢弹的研制过程中,周总理还给我们制定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工作指导方针。”《不尽的思念》第332、 307、 325页。张爱萍说:周总理“对各种试验他都要求做到‘万无一失’,又对如何达到‘万无一失’做了许多具体指示。我和刘西尧同志把恩来同志的指示提取成为一个口号,即:‘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我们的周总理》第102页。从已经掌握的文献材料看,张爱萍的说法较为可信。
  这概括起来的16字方针,准确地反映了周恩来担任中央专委会主任领导“两弹一星”研制的重要指导思想。
  在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过程中,周恩来就多次阐明这一指导思想。1963年3月21日,在第五次中央专委会议上,周恩来指示,二机部的工作要有高度的政治思想性、高度的计划科学性和高度的组织纪律性。1964年7月14日,周恩来针对组织首次核试验预演,要求工作要做细致做周到,防止意外,每个环节都要加强保卫、保密工作。
  1965年3月20日,针对第二次核试验准备工作,周恩来强调要吸取上次核试验的经验,更周到、更细致、更妥善地做好全面安排。5月5日,周恩来叮嘱第二次核试验要加强政治,积极谨慎,戒骄戒躁,要特别细心,一点不能疏忽大意。
  针对“两弹”结合试验,1966年10月8日,周恩来指出:这次试验,事关重大,不能出乱子。要严格检查,一切工作都要百分之百地保证没有问题才行。10月20日,他又特别强调要保证万无一失。
  针对氢弹空爆试验,1967年6月12日,周恩来指出,这次试验又有更新的特点,应认真严肃地对待,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他说,防止意外情况发生,很关键的是保证伞的强度和正常开伞,这个问题必须认真严肃对待。
  针对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准备工作,1970年4月16日深夜,周恩来叮嘱罗舜初:在发射现场要一丝不苟地进行检查,一颗螺丝钉也不能放过。4月20日,周恩来又提出了这次卫星发射要做到安全可靠、万无一失、准确入轨、及时预报的全面要求。
  这16字方针不仅是用来要求尖端科技的队伍,而且,周恩来自己是身体力行的典范。朱光亚回忆说:“每次核试验前听汇报,他总是要仔细地询问可能影响成败的各个关键环节,而且还要求我们把各种不利或意外因素考虑到。例如,弹已挂上飞机后,气象起了变化怎么办?万一弹投不下来怎么办?飞机带弹返回机场时会不会弹又意外地脱钩?这种情况下又应采取什么可靠的保险措施?等等。有时得不到满意的回答,他就暂时休会,给我们一段时间,让我们回去找更多的同志进一步研究,直到有了令人放心的答案后才复会,再审议,作决定。”朱光亚:《我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前后》,《不尽的思念》第307页。
  为什么要这样?其一,周恩来认为“上天”同水利一样,“这是关系人民生命的大事”。其二,周恩来说:我们国家穷,做什么事,都要考虑周到。略有失误,都会加重人民的负担啊。
  实践证明,“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是向尖端进军制胜的法宝。按照它办,就可以避免可能出现的奇灾大祸和巨大浪费,忽略了它,就招致失败。




循序而进、逐步实现



  合抱之木,起于毫末。周恩来领导国家建设,历来反对急躁冒进,主张按一定步骤扎扎实实地前进。1951年1月12日,在讨论治水问题时,周恩来说:“水利工作要按照步骤,一步一步去做。”“工作中,失去了步骤,失去了联系和配合,是不易做好的。”《周恩来经济文选》第87页。发展科技,突破尖端,也不可能一步登天,需要循序而进,逐步实现。周恩来指出:“科学研究、尖端技术,要循序而进,不可能一步登天,要在一定的基础上逐步往上爬,要有步骤和秩序。登珠穆朗玛峰,也要分几个阶段,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上去。不把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困难克服,怎么能上去呢?”“当然,我们这样的国家、这样的人民,处在这样的时代,是可以快一点的,也应当快一点;应当有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志向,分阶段地、一步一步地登,总是可以上去的,中间也会有小的跳跃。”周恩来还告诫大家:“原子、电子时代,改变了很多东西,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只能是逐步实现,逐步提高,不可能一步攀登高峰,要有个正确的认识。”《周恩来经济文选》第493—494页。
  1962年3月21日,我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首次飞行试验,未获成功。7月13日,在总结经验时,周恩来指出:突破国防尖端技术恰如攀登珠穆朗玛峰,也得分阶段,逐步往上爬。国防尖端技术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很强,一定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循序渐进,打牢基础,有步骤地按程序进行。《当代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上),第72页。几个月后,中央15人专门委员会成立。12月4日的专委会在西花厅举行,周恩来听完汇报后讲了四点:实事求是,循序而进,坚持不懈,戒骄戒躁。此后,这四点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