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栖特种兵-第11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时,麦轲也知道,通过这一阶段的反复争夺,所有上游大河两岸,都已经掌握在天军手里,中游的大河两岸也是如此,都已经收归天国所有。

    只有衫东境内的大河下游,依然还没有最后转手,不过林凤祥大军已经杀了过去!想来很快就会就会有结果。

    再说,如果对大河统一治理,也是对林凤祥一个极大的帮助!

    他把顾继之再次找来,跟他一起去踏查大河沿岸,并且予以改造!

    现在正是时候,老的满清统治,已经被天军打碎,新的政权机构暂时还没有建立起来,现在无论做什么,都好似在白纸上作画,没有人为制肘。

    这个问题,麦轲以前和顾继之讨论过,所以现在等于把那时的想法付诸实施。

    当然现在情况变了,做一些必要的调整也不在话下。

    “方舆兄,现在是时候重新安排旧河山了!你对大河所花时间最多,是不是已经有了新的方案?我是指彻底改变大河现状的全面而整体的方案,呵呵。”

    “哈哈,你终于问起这件事情了!我还以为你忙着打仗,已经把这个事情全忘掉了呢!这个给你,我的所有想法都在里面!这个方案,包括了我们以前的所有想法,但是也有更多新内容。”

    顾继之说着,递过来一本厚厚的书。

    对,就是一本书,装潢精美!

    麦轲打开一看,首先看到几个大字进入眼帘,“根治大河计划”。

    下面有一句话,是给这个计划的,写着什么“大河一泄入注,旁流百转千回”。

    麦轲一时竟然没有明白这是什么意思,抬眼看向顾继之。

    那老兄贼忒忒一笑,说道:“麦轲你想多了吧?就是很直白的意思。”

    “说说看?”麦轲还是不懂。

    “大河一泄如注,指的是从大河的源头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开始,一直到入海口渤海,全程径直而下,把那些弯曲的水路全部舍弃,一直达到渤海海湾,这就叫一泄如注!一泄,指的是走直路,畅行无阻;如注,说明的是奔腾入海不回头的气势!懂不懂?”

    “懂了!”麦轲自嘲一笑,“不过老哥这个用词有点超常性的独出心裁,呵呵。”

    “那是当然,我辈岂是庸才?”顾继之大言不惭。

    “那百转千回呢?”麦轲继续问。

    “咳!这个更好懂了!原来的大河那么多绕路、转弯,现在不是捋直了吗?但是,那些弯道、支流什么的,总有些用处,所以就把它们变成了支流,或者回流,你知道回流是什么意思吧?”

    顾继之三言而语就让麦轲明白了,原来是原来的需要还是要照顾的。

    “懂了!这样就不用担心原来必须用水的地方没水可用了!这个方法好,考虑得很周全!我想,你这里都有具体的规划了吧?”

    “那是当然!我给你一个大概数字吧。

    “大河的弯多,素有“九曲大河”的说法;大河在黄土高原转了许多个大弯之后,呼啸奔腾远去;大河自河源到河口,有很多大弯,干流的主要大弯有六个,小弯更多了,大多在黄土高原上面。

    “大弯中,其中一百八十度的大弯有三个,九十度的大弯有二个,四十五度大弯有一个。

    而大河总的走势就构成一个“几”字型的大弯,总的流向仍然是自西向东的,自河源至河口直线距离仅为四千里,但实际流程是一万一千里,是直线距离的二点****倍。

    “大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厉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其中渭河为黄河的最大支流;哪些小河溪流更是数不胜数。

    “除了支流以外,大河还连通一些湖泊,主要的有扎陵湖、鄂陵湖、乌梁素海、东平湖等等。

    “所有这些河流和湖泊都要保存下来,都和大河直接连通,但是都不能影响主流的功能。这就是计划的概括内容,你觉得如何?”

    “我记得上次提到综合治理,哪些措施还有效吧?”

    麦轲有些不太确定,记得当时谈了不少令人振奋的规划。

    “那是当然!综合治理,就是四个基本目的要兼顾!这四个基本目的包括农田灌溉、生活用水、水力发电、河道运输!重要性也是这样排列;不过,也要看在不同河段、不同时间。这种使用河水的方式和重要性也会发生变化。”

    顾继之显然记得非常清楚,一看就是经常挂在心上。

    “我还记得,要通过两种措施让大河之水彻底由黄变清来着。”

    麦轲回忆道。

    “那是当然,这些都是技术细节,必须要保证的!”

    然后,顾继之把两个途径讲述了一番。

    简单说,第一个途径,就是从源头开始,就不给它染黄的机会。

    这就是说,凡是和源头之水接触的地段,水流,必须一黄不染,和源头之水一样清洁无污染。

    第一个途径说的实际就是,河水在河中流淌的时候,一直保持清澈,也就是说。河道中没有将河水变黄的污染源。

    这样,进入大河中的水,原来是什么颜色,就一直保持什么颜色,永不变色。

    另一个途径,把染黄的水,再来一个反转过程,把黄去掉,恢复其本来的清澈面目。

    这就是说,要把清水和黄土分开,各归各处。

    这个途径所保证的是,这条大河一路注入的支流,不会把黄水带入主流。

    这是杜绝中途注入的水,把不干净的水,带入这条大河。

    二人经过这样一段可行性研究,麦轲当即拍板,干了!

    施工整体所根据的蓝图,就是那个,“大河一泄如注,旁流百转千回”!

    于是,二人骑着云豹,腾身而起,把顾继之的那本大书,交给灵犀一动前去施工。

    这种直流而下的几万吨流量,最关键的技术就是控制它们挟裹泥沙而下,不过这些都是有过成功的先例,所以灵犀一动处理起来驾轻就熟,当然也顺便把那些必要的水力发电设备都安装好。

    既然都是现成的样式,灵犀一动只用了两分钟,就把最难处理的上游和中游都处理好了。

    麦轲和顾继之居高临下,看到那千米落差,不禁诗意大发,可惜这二位对作诗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吭哧憋嘟了半天,只是跟李白他老人家学了一句:“‘大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入海不复还’”。

    。


第1466章 支流百转(改)

两个伪冒诗人既然说了“奔腾入海不复还”,自然要把下游的河道捋直,整理好,以免和他们的诗句不相吻合。

    当诗人,他们缺乏了一些基本素质;实干家还是马马虎虎算得上的。

    于是,二人掉过头来,对付东面的大河下游。

    云豹原地保持不动,上下都可以照顾得到。

    麦轲也没有做什么动作,连虚应故事都免了,顾继之的计划都包括了,既然已经给了灵犀一动,麦轲就可以当甩手掌柜了。

    除非他有改变,需要重新提出要求给灵犀一动。

    下游的河道所经过的地方,地势平坦,比上游和中游的自然条件显然好了很多。

    但是,有两个特殊情况,必须予以考虑和解决。

    第一个情况就是这条直行河道,难免要遇到村庄等有人居住的地方,甚至是人口密集的大城市,那样的话,这些人就必须给大河让道。

    麦轲是这样想的,大河是自然景观,可以定下来以后永远不变,所以需要优先考虑。

    而人口居住地,不管是乡村还是城市,都是人手建的,原来没有,现在有了,因为需要;现在,依然是因为需要,当然可以让它们从有变无。

    而且这些居民区,反正也要重新调整,所有的旧式房屋全部用新式楼房代替,这些需要为大河让路的住宅区,只是提前走出这一步而已。

    而且天国所为绝对都是让所有相关人等受益,决不会因为拆迁让百姓的生活受到不利影响。

    这样,实际上重新安排河道,就必须同时进行住宅楼的建设。

    好在这个问题,麦轲早就有先见之明,并且事先要求顾继之予以考虑并提出解决方案。

    顾继之当然不会把这些东西忽略,为民众利益服务的观念,在他的脑袋里早就根深蒂固。

    第二情况更多是技术方面的要求。

    因为大河所经之处,不断地出水,也不断地进水,在主流里的流量却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固定的流量,就需要一定的宽度和深度,才能保证河水的顺利沿着规定的河道流淌。

    如果有宽度的变化,必须用深度的变化来弥补,否则不是河水外溢,就是河道中的水位不正常,极大影响按设计要求的其他功能的提供。

    这实际上既是对大河的宽度有硬性要求!

    因此大河的深度必须符合要求,否则连基本的航运、灌溉都不能保证。

    深度固定,宽度也必须固定!

    这样,在大河下游的沿途,就需要大量的修筑两侧堤岸工作。

    因为有了这两项额外的工作,所以尽管下游的整体工作相对容易一些,还是耗费了二分钟才完成。

    浩大工程完成以后,二人顺着河水淌流的方向看去,只见清澈的河水,如同一条玉带,笔直地向东流去,直到大海。

    在那海河二水交接之处,再没有过去的那种黄蓝分明,只是稍微让深蓝色的海水变得稍微清淡一些。

    可以看到的变化虽然很小,但是不可见的结果才是真正重要的。

    大河入海口,再也不会每年把成亿吨的泥沙倾入海中,再也不会把本来的深水良港瘀成毫无用途的海滩,再也不用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清除淤沙,以保证正常的水流和泄洪所需。

    从今以后,不管是出海还是入河的航运,都会畅行无阻,从发源地到入海口,从入海口到发源地,都可以直航。

    至于中游上游那些地势狭窄的峡谷地带,如何进行改良,是下一段时间的建设任务,而且相对来说,需要也没有那么紧迫,毕竟越往上游行进,那里的人烟越稀少,需求也就越少。

    顾继之、麦轲二人看到了焕然一新的大河,从上到下,宛如一条巨龙,横穿中华大地,为最富饶的地区提供丰富的水源,完全驯服。

    与此同时,灵犀一动给出新的数据。

    这条大河,从发源地到出海口,长度为四千一百三十六里,总体落差九里,平均每里的落差为三尺三寸,落差比例为千分之二。

    这些落差,主要是上游的那些地段造成的,麦轲已经心中有数,将来在几个关键段落再来几个“高峡出平湖”,就都解决问题了。

    扬子江上那个成功试验,让麦轲、顾继之对这个设想毫无压力。

    解决了大河主流,灵犀一动马上转移目标,全力对付那些支流。

    在解决这些支流的次序上,麦轲首先对准了那些把泥沙带入主流的罪魁祸首!

    第一个就是渭河!

    这条渭河,不但是最大的支流,而且带入主流的泥沙最多!

    在刚才重整大河河道的时候,渭河,以及所有的支流,进入主流的流量都被暂时停止,为的是在这个时候,杜绝任何泥沙的流入。

    渭河作为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