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家冰柜里有个女神-第2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么说来,剩下的只有那个铜质的圆盘了。它……在大伯留下的牛皮纸上,应该是叫……“异瞳”!
  瞳,就是眼珠子里黑色的部分。那个铜质圆盘的中心,还有一个圆形的凹陷,应该就是“瞳孔”。按照这样分析,异瞳的意思就是一个“奇怪的眼珠子”。
  等等,只看驰名中外的兵马俑就知道,秦始皇陵陪葬的俑,都是按照实物大小打造的。如果铜质圆盘是某个雕塑的“眼珠子”,那这个雕塑,该是有多大啊?那简直无法想象!
  还有刚才的隆隆声……地震感……
  我向着眼前的巨大封土堆望去。忽然,一个连我自己都不能置信的想法蹦入脑海里……
  急忙扭头道:“玄武,以此土堆为心,定八卦八门方向!”
  这个代号“玄武”、身后背着超大背包的家伙,早在来西安的飞机上就和我一起研究过秦陵周边的风水走势,听我此言,毫不含糊,摸出罗盘,脚踏玄门,仰视星空,口中念念有词:“青龙干位兑咸池,震位轩辕坤摄提。坎居太乙离天乙,天符中宫艮太阴……”不多时,指着封土堆的某个方向,道:“此处生门!”
  我点头道:“走!”
  虽然我不信什么风水之说,但既然古人深信不疑,这墓穴入口的修建必定会隐含某些道理。用这种方法来寻找入口,再便捷不过了。
  刚走了几步,我突然顿住脚步,指着一个方向,道:“这里是什么门?”
  “坤位,死门。”玄武掐指算了两下,道。
  “朝这里走!”我这般说着,不顾玄武惊讶的表情,大踏步地向死门方向走去。


第二章 地下的十二铜人
  玄武边走边道:“秦皇既要复生,为何送药的通路竟会设在死门上?这可是大凶之兆啊!”
  我淡淡地道:“你的罗盘,是按照一般皇陵风水设计所制。但秦始皇陵,与其他皇陵坐北朝南的架构不同,它是唯一一个坐西面东的。这也许与秦始皇多次东巡、欲在东海仙山上求不死药而未得的遗憾心态有关。所以,真正的生门,应该是在这个方向上。”
  玄武恍然,不再言语,背着身后的那个大包,亦步亦趋。很快,我们四人便到了封土堆下。
  如果我没有猜错,入口,就在封土堆上面。
  当我隐约堪破了“异瞳”的含义,脑海中迅速闪过一些史料中记载的内容: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21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
  又有《正义》引《汉书五行志》记载道:“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余,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临洮,故销兵器,铸而象之。”
  《史记·索隐》引《三辅旧事》记载:“铜人十二,坐高三丈,各重三十四万斤。”
  《正义》引《三辅旧事》记载:“聚天下兵铸铜人十二,各重二十四万斤。”
  根据上述正史记载可以断定,秦始皇时期曾经有一些非常高大的外族人士,穿着少数民族的服装,到了临洮这个地方。秦始皇为了“纪念”他们,收集了天下的兵器,统统融化掉,根据那些异族人士的模样,铸成十二个巨大的坐姿铜人。
  如果按这么说,所谓“异瞳”的意思,不是“怪异的眼珠子”,而是“异族的眼珠子”,也就是这十二铜人其中之一的眼珠子!
  想到这里,还只是我的猜测,我需要证据,进一步的证据。更多的数据,在我的脑海中电光火石般地计算着:
  首先,是关于史料中铜人重量的记载。不难想象,这么大的铜人也是无法一一去称的,重量只能估计;而且每个铜人的重量应该是不同的。所谓“各重千石”的说法只是泛指。不过真要说起来,“石”是秦时的重量单位,一石为一百二十斤。秦时的一斤等于现在的256。26克,一千石,约合今天的30715。2千克。如果按照按二十四万斤计,合今61502。4千克;按三十四万斤计,合今87128。4千克。这就是说,最小的一枚铜人重也在30吨以上,大的则在87吨以上。
  我在大脑中飞速地运行着这些计算,但是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如果铜人如史书记载那样“高三丈”,按照秦朝的长度单位换算,一丈就是今天的231厘米,三丈就是7米左右。如果铜人是实心的,根据估算出来的重量结果,结合铜的比重进一步计算,最大的重量87128。4千克,体积为应该是9。8立方米;最小的重量30751。2千克,体积约为3。5立方米。这比“高三丈”的记载少得太多了。由此可见,铜人一定是空心的。
  而且,史料中有关这十二铜人的称谓很多,让人觉得有趣的是:它们经常被叫做“钟”。将铜人称作“钟”,不但因为铜人是空心的,它很有可能,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正儿八经有胳膊有腿、像兵马俑一样的“铜人”,而是一口口超大的铜钟,只是外表做成了铜人的模样。可以想象,铜人的头部,就是常见的铜钟顶端用于悬挂的那个把柄。只是,这么大的铜人大钟,没有绳子能挂得起。
  这十二铜人的去向,有些史料说是在三国时期被董卓所毁,用于铸造铜钱和兵器。但是那都是野史所载,不足为信。大部分人还是认为,秦始皇十分喜爱这十二铜人,将其搬进地下寝宫,作为死后的冥界守卫。
  更重要的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之前利用先进仪器探测秦始皇陵封土堆时,发现下面竟然有巨大的“铜环”,重量接近千吨。如果按照我之前计算的铜人重量,十二个全部加起来,可不就是千吨之重么?十二个铜人若是呈环状排列,均匀分布在封土堆之下,那不就是一个巨大的“铜环”么?
  古人对有生命之物,最为重视的就是眼睛,认为眼睛是活力与生命的象征。梁代更有著名的“画龙点睛”之典故。也许,那个名曰“异瞳”的铜质圆盘,就是铜人大钟之中某种机关的钥匙,只要将其放在某个铜人的头部,就能启动机关,使地下的十二个空心铜人活动起来,按序排列,首尾相连,中间便会出现一条通往地底的路。
  这无疑也就能解释刚才的地震感和隆隆声是怎么来的,那就是铜人在地下转动抬升的声音。
  我这么想着,脚下步伐不停,仔细观察着封土堆的周围。没绕多久,便发现草木有被践踏过的痕迹。想必陈子奇一行人就是从这里上去的。
  我向玄武道:“要从这里爬上去,你背着那个,没问题吧?”
  “没事,”玄武坚决地道,“走吧,驻防的人很快就要围过来检查了。”
  我们抓着草木攀上。爬了不多时,便看到一块土堆已经被推开,露出一个仅容一人爬过的洞口,直径大约一米多点。上方的长草叶垂下来,遮蔽了洞口,若不仔细,还很难发现。看旁边那些刚刚拱出来的泥土形状,这洞口此前显然并不存在,却像是自己从地下冒出来的一般。
  陈子奇到底在哪里、启动了什么不为人知的机关,才会有这样的效果,我着实不得而知。
  我不敢贸然行事,先小心翼翼地将头伸进去,拿手电四处照了一下。
  洞口的风不小,呼呼地向里面吹着,让我感觉这里面竟似一个无底的黑洞,或是住着一只洪荒巨兽,此时已经苏醒过来,伸了个懒腰,便开始贪婪地吸着外界的新鲜空气。
  这并不奇怪。秦始皇陵密封于地下,不见天日。在封闭之前,里面点着的长明鲸油已经燃尽了所有氧气,使里面形成了负压空间。此刻一与外界相连,空气便自动向低压的地方猛涌进去。
  这个封土堆,虽然当初建造时被劳工们用力地夯实,但经过了千年岁月的风吹雨打日晒之后,已经消减了不少,下面的铜人已经非常接近表层土了。我探手摸了摸,洞壁入手冰凉,是金属。从孔洞壁上的铜锈和灰土痕迹来看,应该就在不久前,有许多人从这里爬过。
  我一阵兴奋,刚才的推论果然没错。于是与其他人一同,鱼贯而入。
  入口处虽然狭窄,但爬过一米半的长度之后,便豁然开朗起来,空间足够我们直立行走,也不至于碰到脑袋。看来,现在我们是在铜人大钟的“肚子”里。刚才爬过的那个孔洞,就是铜人的“头部”了。
  我大致估算了一下,如果这个铜人大钟是以真人为模特铸造的,应该会符合人体的比例。秦陵兵马俑们的头部与身高的比例大概都在1:7。5左右,如此说来,身高五丈(秦制尺度单位)、坐下之后三丈的人,头部长度换算成今天的长度单位,应该是1。5米左右。这与刚才我们爬过的孔洞长度相符,进一步证明了我的推论。
  整个通道的方向是倾斜向下的,后面的人踉踉跄跄地跟了上来。我转身悄声道:“你们都小心些,估计十五六米之后,通道还会收窄。”
  这个长度,是我根据铜人的长度算出来的。
  果不其然,随着我们悄然前进的步伐,通道又逐渐收窄起来,最后变成了只够一人爬过去的孔洞,长度是我们之前爬过的孔洞长度的一倍左右。据此推算,“异瞳”机关启动后,十二个铜人大钟的排列方式是头部与头部相连、钟腹与钟腹相连,由此形成了一个土壤中的通道。
  按照十二个铜人的长度来算,水平相连起来大约有130、140米左右,再加上铜人在土堆中倾斜程度,根据三角函数计算,总共垂直向下距离大约在50米上下。而最外面那个洞口,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目测差不多20米。也就是说,等我们把这些铜人全部走完,就已经进入了地表平面以下30米的地方。
  对我们来说,最大的好消息还是铜人的连接方式。要知道,这些喇叭形的铜人大钟,本身就是最好的集声器。如果最下面的大钟是钟腹向外,我们这里稍许有些动静,经过声波的反射传导,下面的陈子奇便能听得一清二楚,而他们的动静,我却听不见。但是,按照目前的情况看,最下面一口钟,是细口向外的。这样一来,声音就会被包在钟体之内,陈子奇除非趴在细口上仔细倾听,否则便不会听到我们的动静。
  铜钟排列方式:
  入口——()()()()()()——出口
  但是,话虽如此说,我们还是不能掉以轻心。我举着手电,用特种兵的作战手势指挥着所有人,尽量悄无声息地向深不见底的秦始皇陵深处,慢慢摸去。终于进到这千古一帝的超级墓穴之中,我的心情,百味杂陈。
  一边走,一边看着这些排列整齐、严丝合缝的铜人大钟,让我不禁对古人的智慧,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在那样的条件下,他们居然能设计出这样巧夺天工的机关,只是不知道,这些机关会不会在忽然之间,变成杀人利器,要了我们的小命……


第三章 去你大爷的,没门!
  沿着铜人大钟一路向下,十分顺畅,几无阻碍。看来,这的确是一条专门为后世前来复活秦始皇之人留下的捷径。
  当然,以现在的技术,要用暴力方式打开秦始皇陵简直是轻而易举之事,不说别的,只要派几名拆迁经验丰富的城管派过来,分分钟就能把秦始皇陵翻个底朝天。但是国家保护秦始皇陵,是有道理的。这里面的文物如果不妥善保护,一遇空气,画像立失光彩,绢丝瞬成齑粉,陶器更会吸水或遇热膨胀而爆裂,到时候便连哭都来不及了。
  如今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