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李银河及其身后的人们-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学看到这种情况就主动抬着轮椅把她送上楼。走着走着她有点儿不好意思,跟抬轮椅的同学说,对不起啊,我太胖了。

  ……

  2004年9月,李银河被诊断为心脏早搏,她对出差、讲座、说很长时间的话感到吃力。她已经明显的感到衰老正朝她迅速的走来,而生命就在这花开花落之间匆匆而过。有时候,她能感受到,在另一个世界中,有个称她为“吾友”的人时常对她发出呼喊:“你好哇,李银河。”

  她渐渐放宽了对自己的要求,把日子安排得平静而又充实。她的作息时间十分规律,从不熬夜,每天晚饭之后就休息。在闲暇时间里,她会看看书、影碟,或者是足球。她说,她喜欢看郝海东踢球。不过,自己却总是记不住人名。

  在经历了人生的大喜大悲之后,她对一切都看得很淡,进入了一种无欲无求的境界。

  她是个怎样的人

  对于李银河,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和评论。而在这里,我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在我看来,李银河是一位智慧勇士、一位权利斗士、一位博学的学者、一位追求独立、自由和爱的女人。

  在上文的叙述中,笔者有意遗漏了李银河生命中的两个重要人物,一位是福柯;另一位是王小波。前者是她精神上的导师;后者是她感情深厚的丈夫。前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她的学术方向,而后者则给予了她刻骨铭心的爱情。

  出于篇幅和结构上需要,笔者把福柯、王小波对李银河的影响分别单列一章加以介绍,为您揭露人物背后的故事。


霸气书库(WWW。qi70。COM)免费TXT小说下载
  以上这些,就是学者李银河的大致经历,在这些经历背后,我们能看到一个人的成长。而这个成长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这也可以看作本节取名“经历与收获”的一个题解吧。

  3,留美与回国

  有关李银河留学美国与选择回国的经历,上文已经做了叙述。不过,上文的叙述的侧重点在于记录事件。对于人物的内心感受,却没有进行深入地挖掘。而本节则侧重描述李留学与回国过程的内心感受。

  留学美国

  1982年,李银河独自一人漂洋过海,开始了她的美国留学生涯。美国也许是一个富裕、自由的天堂式国家,但那也是对于美国人而言的。对于一个亚洲来的黄种人来说,在美国受到歧视则是时常发生的事,尤其是在那个年代。到美国不久之后,李就感觉到了强烈了文化压力。中国与美国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乡愁是难以避免的。已经30岁的李银河,正体验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与压力,她已经开始感到寝食难安了。

  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人大都对中国文化缺乏了解。这两种不同文化中的人很难取得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李银河后来回忆说:“美国人当老大当惯了。对别的民族和别的国家难免兴趣缺乏,有的年轻人竟然能够问出中国大陆面积大还是台湾面积大这样无知的问题。”⑧

  然而,即使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李硬是要把留学坚持到底。她知道,这次留学的机会难得。如果一旦错过,就会前功尽弃。这时候,她想起了自己早年在内蒙古插队时的艰苦经历。她以此来勉励自己,大不了把这次美国留学当成一次“洋插队”。就这样,李银河一直坚持着海外的漂泊生活。

  事情的改变发生在1984年。那一年,丈夫王小波同样考入了美国匹兹堡大学。于是,夫妻两人可以在海外团聚了。这件事对他们夫妻两人来说,都是意义非凡的。李银河想在美国拿博士学位,就需要在那里度过6年的时光。如果他们夫妻两人在异地分居长达六年,那简直是一件极其残酷的事情。而且那六年时间正是他们青春年少,人生的黄金时期。谁能忍心眼睁睁地看着它从自己身边流走呢?弄不好还会造成移情别恋,虽然他们之间的感情很不错。

  王小波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他让李银河感受到了温暖、感受到了爱。王到了之前,李曾有这样一个愿望。一天,李无意中看到一本摄影集,全是美国的旷野、森林和消息。她简直着了迷。她想象着,她与小波两人坐在那水边的石头上。旁边是一棵巨大的红枫,周围是寂静、清新的空气。她完全陶醉在那样的情境中了。

  也许是上天偏爱这个爱做梦的小女孩。不久,李的愿望就成为了现实。那一年暑假,王与李从匹兹堡出发,经中南部的70号公路驾车横穿美国,一路走走停停,用了10天的时间终于到达了西海岸,游览了粗旷壮丽的大峡谷,在黄石公园、“老忠实”喷泉前留恋忘返,还饱览了绚丽地自然风光和大小城镇的生活。一路上,他们或者住汽车旅馆、或者在营地扎帐篷,留在内心里则是永远难忘的浪漫与欢乐。⑨

  这次旅途的快乐并不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美丽的景物,这不是主要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在于两个孤独的心灵可以走到一起了。这样,他们不再感到孤独、感到害怕。王没来美国之前,那些美丽的景物就是客观存在的,那时侯李为什么没有兴致独自一人去游览美景?一个人,的确需要一个,至少是一个,与他分享快乐或痛苦的人。

  选择回国

  现在,选择出国留学的人可以说是越来越多了。当他们留学生活结束时,不得不面临一个重大的选择,是留在海外,还是回到祖国。李银河也曾在这样的人生十字路口中徘徊过。或许她的选择能够为许多人起到借鉴作用。

  1988年,李拿到博士学位。她开始面临留在美国与返回祖国的选择了。她觉得,人活一生,快乐是非常重要的,事业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哪个国家能使她过得快乐,能有利于她的事业发展,她就要到哪里去。

  她开始比较中、美两国了。她发觉,在美国,人们的挣钱压力非常大。人们一辈子不停地赚钱,并最终把它花掉。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这样的生活实在是无趣得很。对于这一点,王小波也有类似的感觉。王说到:“美国有很强大的力去促使人们挣钱,比方说洋房,有些只有一片小草坪,有的有几百亩草坪,有的有几千亩草坪,所以仅就住房一项,就能产生无穷无尽的挣钱动力……在那个社会里,没有人受得了自己的孩子对同伴说:我爸爸穷。”李与王不原卷入美国式的世俗生活,把自己变成挣钱的机器。而如果回到中国,他们的挣钱压力则很小。他们俩一个博士、一个硕士,在当时的中国属于“稀有动物”,回国后工作很好找,而且工资肯定比一般人赚得多。在中国过轻松、宽绰又逍遥的日子,何乐而不为呢?

  另一个回国的重要动力是,回国更有利于他们事业的发展。如你所知,王小波是搞文学的。如果离开了母语环境将对他的文学创作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这不是没有前车之鉴的。我们知道,小说家张爱玲虽然是一个了不起的才女,但她的最主要的作品是在23岁到25岁之间完成的,在以后她虽然不断地在书写,但是所有的文学成就,都比不上她这三年。因为在这三年里,她是居住在上海的,那里能给她提供创作的灵感。那时,他的作品味道很浓,心理描写也很到位,而到了美国之后,她作品的味道就越来越淡了,似乎找不到当初的感觉了,她的写作源泉似乎被切断了一样。这不能不说和她脱离母语环境有关。而李银河是搞社会学的,她自然对中国社会更为了解。另外,当时中国搞社会学的人本来就不多,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人就更少,但可以研究的社会问题却很多。回国之后,当然更容易做出成果,取得成绩。

  于是,王、李二人没有经过太多的犹豫,就携手回国了。李说,中国唯一的不足是文化娱乐方面很差。不象在美国可以到商店租大量的录象带。不过,李自我安慰说:“娱乐的诱惑少些,可以多做些事,虽然是一种强制性的剥夺,也未尝不是好事。”这就话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李的人生态度。李是喜欢过快乐的生活的,但她又觉得如果生活得过于快乐、安逸,又会使人失去前进的动力。所以,她有时候希望自己过快乐的生活,有时候又希望自己的生活中加入些痛苦。

  这大概也是李氏难以解开的一个自我矛盾吧。有时候,人生就是这样。

  
  
  
  4,成功的秘密

  读别人的人生,可以总结一些人生的道理,从而妥善地安排自己的人生。这也许就是人们为什么对他人的故事非常着迷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肯定地讲,李银河的人生经历中,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东西。如何使自己的人生走向成功就应该是其中的一个。

  每个人对成功的理解可能都会不同。在我眼里,我觉得李银河的生命就是成功的。而且她的成功与她所做出的一系列选择是密不可分的。我把这些当成成功经验。当然,你完全可以不同我的观点,认为她的生命失败透顶。那么,你不妨这些选择当成教训。

  李氏以研究性学而闻名,为什么研究性会使人出名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很少有人会做这样的事。如果一件事,大家都在做,你也跟着做,那你取得巨大成就的可能性就不大;相反,如果一件事,大家都不愿做,而只有你在做,那你很可能会做出些名堂。简单地讲就是一句话:想要成功,做点别人没做过的。

  不过,单单有这一个条件是不够的。你还需要有一定的判断能力。比如说做这件事的风险有多大、成本有多高、把握有多少等等。李银河的性学研究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实际上,中国第一个研究性的学者并不是李银河,而是张竞生。张竞生出生于清朝末年,后来也到海外留学,拿了一个博士学位,再后来也回了国。可以说,在经历上与李银河有点像。回国之后,他提倡过限制生育和优育等先进理念,不过收效不大。后来,他写了一本书《性史》却产生了轰动效应,不过他也因此而倒了霉。《性史》是中国近代性学史上的“开山之作”。但在封建礼教根深蒂固的旧中国,写这样一本书,其作品的遭遇可想而知。该书一出版即遭到官方和非官方的围剿。宋子文在南京教育会议上点名斥责张竞生倡导“乱爱”和“淫乱”,林语则称张氏的著书是“一本很颓废的书”。在各方压力下,北京大学,这个号称兼容并包的名校,也不得不解除对张竞生的聘任。张氏遭此打击,郁郁不乐,返回故里。

  而李银河回国时正值改革开放,国家的政策和法律还是十分开明的,至少比旧中国开明。因此,李在进行性学研究时,虽然也会遭遇压力,比如李在80年代曾三次申请在某大学开设性学课程,但均被拒绝等等⑩,但比起张竞生来肯定要小得多。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李发表她的性学作品之后,本人没有受到任何处罚,作品也没有遭到禁止。相反,许多媒体报道了这一事实,并对李的工作表示了赞赏。也就是说,要做某事之前,你应该看看社会大环境如何,风险有多大,会不会遇到大麻烦。如果李银河要是在文革的时候写这几本书,那她恐怕就要遭到迫害了。


霸气书库(www。qi70。com)免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